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与昆曲之间的传承关系及苏剧的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剧的前身,大抵可追溯至距今300多年的明朝盛行的“南词”。
入清后,这一艺术形态逐渐演变成“苏州滩簧”,接着,苏滩在昆剧的影响下又分化成“前滩”与“后滩”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直至上世纪40年代进一步演化成苏剧。
新时期的中国对于作为国粹的戏曲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而苏剧作为在苏滩基础上发展演化起来的地方性剧种,在其兴起时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但因其本身的局限性,苏剧的发展脚步渐显怠缓。
昆曲对于苏剧的进化,有着利与弊的两重性,苏剧与昆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昆剧濒临灭亡时苏剧及时救助了昆剧,而在今日苏剧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苏剧的发展之路也依旧不容乐观。
因此,从苏剧与昆曲之间的传承变化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苏剧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从滩簧到苏剧:苏、昆之间的传承与变化滩簧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是究其根源,却是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便是,苏滩是一位姓钱的苏州人想出来的,故而称为“钱滩”,而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后滩”,“钱滩”也就逐渐误作为“前滩”了。
继而又出了个林步青,推动了苏滩的进一步发展。
滩簧最早出现在苏州的时间已经不好考据,但最迟在雍正乾隆时期,苏州就已经出现许多滩簧的演出活动了。
滩簧到了苏州,吸收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传说故事并加之以改编,好学好唱,又好懂,听得人便逐渐多了起来。
同时滩簧还将时事编成一段段唱篇,传播速度极快,符合当时人的文化需求,甚至妇孺皆能传唱,其滑稽搞笑的风格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
与苏剧相反的是,当时的昆曲由于明清时期禁戏之风盛行,导致其市场活力被大大削弱,再加之在“花雅之争”中作为雅部的昆曲惨遭落败,昆曲开始逐渐衰落下来。
昆剧艺人在走投无路时,为了糊口只得与乱弹艺人合组一个戏班,他们为了迎合当时人民群众的爱好,将昆剧剧本改
成滩簧来表演,昆腔也逐渐转变为滩簧腔,苏滩在这样的影响下也逐渐分化为“前滩”与“后滩”两种表演形态。
所谓“后滩”,仍然唱的是一些传统小戏,以滑稽诙谐的风格为主。
而“前滩”,便是唱昆剧剧目的滩簧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长生殿》的《酒楼》,《红梨记》的《醉归》等。
苏滩不仅将昆剧原来的剧目变的更加具有滑稽性,还根据滩簧的曲调要求将昆剧的音乐重新编排。
在昆剧的不断影响下,苏滩中的“前滩”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最终发展成苏剧。
1941—1942年间,昆剧班社“仙霓社”的解散,彻底宣告了各方想要挽救昆剧的努力的失败,当时曾声名大噪的“传字辈”昆剧演员也不得不离开,开始各寻出路。
为了糊口甚至有人选择成为小贩或是替人占卜的相士,也有不堪生活所迫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剧向昆剧伸出了援助之手。
朱国梁先生所创办的“国风社”接纳了数十位昆剧演员,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下先生甚至根据《占花魁》的传统脚本改编出《花魁记》,这标志着苏剧进入了大同场戏阶段。
时境艰难,正是由于“国风”苏剧团为昆剧重新焕发生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昆剧才能借助一出《十五贯》而赢得满堂喝彩,也因此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得以继续蓬勃发展。
苏剧与昆剧之间的关系,当然远不止于救助与被救助的关系,苏剧是受昆剧的影响才能逐渐发展成熟,在文本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大。
譬如说苏滩的科白,在前滩中与昆曲大致相同,只是稍微通俗了些。
但昆曲中每出戏的引曲,在苏滩里都是直接被截掉的,只取其尾而唱,被称为“曲头”。
再比如说,苏滩的唱词从昆曲而来,但比昆曲的词句要通俗得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星耀先生和宗青先生常说的一个例子来看。
苏滩:
(净白)吓,好一派江景也。
(唱曲头)大江东去,(接“平
苏剧与昆曲之间的传承关系及苏剧的未来发展
■张瑶
剧影月报
戏剧论坛
18
调”)浪滔滔,顺风相送小舟摇。
秋水天长混一色,风帆缓缓嘟东潮。
复思二十年前事,隔江斗智逞英豪……(唱)故而江风扑面吹舱冷,浪打如同神鬼号,舟行已至江东地,(众合唱)落下风帆抛定锚。
昆曲:
(净白)吓,果然好一派江景也。
(“新水冷”)大江东去浪千层,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
才离了九重龙凤阙,早来到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这单刀会……(付白)好大水啊。
(净白)……英雄血!
