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最新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精品
![最新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882fd4df46527d3240ce0a2.png)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是著名的美国人格发展心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祖籍丹麦,1939年加入美国籍。
他是个私生子,生父是丹麦人,继父是德国人。
与很多家不同,埃里克森早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
18 岁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游学欧洲“寻找自我”,曾先后两度进入学校学习,但都没毕业就放弃了。
1927年,埃里克森应同学之邀到维也纳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因此结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维也纳的六年,是他重要的人生转折期。
这期间埃里克森除了获得精神分析的训练,建立系统的弗洛伊德思想体系外,还谋到了一个心理分析师的职业,被吸纳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常规会员,从此迈入精神分析这扇玄妙而深奥的大门。
1933年至195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逐渐形成了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936年至1939年,埃里克森在哈佛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并被录取为心理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他又放弃了。
1939年至1944 年,埃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有关“儿童指导”的纵向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生各发展阶段冲突的解决以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
从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该校的心理学教授。
整个50年代是埃里克森生命的第四个阶段。
1950年,埃里克森离开加州,同年出版著作《童年与社会》,该书论述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951年至1960年,他居住于马萨诸塞州的斯多克桥,在奥斯丁-里格斯中心(Austin Riggs Center)(情绪紊乱青少年治疗中心)任高级教员,并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讲授精神病学课程。
1960年至197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期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课程,直至1970年退休。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5fd6040a45177232f60a2fa.png)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其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1浅谈人格心理学对于设计团队合作的影响摘要: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
同时在设计行业,团队合作更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意以及不同理念相碰撞所产生出的火花往往是让整个设计升华的过程,然而设计行业的团队又有别于其他团队,因为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相对比常人更加突出突出的人格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差异化也会更加明显,但如果一旦能够达到完美合作并且让每个人的思维都保持相对独立,团队将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 团队; 合作人格心理学与团队合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
“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
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
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
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而在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
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种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符合这个集群所在的所有特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的具有双重人格,因此本文将借由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来将人格进行大致分类,对于人格的分类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某种或多重人格当中无法自拔,相对来说每一种人格都包含着缺陷,所以不断的去根据不同人格的缺陷完善自己是团队合作当中的重要部分。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范文(通用5篇)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a86dc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6.png)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范文(通用5篇)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范文(通用5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学自我成长报告1大学生消费愈来愈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并且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
大学生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并他们在消费上追求如下几点:1、实用: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从大学生的消费的状况分析,不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中衣食住行消费,还是大学生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不论是大学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的阅读范围倾向于实用类、娱乐类书籍,而不是理论类比较枯燥的书籍。
据调查,实用技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娱乐、消遣类报刊杂志的选择率分别为45.6%、52.7%、62.1%,而科普读物、人文社科类理论书籍的选择率仅为22.5%、32.1%,这明显地体现了大学生闲暇生活行为倾向的实用主义以及闲暇社会的基本特质——休闲。
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实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特点。
2、多样: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大众文化被有的研究者称为“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费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
这种解释描述了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其中“年轻的”直观上使我们都会意识到,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
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市场的最新潮流。
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他各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多样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e1d401f78a6529647d5321.png)
张 玮 Z a gW e hn i
( 苏州 大学 教育 学院 , ① 苏州 2 50 ; 阜 宁 高等 师范学 校 , 宁 24 0 ) 100② 阜 24 0 ( uhuU i ri ,oee f d ctn Szo 100C i ; ) nn eces Clg Iui 24 0C ia  ̄S zo n e t C lg ua o ,uhu2 50 ,hn ( F i T ahr o eeF n g24 0 ,hn ) vsy l oE i a ̄ u g l n 摘 要 : 分析 学派 、 质 学派 、 精神 特 生物 学学派 、 本主 义 学派 、 为主 义 学派 以及 认知 学派构 成 了人格 心理 学的 主要 学派 , 人 行 它们 对 于我 们理 解 人 格 的本质作 出 了贡 献 , 至今 仍 以不 同的形 式活 跃在 人格 心理 学 的理论 和 实践 中 。本文在 对 人格 心 理 学研 究传 统 范式 回顾 的基础 上 , 绍 了 且 介 些新 的研 究范 式 , 提 出未来人 格 心理 学研 究 的发展 趋势 , 示人 格 研 究的复 杂性 与 广泛性 。 并 揭
一
Ab ta t co l f sc on ls ,h rceiis booy h ma ii, e air a d o nt e osi t h m jr c ol f p ro ai src:S h os pyh a ayi c aatr t , ilg , u ns c bh voa n c g iv cn tue e ao sh os esn t o s sc t l i t t o ly
关键 词 : 格 ; 格 心理 学; 式 人 人 范
Ke r s e s n ly; e s n l yp y h lg ; r dg y wo d :p ro ai p ro ai s c oo t t y paa im
现代主要心理学理论综述
![现代主要心理学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baa3fdf61fb7360b4c6583.png)
