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作家爱情观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言情小说一直是小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言情小说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作品及作者都如同昙花,真正能够长时间的留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屈指可数,亦舒就是为数不多的奇葩之一。
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现实与浪漫之间,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区别于其他作家而自成一格就是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亦舒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独特的女性题材亦舒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她提倡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一个女子,如果想得到尊重,必需先自重。
如果身无长物,那真是可悲的事。
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着女人,“我会原谅你的”,女人却义正辞严:“我有什么要你原谅?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这个女人已经29岁半,竟有这么大的胆子对待未婚夫,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
“我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双手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她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若他不给,她不必迁就他。
这简直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说里,女主角最终却是迁就的。
两个人都作一点让步,合作愉快。
也许这是亦舒的局限,也许正是她的聪明所在。
人们说,男女真正平等还要等一千年,我不怀疑这话,因为人们花了几千年来制造它。
那么,与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点实惠的东西。
所以,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记者尽管年少气盛调子颇高,然而当她在对女演员姚晶死因的采访中发现,所谓女人成功的灿烂背后,竟是如此凄凉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
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
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
我希望孙儿结婚时与我商量。
浅谈池莉小说的爱情观

浅谈池莉小说的爱情观惠转宁 当下作家笔下的婚姻爱情作品对理想爱情进行颠覆、解构,使爱情成为脆弱的、不堪的俗事,爱情成为政治的、肉欲的物化了的东西。
池莉曾说“我的文学创作将以拆穿虚幻的爱情为主题之一。
”池莉的《不谈爱情》中,坚决反对儿子这桩婚姻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庄家父母在儿子的婚姻出现破裂时亲临花楼街,拜见亲家,这些行为都是以儿子的家庭矛盾不影响儿子出国为前提的。
充满了世俗的功利性。
作品中作家不谈理想中的爱情梦幻,展示的是世俗人生中本真的爱情或婚姻。
在描写庄建非与吉玲这对现实男女的恋爱、结婚、以至闹离婚的同时,对比性地描写了另一类爱情的女性王璐,她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追求诗情画意,她“不屑于谈家庭琐事,柴米油盐,喜欢讨论音乐诗歌,时事政治及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在池莉看来,王璐不切实际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幼稚可笑的。
相比之下,小市民底气十足的吉玲则显得朴实、机智、可爱。
所以,作者让庄建非在理智的权衡之后选择了与吉玲的结合。
在这个简单而又寻常的故事中,池莉通过对充满质感的生活的描绘,一再传达出世俗的婚姻绝少花前月下、诗情画意,世俗生活意味着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妻子不只是性的对象,而是过日子的伴侣”,现实男女应摒弃爱情中的浪漫和理想成分。
《绿水长流》是池莉通过几组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对爱情进行了诠释“上帝好像并没有安排爱情,它只安排了两情相悦,是我们贪图那两情相悦的极乐一刻的天长地久,我们编出了爱情之说。
”作品中的李平平与方宏伟初恋场面的不洁、丑恶,李平平说“初恋是被你们文学家写得神乎其神了,其实狗屁,不过是无知少年情窦初开,又没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做了些傻事而已”;“我”认为“初恋是两个孩子对性的探索。
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次性经验,初恋与爱情无关”;兰惠心与罗洛阳婚外恋的狂热虚假;“我”作为爱情典范的姨夫姨母却是,姨夫曾为了爱情而离开了党,若干年之后姨母为了回家探望死去了的父亲而遭姨夫大打出手并出言不逊,虽然两人和好但姨母声言“不谈爱情”,这些事例无不验证了理想、诗意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虚幻性,无不讽刺了追求诗意的爱情是无望的朝圣。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作者:尹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摘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诗坛中,舒婷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致橡树》是舒婷极具影响力的一首爱情宣言诗。
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爱情观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影响舒婷,别名龚佩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橡树》是舒婷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舒婷借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站在女性视角,传递出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平等、坚贞爱情的宣言。
即使是四十年后,时代变迁,这样的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依然对现当代女性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致橡树》产生的背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思想大解放和艺术民主的思潮,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而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胆追求男女平等。
