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组学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园小组学习活动
要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也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可以增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流,而且也为幼儿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提供个别指导。
2. 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它是教师成功地组织小组活动的重要前提,因而应设计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形式。
活动设计应体现以下原则:
①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小组活动的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但并不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达到同一水平。对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放低要求,并在其它时间采取补救措施。
②有供每个幼儿自己操作和活动的材料,活动方式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数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中,应以幼儿自己的操作和探索活动为主。
③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概念、能力形成的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师活动设计成功的关键,应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和从动作—→形象—→符号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④体现活动的重复性和联系性。重复性即指幼儿的学习应该反复练习和逐步提高,但这种重复并不是同水平的重复而应该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要求。设计系列的小组活动是本课程经常采用的方式,它体现了活动重要性的指导思想。但西了活动的次数可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定。联系性是指应考虑各领域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需要和
条件可以主题来牵头,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活动。
⑤、有让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可能。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师才能根据幼儿的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小组活动真正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小组活动除了体现一般性原则外,各领域的小组活动设计还体现不同的特点。
3. 小组学习活动的指导
①首先要给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小组活动特别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鼓励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下学习。而这种环境应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够有动手动脑、自由探索的机会,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合作。另外,还应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使幼儿尽可能暴露自己的发展水平。如小昂在粘贴中碰到浆糊抹上以后总是粘不上时,教师如果马上告诉他:“按住一会儿,等浆糊干了再放开手”,或者干脆直接帮他粘贴,实际上教师剥夺了小昂的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但如果教师不急于帮他,或许小昂会看一看别的孩子是否会粘牢,也可能会寻求同伴的帮助,又或许会在反复的尝试后能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幼儿虽从事同一种活动,但教师切忌用同一标准要求幼儿,应容许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各种尝试。
③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幼儿的个别指导上,通过观察—→评价—→指导,对幼儿的学习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
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客观依据。而观察是教师掌握客观依据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幼儿在小组中
的同一操作活动,给教师的观察和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的差异。但教师的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的手的操作活动上。皮亚杰强调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手的操作活动,它还包括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手的操作活动和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并不是同步发生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的手操作活动,还要促进它的内部思维过程,使这两种操作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
⑤灵活实用多种分组方式。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分组,还可以根据设置材料的不同分组。但小组成员和教师都应定期交换,使儿童在小组活动时间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老师和伙伴相互作用,获得不同的经验。
⑥灵活组织小组活动中的换组环节。一般采用集体换组和自由换组两种方法。 ` 自由换组指的是幼儿在本组活动结束后,自己去到另一感兴趣的小组,但要注意务必请幼儿先将用具收拾整理好。
二、小组学习活动深层次问题及其探因
1.对小组学习活动价值功能的认识
幼儿园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固然需要样式上的创新,但样式创新毕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单纯地追求活动样式的新异,而忽视对小组活动价值功能的正确理解和深入挖掘,就会模糊对幼儿小组学习活动目的性与针对性的认识。
因此,我们力图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小组活动的价值功能。其一,幼儿发展的维度。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有效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幼
儿的自我认识、交往与沟通能力、理解他人的意识和规则意识等基本行为品质,积累早期经验,并进而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为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二,教师专业成长的维度。小组学习活动引发的问题情景,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反思,去发现问题间的深层次联系,形成活动管理的有效应对机制,从而保障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2.小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夸大主体性”
当前幼儿园教育热衷倡导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要求让幼儿在自主活动、自主探索与体验中实现自主发展。但问题是一些教师把幼儿的自主活动变成了幼儿的“自行”活动,即教师在幼儿小组学习活动中丧失了应承担的责任,如对幼儿的引导和激励等等。诚然,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居高临下”地干预幼儿行为不符合民主教育理念,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再需要介入幼儿的活动。关键是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和姿态介入幼儿的活动。
小组学习活动中对幼儿“夸大主体性”的倾向具有如下特征:
(1)在观念上把幼儿的“主体性”夸大化、孤立化。片面夸大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忽视教师在幼儿整个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孤立地看待幼儿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忽略小组活动中教师、活动内容和形式、活动环境和规则等因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
(2)在活动管理上,缺乏教师指导和引领。在放手让孩子自主活动的背后,缺少的是教师对孩子现有经验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易引发幼儿的交往冲突和不当行为,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
和兴趣。如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将自己所欣赏的个别小组的创意在全班孩子面前展示,但其结果往往会引导幼儿去思考“老师想要的”或“老师喜欢的”,而不去深入思考哪些是“自己想要的”。
(3)由于幼儿与教师之间并没有认真地“相互倾听”,导致幼儿的行为缺失了认真思考的基础,教师也不能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活动要求进行回应。
我们认为,真实的主体性在于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活动内容之间能够实现“对应”。这种对应是建立在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幼儿、观察幼儿和回应幼儿的基础之上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生动地比喻说:“好比和幼儿玩投球练习,把幼儿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幼儿的心情肯定会很愉快;幼儿投得很差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幼儿后来就会兴奋地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投球般地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基本。”因此,克服虚假的幼儿主体性,发现真实的幼儿主体性,是实现小组学习活动目标的关键。
3.小组学习活动管理的实效性
幼儿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在开放性环境中的本能欲望,他们刚开始萌发潜力,乐意尝试各种学习。因此,小组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教师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提高对小组活动管理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活动观察者的角色,要采取一定的观察分析技术,把握好幼儿自由活动与违反纪律之间的界限,将活动中的问题管理转化为服务于幼儿活动的、能有序引导幼儿控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