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消息两篇》教案3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教育工作者也要开始新的努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一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背景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

2.能够理解并解读两则语文消息的意义。

3.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解读两则语文消息的主题和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课件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的内容。

3.学生课本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然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即《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并激发学生对于新内容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理解与分析1.教师向学生展示《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的内容,并分别让学生阅读两则语文消息。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消息的主题和背景;–解读关键词和短语的含义;–分析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小组讨论与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自己对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的理解和感受。

2.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师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息中的问题和疑点,并指导他们找到更深层次的答案和解释。

第四步:整理笔记与总结1.学生整理自己的笔记,记录下关键信息和自己的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回顾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

第五步: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 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
阅读一些与《落日》《消息二则》主题相关的新闻消息或 通讯报道,了解不同作者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和 角度。
比较分析不同文章的特点
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写作风格、语 言表达、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异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 鉴赏水平。
做好阅读笔记和摘要
对所阅读的文章做好阅读笔记和摘要,记录文章的主要内 容和自己的观点感受,以便后续复习和参考。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
汇报人: 2023-12-24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设计 • 课堂互动环节 •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落日》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抗日战争。
写作特点
朱启平的《落日》是一篇通讯报道,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描写,再现了 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之情。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消息二则》消息传播方式及影响
消息传播方式
《消息二则》中的两则消息分别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迅速传播开来。第一则消息通过电报发出,迅速 传遍全国;第二则消息则通过广播播出,同样在短时间内广为人知。这两种传播方式都具有快速、准 确的特点,使得消息能够迅速传达给广大受众。
关注时事新闻,培养社会责任感
1 2 3
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关注国内外 时事新闻,了解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参与新闻讨论和评论
针对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积极参与讨论和评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新闻①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②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必不可少。

③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议论。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气:泄劲。

督dū战:监督作战。

要塞sài: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二、主题概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文章结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渡过长江。

主体: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敌军——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四、鉴赏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消息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

这则消息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板书标题、作者。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要塞(sài)签订(qiān)歼灭(jiān)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抵挡。

(2)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3)业已:已经。

(4)歼灭:消灭(敌人)。

3.文体知识过关。

(1)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6)消息通常所用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跳读课文,口头复述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2.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

3.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了解文章体裁,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消息的特点。

2.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

3.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

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

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巨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战地报道《消息二则》。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

(1)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背景资料: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渡江戓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掊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
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示: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消息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消息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消息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

二、巩固理解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一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部编版初中语文消息二则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消息二则公开课教案

1 消息二则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 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初中语文《学习写消息》教案

初中语文《学习写消息》教案

学习写消息教学目标:1、通过“好消息”评选,帮助学生熟悉消息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

2、指导学生完成指定内容的消息写作,引领学生体验写消息的过程。

3、指导学生完成自选内容的消息写作,促使学生关注生活,能够独立写作并负责任地发布消息。

教学重、难点:熟悉消息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学习写消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从近期报刊、网络上搜集最感兴趣的一则消息。

(2)根据所学知识初步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点评这则消息的妙处,50字左右。

二、导入:评选好消息。

小组交流。

介绍消息内容,依据“点评”,简要说明自己介绍这则消息的理由。

品评,比较,选出组内“好消息”,讨论推荐理由。

三、什么是消息?“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等多种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它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是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

四、何谓好消息?教师总结各组推荐的“好消息”的共性特点,如时效性、真实性、简洁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要求:1、关注生活,留心并追踪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

2、了解消息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

六要素: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以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分析六要素。

五、明确消息的结构特点和写作要求。

1、消息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前三者是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

2、标题是对新闻主要事实的高度概括,其基本内容是何人(物)做何事,标题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引题(提示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3、导语是标题下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标题的简要说明,扼要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消息二则》参考教案3(第1课时)

《消息二则》参考教案3(第1课时)

《新闻二则》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1语言(1)积累重要的词句;(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语文常识: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3阅读:(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如及时性,真实性等),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2)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4写作:(1)给新闻拟标题;(2)能拟写简短新闻。

(补充)(二)学习目标详解1语言:(1)积累重要的词句;(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1)积累重要的词句溃(uì)退泄(iè气督(dū)战业已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辨析】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摧”与“催”的辨析“摧”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使”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如催生、催眠等。