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女性文学,凸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舒婷的女性诗歌更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重构对女性生活及命运的思考。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女性文学中更是如此。
舒婷的女性诗歌中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唱响新时期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
《致橡树》就是这样一篇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产物。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益于归侨老诗人蔡其矫的帮助。
在1975 年的一个晚上,与蔡老散步途中,蔡老向舒婷讲述了他一辈子遇到的女孩,总是不能十全十美,不是不漂亮就是没有才气,要么性格凶悍。
而在舒婷听来,觉得蔡老太过于大男子主义,没有男女的平等。
于是,舒婷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一首诗《橡树》,后改为《致橡树》,用拟物化的手法,借木棉树对橡树的情感表白,热情歌唱平等独立、坚贞质朴的爱情。
作家张小娴的爱情观

作家张小娴的爱情观,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7、暗恋是神圣的,要以对方的幸福为依归。
如果有痛楚,也该留给自己。
8、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9、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
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10、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膀。
11、当过去,我们忘记了我们曾经义无所顾地爱过一个人,忘记了他的温柔,忘记了他为我做的一切。
我对他再没有感觉,我不再爱他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我们的败给了岁月。
首先是爱情使你忘记时间,然后是时间使你忘记爱情。
12、他有什么好处我不知道,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我是知道的,他不爱我,这个缺点还不够大吗?13、谁说一定要画苹果呢?如果只有一种方法画苹果,那太可悲了。
人是长大后才有各种规范,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14、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努力追求不平凡,到头来,却会失去许多平凡女人的幸福。
15、妈妈喜欢浮尘子,她说,时光就像浮尘,总是来去匆匆。
16、别离是为了重聚,别离真的是为了重聚吗?以前的人,为了一段感情不离别,付上很多代价,比如放弃自己的,放弃机会。
现在的人,却可以为这些而放弃一段感情。
离别,只是为了追寻更好的东西。
17、为什么每次我跟你说再见,你都说谢谢,而不是说再见?18、我不说再见的。
无论你跟我说再见拜拜或者明天再见,我都只会说谢谢。
我说。
因为再见对我来说,就是永远不再见。
19、爱一个人,应该包括让他追求自己的理想。
20、相隔那么远,不怕会失去吗?爱情应该是拥有的。
爱情,就是美在无法拥有。
21、一个人,只有不害怕失去,比如不害怕失去尊严,那就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22、男人往往比男人容易适应环境。
因为男人往往放不下尊严。
23、祝你永远不要悲伤。
24、珍惜眼前人。
25、别离,是人类共通的无奈。
26、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
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作家海男的婚姻爱情观

海男—— 真正的爱情是
一个人心灵中的, 记忆中的乌托邦。
爱情只有三天三夜,之后,面对的就 是现实。爱情是经不住现实考验的,一 旦加上伦理责任,就失去了爱情的纯度。 伦理责任是婚姻所需要的东西,也是社 会制度需要的东西。所以,真正的爱情 是一个人人心灵中的,记忆中的乌托邦。 人类创造了爱情咒语,于是,也就产生 了爱情和现实的冲突,当我们说爱时, 只是在复述自己的乌托邦幻影而已。当 然,爱情一旦降落到俗世中,爱情的苦 难也开始了,也正是这些苦难使爱情除 了遭遇到摧残之外,同时也留下了永恒 的记忆。
不 谈 生 死 就 很 难 谈 爱 情
不谈生死就很难谈爱情,古典爱情故 事中,爱情总是与生死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海男说:让小说中的人物死去是容
易的,然而活下来却是更难的事情。因 为生所遭受的磨难比死去更有意义,也 更艰难。
在海男的作品中,一直充斥着死亡 的味道。
《出轨》: 姚雪梅母亲之死 姚雪梅父亲之死 外科医生妻子之死 公务员之死
——
——
如
浅
梦
析 海 男
幻
作 品
影海
中 婚
作
男 的
姻 爱 情 观
如 是
婚 姻 爱
情
观
海男,原名苏丽华。著名 作家,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 一,1962年 出生于云南省永胜县,鲁迅文 学院研究生班毕业,1980年代 开始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 小说领域多有建树,已出版作 品30多部,计500万字。
主要作品有: 《蝴蝶是怎 样变成标本的》、 《妖娆 罪》 、《女人传》 、《虚构
海男:在更年轻的时代,并不知道距 离有多么美,那时候,是在奔跑中逾越 过这些属于友谊和爱情的距离,所以, 年轻时所遭遇到的伤害也称之为美学上 的近距离冲突。只有光阴虚度到了某个 时期,生命才会从视觉和心理上与世界 保持着足够多的距离,距离是我们取之 不尽的忧伤,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神秘 和思念。
简·奥斯汀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

简·奥斯汀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简·奥斯汀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描绘女性角色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婚姻为线索,通过剖析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社交规则和道德观念,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面对的激动人心而又曲折复杂的恋爱关系。
文化背景与社会风尚在奥斯汀所生活的18-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被确定、传统、保守的价值观所主导。
阶级分明、礼仪荣耀至上、经济地位及血统显赫等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这种文化背景下,恋爱婚姻变得复杂并充满了挑战。
奥斯汀作品中的爱情观1.自由婚姻与利益婚姻:奥斯汀强调自由选择配偶和真爱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她的小说角色常常面临财富、地位与真爱之间的选择,通过展示自由婚姻与利益婚姻背后的种种复杂因素,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
2.真实与虚荣:奥斯汀作品中,女性角色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更注重内在品质而非外貌和财富。
