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 屯堡文化 介绍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b9ea7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9.png)
第1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它起源于明代,是明代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的结果。
屯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屯堡村寨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石板、石块、石瓦、石巷、石井、石板路等,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坚固、耐用、美观等特点。
2. 民间艺术丰富:屯堡文化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地戏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民俗风情独特:屯堡文化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屯堡人的服饰保留了明代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语言特色鲜明: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
这种语言特色是明代官话和江南水乡语言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对屯堡村寨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2. 创新发展屯堡文化:通过举办屯堡文化节、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升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论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屯堡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我国明代时期在贵州安顺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e250c7f83b3567ec102d8abb.png)
2、屯堡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军事 色彩
安顺屯堡村寨出于当初军事防 御的需要都砌有围墙,使屯堡 村寨成为独立的一个社会单 元,围墙呈圆形或半圆形,随 地势的起伏而修建,蜿蜒曲 折,尽显历史的苍桑。在村寨 前建有坚固寨门,俨然古城 门,大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气 势。
3、八字四合院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 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 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 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 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
(二)屯堡的服饰
屯堡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 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 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
屯堡妇女至今还保留着明时江南妇女的服饰 习俗,具有“长袍、大袖、大襟”的特点。屯堡妇女 喜欢穿浅蓝色长衣,俗称“水月蓝”。长衣的领、袖、 襟边均缀上花边,并钉上一条布作衬底,俗称“押 条”。袖子过肘关节显得很短,而袖口则有尺余 显得 很大,“大袖子”因此得名。“大袖子”长衣是屯堡 妇女独有的服饰标志。 服饰特点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屯堡人所居住的房子
安顺屯堡村寨在选址上遵循传统风水理念: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有 靠山,前临坝子,两侧流水曲折)安顺屯堡村 寨选址基本上是按这一要求进行的。寨前多为 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又 不建在山上。依山不居山,临水不靠水,既能 进可攻,退可守,又避免洪涝灾害。如九溪、 鲍屯、吉昌屯、本寨、雷屯等在选址上都有这 些共同特点。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于他们的服饰、语言、 建筑、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其生产生活方式。 他们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均源自中原江 淮,屯堡人将这种文化移入黔中后,在数百年 的过程中,演变成有着黔中独特个性的独特文 化现象。
大明遗风 走进屯堡,课程说明(地点介绍+课程意义)
![大明遗风 走进屯堡,课程说明(地点介绍+课程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b2e4c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a.png)
大明遗风走进屯堡,课程说明(地点介绍+课程意义)摘要:一、走进屯堡的概述二、屯堡的文化内涵三、屯堡的历史背景四、课程的意义与收获正文:【一、走进屯堡的概述】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是大明时期移民政策的产物。
这里保存着浓厚的大明遗风,走进屯堡,仿佛穿越回了几百年前的大明时光。
屯堡人传承了明朝时期的服饰、建筑、习俗等文化元素,被誉为“明代文化的活化石”。
【二、屯堡的文化内涵】屯堡文化内涵丰富,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典型的明朝建筑风格在这里得以保留。