现代主要心理学理论综摘要:心理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关于心理现象的描述,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仅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相对于其他成熟的学科来说比较年轻和稚嫩,它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在其不成熟的阶段,拥有大量的不术派别,大家对心理学本身的一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就导致了不同学派的产生。
现代心理学主要有六种流派,即生理取向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文主要对人本主义心里学进行详细介绍,对其他五种流派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现代心理学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发展正文:人本主义心理学又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60-70年代迅速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以性本能决定论为特色的生物还原论,故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目前,它以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有着重要影响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自身的内在矛盾相互冲击的产物,也是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影响的结果。
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洛斯、罗杰斯、罗洛.梅和布根塔尔等人。
着重阐述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烈反对行为主义排斥意识的机械的S-R模式,而强调要通过对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意识现象来分析研究独特的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意识经验能向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们能了解仅靠行为分析所无法获得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是单一孤立的刺激和单一反应之间的直线连接,而是受构成完整人格的全部感情、态度和愿望决定的、强烈呼吁改变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这种研究倾向,强调把具体的人类自我体验置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位置上。
强调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整体,与人的社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865524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c.png)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的分支领域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思维、感知、记忆和决策等过程。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人类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准确,而是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情绪和经验的影响。
例如,在视觉感知实验中,当被试者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对相同的视觉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记忆方面的研究也揭示了记忆并非是对过去事件的精确复制,而是一个不断重构和受干扰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日后往往具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而在青少年时期,个体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同伴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并非完全不可避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认知衰退的速度。
社会心理学则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主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此外,社会认知偏差也普遍存在,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印象形成。
在网络时代,虚拟社交环境对个体的自我呈现和社会互动产生了新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社交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试图揭示个体差异的本质和根源。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如特质理论强调个体稳定的特质特征,而精神分析理论则关注潜意识和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塑造。
近年来,基于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为理解人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临床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障碍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认知行为疗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在许多情况下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人格的毕生发展
![人格的毕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55fc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9.png)
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认知
童年期是自我认知形成的 关键时期,儿童开始认识 自己的身体、能力、情感 等。
情绪调节
童年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 展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如情绪稳定性、 情绪表达等。
社会认知
儿童开始认识社会规则、 角色、关系等,这对他们 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具 有重要意义。
童年期人格塑造与培养
培养自信心
包括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经历 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 体的人格发展。
风险评估方法
通过临床访谈、心理测评等手段,对 个体的人格特征、情绪状态、行为模 式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存 在人格障碍及程度。
调整策略与建议
心理治疗
针对个体具体情况,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心理治疗手段,帮助个
鼓励儿童尝试新事物、 挑战自我,以增强自信
心和自我效能感。
培养独立性
培养同理心
培养坚韧品质
适当放手,让儿童独立完 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以培 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育儿童关注他人感受、 理解他人立场,以培养其
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引导儿 童积极应对、坚持不懈,以
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质。
03 青少年期人格发展
以情感冷漠、人际关系缺陷为主要特征, 常表现为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缺乏亲密 关系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缺乏责任感为主 要特点,常表现为违法乱纪、冷酷无情等 。
以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模糊为主要特征, 常表现为极度恐惧被抛弃、自我伤害行为等 。
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
影响因素
适应策略
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培 养兴趣爱好、加强社会交往等方 式来适应角色转变带来的挑战。
人格心理学(二)2024
![人格心理学(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75a7bd3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4.png)
人格心理学(二)引言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探索了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揭示了人格与个体行为、情绪以及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人格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重点包括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个体差异1. 遗传因素对个体差异的贡献2. 环境因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3. 文化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 年龄对个体差异的影响5. 性别对个体差异的影响二、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基本特质模型的提出- 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及其意义- 个体差异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动机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 自我概念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卡尔·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自尊对人格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人格发展的作用4. 