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篇一:世界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1、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世界著名摄影作品赏析1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
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
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
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
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2、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
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
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
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
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
补治。
9、(美国)斯坦利.福尔曼 1975年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
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
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
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
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
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
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
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
保障。
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
示社会的强大力量。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
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10、美国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
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
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
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
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
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
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
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11、(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
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
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
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
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
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
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12、庄重与浪漫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状态、不同的
情绪、不同的时代特征。德马克林却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将人物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
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直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而在庄重的形象中,秀发凌乱,上身裸露又十分浪漫。这是一个十分有人性与个性的形象,一位模特曾说:“很多摄影师都把我们当做静态生活中的苹果或
者别的什么来拍摄,从不把我们当成自己。德马克林却不同。他总
是抓住我们的个性。”他努力使拍摄对象的个性更加耀眼,更加灿烂,他以博大的胸怀,澎湃的激情准确地表现丰富的人生。
13、(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
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
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
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
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
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
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
冲击。
14、(美国)托马斯1928年
谋杀和被处死是人类社会中恐怖与残忍的事件。有谋杀就有“杀人偿命”的惩罚。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又都希望
看到当时的情景。
1928年1月12日,美国妇女罗丝由于谋杀亲夫与同谋犯格雷一同
被判处上电椅处死。《纽约每日新闻》的执行编辑们不满足于用文
字报道死刑的情况,认为公众有权利看到实际情况的照片。但是,
美国同世界各国一样,许多牵扯政治、军事、法律的事件,就有一
个不约而同的规定:不许拍照!结果他们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
用一架微型照相机,系在记者的脚踝上,这样可以通过监狱看守的
搜身。在刑前一个月,《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托马斯被借到纽约,
因为当地记者和监狱官都不认得他,行动不易被识破。托马斯住在
旅馆里,用一架改装的微型照相机进行练习,一根长长的快门线从
裤腿里往上结在胸前,拍摄时,把裤脚稍稍提起,便可露出镜头。
终于等到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托马斯混在记者群里进入到监狱。罗
丝被带上电椅,捆上了皮带,第一次通电,她震动了一下,托马斯
及时拍了下来。第二次、第三次通电,只要电流一通,他都偷偷地
揿动快门。
事后他飞快地赶回报社冲洗。因为曝光时间长,影像有些模糊,但是,正好从中看到人被电击的恐怖情景。照片被用整版篇幅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版》上,通栏大标题是“死亡”!当时,这张照片震
动了整个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