其次,服饰文化传承了明朝的服饰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屯堡人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也充满了大明时期的韵味。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底蕴。
【三、屯堡的历史背景】屯堡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大明时期。
明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推行移民政策,将内地居民迁移至边疆地区。
屯堡人便是那时从江南地区迁移至贵州。
在这里,他们戍守边疆,传播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四、课程的意义与收获】走进屯堡,不仅是对历史的探寻,更是对文化的感悟。
通过课程的学习,游客可以了解到屯堡的历史沿革、文化风貌,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外,课程还将带领游客参观屯堡的代表性景点,如天龙屯、云山屯等,感受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
在课程中,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屯堡的传统手工艺,如织布、刺绣等,将大明遗风带回家。
总之,走进屯堡,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一次感受传统文化的盛宴。
通过本课程,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屯堡的历史文化,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底蕴。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https://img.taocdn.com/s3/m/cf22f8cd2cc58bd63186bd51.png)
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同年被 安顺市 人民政府批
准为市级 屯堡文化 风景名胜 区 ;目前 .云山屯、本寨正 在向建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之处 ,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 自 设部 申报全 国历史 文化 名村 。 然村寨 ,也是集 中体现屯堡文化精髓 的所在。 九溪村是一个很典型的防御性村 寨。九溪村外的小 李山上
的介绍。 堡就趋 向合二 为一 了 .所 以这种戍边垦 田的建筑聚落环境就被
屯堡文化始于 明代 .明代是历史上往黔 中最 大规模移 民的 称之为 “ 屯堡 ” ,而 这些戍边军人的后裔就叫做 屯堡人 ” 。 时期 。 因西 南元朝 藩王梁 王举兵 叛乱 ,朱元璋在 洪武 十 四年 除了军队及家属的移 民迁徙 , 明王朝还从从 中原 、 湖广 、 江
证军 队屯 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习俗 ,好似一种活在今天的历史文化 化石 ,极具文化研究与文
在当地有 屯村寨 与 ” 堡村寨 ”之分 .它们的功能侧重 化审美价值。
一
1 4—— 审美论坛
寨、雷屯 、小山寨 等八 个屯 堡村 寨组 成 ,是明初征 南大军屯 驻
一
、
安顺屯堡的地域分布 状况
的核心 区。占地 约 1 平 方公里 。整个 屯堡 区域 内山峦起伏 、绿 1
就地域而言 贵州安顺地区最具屯堡 文化 的代 表性 被统 树叠 嶂、溪流 环绕 .自然环境相 当优 越 ,可见 当时风水 堪典 对 称为 “ 安顺 屯堡 文化 区” 。这一区域在 当时戍边屯田时形成的屯 屯堡选址 的影 响。青 山绿水 间, 个村寨分 布有序 . 密得 当 . 八 疏 堡村寨相 对集 中 ,可能 主要 考虑 到戍边军 队的相 互响应 以及 生 既相 对独 立又有着呼应 ,既可各 自为战又能彼 此为援 ,形成了
安顺地区屯堡地戏
![安顺地区屯堡地戏](https://img.taocdn.com/s3/m/aa691d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1.png)
03
服装道具
脸子是屯堡地戏表演的灵魂所在脸子的 造型和用色必须和人物性格相符。色长须。
面具(脸子)一般用丁木和杨木纯手工 雕刻而成,佩戴与额前。
谢谢观赏
02
表演形式
屯堡地戏表演内容以“家将书” (岳家将、杨家将、薛家将、狄家 将等)为主,唱词有固定的祖传脚 本,唱胜不唱败,注重表现忠义、 向上的精神,充满阳刚之气。地戏 表演者皆为男性,表演的剧目主要 有《封神演义》、《楚汉相争》、 《三国》、《薛刚反唐》、《精忠 传》、《五虎平西》、《四马投 唐》、《岳雷扫北》等。
屯堡地戏
主讲人:
目 录
一、地戏起源 二、表演形式 三、服装道具
01
地戏起源
屯堡地戏,又叫屯堡傩戏、跳神,是屯堡人文化娱 乐的主要内容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对云贵边疆的统治,分别 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8年)两次派遣共30万大军“调北征南”。后来,又 从江南各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为 加强对贵州的统治,中央政府派遣顾成为大将军统兵5 万屯驻贵州,组织军士开垦土地、屯田种粮,大批南征 将士和填南移民在贵州以安顺为中心兼及周边50公里的 地区居住,屯堡地戏,就是当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 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娱乐活动,称之为军傩, 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https://img.taocdn.com/s3/m/5933d90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1.png)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贵州明代屯堡的背景和历史
二、贵州明代屯堡的现状和文化价值
三、中法志愿者共同修缮保护贵州明代屯堡遗址
四、贵州明代屯堡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五、总结
正文
一、贵州明代屯堡的背景和历史