行为主义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奖励和惩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对人格变化和调整的观点5. 文化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 文化对价值观念与个体差异的影响- 文化对情绪表达与人格类型的塑造- 跨文化研究对人格理论的挑战三、人格评估1. 个案分析法- 临床访谈的重要性和技巧- 心理测验在个案分析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的局限性和优势2. 问卷调查法- 标准化问卷的设计和使用- 主观性评估在问卷调查中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3. 行为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结构化观察的区别- 行为观察的样本选择与观察技巧- 行为观察的主要限制与改进4. 实验研究法- 实验设计与人格研究的关系- 实验条件对个体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5.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评估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优势-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脑区功能的关系-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与心理问题诊断中的局限性四、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个体差异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 人格评估在教育干预中的作用- 人格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2. 职业发展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职业性格测评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职业导向与个人发展的匹配度- 增强工作满意度的人格发展策略3. 临床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评估在诊断精神障碍中的意义- 个体差异对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的影响- 人格发展与心理治疗的关联4.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测试在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 领导者个性与组织氛围的塑造- 团队合作与成员个体差异的关系5. 健康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特质对应对压力和养生行为的影响- 个人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人格干预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概述与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人格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有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学综述
![心理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d6e283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4.png)
心理学综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从那时起,心理学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能力。
它涉及到记忆、注意力、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知心理学已经在解释人类思维活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人员能够揭示出人类是如何处理信息、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人类在集体环境中的行为、态度和观念。
社会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和问卷调查等手段,揭示出人类是如何被他人影响、形成态度和行为模式的。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的性格、情绪、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
人格心理学通过观察和测量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得出关于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结论。
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专门研究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的领域。
临床心理学的目标是通过诊断、治疗和预防心理障碍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面谈、心理测试和观察等方式,评估和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学科,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心理学为我们解释了人类思维、社会交往和个体差异等现象。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进教育、临床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心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等待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f0e0e981c758f5f61f672c.png)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
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合其它心理学派的理论,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调整其结构与内容。
关键词:“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特质论“大七”因素模型CAPS理论前言:“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也是特质论范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大五”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五”和人格心理学界的理论前沿。
本文除了介绍“大五”的理论内容,还涉及了“大七”人格模型和CAPS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作为扩展和补充。
(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6种范式,其中一种是特质论范式。
特质论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
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
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
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
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
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人格特质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发现和确证,使心理学家们为之震撼。
研究人格特质已再次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热点领域。
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
![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d15de24482fb4daa58d4b53.png)
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敖小兰1,石竹屏2(1.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上海200233;2.重庆邮电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重庆400065)摘要:系统介绍目前国内外人格评估法)))问卷法、投射法、作业法,并列举其中的几种常用的人格测量: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梅彼类型量表(MB TI)、罗夏墨迹测验(RIT)、主题统觉测验(TAT)及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分析它们的理论基础、适宜范围和对象、优缺点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等,对于了解和应用人格评估法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人格评估法;问卷法;投射法;作业法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94(2004)02-0032-04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0[1](P8)。
人格评估是以人格测验为依据对被试的人格进行评价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格测验是用测验方法对人的人格进行测量,测出人在一定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品质,诸如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性格、气质、价值观念等等。
对人格正确全面的评估,无论对单位和部门知人善任,还是对个人提高修养、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是有好处的。
在人格心理学中所运用的测验已有数百种之多,在这多种多样的测验中可归纳为构造明确的问卷法和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法及作业法三大类。
本文就这三种人格评估法分别进行概述。
一、人格问卷法人格问卷测验是测量人格特点的一种测验方法(早期用纸笔测验,现在也可以用计算机操作),以受试者自己做答的方式进行,所以又称为自陈量表(Sel f-report question-naire)。
这种量表多采用客观测验的形式设计出一系列陈述句或问题,要求受试者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报告。
人格心理学是什么(二)2024
