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知识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色彩知识简介
一、三原色
三原色
原色,又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
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
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分为两类,一类是色光三原色,另一类是颜料三原色。
配图中右图是光的三原色,左图是颜料的三原色。
二、原色的加减性质
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会产生其他颜色。
在不同的色彩空间系统中,有不同的原色组合。
可以分为“叠加型”和“消减型”两种系统。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
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颜色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光。
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
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
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
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
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
三、颜色的描述:任何一种彩色均由三个量表示:色相、亮度和饱和度。
1.色相
色相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人们根据色相来称呼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色相由物体表面反射到人眼视神经的色光来确定。
对于单色光可以用其光的波长确定。
若是混合光组成的色彩,则以组成混合光各种波长光量的比例来确定色相。
例如:在日光下,印刷品表面反射波长为500~550nm的色光,而相对吸收其它波长的色光,该印刷品在
视觉上的感觉便是绿色。
色相可以利用分光反射率曲线的形状来表示,如图3-11所示,曲线A表示物体的色相为绿色,曲线B表示物体的色相为绿蓝色。
图3-11 色相及色相差异
2.亮度
在光度学上把颜色的亮度描述成光的数值(即光的能量)。
可以用光度计测量。
一般认为,彩色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它们亮度就大,如图3-12所示,从分光反射线来分析,A、B两种颜色的色相是相同的,但A颜色的亮度大于B,因而在视觉上A、B两种颜色是有差异的。
图3-12 亮度的差异
3.饱和度
饱和度(也叫彩度)指颜色的纯洁性,可见光永的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颜色。
当光谱色掺入的白光成分愈多时,就愈不饱和。
物体颜色的饱和度取决于该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性,物体对光谱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高,而对其它波长的反射率很低或没有反射,这一颜色的饱和度就高。
如图3-13所示,分光反射率曲线A比曲线B显示的颜色饱和度高。
图3-13 饱和度的差异
4、颜色立体
为了便于理解颜色三特征的关系,可用三维空间的立体表示色相、亮度和饱和度。
如图3-14所示,垂直轴表示黑白系列的亮度变化,上端是白色,下端是黑色,中间是过渡工的各种灰色。
色相用水平面的圆圈表示,圆圈的中心是灰色,圆圈上的各点代表可见光谱中各种不同的色相(红、橙、,黄、绿、青、蓝、紫),从圆心向外颜色的饱和度逐渐增加,在圆圈上的各种颜色的饱和度最大,由圆圈向下或向上的方向变化时,颜色的饱和度也降低。
图3-14所示的颜色立体是理想化了的模型,虽然不能更真实的表示颜色三特征的相互关系,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颜色三特征的相互关系。
图3-14 理想化的颜色立体
四、颜色的分解和颜色的合成
彩色图像原稿的颜色要再现在印刷品上,必须先经过颜色的分解(分色),再进行颜色的合成(印刷)。
1、颜色的分解
颜色的分解是利用红、绿、蓝滤色片,对原稿反射或透射的色光选择性的透过和吸收进行的。
例如,图3-15中的红滤色片,只能透过从原稿上反射或透射的600~700nm 波长的红光,使银盐感光材料还原出较多的银原子形成高密度;原稿上反射或透射的400~600nm波长的蓝光和绿光被吸收,感光材料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不能形成或只能形成代密度。
原稿上的绿光、蓝光即为色料的青色。
所以用红滤色片分色得到的青阴片。
同理,用绿滤色片分色得到的是品红阴片;用蓝滤色片分色得到的是黄阴片。
黑分色片习惯上用黄滤色片来分色。
图3-15 分色原理示意图
用分色阴片或分色阳片,晒制成黄版、品红版、青版,印刷时,逐次叠印。
根据减色法原理,原稿上的颜色在印刷品上得到再现。
因为黄、品红、青三原色油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色误差,故用黄、品红、青叠印而成的黑色饱和度不足。
为了增加黑色的饱和度,并使图像的轮廓清晰,所以,一般的彩色印刷品,除黄、品红、青这外,还要印一次黑色。
2、颜色的合成
彩色印刷,利用缀有网点的黄、品红、青三原色和黑色再现颜色。
①.网点的并列
彩色印刷品的亮调部分在黄、品红、青、黑各块印版和原稿亮相对应部位的网点覆盖率都比较小,网点分布稀疏,因而印刷品亮调部分的网点大多处于并列状态。
图3-16是网点并列的颜色合成图。
图3-16 网点并列合成颜色示意图
当黄网点和品红网点并列时,白光照射到黄网点上,黄网点吸收蓝光,反射出红光和绿光;白光照射到品红网点上,品红网点吸收绿光,反射出红光和蓝光。
四种色光在空间进行混合,按照色光加色法,红光、绿光、蓝光混合成白光,而余下的为红光。
若两个网点的距离很小,彼此十分靠近,人眼看到的是红色。