贵州屯堡是明代出于军事和政治原因从中原移来的一枝一叶,其族群和文化在贵州形成了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体系。
历经 600 多年的变迁,贵州屯堡及其文化反而成为了明朝的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感悟。
二、贵州明代屯堡的现状和文化价值
贵州明代屯堡遗址分布在贵州省各地,其中以安顺市云山屯的金家大院最为著名。
这些遗址见证了明代屯堡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贵州明代屯堡遗址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三、中法志愿者共同修缮保护贵州明代屯堡遗址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明代屯堡的文化遗产,中法志愿者共同修缮保护贵州明代屯堡遗址。
此次修缮工作为期半个月,共有 20 名中法志愿者参与,他们对金家大院进行了维护和修缮。
四、贵州明代屯堡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贵州明代屯堡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除了中法志愿者的修缮工作,还需要政府、社会和民间共同努力,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可以通过旅游开发、文化交流等方式,充分挖掘贵州明代屯堡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贵州明代屯堡是明朝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感悟。
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https://img.taocdn.com/s3/m/a538541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7.png)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贵州屯堡的历史背景
二、贵州屯堡的族群与文化
三、贵州屯堡遗址的修缮与保护
四、贵州屯堡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一、贵州屯堡的历史背景
贵州屯堡源于明代,是一个具有 600 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
它位于
贵州省安顺市,起初是出于军事和政治原因,从中原移来的一枝一叶。
由于到达贵州后便遗世独立,屯堡及其文化成了明朝的活化石。
二、贵州屯堡的族群与文化
贵州屯堡的族群主要是汉族,但其文化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屯堡人保留了许多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三、贵州屯堡遗址的修缮与保护
为了保护贵州明代屯堡遗址,中法志愿者共同开展了遗址修缮保护工作。
此次修缮工作是对金家大院进行的为期半个月的维护,它是第 71 个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国际合作营项目。
贵州屯堡工作营组织了来自中法两国及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参与修缮保护工作。
四、贵州屯堡的价值与意义
贵州屯堡不仅是一部活化的历史,承载着 600 多年的文化传承,更
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朝时期军事、
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宝贵窗口,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历史、人生、变革、保守等主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bf677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8.png)
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摘要本⽂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思想等⽅⾯,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化”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
⾃元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
明初平定云南的30万⼤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驻守。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屯堡移民聚落。
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遗风。
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我保护及随时调节⾃我适应机能,形成⼀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今的屯堡聚落及其⽂化,也形成了与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
屯堡建筑中对⽯材运⽤极⼴,基础、地⾯、墙体、外窗、⽯库门、排⽔、屋⾯,⼏乎所有室外部分都⽤⽯材建成。
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头的路⾯⽯头墙,⽯头的⽡盖⽯头房,⽯头的碾⼦⽯头的磨,⽯头的板凳⽯头的缸”,置⾝其中,⽬光所及⼏乎完全是⼀个⽯头的世界。
2.2.1安顺⼀带多⽯⼭,少茂林。
⽯材薄厚多样,岩⽯开采不需⼗分复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筑居。
屯堡军民涌⼊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这种以⽯筑居的形式。
屯堡建筑也采⽤当地的⽯材,以代替砖、⽡,甚⾄⽊料部件,再以传统的⽊结构体系⽀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脉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2.2.2虽然⼤量使⽤⽯料,屯堡建筑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构建筑,其建筑结构和中国传统⽊结构建筑⼀脉相承,为南⽅普遍采⽤的穿⽃式或穿⽃抬梁混合结构,即⽊结构承重⽯材围护的建筑结构。
