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一节水的循环与水污染

一、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9亿Km3,其中97.3%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而不足地球总水量3%的淡水其总量仅为0.36亿Km3:其中77.2%以冰川和冰帽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也难以为人类直接利用;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江河、湖泊等地面水占淡水总量的0.36%,总量大约23万Km3。因此,只有约20%的淡水是人类易于利用的,而直接取用的河、湖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可见,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我国的水资源:(A)总量丰富,人均量少;(B)时空分布不均衡。

二、水循环

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种。

1、自然循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蒸发和蒸腾到大气中,形成水汽,并在空中凝结成云,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移运到各处,再以降雨或降雪等形式回到陆地或海洋中。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或土壤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海,再经蒸发进入大气圈;还有一部分直接蒸发或经植物吸收蒸腾进入大气。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水的自然循环。通过循环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在较长的时间内,全球范围内的蒸发量与降水量保持平衡,大约为每年57.7万立方公里,也即每年的自然循环水量仅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万分之四。

2、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经使用后又以生活和生产废水的形式排入天然水体。水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此局部循环就是水的社会循环。

三、水污染

自然环境是一动态平衡体系,它对进入其中的各种物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经过体系内部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作用,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水体在一定程度下具有的自我调节和降低污染的能力,通常称为水的自净能力。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水体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但当进入水体的外来杂质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时,水质就会难以恢复,趋于恶化,对人类环境和水的利用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水的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关于“水污染” 下了明确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前者如有火山爆发产生的尘粒落入水中,天然植物腐烂产生有害物质溶入水中引起的污染;后者如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未经处理而大量排放水体所产生的污染。但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均指对水体危害较大的人为污染。

我国水污染的特征:

1、污染不断加剧,水质恶化日趋严重;

2、各流域水体自南向北水质逐渐变差。

3、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不容轻视

四、水体污染物

能使水体的水质、生物质、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均称为水体污染物(水污染物)。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物。

1、化学性污染物

1)无机污染物质:酸、碱及一些无机盐类

2)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汞、镉、铅等)

3)有机有毒物质: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

4)需氧污染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等

5)植物营养物质:含氮、磷的化合物

6)油类污染物质

2、物理性污染物质

1)悬浮污染物质:固体物质

2)热污染:热电厂、核电站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

3)放射性污染:Sr90、Cs137、I131

3、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

第二节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一、水质指标

图1-19 按颗粒尺寸进行物质分类

水质即水的品质。自然界中的水并不是纯粹的氢氧化合物,因此水质就是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各项水质指标则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常见的水质指标有数十项,现将有关指标的意义列举如下[3])

1、物理学水质指标

(1)感官物理性状指标:温度、混浊度、嗅和味、色度等

(2)其它物理性状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电导率等

浊度:水中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产生的阻碍程度。(水中悬浮物或胶体状颗粒物质)色度:感官性指标,水中悬浮物、胶体或溶解物质均可生色。

表色:由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共同引起的颜色。

真色:除去水中悬浮物质后所呈现的颜色。

总固体: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水样蒸发至干所残留的固体物质总量,单位mg/L。

常用蒸发烘干温度:103~105 ℃;过滤方法可用石棉古氏坩锅或0.45µm滤膜;灼烧温度通常为600℃。

水中固体按其溶解性能可分为“溶解固体”/“总可滤残渣”和“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按其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灼烧减重”和“固定性固体”。

例1-1(p20):将某污水水样100mL置于重量为46.4718g的古氏坩埚中过滤,坩埚在105℃下烘干后称重为46.5036g,然后再将此坩埚置于600℃下灼烧,最后称重为46.4848g。另取同一水样100mL,放在重量为67.9624g的蒸发皿中,在105℃下蒸干后称重为68.0138g。试计算该水样的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挥发性悬浮固体和固定性悬浮固体量各为多少mg/L?

解:悬浮固体:

-33

10 10010

46.4718)

-

(46.5036

挥发性悬浮固体:

-33

10 10010

46.4848)

-

(46.5036

总固体:

-33

10 10010

67.9624)

-

(68.0138

溶解固体=总固体-悬浮固体

固定性悬浮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悬浮固体

2、化学水质指标

(1)非专一性指标

电导率——表示水样中可溶解性电解质总量。

总含盐量——水中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称。

碱度——一般来源于水样中OH-、CO32-、HCO3-离子。关系到水的许多化学反应过程。

硬度——可溶性钙盐和镁盐组成,引起沉积和结垢现象。

(2)非专一性有机物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有机污染物浓度指标。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水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发生自然净化的能力标度,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标度。

总需氧量(TOD)——近于理论耗氧量值。

总有机碳(TOC)——近于理论有机碳量值。

石油类——影响空气—水界面间氧的交换,被微生物降解时耗氧,使水质恶化。

(3)无机物指标

铝——影响水的可饮用性,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生物有一定毒性。

铁——在不同条件下可呈Fe3+或胶粒Fe(OH)3状态,造成水有铁锈味和浑浊,形成水垢,繁殖滋生铁细菌。

有毒金属——常见的有镉、汞、铅等,一般来源于工业废水。

氯化物——影响可饮用性,腐蚀金属表面。

亚硝酸盐氮——是婴幼儿高铁血红蛋白症的病原物,与仲胺类作用生成致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

(4)溶解性气体

氧气——生物呼吸所需,腐蚀金属,水体缺氧会产生CH4、H2S等有害气体。

二氧化碳——大多数天然水系中碳酸体系的组成物。

含盐量——水中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称。水中主要的阳离子:Ca2+、Mg2+、Na+、K+;主要的阴离子:HCO3-、CO32-、SO42-、Cl-。

碱度——水接受质子的能力,在水中离解或水解后生成可与强酸(或H+)反应的物质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