下列几则病例即是把“催”误用为“摧”。

那一大段描写真是摧人泪下!急如星火的“羽檄”带来了战斗动员令,幽并游侠摧马扬鞭,跨越堤防,飞肥启妒方。

我久久地站在绣工旁边……在倾听劲摧花事的表的脚步。

“横”的辨析①横渡:强调一扫千钧、势不可挡的气势。

②蛮横(hèng):强横不讲道理。

③横行霸道:这里指蛮横,孔武有力,不讲道理。

④我自横刀向天笑: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决心。

⑤野渡无人舟自横:随意,闲适。

⑥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突兀,不协调。

(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1)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分析“已”、“广大”、“正”的作用。

【解析】“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突破敌阵;“广大”表明占领地区的范围;“正”表明进击正在进行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内容预览: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5.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学会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地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希望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

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之手。

二、背景简介: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作者简介:,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某某某某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预习检测: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某某..()荻.港()溃.退()歼.灭()绥靖..()瑰.宝()负隅.顽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2、理解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噙:(嘴或眼里)含着。

经久不息:长时间的不停下来。

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的。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Part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前知
回顾旧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课相关 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情境导入
创设与消息相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
向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 标和任务,使学生有目的 地进行学习。
教学策略设计
STEP 01
讲解示范
STEP 0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Part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
消息的定义和特点
简要介绍消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 的基本定义和特点,包括真实性
消息的语言特点
深入分析消息语言的特点,如准确、客观、简洁 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这些特点。
3
消息实例的分析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消息实例的方法,包括从结构 、语言和内容等方面入手,全面理解消息的内涵 和特点。
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难点一
如何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01
难点二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消息实例?
03
难点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05
02
解决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消息实例,引导学 生发现和总结消息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同时 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讨论。
04
解决方法
提供多个消息实例供学生练习和分析 ,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 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技巧。
06
解决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教案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标题有何特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
4.“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难点
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学策略分析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前准备
教师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学生
预习课文,完成《课时练》自主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新人教版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用于为学生提供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讨论法用于激发学生对战争胜利意义的思考;情境教学法则通过模拟新闻报道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和胜利的影响。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学生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提高自己的新闻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 学生可以尝试撰写自己的新闻报道,锻炼写作能力和新闻观察力。
七、课后作业
1. 新闻分析:选择一篇当日的新闻报道,分析其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特点,以及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答案示例: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新闻报道,分析其结构要素和报道手法,例如报道的角度是否客观、信息是否全面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新闻信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新闻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新闻阅读问题。
- 作业可以包括一些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进行新闻采访,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和采访能力。
2. 作业反馈:
-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 在批改作业时,注意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是否完整、观点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合理等。
- 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进行详细解释,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知识。
4. 新闻编写: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新闻报道,编写一篇新闻稿,尝试运用所学的新闻写作技巧。

《消息写作指导》教学设计教案

《消息写作指导》教学设计教案

《消息写作指导》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消息写作的基本概念1.1 消息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1.2 消息的定义与特点1.3 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1.4 消息的价值与功能第二章:消息写作的基本原则2.1 真实性原则2.2 时效性原则2.3 准确性原则2.4 客观性原则2.5 全面性原则第三章:消息写作的基本结构3.1 的写作3.2 的写作3.3 主体的写作3.4 背景的写作3.5 结尾的写作第四章:消息写作中的语言与表达4.1 消息语言的特点与要求4.2 消息写作中的词汇选择4.3 消息写作中的句子结构4.4 消息写作中的修辞手法4.5 消息写作中的表达方式第五章:消息写作的实践与技巧5.1 消息素材的收集与处理5.2 消息采访的技巧与方法5.3 消息写作的构思与策划5.4 消息写作的修改与润色5.5 消息作品的评价与分析第六章:不同类型消息的写作要点6.1 动态消息的写作6.2 综合消息的写作6.3 特写消息的写作6.4 人物消息的写作6.5 调查消息的写作第七章:消息写作中的数据与引用7.1 数据在消息写作中的作用7.2 数据的来源与核实7.3 数据的呈现与处理7.4 引用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7.5 引用材料的审核与评估第八章:消息写作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8.1 消息写作中的伦理原则8.2 保护新闻源与隐私权8.3 避免诽谤与侵权8.4 遵守法律法规8.5 应对法律诉讼第九章:消息写作的现代化与创新9.1 新媒体对消息写作的影响9.2 利用多媒体元素丰富消息作品9.3 消息写作中的视觉化趋势9.4 创新消息写作形式与内容9.5 提高消息作品的传播力第十章:消息写作的评估与反思10.1 消息写作的自评与互评10.2 消息写作的修改与完善10.3 消息写作的反馈与建议10.4 消息写作的案例分析10.5 消息写作的成长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消息写作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消息写作要求准确、简洁、清晰、有力,需要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学习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l、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把握新闻的诸种要素。