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
![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9073a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6.png)
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贵州屯堡文化,历经明清两朝兴废、建省六百多年以来的历史积淀,具有维护国家统一、边地国家治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和价值,其中蕴含的治理文化、军旅文化、军屯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汉民族亚族群文化等方面内涵,在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无启示。
治理文化。
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设立贵州布政司,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省级行政区。
彼时贵州地域内二十四个卫所的设置,堪称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建设,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区域发展的整体推进。
存续近三百年的明代贵州卫所,作为边地〃军管型〃政区的实践,经历了明清两朝的变迁。
贵州在明代建省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套治理系统的实践:即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百户,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
经过〃改卫归流〃〃改土归流〃,完成了卫所、土司的世袭到府州县流官治理模式,成为国家治理的贵州实蹑屯堡文化中蕴含中明清以来贵州治理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贵州的治理文化。
军旅文化。
屯堡文化为明代卫所军制下产物,其本质为军旅文化。
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使司〃成立,至永乐十一年(1413)成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进入大明〃两京十三省"系列。
在今贵州地域内设置数量可观的24个卫所,其中〃上六卫〃一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中二卫〃一贵州卫、贵州前卫;〃下六卫〃一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都匀卫、兴隆卫、清平卫;〃西四卫〃一赤水卫、永宁卫、毕节卫、乌撒卫;〃边六卫〃一偏桥卫、五开卫、平溪卫、镇远卫、铜鼓卫、凯里卫。
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贵州地域的二十四个卫所,作为大明王朝的军伍系统,建置兴废、治理变迁,军官选拔、考评、升迁、袭任,军事训练、征战参与,为其常态。
卫所军人,平时农耕、战时为军,军旅生活不可或缺,长期的操练、征战、升迁,形成屯堡社区的特有的内生组织资源。
屯堡社区集体活动参与性强、注重集体荣誉,个体注重忠义仁勇、担当作为的传统。
贵州安顺 屯堡文化 介绍
![贵州安顺 屯堡文化 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e216650312b3169a551a402.png)
欢迎大家到贵州安顺*西秀区 云峰*屯堡文化区 参观旅游
谢谢欣赏
与贵州其他汉人地区方言差异较大的屯堡话,有 不少发音听来很像是南京郊区一带的方言。
屯堡人的这身服装从明朝的洪武年间一直穿到现在,600年来基本没有什么 大的改变。
在少数民族眼里他们是汉人, 而在后来的汉人眼里,他们却 是少数民族
用军傩戏追忆明朝的金戈铁马—“跳神”,又称跳“地戏” • 自满清以来就丧失屯军优越 地位的屯堡人,如今,只能通 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故 土南京的思念,来维持独立的 文化特征并排解异乡的漂泊 感。
“每当我想起我们的祖先金戈铁马风尘仆仆地从故乡南京来到贵州的情形,心里就特别地激动和自豪!”
“地戏”的保存
• 解放后反复的政治运 动让地戏几乎销声匿 迹,地戏剧本也大多散 失。文革结束后,政府 又重新允许唱地戏,屯 堡人们凭着在十几年 的时间里回忆整理并 重新创作了包括《投 唐》、《罗通扫北》、 《薛刚反唐》、《岳 传》在内的十几部地 戏剧本,总共二百多万 字,成为屯堡文化最 珍贵的“戏剧活化 石”。
屯堡文化 简介 TunPu Culture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云峰屯堡文化区
屯堡文化 传奇。 随着明朝的逝去, 朱元璋大军的刀 光剑影早已化作 了缤纷记忆。但 是,在西南贵州腹 地的屯堡地区,现 依然保存着大明 王朝开国功臣的 嗣裔。
屯堡中老年妇女身上穿着的天青色斜襟大袖长袍, 脚底踩着绣花翘头鞋和头顶 裹着的青白色头帕,恍惚间,分明眼前看到一群从连环画里缓缓走出的明朝女人。
表演地戏的男演员们头罩黑纱,额顶面具,持戈扬盾,随着高亢的鼓点声且歌且舞。仔细听其 唱腔,激越苍凉、悲壮唯美,充满了屯堡人对祖先戎马生涯的讴歌和怀念。在这种比京剧还古 老的武戏中,大明开朝老祖们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生被一遍遍地上演、一次次地升华。
【贵州平坝】漫步天龙屯堡,感受大明文化
![【贵州平坝】漫步天龙屯堡,感受大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e01dc5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c.png)
【贵州平坝】漫步天龙屯堡,感受大明文化2014年7月30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贵州多屯堡,其中安顺尤其多,同事带我们去的是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屯堡人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屯堡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