奥斯汀倡导真实与坦诚的感情交流,并强调不应受到外界追求名誉和虚荣心所左右。
3.社交规则和约束:社交礼仪对于英国上层社会至关重要,而奥斯汀在作品中赋予了社交规则以极大的意义。
角色们必须懂得适时、适度地表现出自己,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细致入微的恋爱游戏。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简·奥斯汀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爱情观念和社会风尚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启示: 1. 真爱价值:不受外界干扰,通过深入了解并相互支持与尊重,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2. 自主选择: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不被社会规范与他人眼光左右。
3. 诚实沟通:避免虚伪和欺骗,保持诚实而开放的沟通方式。
简·奥斯汀通过其小说作品中所揭示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成功地展示了个人自由、内心追求和家庭责任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并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思考。
她独特细腻而又幽默的写作风格,使得她成为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
从张洁、池莉和张欣作品看商品经济大潮下爱情观的变迁

从 张 洁 、池 莉 和 张 欣 作 品 看 商 品 经 济 大 潮 下 爱 情 观 的 变 迁
杨 建伟
( 郑州经 贸职业学 院 宣传 部 , 河南 郑州 40 4 ) 5 0 4
摘 要 : 洁、 张 池莉 和张欣作 为 当代 文学的女性 作 家实力派 , 们的作 品主要讲 述新 时期 的爱情和婚 姻 。 达 了社会 的 她 表
主 流爱情观 。张洁用《 是 不能 忘记 的》 爱, 回忆 了八十年代 以前 执著 坚贞、 纯洁无功利 的传统古典 爱情观 , 而池莉 的《 不谈爱情》
和 张欣的 《 又如 何》 讲述 了八 十年代 后 , 商品 经济大潮的 冲击下 , 爱 却 在 人们 为 了物质利 益和 生理欲 望 可以不谈 爱情 , 或者 原 本 美好的 爱情在 现 实困境 和个人私欲 的挤 压下 弯曲变形。
和张欣 的三篇代 表作《 , 爱 是不能忘 记的》 《 、不谈 爱情》 爱 和《
又如何》 来谈一谈 爱情观在商 品经济 冲击下 的变迁 。 ,
一
、
《 。 不 能 忘记 的》 执 著纯 洁 最 高爱 情 境界 的 爱 是 对
礼 赞
张洁 17 年 发表 的 小说 散文 集《 , 不能 忘记 的》 99 爱 是 可
力, 文学 艺术上 的素养 ……而且 说来也 奇怪 。 和母亲 一样 他 喜 欢双簧管 。 了, 准是崇拜他 。 对 她 她说过 , 是她不崇拜 他 , 要 那 爱情连一天也 维持不 了。” 他们 的爱情是心灵 上的高度相通 , 是灵魂 的相 守 。二十 年 的风 风雨 雨 。 丝毫没 有 动摇 她心 中的梦想 , 竞 从未 对 “ 任 何 一个够意思 的求婚者 ” 动过心 。即使 老干部死 于十年浩劫 中, 她依然 抱着“ , 爱 是不能忘记 ” 的笔记本痴 情终身 。 这样 的
当代女性作家爱情观

当代女性作家爱情观摘要:爱情、婚姻、家庭是女作家永远关注的题材,现当代的众多女性作家在书写爱情的同时又解构了爱情,但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她们对爱情的解构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精神恋到性唯美的发展过程,主人公也经历了从弱者到强者、从“审他”到自审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解构爱情现当代女作家中国现代女作家在“五四”时期带着灵魂苏醒的蓬勃朝气登上文坛,在当时盛行的爱情小说潮流的影响下,她们不约而同地以书写爱情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旅。
在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发现,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里,女性对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企盼,简直成为一种幻想。
文人雅客们塑造了千年的爱情神话在现代女作家的笔下被一一解构。
纵观新时期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历史在惊人地作着复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五四类似的文化氛围,使得女性对爱情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接续了五四的传统,不自觉地进行着爱情乌托邦的编织。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就将钟雨和老干部的爱情渲染成为一种无与伦比、超凡脱俗的天国之恋。
这种理想化的倾向在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忆的《雨,沙沙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从80年代中后期直到90年代,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爱情和婚姻的理想主义在渐渐退却,代之而起的是复杂的现实生活的经验碎片。
所以,就有了池莉的宣告《不谈爱情》,有了徐坤的警示《离爱远点》,有了古叶的反驳《爱,是可以忘记的》;也就有谌容笔下的“模范夫妻”得过且过,甚至《懒得离婚》;身处南国的张欣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金钱和物质对爱情的侵,她目睹《爱情奔袭》,她感慨《此情不再》,她追问《爱又如何》,她无奈地承认《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
仅仅从这一连串的文本名称,我们就可以窥见当代女作家对传统爱情婚姻观念的某种反叛。
爱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它无时不刻不与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着种种关联,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现当代女作家对爱情的解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八十年代女作家的爱情叙事

八十年代女作家的爱情叙事《八十年代女作家的爱情叙事》随着八十年代文学的发展,女作家的爱情叙事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爱情进行了深入而纤细的探究。
这些作品着眼于女性在爱情中的立场、心理和感受,为当时的女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就八十年代女作家的爱情叙事进行分析探讨。
具体内容如下:一、女性的观念转变: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面临大量的变革和挑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中走向了社会。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进步促使八十年代女作家开始转向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创作,并开始讲述女性经历爱情的故事。
