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审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审美

杨勇(云南思茅景东一中 676200)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拼命抓基础知识,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审美鉴赏,不注意利用文学艺术提供的人物形象去触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化学生心灵,以致造成审美能力低下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确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应化抽象为形象,特别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人物美,重视人物审美。

作家创造的人物形象,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通过读者来完成,也就是说人物形象不经过读者的审美填充,他只是残缺的。因为人物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人物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过程。作为审美客体的人物形象,只有通过主体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人物形象才会活起来,同时这些人物形象具有的美的特征才能被充分显示出来。

审美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修养,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提高鉴赏能力的一种最好方法。

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就是对人物进行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通过阅读、体味,熟悉人物。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感知阶段。人物分析(即形象的审美)与其他审美活动一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首先应从感知入手。《美学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钱勒来和姚承宪主编 P226)给审美感知下了一个定义:“审美感知是美感经验活动的具体心理形式。因为它具有感觉的性质,又有知觉的性质,具有感觉和知觉的同时性,所以被称为审美感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不同影视,具有直接性,它总是通过叙述语言、情节来完成形象。因此,我们感知人物形象应先从语言、情节等间接的方面入手。阅读语言材料就是感知的重要途径,让语言这种符号信息输入到我们大脑中,使人物形象初步形成脑中的形象。如我们对《杨修之死》中的杨修进行分析,我们就不能囿于预习提示给我们的简单分析,我们必须通过扫除文言语言障碍,通过阅读分析其情节,从而把杨修的形象通过语言媒介投映到大脑这块“影屏”上,让“影屏”呈现杨修的初步形象:卖弄聪明,狂妄轻率,恃才放旷。从而使我们熟悉了人物,从整体上发现了人物的美质。这种审美感知最终获得的是感知形象,它是借助眼、脑等感官而完成的。这种感知形象,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的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而另一方面也带上了主观色彩。人物形象的感知是人物审美的第一步,它为审美鉴赏奠定了基础。

第二,通过教师精当分析,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并站立起来。这一阶段可以称为领悟鉴赏阶段。这一阶段的审美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

1、如果是真实人物,就应该从选材的典型精当,从谋篇布局的独到,从语言运用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分析。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典型生活细节或场景,将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艾青主要通过三幅画面来写大堰河的美好心灵:①她在艰苦生活中对乳儿的抚爱;②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乳儿的深爱;③她死后的寂寞悲哀。通过这三幅画面的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善良、勤劳坚韧的被压迫的东方妇女。正是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以乳汁养育了诗人艾青,又以自己的苦难生活和挚爱深情感动了诗人,让诗人自幼

懂得爱与恨,后来终于看清了人世间的不平。另外,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散文美,诗人运用了散文化手法来写作。在诗的第四节和第六节中我们看到了大堰河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只有“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和平凡锁屑的家务劳动,然而这里却有真爱;当大堰河活着的时候,卑微得连名字也没有,吃尽了劳力的苦楚,还要“含着笑”屈辱地劳动;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得的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含泪”而逝与“含笑”劳动形成尖锐对比,突出这位伟大母亲的悲苦与死的凄凉。作者正是以散文化的语言来这样叙述"我的母亲——大堰河"的。

作家要表现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把关于这个人物的所有琐事都写入文章,而是精挑细选,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几件事来写。因此,在分析人物时就要仔细分析作者精选的事件,从事件中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就拿刚分析的“大堰河”来说,先让学生分析三幅画面,然后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去同情大堰河,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

分析真实人物,也应该从语言运用方面来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加修饰,抛弃诗歌外在的音乐性而注重诗的内在节奏。《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构成诗的内在节奏,而不刻意追求语言形式上的抑扬顿挫和外在声音的循环。诗的开头以一唱三叹的调子对乳母的地位和身世进行叙述。从“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你”开始,煽起情感的大波澜。结合着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我”对乳母的感激和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这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抒情节奏,深情地赞美大堰河。

真实人物离不开事件、语言等要素,在对其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应只从形象入手,而还应从事件、语言等侧面去分析人物,这样分析才会使人物分析得深刻、完整。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圆满的形象,进而使人物的高尚品德、情操、真挚的情感、高尚的行为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2、如果是艺术人物,则应从情节、环境、行动、心理描写等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行动、心理都是围绕着塑造艺术形象这一中心的,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环境制约行动,语言反映心情,情节更离不开环境,行动等。因此我们分析艺术人物形象应通过分析情节、环境、行动等来全面认识艺术人物。

环境是人物生长的土壤,分析人物首先离不开的是环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我们应先分析小说独巨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在这里,除了风雪描写外,还写了火,先是老军“向火”,林冲“盖火”,再是草料场“着火”,陆谦等人“观火”,后是林冲胸燃“怒火”,手刃泼贼。在这个环境中,作者精心把“火”与“风雪”组合成一个特写镜头。在这一镜头中,雪欺火势,风助火威,火增人怒,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相容。学生也只有弄懂了这一点,才能往下更好地分析林冲的性格。

恩格斯提出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文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阿Q、孔乙已、祥林嫂、华老栓,不会生活在繁华的华盛顿,阿Q在城里“发了财”,也要拿到未庄去销赃,祥林嫂两次出走,也只能到鲁四家做工。他们只能是辛亥革命前后鲁镇的人物。辛亥革命前后的鲁镇造就了他们,他们以及鲁四老爷、康大叔、夏瑜等组成了辛亥革命前后鲁镇的社会。鲁镇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环境,这是一个体现了特定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