![人格心理学是什么(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774abf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7.png)
人格心理学是什么(二)引言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论述:1)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2)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3)人格心理学与行为表现的关系;4)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5)总结: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挑战。
1.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 特质理论:讲述人格特质是影响个体行为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包括五因素模型等。
- 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内在动力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
- 心理分析理论:探索潜意识对人格形成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等。
-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如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理论等。
- 人称心理学理论:研究个体与他人互动和情感体验的动力,如卡尔·罗杰斯的理论等。
2.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个体心理评估:通过测量人格特征,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
- 个体心理干预:在心理健康问题中,通过干预人格特质及其对应的行为模式,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恢复。
- 心理咨询:借助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了解个体的人格特质,优化人员招聘、团队建设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决策。
3. 人格心理学与行为表现的关系:- 行为模式与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外倾和内倾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 行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质对个体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情绪稳定性和神经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个体行为的可变性:人格心理学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变化和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与变异性。
4.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交叉学科研究:人格心理学正在与神经科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深入交叉研究。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935b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b.png)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人格理论。
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五个核心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显著影响。
2. 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的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由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决定,个体需要通过意识化和面对阴暗面来实现内心的和谐。
3. 因果属性理论因果属性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反应有关。
根据因果属性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框架。
4.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受到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经验的处理,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知觉和解释方式,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评估和模仿的重要性,这些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流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dbf862469eae009591bec13.png)
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流派综述纪平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从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流派的研究出发,着重对生物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实验以及人格的生物学研究范式进行介绍,旨在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很好的表达出生物学流派的内涵以及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流派艾森克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1背景目前,各国学者从多种角度来解释人格的内涵,其定义先后有数十种之多,其中的共性就是学者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整个心理学中,人格是最具个性色彩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后者最具个体差异,所以一直以来人格都是心理学家热烈究的课题。
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不同心理学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分别从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等众多的理论流派等角度对人格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生物学角度对人格的探讨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高尔顿的研究。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脑成像技术的运用,人格的生理取向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复苏,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早期被大家广泛熟知的研究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的就是艾森克,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
随着近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人格的生物学研究出现复苏的趋势。
生物学流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
2艾森克的生物学观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等都赞同人格特质是神经生物倾向的产物。
在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艾森克力图将他的人格维度和实验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相联系,为此,他进行了许多实验心理学研究。
艾森克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人格结构层理论,创立了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
他通过人的特质因素分析,发现决定人格的内外倾性、神经质和心理变态倾向3个基本因素,同时根据他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他认为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
心理学综述论文范文
![心理学综述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cac9a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7b.png)
心理学综述论文范文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
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协助政府制定卫生保健政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综述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学综述论文范文一:心理学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在国有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实现员工内心认同和行动遵循,其效果会比单纯的刚性制度约束更有效。
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在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辅导原则和技术的元素,更贴近人心实施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相关工作的途径。
通过寻找心理学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育人、企业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工作的结合点入手,将心理学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巧妙结合,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心理学;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管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凝聚、推动作用的重要载体。