二、原生家庭对爱情的影响:众所周知,女性一生中与家庭的关系十分密切。
八十年代女作家在描写爱情的同时,很少绕过家庭问题。
她们关注家庭教育的问题并通过情节交代家庭环境、亲情关系来进一步说明女性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爱情的真实性:八十年代女作家的爱情叙事不局限于具象的实情,而是更多地关注情感的表达。
她们力图将爱情的真实性表现出来,通过对角色情感和内心的描写来突出爱情的意义。
这种言情的文学风格是八十年代女作家的特有之处,尽管它的出现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四、女性的情感表达:八十年代女作家认为传统的爱情学说过于倾向于男性视角,忽略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感受。
在她们的作品中,女性的情感表达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
她们通过叙述女性的情感轨迹,展现了情感的深度和多样性。
五、爱情中的性别问题:爱情是性别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
八十年代女作家普遍对性别问题抱有批判的态度,她们在爱情叙事中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不公和压迫。
通过对男女角色的冲突和平衡的展现,她们提出了女性自我解放和性别平等的主题。
六、现代社会的爱情:随着社会的转型,爱情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八十年代女作家关注爱情的现代性和多样性,她们将爱情叙事置于当代背景之下,强调了情感的个性和现代性。
杨降和钱仲书的爱情观

杨降和钱仲书的爱情观杨降和钱仲书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两位杰出作家,他们对于爱情的描写和理解有着独特的见解。
笔者认为,杨降和钱仲书的爱情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杨降的爱情观强调个体情感的真实和直观。
在杨降的作品中,爱情往往被描绘为一个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例如,他的小说《悄悄的航班》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纯粹爱情的追求,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
这种个体情感的追求,使得爱情在杨降的作品中变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相比之下,钱仲书的爱情观更加注重社会性和道德约束。
钱仲书的作品中,爱情往往与社会、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相结合。
他的小说《围城》描写了一群年轻人面对婚姻和爱情时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
在这部小说中,钱仲书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探讨了传统社会对于爱情的束缚和限制。
他认为,爱情需要在社会和家庭的大背景下考虑,不能单凭个体的感受来决定。
此外,杨降和钱仲书的爱情观在性别角色上也有所不同。
在杨降的作品中,男女主角的地位往往是平等的。
他的作品中经常有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情节,这反映了杨降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而钱仲书的作品则更加强调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他在小说中常常设置男性为主动追求者,女性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体现了钱仲书对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坚持。
最后,杨降和钱仲书的爱情观都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中爱情的缺失和失望。
他们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爱情的不愉快和痛苦,也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爱情的怀疑和迷茫。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中的爱情往往充满了权力、利益和偏见,无法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综上所述,杨降和钱仲书的爱情观在表达方式和理解角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对于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爱情的真实和复杂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爱情的存在和意义。
无论是杨降还是钱仲书,他们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层面上的爱情观。
浅析简·奥斯汀部分作品及其爱情观

文体艺术228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着力于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及女主角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分析,使其小说摆脱了18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生活。
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之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优雅的散文笔法、巧妙曲折的故事结构和细节,使其小说一反夸张戏剧性浪漫小说的潮流,而开朴素现实主义小说之先风,对读者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从某些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的当代背景与社会现状,让我们更加了解那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内质现象。
一、简·奥斯汀的作品分析简•奥斯汀共有六部作品,他的小说是一般都是描写婚姻的.通常是在描写一些邻里的交际聚会,女孩子们之间的对话等看来很寻常的生活琐事,然后揭示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制度下各种人微妙的婚恋心理.在她的书里,整个社会历史背景是遥远而模糊的,展示在你眼前的只是一个一个的家庭,一场一场的聚会,一对一对的男女......但是这并不表示她的书不写现实的社会,她只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从婚恋这个角度来折射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文环境,下面就四部略做分析。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
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
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
