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口是促进和延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的开端。 (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进行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前提,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如人口集聚形成的城市化 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人口数量不足或过剩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身体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动影响:在人口规模相同的条件下,身体素 质好,就相当于劳动力资源多,经济参与率就高。 被动影响:身体素质差,不仅影响到经济参与, 还会浪费社会资源。 (2)人口文化科学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生产 力的任何一次革新都开始于生产工具的变革,都是 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条件的,而科学技术进步又以文 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世界各国的赶超战略也 都是以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为前提条件的。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经济发展
一、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主要标志
人口
经济
社会
人口
生产 消费 参与 消费
资源
环境
数量
质量
结构
政治
文化
总人口
劳动力
文化 构成
职业 构成
区域 构成
规模
类型
结构
制度
结构
变迁
人口
经济
社会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一、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2.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 平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是决定人口迁 移的重要外在条件。 (3)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交通运输条件是人口迁 移的空间距离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和内 容。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 (3)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 主要原因。
704年
隋大业三年
唐开元二十八年
4601
4814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情况表(万人)(续表) 年 代 朝 代
北宋大观 四年
南宋嘉定 十六年 元至元二 十七年 明洪武二 十六年 明万历六 年 清康熙二 十四年
人口数
年 代
朝 代
清雍正二 年
清乾隆十 六年 清嘉庆十 七年 民国元年 民国十七 年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二、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关系的理论
1.发明拉力假说 发明拉力假说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 的发明和运用对人口增长的制约和推动作用。这一理论 认为,人口本身具有自然的增长趋势,但一定的生产资 料所能维持的人口规模总是有限的。当人口增长到这个 极限时,就会导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均占有量以及 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这时人口死亡率就会上升,使人 口数量达到一种停滞状态。为改变这种状态,就会出现 技术发明,而技术发明会大大增强生产能力,促进人口 增长,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出现是以人口增长为动力的。 因为人口增长增加了对食物的需求,当野生食物不能 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时,人类就开始寻求新的食物来 源,最终导致从以采集狩猎为生存手段到以种植和畜 牧为生存手段的转变。而农业的产生,使人类获得了 较为可靠的食物保证,其生活方式也逐渐由游移不定 变为定居,随之便产生了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1.社会变迁的定义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功能 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 本质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内容主要包括: 文化变迁,指知识、信仰、社会规范、价值体 系等方面的变化。 经济变迁,主要指社会生产方式方面的变化。 技术变迁,指人类生产技术和手段方面的变迁。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是人口增长促进了社会变迁,还是社会变迁导 致了人口增长?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一个问 题。其实,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 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口增长可以刺激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能够促进人口增长或导致增长率下降。二者 的互动关系在农业社会表现得最为明显。
人口数
1110年
1223年 1290年 1393年 1578年 1685年
4673 1724年
4768 1751年 5883 1812年 6054 1912年 6069 1928年 10171 1949年
12611
18181 33371 40581 47479 54167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口数量变 动轨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夏至西汉末年为 第一阶段(公元二年),两千多年间人口数量增长十 分缓慢,总量只达到6000万左右;东汉至明末为第二 阶段,1600多年间人口数量在6000~7000万之间波动; 明末至清末为第三阶段,300多年间人口数量急剧增 加,连续跨越了4个亿的台阶,人口规模超过4亿。
2.人口推力假说 人口推力假说认为,增加生产的一些技术发明可 以不依赖于人口增长而发生,但这些新技术发明的运 用和推广却有赖于人口增长,即人口增长是新技术发 明和推广运用的必要条件。这一假说对于解释前工业 社会的人口增长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为这一时期的 社会生产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而且当时自然 资源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人口增长能促进资源开发,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但是这一理论对现代社会的解释 力不强。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
1.历代人口规模的变化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变化情况表(万人) 年 代 公元前2205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2年 105年 280年 朝 代 夏禹时期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西汉平帝二年 东汉永兴元年 晋太康元年 人口数 约1355 约2000 5959 5325 1616
607年
2.人口变化与王朝更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地关系变化有很大 关系,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人地矛盾会变得日益 突出,甚至民不聊生,引起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式 的政权更迭;而在新的王朝建立初期,为了赢得民心, 稳定社会秩序,又会制定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从而引 起新一轮的人口数量增长。因此,中国人口发展的另一 个特点就是,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是一个与王朝的兴亡 更替具有同步性和周期性的大起大落的过程。
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过程与土地制度的变化密切相 关。周代的井田制(公有与私有兼顾)改革,就是人 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地矛盾突出后土地公有制不能适应 的结果。汉代的“废井田,开阡陌”则是为了解决土 地兼并的矛盾,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人口增长。明朝时, 由于土地兼并问题非常突出,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人 口数量的变化波动很大,为此,进行了“一条鞭”式 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清代时正式实行“摊丁 入亩”的政策,自康熙五十一年起“滋生人丁,永不 加赋”,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人口增长。
农业社会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循环运动, 也反映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人口增长超过社会 所能负载的规模时,就会出现人口过剩,导致社会动 乱,从而使人口趋于减少;当人口减少时,社会环境 变得相对宽松,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又会引起 新的一轮的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后,由于技术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 越大,改变了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方式,以及人口增 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工业革命所引发 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这种增长和发展并不 像农业社会那样必然地促进人口增长。原因就在于人 口增长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发展不再表现为 简单地促进人口数量增长,而是对人口质量有了越来 越高的要求,对人口数量增长的要求变为对人口发展 的要求,形成了人口发展(主要是质量提高)与社会 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3.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 并非通过协调关系来维持各自的存在,各个子系统为 了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与其他子系统发生冲突, 社会正是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形成相 互制约的关系,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某 个子系统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与其他子系统发生冲突, 从而改变系统内部的关系模式,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人口与社会就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冲突中不断得到发展 的。
第二来自百度文库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人口指的是组成社会群体的 人口。 1.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2.经济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都离不开人口的参与
二、经济发展是人口变迁的决定性力量
1.经济发展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对死亡率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 相适应的主要标志
一、人口数量变化与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相一致 二、人口质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 致 三、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
4.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1)经济发展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包括对优生 的影响和对后天发育的影响。具体说来,包括营养状 况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锻炼条件对人的身体 健康状况的影响、医疗条件对防病治病乃至身体健康 状况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婴儿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等。 (2)经济发展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一方面为提 高人口文化素质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为文化素质 提高提出客观上的要求。 (3)经济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