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
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两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在那里可以见到构筑坚固的屯堡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
在碉堡的不同方向留三角形的观察窗眼。
天龙屯堡的三教寺始建与明代,顾名思义,是同时供奉儒家、道教、佛教祖师或神祗的地方。
天龙屯堡内的演武堂是现代居民表演和欣赏地戏的场所。
早在明朝,这里曾是演习武艺的场所,今天的人们仍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与金戈铁马、征战立功故事有关的地戏表演。
不论是《罗通扫北》、《薛仁贵征西》还是《反山东》,原始、粗犷、鼓舞人心的表演总能收获四邻寨民和远近游客的满堂彩。
地戏的面具,地戏由明代“军傩”演变而来,而“军傩”早在商朝就已出现,是古代军队中举行的一种祭祀,靠此仪式达到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目的。
所以,地戏堪称“戏剧中的活化石”。
最后来到天龙学堂。
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
天龙学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它采用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筑材料。
天龙小学共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主楼为恢宏的礼堂建筑,高大雄伟,石墙体,屋面盖瓦;从主楼的背面可见到屯堡建筑的典型形式,即,窗户小而少,主要采光皆在正面。
8.民族文化创意课件-安顺屯堡文化
![8.民族文化创意课件-安顺屯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3a5aaeefab069dc502201da.png)
安顺屯堡
演出程序
屯堡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
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 场”、“封箱”等组成。其中“跳神”是正式的 演出,此时地戏队的演员们都用头蒙着黑纱,顶着 脸子,背着靠旗,在旁人敲锣打鼓下开始边唱边跳
。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息 寓 兵 于 农 , 演 武 堂 前 重 温 先 祖 的 战 争气
安顺屯堡
神秘的安顺屯堡地戏
中 国 戏 剧 中 的 活 化 石
安顺屯堡
关于地戏的起源,它来源于明代 的军傩,军傩又起源于宋代,而傩 的历史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 在那时傩是一种祭典,一种祈神佑 福的方式,最早专司傩仪的是殷代 的“方相式”。随着历史的变迁, 军傩这一种军队专司的仪典逐渐演 变成了今天屯堡人娱神娱人的地戏。
安顺屯堡
屯堡人所 信奉的神 灵主要是 以历史上 有关军事 方面的人 物以及汉 族所普遍 崇拜的诸 般信仰
宗教在屯堡几乎无所不在。
宗如崇拜关羽、道士、巫婆、阴阳端公、山神等。
安顺屯堡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 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 点,又有华东四合院 的布局,但最突出的 特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MAND IN FEI YUN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 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 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 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 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 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区 是一个石头世界。
安顺屯堡
石石石石石石盖石石 头头头头头头石头头 的的的的的的头的的 缸碓磨碾墙街的瓦世 。窝,子;道房 界 ,
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5c9a064be1e650e52ea99f5.png)
窗体底部
三、石头建筑的绝唱——屯堡民居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文化
一、屯堡人与屯堡文化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他们执着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的食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 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贵州屯堡文化
![贵州屯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3e21411f18583d0496459d3.png)
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休闲一日游云峰八寨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18公里处。
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
在方圆11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屯还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特色景点介绍:1、云山屯依山建屯,周遭都是寨墙,易守难攻。
古驿道穿屯而过,鼎盛时住户逾千。