而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实现员工内心认同和行动遵循,那么这种内心的认同会促使员工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目标融为一体,也会让员工以企业的行为规则为行动指南,才能够真正从内而外的发挥团队凝聚和推动作用。
因为员工内心认同和驱使,远远比单纯的刚性制度约束更为有效。
那么如何实现员工的内向认同和行为遵循,我认为可以适当引入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术,与国有企业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工作的关键节点进行紧密结合,促进国有企业管理的提升。
1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引入心理辅导的原则1.1“个人本位”的适度引入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引入心理辅导原则,首先应该是“个人本位”的适度引入。
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忽略个体需要。
只提集体目标的做法,只会让教育流于形式,喊口号,走过场,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让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个体觉得反感,觉得教育者不够务实,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艾森克人格理论1
![艾森克人格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28b8f3323968011ca300918f.png)
艾森克人格理论综述张保军081083015摘要:本文简介了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即人格三维度和个性层次模型理论。
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物学倾向性,简述了气质在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最后文章简单总结了一下艾森克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字:人格三维度生物学倾向气质个性层次模型艾森克出生于德国而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
他被形容为“知识界的斗士”。
英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将因素分析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类型”及其构成,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类型理论。
艾森克的类型论不是传统上的类型论,而是用特质论的人格维度观点来改造类型论,他们说的类型不是一般的人格类型,实际上是更高层次,更是一般性的特质。
艾森克的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类型或特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的研究,因此,他的理论既属于特质理论,也带有生物取向范畴。
1·人格三个基本维度1·1内外倾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个性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等特点。
内向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非常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在人格上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等特点。
艾森克认为,当处于一种无刺激、休息状态时,外倾和内倾的人有着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
外倾者寻求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
内倾者普遍拥有高于理想化的皮层唤醒水平,他们会选择一种孤僻静独或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止原本过高的唤起水平让人心神不宁。
1976年,雷维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工作效果的研究,他们的实际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推论,支持了艾森克的观点。
艾森克把外内向这一个性维度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联系(表10-7)。
(《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239)1·2神经质神经质又称情绪性。
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db7cb076a20029bd642db9.png)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艾森克理论的综述
![艾森克理论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3a0192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2.png)
艾森克的生物类型学摘要:本文从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大的方面,讨论了艾森克对于人格理论的贡献和一些外界和的质疑。
他在人格心理学的领域坚持实证研究,提出了具有比较坚实的实验证据的类型说;在人格发展中,分别阐述了遗传和社会对于人格的影响,其中,他特别重视和强调遗传的作用,这也使得他的社会观也带着浓重的遗传决定论。
关键词:艾森克类型说实证研究倾向遗传1、引言从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到特质理论,人格心理学的主流方法一直是观察法和自我报告法,而艾森克则是为数不多的强调将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家之一。
虽然艾森克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是一个懂得各种常态、非常态行为的专家(Richard M.Ryckman, 2005,p 204),但是,他的所有著作和研究的中心命题都是探讨如何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纳入到整个心理学研究的体系,乃至融入到整个自然科学的范畴里面(H. J. Eysenck, 1966, 1997; H. J. Eysenck & M. W. Eysenck, 1985)。
为了这个目标,艾森克一生都在倡导人格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结合,确定人格的主要维度,对这些人格进行测量,并且利用定量的实验去证明(Richard M.Ryckman, 2005,p186)。
2、人格结构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有三个维度。
虽然他和卡特尔同样使用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但是,与卡特尔停留在35个特质水平上不同,艾森克在特质水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高度的提取和概括,从而获得了人格的三个维度,即三种类型,分别为:内外向性、稳定性/神经质和控制性/精神质。
从而他建构了一个具有四个层次的人格结构:最低层次是动作或认识,是一种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反应;第二层次是习惯动作或认识、即在相似环境下相同的反应;几个相关的习惯反应构成了特质——行为的第三个层次;卡特尔的35个正常和异常的初级根源特质中的大部分属于第三层次特质构成,而艾森克致力于第四层次人格类型或超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秦宏大(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由于人格的本质就是自我,所以人格心理学派在研究时都会以自我为核心,阐述其基本观点。
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实质,也就是关于自我的人格心理学理论。
长期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自我”为核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及开展自我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我;人格;自我发展;人格心理学[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7)06-0038-0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的潜能研究受到重视,在传统教育的同时如何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尤其是发挥“自我”在个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
他们以“自我”为核心,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相关的人格理论。
虽然各个心理学家之间的观点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格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发展历程。
而所谓“自我”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
它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总和。
个体的“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的综合结果。
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正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发展理论自我发展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
人们依据本能来行事,却经常遭遇到反精神投入过程的阻碍作用,而阻碍就会消耗能量。
如果[收稿日期]2007-09-17[作者简介]秦宏大(1982-),男,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〇三八】人的精神是一种处处等势的均衡结构,也会浪费大量的能量。
本着节省能量的原则,人有必要建立一些类似水坝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之内,把精神投入的阈限提高。
这样,精神能量就可以在不同位置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把原初的精神结构叫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根据这个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既限制本能赤裸裸的满足又节省能量。