这两段唱词讲的其实都是三国志的刀会,但是苏滩本子中显得词理通达,更加豁达些,而昆曲中似乎要着重于感叹抒情些。
另外,苏滩把原来属于叙述体的“赋赞”一类的唱词插进戏里。
这样一来对表演者的要求其实是极高的,要一口气唱上百句,越唱越快且变腔甚多,这也是当时苏滩中十分出彩的特色表演了。
【1】
除此之外,在唱腔、唱词、表演风格上,苏剧都深受昆曲的影响,同时,苏剧也在影响着昆曲的发展,正如朱恒夫先生所言——“两个剧种,虽然一老一新,却是‘生死之交’”。
【2】
二.苏剧的生存现状与日后的创新发展
我们在发放问卷时,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并行,以此更好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和他们对于校园戏曲文化传播的态度以及对苏剧昆曲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范围的样本数据。
在一部分人的问卷中,当被问及当代大学生对于戏曲是否有研究的必要时,回答大多是没必要或是无所谓,毕竟各人有各人的态度,我们自然不好做什么评判,然而这一现实也明确的指出了戏曲文化在当代校园里的衰落现状。
从问卷中,我们认识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部分人不仅仅是不了解苏剧与昆曲之间的传承关系,连知晓苏剧存在的人都少之又少。
对于苏剧、昆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的了解,许多人也仅仅是停留在戏曲是老一辈人的娱乐消遣方式、是中国的国粹、宝藏等等这样的认知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剧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现如今,苏剧与昆曲的未来发展似乎在向两个极端化的方向演变,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她的发展前景自是不必言说,但是救昆曲于危难之中的苏剧却似乎不再被人重视,甚至逐渐被遗忘。
以上的问卷调查中所得出的结论,其实并非全是消极方面。
我们也进一步发现,在一定的环境基础和对应的条件时,部分人对于戏曲的兴趣依旧非常浓厚,我们也可以在大学新设立一些相关的社团,多做一些科普性的活动之类的,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它们。
同时,在参观中国昆曲博物馆时,我们发现博物馆本身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陈述以及文物的展示,更注重的是其中的传承以及对现代人的影响,苏剧的发展也可以此为立足点。
从另一方面来看,戏曲的发展无需那样多的拘束,艺术源于生活,既然源于生活,那么在被再创作之后面向的仍然是大众,且是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民大众。
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对于戏曲进行不同的创新。
再者说来,现在新媒体兴起,又是网络时代,能够宣传戏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之类的都不失为一种新型宣传方式,苏剧未必不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宣传。
同时,苏剧作为地方剧种,一大特色便是吴语唱词,这其中所包含的唱腔、语调都是很大的一个特色,再加之近年来古风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也是从另一角度带动了她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苏剧的发展更要注重本身的创新,更好的剧本才是苏剧不断发展的根基,再加之积极的宣传手段,苏剧定然会逐渐走向辉煌。
苏剧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年轻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改变,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它,热爱它并发展它。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星耀、宗青:《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四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
【2】朱恒夫:《论昆剧与苏剧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12
年
戏剧论坛剧影月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