屯内遗存的古民居、街巷、寺庙、戏楼,无不展示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古建筑和人文生态,云山屯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本寨:本寨依山面水,后有葱茏的青龙山拱卫、前有绿水环绕。
寨内碉楼林立、巷巷相连、户户相通。
巷道交汇处均成“丁”字型,这既是出于巷战的考虑,同时又是军中忌讳:十字路口之“十”谐音“失”(陷)。
以黔中石原料和江南风格的木作完美结合著称的屯堡建筑,在本寨发挥到了极至。
3、云峰屯堡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等四部分。
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和“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
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是游览云峰景区的向导和说明书。
4、地戏:地戏,俗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
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老百姓欢迎。
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故称为地戏。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https://img.taocdn.com/s3/m/128d05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8.png)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里悄悄地传承了六百年,它被当今的学者称之为屯堡文化。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西部的安顺市,这里除了有著名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之外,安顺的屯堡文化,是贵州又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
屯堡文化的形成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洪武年间,三十万征南大军入黔,战事平息后奉命屯田戍边,由此繁衍生息,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被称为“屯堡人”,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鲜明的军旅屯耕遗风,传承着明朝江淮的汉族古老文明,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在贵州省平坝县,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屯堡建筑、地戏、花灯及明代江南汉族服饰、习俗、语音、歌谣等,被众多学者、专家誉为“大明遗风”。
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睡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响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
几十万人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就这样相继聚落而成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
屯堡人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从简陋的栅栏式建筑,演变成封闭式建筑结构。
以石头寨墙或村民房墙连体,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平坝保留了屯堡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各类屯堡文化类型齐全,在黔中屯堡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天龙文化景区则是屯堡文化各种类型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
屯堡文化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一是屯堡民居。
走进屯堡村寨,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人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
二是屯堡服饰。
主要体现在屯堡妇女身上,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是民俗考古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三是屯堡地戏。
演员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展现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安顺屯堡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188d8cdbb4cf7ec4afed0c0.png)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
于是,终于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全面了解屯堡文化的独特形态和深邃内涵。
一、什么是屯堡文化明代以来,历史的风云把安顺卷入了纷飞战火之中。
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时任普定路土知府的适尔归顺了明王朝。
第二年改设普定府,适尔任知府。
适尔死后,安锁继任。
当时,元朝势力仍盘踞云南,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不服从明王朝统治,胁迫安锁反叛明朝,并斩杀明朝派来的使臣,这激怒了明朝皇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
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陇大寨,当年叫傅家大寨。
距傅家寨不远的平坝白云区肖家庄,是先行官肖缓的治所。