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女性作家涌现出来,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形式,表达了对爱情和欲望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反映了女性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旧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婚嫁是由家长和媒婆等传统力量安排的,女性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反思这一传统观念,呼唤着自由和平等的婚姻关系。
《烟花》一文中,朱兮云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女性对于婚姻束缚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写道:“我是他的妻子,我可以为他生活,但我不能将我自己给他。
”这种独立自主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揭示了女性对于身体与欲望的思考和探索。
在封建社会里,女性的身体被视为家族的荣辱,注重的是女性的贞洁和纯洁,对于性欲和身体的需求则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思考身体和欲望的自由表达。
沈从文的《边城》中,女主角柳秀梅展现了女性对于性欲的深刻感悟与追求。
她害羞地向武装队长打探草药的“胆”范,同时对于身体和性的渴望又充满了向往和勇气。
这种对于身体和欲望的表达和思考,勾勒出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中丰富的爱欲表达。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反映了女性对于情感与爱恋的独立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多被家族和社会的约束所束缚,不能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爱恋。
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反思这一传统观念,强调女性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严歌苓的《陆犁记事》中,女性角色陆犁对于爱情的思考非常深刻。
她在和自己的情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自省和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观。
这种对于情感和爱恋的独立思考,体现了五四时期女性散文对于爱欲的深刻表达。
浅析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浅析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本文通过对简·奥斯汀以及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分析,试图分析女性作家本人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并探讨了这些观点的现实意义。
标签:女性作家;爱情;婚姻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和细致的描写,向世界宣告着她们自己的思想。
她们的作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们的思想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许多的女性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女性作者本人对婚姻与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爱情这个简单字眼,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
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正是女性对爱情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女性文学在文学史中对婚姻更有独特的见解,对英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女性作品中看到其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
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爱玛》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行为都萦绕在婚姻这一中心议题。
中国爱情文学的女性多是扮演救助者的角色,或用金钱,或用武力,帮助才高八斗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男性获取荣华富贵;而西方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多走一条灰姑娘的道路,为英俊、勇敢的王子救助而获得幸福。
小说展示了在当时社会,婚姻并非意味着男女间无法控制的热情,而是双方与社会间的契约产物。
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简和伊丽莎白还是《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都全然融入其社会现实,依循社会规则。
由于明白婚姻关系可提供阶级提升与经济改善的机会,选择时财力与社会地位就成为决定结婚对象的相关条件。
为了达成结婚的目的,女性擅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展示其外貌与才艺,利用其女性特质来赢得婚姻伴侣。
作品中的物质环境是塑造女性婚姻意识的决定因素。
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爱情观——试析《简爱》

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爱情观——试析《简爱》一、女性哥特式——女权主义文类女性哥特式最早出现在1778年,女性哥特式文学在18世纪是非常流行的。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并没有那么流行,而英国非常流行的文学作品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的作家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因此哥特式在长期以来被大家广泛的认为是男性领域,而哥特式的故事也被长久的认为是男性的话语的代表。
而近年来很多批评家开始逐步关注一些女作家哥特式的小说,由于女性世界受到压抑所以产生了女性哥特式文学,这也对男性控制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在哥特式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是女主人公被困在幽暗的城堡中,而现代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都是迫于无奈在家中呆着;在哥特式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设置悬念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而现代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以及心理感受更加受到关注。
我们可以这么说,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女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抗争欲望以及对生活的幻想和内心对社会的恐惧感。