同样道理,品红和青网点并列人眼看到蓝色,青网点和黄网点并列人眼看到绿色。
两个网点并列时,产生的颜色,偏色于大网点的一方,例如大的青网点和小的吕红网点并时,产生的颜色偏青色。
黄、品红、青三个网点并列时,由于油墨吸收了部分色光,纸张对色光也有不同的吸收,不能100%的反射色光,当网点间距离很小时,人眼看到的是灰色。
②.网点的叠合
彩色印刷品的暗调部分,黄、品红、青、黑各块印版和原稿暗调相对应部位的网点率都比较大,网点密集,因而印刷品暗调部分的网点大都处于叠合状态,图3-17是网点叠合的颜色合成图。
网点叠合合成颜色示意图
当品红色的网点叠合在黄网点上面时,白光先照射到品红色网点上,白光中的绿光被吸收,红光、蓝光透射到黄网点上,蓝光被黄网点吸收,透过品红网点照射到白,再从纸面上反射出来的只有红光,人眼看到的红色。
同样道理,吕红和青网点叠合人眼看到的是蓝色,青网点和黄网点叠合看到的是绿色。
黄、品红、青三色网点叠合在一起时,白光中的蓝、绿、红光均被吸收,人眼看到的是黑色。
网点叠合再现颜色的方式,受到油墨透明度的影响,透明度低的油墨呈色效果不,完全不透明的油墨只能作为第一色印刷。
印刷品的中间调部分,层次丰富,颜色合成的方式即有网点并列又有网点叠合。
根据网点并列和网点叠合再现颜色的原理可以知道,油墨吸收色光的多少,墨层的厚,油墨的色浓度,印刷的顺序,均会影响颜色再现的效果。
3.网点角度对色彩再现的影响
常用的AM网点呈规律性的排列套印不良会产生影响图像美感的斑纹,即印刷中俗称的"龟文"。
为了减少龟纹对印刷图像的影响,推荐采用以下的网点角度。
双色印刷深色用45°(135°),浅色用75°(或15°)
三色印刷黄色用15°,品红色用45°(135°),青色用75°。
四色印刷黄色用90°(0°),品红色用45°(135°),青色用75°(或15°),黑色用15°(或75°)。
五、几个名词解释
“像素”(Pixel)是用来计算数码影像的一种单位,如同摄影的相片一样,数码影像也具有连续性的浓淡阶调,我们若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Pixel)。
这种最小的图形的单元能在屏幕上显示通常是单个的染色点。
越高位的像素,其拥有的色板也就越丰富,越能表达颜色的真实感。
用来表示一幅图像的像素越多,结果更接近原始的图像。
网点
在印刷过程中,对于连续调图像必须通过加网的方式转变成网目调图像才能完成印刷。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模拟印刷中,印刷过程的实现都必须要有印版的存在,而印版上永远只有两个元素——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也称空白部分)。
如果印版上的两个元素没有任何微观上的变化,那么通过该印版印刷出来的印刷品只有两个层次——黑与白,颜色也只能表现出两种——黑色与白色(单色黑墨印刷时,如果是四色印刷颜色最多也只有8种),这样就无法表现出原稿上的丰富的阶调层次和多彩的色彩。
如果能将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分割成无数面积大小不同的小点,不同面积大小的点着墨后,着墨的多少也就不同,在视觉效果上也就表现出了不同的阶调层次。
同样,着墨的多少,也反映出了色彩的千变万化。
这些小点在印刷上称之为网点,所以印刷上一定要采用网点来印刷。
六、分色工艺的发展过程
1、在数字式成像开发出来以前,彩色分色的传统方法是对图像照相3次,每次都用相对应颜色的滤色片过滤不同的光线。
不过分色以後,所需的结果是3个灰色图像,其分别代表原稿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成份:
Image:RGBgal1.png
下一步是转换每一色分色片。
在生成红色成分的阴图图像时,生成的图像代表图像青的成分。
同样,也生成绿色成份、蓝色成份的阴图片,以便相应地生成品红色和黄色的分色片。
Image:CMYgal2.png
青、品红和黄色是减色法原色,因为每种颜色代表的是从白光中减去一种加色法原色所剩的两种加色法原色。
青色、品红色和黄色是颜色复制中三种主要的颜料。
在这三种颜色在印刷中组合在一起,可以对原稿进行合理的复制,但实际情况下并非如此。
由于油墨颜料的限制,所产生的较暗的颜色比较脏,发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制作一张黑版,以改善暗部的颜色,提高图像的反差。
已经有多种技术可以从原稿图像制作这块黑版;这些技术包括灰色成份替换、底色去除和底色增加。
2、后来彩色分色工艺用于对原稿进行数字式扫描,将原稿分成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成分。
然后通过电脑进行计算,分成都市C、M、Y、K四个色,再通过激光在菲林或锌版上曝光而得到菲林或印版。
菲林则要通过传统晒版的方法才能得到印版。
加网
印刷油墨不能混合。
出于这个原因,每次只能在纸张上的某个位置印一种颜色的油墨。
印得靠近的不同颜色产生的视觉混合,给观看人员连续调图像的概念。
要使颜色互相分开,可以使用网屏来分达到这个目的,产生的网点也称为半色调或网目调。
Image:Halftone separations.png
传统的半色调网屏是用两块玻璃板制成的,每块玻璃板上都有填上油墨的线条,这两块玻璃板垂直粘接在一起。
通过这些网屏曝光制得各张彩色分色片。
高反差的图像,一旦显影後,根据该区域接受到的光线的数量,形成不同直径的网点,其就制得灰色的分色片图像。
玻璃网屏在出现高反差软片後就逐渐淘汰了,高反差软片是用分色片曝光制得半色调网。
然後为电子直接用激光在软片上生成半色调的工艺所替代。
目前,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可以让印刷厂完全不采用这个工艺的软片部分。
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直接将网点用激光在印版上成像,节省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因为减少重复的复制),减少了制作的时间,同时也减少有毒的软片加工化学品对环境的危害。
经过加网后,通过传统的或现代的曝光方法再显影就可以得到印版。
目前,稍有实力的印刷厂都已进行CTP直接出版,其好处是网点省去很多中间加工,保真度大大提高,从而对色彩还原非常有保障。
第二个原因就是提高效率,不用除脏,印刷机校版也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