2、探究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一气呵成的。

3、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阅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全文内容。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3、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阌乡wén襄阳xiāng绥靖suíjìng鄂豫区è高屋建瓴líng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杜聿明yù宋希濂lián2、辨识下列词语的字形、意义并学会运用。

气势磅礴回肠荡气高屋建瓴锐不可当阻遏前行负隅顽抗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高屋建瓴:从房顶上往下泻水,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磅礴:盛大。

诸:众,许多。

遏:阻止。

绥靖:安抚,平定。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分析1、“渡江战役”背景及写作本文意义。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攻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主席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如何把握全文内容?第一,要知概况——先看标题(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从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知人物及数量、地点及场面,可以感受到战役的空前壮阔、历史罕见,想象到江南人民看到此消息的激动和振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消息两篇》*教学指导*动态消息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简洁报道,是消息诸体裁中报道量最大、时效最快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

动态消息的题材范围很广,政治的、经济的、文教的、体育的、军事的、科技的、社会生活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动态消息,按照题材的性质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

“硬新闻”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诸如政治事件、军事冲突、外事活动、经济动态、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等。

这类事件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事物发展进程的飞跃阶段,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

这类事件对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报道这类事件的消息也就最引人注目。

“软新闻”属于非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等等。

这类事物的变化过程相对地长些,时间性不像突发事件那样强。

但是,这类新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工厂、机关、学校、城市、农村到处都有,是新闻报道的广阔天地。

这类新事物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报道这类新事物的消息也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不仅是我国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百多年来,我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经济、文化包括体育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境地,饱受屈辱。

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受经济、政治条件制约,一直是陪客,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地位毫不相当。

因此,许海峰的这枚金牌,格外显得意义重大,引题“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不仅指出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也表达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篇消息,无论在标题制作,还是导语和主体的写作上,都堪称典范。

主题、引题和副题相互配合,新闻事实一目了然,记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流露。

导语也是简明扼要:时间、事实清楚明了──“今日上午11时10分”,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当然要让读者铭记在心。

主要新闻事实是这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中国队夺得,振奋人心;然后具体展开,告诉读者“中国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的冠军”,主次清晰,叙述连贯。

随后“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宣告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已被突破”,呼应标题,突出事件的历史意义,透露出强烈的自豪感。

记者为中国实现奥运会零的突破而欢呼,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振奋,但是记者的职责是为读者提供新鲜的信息,因此发奖时间、发奖人以及亚军季军为谁获得等新闻事实,也简明地在主体中加以报道。

这一天还有其他赛事,我国运动员曾国强获得52公斤级举重比赛冠军。

这一信息记者在副题和消息的第二段分别加以报道,显示出事件重要程度的减弱。

这样,记者的叙述主次有别,适应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需求。

这篇消息,充分表达了记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是隐含在新闻事实之中的。

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记录,记者选择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指向。

记者在客观事件的报道中,适当运用了一些比如“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宣告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已被突破”这样具有浓烈主观色彩的句子,暗含着记者的情感倾向与立场态度,带给读者一种感染力量。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新闻要传达新鲜信息:一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新事实,一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一是为社会关注的、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

“真正的新闻必须对公众而不是只对记者及把关人有认知意义,否则再新的事实也不成其为新闻。

”(见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作为教材,新闻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获知某些新事实、新信息,还要注重通过这些新事实、新信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关注那些蕴涵其中的“认知意义”。

学习这篇消息,就要围绕“新事实”和“认知意义”来进行。

新事实:有关下岗工人的消息,可能更多的是政府和社会如何关心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问题,而这篇消息事实之“新”,就在于记者报道了政府帮助下岗工人的新思路和下岗工人群体新的观念,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下岗工人也不再坐等政府安排救济,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就业新形势,勇敢地运用“竞拍”这种一般人还不熟悉的市场手段,追求自己的就业保障和新生活。

这个“新事实”透露给读者的“认知意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比如政府管理模式、就业政策的转变,人们就业观念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期间要遇到、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思考与研究*一、简要分析《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关系。