因此,我么普遍得到的共识是,恐惧是哥特式的中心,而女性内心世界受到压抑和恐惧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女性哥特式小说作品存在的目的是瓦解男权社会,因此存在的颠覆性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哥特式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女性丑陋的一面,这些表现了女性自私、缺乏理性,蛮横的形象。
以往我们对于哥特式作品中女性的阅读,主要是以男性作为标准和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在20世纪的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的主旨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意象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很多表现了女性自私、缺乏理性,蛮横形象的关键词已经不存在。
即使有一些关键词存在但是它们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总而言之,女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的表现性政治是非常具有哥特式特点。
《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前妻是一个被囚禁的女疯子——在作品罗切斯特的前妻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同情,在作品中我们认为罗切斯特的前妻是受到男权社会的囚禁,使她失去了自由,没有选择权,是一个牺牲品。
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爱情观的变化.dinggao(2)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题目(中文):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爱情观的变化(英文):Change of love vision in Chi Li's novel 姓名陈思敏学号200801001409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年级涉外高级文秘 0804论文成绩2011 年 9 月 5 日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评审表论文题目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爱情观的变化作者姓名陈思敏所属院、专业、年级湖南科技学院院(系)涉外高级文秘专业 20 08 年级字数7501 定稿日期2009.9.5 中文摘要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多数作家所写的爱情都是浪漫、神圣、甜蜜的,但是在文坛中也出了这样一位反其道而行之的女性作家,她所主张的是“不谈爱情”,以生活的琐屑来一步步解构爱情。
从最开始的由于传统爱情中女性的卑微引发审视、质疑爱情,到后来的女性遭到背叛从而联合起来进行报复,再后来是女性实现自己的欲望主体,对爱情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在池莉的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越来越现实化、功利化,打破爱情浪漫的永恒主体。
关键词(3-5个)池莉爱情观女性英文摘要Lov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literature,in which most writers creat romantic, holy and sweet love stories. But in literary world,there is such a woman writer act in a diametrically opposite way,who advocated deconstructing love gradually by the trivial life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love.Women in her novels change from the beginning of examing and questioning love because of the humble status in traditional love to unite for revenge after being betrayed. And afterwards, they realise their desire for love and hold an in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love.The love vision embodied in Chili's works becomes more realistic and utilitarian that it breaks the eternal body ,what is romantic love.关键词(3-5个)Chili Love vision woman评阅教师评定成绩评审基元评审要素评审内涵满分评阅教师实评分选题质量25%目的明确符合要求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的目的。
论池莉小说的婚恋观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池莉小说的婚恋观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序号:3班5号学号:20091106020014学生姓名:王颖指导教师:徐立平2013年5月目录摘要 (Ⅰ)关键词 (Ⅰ)Abstract (Ⅰ)Key words (Ⅰ)前言 (Ⅱ)一、分辨爱情与婚姻 (Ⅳ)二、选择务实婚姻 (Ⅴ)三、珍惜平凡婚姻 (Ⅵ)注释 (Ⅶ)参考文献 (Ⅶ)致谢 (Ⅷ)论池莉小说中的婚恋观摘要:池莉作品题材主要以平凡市民生活为主,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一系列反映当代市民婚恋状态的小说深受欢迎。
这些作品能够牢牢地拴住读者阅读欲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池莉总是很实在地将自己摆在芸芸众生中极为寻常的“小市民”的位置上,以一个俗常人的眼光密切关注着俗常人的生存与婚姻状态,特别是面对当代社会情感贬值、真爱难觅等一系列现状,池莉创作了《不谈爱情》、《绿水长流》、《来来往往》等一系列涉及爱情、婚姻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爱情、婚姻的本质。