征南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克普定,安陆侯吴复和顾成斩杀梁王派来的将军金容刀,生擒安锁,安顺一方战事初平。
紧接着两路大军直捣云南,元梁王败死,战事结束。
但没几年,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兵第二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文化_明朝开发西南的活化石
![安顺屯堡文化_明朝开发西南的活化石](https://img.taocdn.com/s3/m/fce2545d312b3169a451a433.png)
・安・顺・屯・堡・文・化・———明朝开发西南的活化石贵州师大附中 王 清 今天,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地域内,分布着300多个屯堡村寨,在这些屯堡里居住着一群至今仍保留着明代江南汉族习俗的人群———屯堡人。
他们的住居、服饰、戏剧、饮食及妇女的妆扮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据《平坝县志》记载:“屯堡者屯军驻居之地也……”《安顺府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当地居民的大量传说以及若干家谱也印证了屯堡人是明初屯军的后代。
今天的天龙屯堡居民是陈、郑、张、沈屯军始居姓氏的后裔,从老人的传说和陈、郑二姓家谱来看,四大姓始祖是同一时期随军征南入黔,后奉旨“屯田戍边”,从此远离江南故土,至今已繁衍子孙二十余代,成为这里永久的居民。
1997年4月,天龙陈姓后裔陈先润先生带着族人的嘱托到南京寻根,终于找到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的始祖陈黄居住地老宅———谱书中记载的应天府都司巷高坝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征南战争基本平定,陈、郑、张、沈四姓始祖奉旨屯田于普定卫之“饭笼驿”(天龙)他们协力同心,重建驿站,整顿邮务,保证了朝廷的信息畅通和粮道的通畅。
他们聚族而居,开荒拓土,硬是在丛莽中重建驿站,建立了“屯堡”。
他们四人也因功受到朝廷的封赏。
经过六百余年的耕耘开垦,如今的天龙屯堡已发展成为四大姓为主的1千余户的屯堡大寨,据统计陈、郑两姓的族裔已各近万人。
屯堡人的村寨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走进屯堡村寨就走进了石头的世界,屯堡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16・■走进西部石头艺术发挥到了极至。
登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花花的一片,房屋错落有致;走进雄伟的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平整,支撑着精雕的门头,天井也是石板铺成。
坚固的石头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走进“屯堡”高亢的锣鼓声古老的弋阳高腔声声入耳,充满阳刚之气的表演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著名的屯堡地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演地戏的男演员们头罩黑纱,额顶面具,持戈扬盾,随着高亢的鼓点声且歌且舞。仔细听其 唱腔,激越苍凉、悲壮唯美,充满了屯堡人对祖先戎马生涯的讴歌和怀念。在这种比京剧还古 老的武戏中,大明开朝老祖们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生被一遍遍地上演、一次次地升华。
传统 放河灯
• 每年的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屯堡人放河灯的日子。这天晚上,屯堡地区的每家每户都要把亲 手制作的南瓜灯放在河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把逝去的先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送到遥远的南京。
“每当我想起我们的祖先金戈铁马风尘仆仆地从故乡南京来到贵州的情形,心里就特别地激动和自豪!”
“地戏”的保存
• 解放后反复的政治运 动让地戏几乎销声匿 迹,地戏剧本也大多散 失。文革结束后,政府 又重新允许唱地戏,屯 堡人们凭着在十几年 的时间里回忆整理并 重新创作了包括《投 唐》、《罗通扫北》、 《薛刚反唐》、《岳 传》在内的十几部地 戏剧本,总共二百多万 字,成为屯堡文化最 珍贵的“戏剧活化 石”。
欢迎大家到贵州安顺*西屯堡文化 简介 TunPu Culture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云峰屯堡文化区
屯堡文化 TunPu Culture
《大明英烈传》 已成了纸上传奇。 随着明朝的逝去, 朱元璋大军的刀 光剑影早已化作 了缤纷记忆。但 是,在西南贵州腹 地的屯堡地区,现 依然保存着大明 王朝开国功臣的 嗣裔。
屯堡中老年妇女身上穿着的天青色斜襟大袖长袍, 脚底踩着绣花翘头鞋和头顶 裹着的青白色头帕,恍惚间,分明眼前看到一群从连环画里缓缓走出的明朝女人。
与贵州其他汉人地区方言差异较大的屯堡话,有 不少发音听来很像是南京郊区一带的方言。
屯堡人的这身服装从明朝的洪武年间一直穿到现在,600年来基本没有什么 大的改变。
在少数民族眼里他们是汉人, 而在后来的汉人眼里,他们却 是少数民族
用军傩戏追忆明朝的金戈铁马—“跳神”,又称跳“地戏” • 自满清以来就丧失屯军优越 地位的屯堡人,如今,只能通 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故 土南京的思念,来维持独立的 文化特征并排解异乡的漂泊 感。
历史来源
据史书记载,14世纪中叶,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中原之后,为了肃清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 势力,任命征南将军,率领江南30万大军出征云贵高原。战事结束后,为了巩固西南疆土的 边防,明朝廷命令这些兵士携家眷在黔中“屯田戍守”,从此开启了这些江南移民六百年在 云贵高原的守望历程。
屯堡地区指的是安顺周围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内的数百个村寨,屯堡人的祖先是 明初从应天府(今南京)入黔屯军的江南兵士,由于高山深壑的阻隔,30万屯堡人600 年来世代保持着很多明代江南地区汉人的生活习俗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