试给《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拟写引题和副题。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消息标题的基本常识,理解其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强调新闻事实,引题突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副题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事实,补充叙述主标题。

这三个题目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具体而醒目,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的引题和副题的制作,要从“新事实”和“认知意义”上考虑,如:引题:政府转变思路副题:在职人员震动很大二、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态度和倾向。

阅读这两篇消息,说说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标题和导语,在叙述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事实时,通过对这枚金牌历史意义的提炼,通过一些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语词的运用,表现了记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以拍卖现场的热烈、下岗职工竞得保洁权的喜悦、此事对在岗人员的震动,透露出记者对这一新事物的赞许和期待。

三、消息常常通过一些小事情反映生活变化,把握时代脉搏。

说说《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所反映的事件,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透过新闻信息了解社会发展。

教材比较重视具有“认知意义”的新闻,而我们平时常见的天气预报、交通事故等新闻,自然就不会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

当然,通过沙尘暴的报道思考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化,通过交通事故报道某种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反思,这样具有“认知意义”的事实,也是有意义的。

做这道题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把握“认知意义”的内涵来进行。

具体参见“教学指导”。

*相关资料**一、动态消息的特点*动态消息尤其是其中的“硬新闻”,最能体现新、快、实、短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它报道的往往是突发性事件或者是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许多还是第一次发生的事,例如“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等,因此它能给人以新鲜感。

这些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特别是突发性的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短暂,时间性很强,这就要求对它的报道必须迅速、及时,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失去了价值。

一些重大事件,常常是先发动态消息,然后再写特写、通讯等后续报道。

因此,动态消息被誉为新闻的“先行官”。

动态消息所报道的多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点,与综合消息相比,它内容集中、单一、短小;它主要是报告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而不需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因此,一般地说它比其他体裁的消息篇幅要短小,多是几百字、百十字,甚至几十字。

概叙事实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基本特色。

动态消息在信息传播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消息是报纸的主角,动态消息则是这个主角中的主角。

它快,能最及时地把信息传播给读者;它短,在同样的版面里能容纳比其他体裁更多的信息,读者在同样时间里能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它新鲜,深受读者欢迎。

因此,它拥有最大的读者群。

(选自康文久主编《实用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二、从《“零”的突破》看“倒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结构也叫倒三角、倒宝塔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即导语,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呈现出新闻材料重要性递减的逻辑顺序,其结构样式如图所示:请看下面这条消息:*“零”的突破*新华社洛杉矶7月29日电: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纪录”的局面今天11时10分(北京时间30日晨2时10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

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陈先在许海峰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这对中国运动员是极大的鼓舞。

这是中国在奥运会上得到的第一块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表示感谢运动员和教练员做出的努力。

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职工。

他在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不是他的最好成绩,只不过是正常发挥技术,他最好的成绩是583环。

他表示要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争取今后取得更大成绩。

(载1984年7月31日《人民日报》)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也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这一事实是这条消息里最核心、最重要的事实,放第一段即导语中。

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陈先的讲话,比夺得第一块金牌这一新闻事实次要,但比许海峰个人的讲话以及许海峰的出身、职业等情况又重要,所以放在第二段。

最次要的,但也是读者感兴趣的材料放在第三段。

倒金字塔式结构由于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篇首,使它具有如下优点: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的精华,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尽快获得最新消息的心理需求。

便于记者抢新闻,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

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

如果版面不够,可以从后往前删,不必调整段落。

倒金字塔式结构由于具备这些优点,所以世界通用,问世百余年而不衰。

倒金字塔式结构的主要弱点是程式化、单一化,比较枯燥。

一张报纸的消息,如果篇篇都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就会使读者感到乏味。

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的难点是准确地掂量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材料的分量,排列出材料的主次。

观察的角度不同,对新闻材料的轻重主次会有不同的认识;立场不同,新闻导向不同,也会对新闻材料特别是政治性新闻材料的轻重主次认识不同。

要寻求最佳观察角度,选取最佳事实,然后才能做出最佳安排。

(出处同上)*三、重要的在于发现(刘保全)*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大众日报》记者于晓波、毕华德采写的《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原载《大众日报》1998年3月30日)一稿,荣获消息二等奖。

一篇非时政大新闻而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是不多见的。

那么,是什么使《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魅力独具?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笔者曾听人讲过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一块黑乎乎、油光光,村里人都嫌弃的石头,被一位科学家发现后,经鉴定此石头原来是一块陨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