本文主要以池莉小说的具体文本为例,通过三个方面,即:分辨爱情与婚姻、选择务实婚姻、珍惜平凡婚姻,来阐述池莉小说所反映的婚恋观,并试图挖掘池莉小说所提倡的婚恋观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池莉;新写实主义;女性主义;婚恋观AbstractChi Li works mainly in the ordinary citizens, as one of the new realistic novel representative writer, her series of contemporary civil marriage status of the novels are popular.These works can be an important reason firmly hitch reading desire, Ike Li is always quite literally put themselves in numerous living beings is extremely ordinary "people" in the position, with a custom average vision closely for survival and marital status as ordinary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aluation , such as a series of current situation, Ike Li created a "no mention of love", "green flows", "coming and going" and a series of relating to love, marriage novels, reveals the essence of love, marriage.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specific text of Chi Li's novel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ree aspects, namely: resolut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marriage, choice of pragmatic treasure the ordinary marriage, to elaborate the reflected in Chi Li's novels and tries to view on marriage and love,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concept mining Novels of Chi Li advocated marriage.Key words :Chi Li ;new realism ;the 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love前言:池莉作为二十世纪末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题材主要以平凡的市民生活为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张滕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12级学前2班张滕轩 1211001016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课对于部分经典文学作品的品读之后。
我认为:无论是鲁迅、沈从文还是丁玲、张爱玲,在这些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之中最突出体现的就是男强女弱的爱情观。
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形象大都以“羸弱”“无能”“贞洁”“贤惠温婉”等备受束缚。
无论是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熠熠生辉的富家小姐、质朴可爱天真无邪的乡间女孩还是手掌粗糙满目疮痍的田间妇女风尘女子、粗枝大叶口不择言的中年杂工,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爱情悲剧中可以分析出旧社会下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让读者为之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动容,替主人公悲叹多舛的命运。
在文学作品中无不展现封建思想下受尽苦楚的人们,展现出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这些封建礼教拥护者的讽刺与默哀,可谓是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
并借笔下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表现出对于自由思想和婚姻自由的向往。
每篇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渴望幸福自由的精神是显尔易见的。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抑的梦”,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
”文中的翠翠,她是那么纯洁、天真、无邪,没心机,像山上的树木一样,“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由自在的生长,容貌是那么美丽,“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山间的小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可以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古典型女子,寄托了沈从文自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边城》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然而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傩送远去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萧萧》里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自然人性的召唤的萧萧,写出了湘西少女的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向往自由,听从本性。
杨绛语录经典爱情语录

杨绛语录经典爱情语录杨绛,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也是新中国一代文学巨匠之一。
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刻画出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感之美。
在她的作品中,也不乏精彩纷呈的爱情故事和经典爱情语录,下面举七个案例来论证这一点。
1、“爱是一种最寻常的感受,像生命一样,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
”这句话体现了杨绛对于爱情这种感情状态的认识: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并不高不可攀,它也不会因为平常而失去了它的价值。
这种观点也体现在她的小说《送你一匹马》中,主人公石天平和苏小姐的爱情虽然平淡却内蕴着无限深情。
2、“一个人一旦爱上了另一个人,就不再是自己。
”这句话传达的是对于爱情这种力量的巨大影响的认识。
在爱情的面前,一个人的全部思想、行动和人生轨迹都会被改变,为了爱情,人们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要惜身。
同样,这也体现在她的小说《我们仨》中,母亲对于孩子们的深情与牺牲。
3、“爱情有时就像打高尔夫球:发球的时候,不是用力越大越远,而是要准确。
”这句话突显了爱情中的技巧和方法,让人们接受了在爱情中追求热情之外还有更多的技巧。
爱情的考验在于“准确”地感受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并用细致入微的方法去表达,这是杨绛提倡的一种健康的爱情观,这种观点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爱情是一朵幸福的花,绽放着温馨,洒满了笑语。
”这句话通过美丽的比喻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爱情。