他认为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伊底”包含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它是人格中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
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管什么是逻辑、道德,而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在他看来,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伊底”。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部分。
它依据现实原则作用,有知觉、记忆和思考的能力,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负责与现实接触,并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和管制“伊底”的活动。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反映着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其功能是控制行为。
超我按完善原则行事,执行着父母早年所曾执行的职权。
父母施行的惩罚职权,变成了“超我”中的“良心”;而父母施行的奖励职权,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还认为,人格的动力学说就在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固定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只允许来自伊底的性和挑衅的冲动得到有限的表现。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为人格有三种成分: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意识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顶层,指能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思维、记忆、情绪和知觉,其职责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
他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两部分。
个人无意识处于人格的第二层,是无意识中较浅的层次,它指在个人生活中那些被遗忘、被压抑在阈下的一切观念。
而集体无意识处于人格最底层,是最重要的人格成分。
荣格认为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民族的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这便是集体无意识。
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世世代代积累的那些经验的影响,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包含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原始行为的倾向,原型是原始的思想方式和先天行为方式的模型。
其中,“自我”是最重要的原型,是精神中协调其他各部分的结构,它处于构成人格的许多截然对立的组成部分的中间位置,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调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现实化的境界。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所谓个体是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努力追求优越的潜能,以适应环境,并达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
优越包括个人更为完整和完全的发展,以及个人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这种人格动力观点及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把人作为具有主动性,能进行自我塑造的个体,这对以后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观点有很大影响。
秦宏大: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〇三九】2007年第6期(总第8期)文化学刊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但他发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的解释。
他认为自我是独立于本我的,在为本我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
自我有许多积极的特征,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等等。
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他能对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解决。
其中,埃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
根据自我如何支配心理发展,他还将人的一生发展划分成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展开的,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五、班杜拉的自我调整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整指的是个体根据内在的行为标准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而这种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的过程,又称为自我强化,并提出有三类强化: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调节性强化。
他还特别注意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其自我效能,根据一定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自我强化,借此调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六、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完美人性的达成,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
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认为作为一种需要和动机,自我实现是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的内在价值追求,处于需要层次系统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认识、审美和创造需要,它是一个人的潜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展现,是个人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持续的趋向,也就是一个可能发展到的顶点。
罗杰斯对心理治疗的研究也得出与马斯洛研究类似的结论。
他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认为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
马斯洛在其晚期著作中提出,由于自我实现和心理发展的成熟有关,他发现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中年或年长者,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心理学流派对自我都有不同的研究和看法,但无论他们的观点如何千差万别,却都在研究人格问题时提到自我。
虽然各个心理学【〇四〇】家之间的观点也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如弗洛伊德从意识角度出发,认为“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荣格比弗洛伊德更重视“自我”这个概念,认为它就是人格的核心,协调精神中其他各部分的结构。
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调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现实化(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阿德勒和埃里克森两位心理学家,前者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个体心理学,目的就是强调自我潜能和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人格动力观点;而后者的学说就称为“自我心理学”,更是突出了“自我”的重要性,认为自我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并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得出“自我强化”,指出“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内在的行为标准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道德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次思潮,其理论的着眼点也是“自我”,但马斯洛的研究局限性在于其研究对象是精选的,而不是随机抽样的被试。
源于此,“自我”是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重要概念,他们都强调自我无论在人格结构中还是在人格的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主要关注焦点落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其实证性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让个体得到更健全的个性化的自我发展。
因此,可以认为,塑造健全人格,就是应该从“自我”的培养开始。
参考文献[1](美)科恩.自我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6.[2](瑞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3]罗伯特・凯恩.发展的自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4]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5]任洁.走向自我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刘强】秦宏大: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〇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