爱情的时候,像一朵温馨的花,绽放出幸福的光辉,洒满了笑语,给人生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与欢乐。
在《喜宝》一书中,女主角杨善英和自己一直默默相爱的晁盖最终可以得到幸福的结局。
5、“真正的爱情,是为了让对方更幸福。
”这句话给人们灌输了一种以对方为中心的理念,让爱情进一步上升到一种更为纯粹的境界。
爱情不是自我追求的单方面,而应该侧重于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温暖和关爱,爱情才更有价值。
这个思想在作品《红楼梦》中也能得到印证。
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名人例子

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名人例子三毛:关于爱情,她坚持认为,最可怕的关系就是互相的粘稠,你占有我,我占有你,一百年不许变,而真正好的关系是让彼此都得到自由。
亦舒:对于爱情,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当一个男人不在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连死了都是错。
所以,自爱的女人更好命,爱自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人。
琼瑶:爱情从来不是她人生的全部,做不了公主就做女王。
于她而言,姿态可以放低一点,但想要的东西、想爱的人她从不会轻易放手。
李碧华:关于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的美丽。
李碧华有一句名言:“太聪明的女人不适合谈恋爱。
”老话说,过犹不及。
太过聪明的女人对爱情往往太过苛责完美,总是幻想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爱情,对男人往往过于挑剔。
梁凤仪:化悲痛为动力。
她用自身的情感经历规劝年轻人:“失恋后一定要工作,不要全身心地沉浸于悲哀之中,那样会放大失恋的痛苦。
”正是梁凤仪的痛苦给了她创作灵感,成为了超级畅销书作家,是写作治愈了她,将她从人生的泥沼中解救出来。
胡因梦:偶像只适合远观,一旦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所有琐碎的真相都会曝光。
她将挫败的爱情是为感恩,好的爱情给她养分,不好的则会促使她自省。
她曾说:“自己在三十岁以前是懵懂的,三十岁以后才慢慢活出自我,她的人生无需完美,只需向自己交代。
”她倡导女性在情感上要自给自足,不要从外界寻求满足感。
安妮宝贝:七月与安生,代表的是一个人自我的两个面,前半生,她是独立独行的安生;后半生她是温柔和宁静的七月。
两者没有隔离,互为一体,这并非互换人生,而是始终忠于内心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成长的过程。
七月与安生就是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阶段,只要不断追求更加完善自己,必将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女性作家爱情观
摘要:爱情、婚姻、家庭是女作家永远关注的题材,现当代的众多女性作家在书写爱情的同时又解构了爱情,但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她们对爱情的解构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精神恋到性唯美的发展过程,主人公也经历了从弱者到强者、从“审他”到自审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解构爱情现当代女作家中国现代女作家在“五四”时期带着灵魂苏醒的蓬勃朝气登上文坛,在当时盛行的爱情小说潮流的影响下,她们不约而同地以书写爱情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旅。
在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发现,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里,女性对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企盼,简直成为一种幻想。
文人雅客们塑造了千年的爱情神话在现代女作家的笔下被一一解构。
纵观新时期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历史在惊人地作着复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五四类似的文化氛围,使得女性对爱情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接续了
五四的传统,不自觉地进行着爱情乌托邦的编织。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就将钟雨和老干部的爱情渲染成为一种无与伦比、超凡脱俗的天国之恋。
这种理想化的倾向在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忆的《雨,沙沙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从80年代中后期直到90年代,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爱情和婚姻的理想主义在渐渐退却,代之而起的是复杂的现实生活的经验碎片。
所以,就有了池莉的宣告《不谈爱情》,有了徐坤的警示《离爱远点》,有了古叶的反驳《爱,是可以忘记的》;也就有谌容笔下的“模范夫妻”得过且过,甚至《懒得离婚》;身处南国的张欣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金钱和物质对爱情的侵,她目睹《爱情奔袭》,她感慨《此情不再》,她追问《爱又如何》,她无奈地承认《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
仅仅从这一连串的文本名称,我们就可以窥见当代女作家对传统爱情婚姻观念的某种反叛。
爱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它无时不刻不与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着种种关联,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现当代女作家对爱情的解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由于自身及时代的局限,除了张爱玲这个特例,现代女作家对爱情的解构多是朦胧的、无意识的。
她们悉心地感受、真实地记录,却很难将自己置身爱情之外去冷静地解析和思考。
相比较而言,新时期的女性作家对爱情神话所进行的消解式的书写,则是清晰的、自觉的。
80年代中期以来的女性作家
她们犀利的笔,深入掘进到现实的性别权力关系层面,彻底走出了传统文化造就和传播了千载万世的爱情神话。
池莉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曾明确表示:“我的文学创作将以拆穿虚幻的爱情为主题之一。
”80年代末,池莉以《不谈爱情》让人们看清了当代社会世俗人生中的婚恋真相———“性的饥渴”加上“人工创作”。
1993年,她又创作了《绿水长流》,把“
我”亲历的或耳闻目睹的关于初恋的故事,关于革命年代一见钟情的故事,关于婚外恋的故事,关于当代男女邂逅于浪漫情境的故事,串连成一个专写爱情的篇章。
尽管通篇是在写爱情,然而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是对爱情本身的无情解构,文中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的爱情故事,无一例外不被淹没在世俗丑恶的情欲操纵和政治利用中。
《
香港的情与爱》是王安忆营构的一个当代爱情彻底告别理想乌托邦的故事。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