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性散文,描述了他自由自在的心境和对宇宙万物的观照。

而“小大之辩”则是庄子哲学思想中“自然”与“人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逍遥游》和“小大之辩”的分析,探讨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的内涵与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他借助逍遥游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

他说:“人之所以能飞,非以其两足也”,表明人的自由并不依赖于物质实体,而是内心的追求和超脱。

他以逍遥游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追求。

他说:“世俗之间,在乎无世俗”,强调了远离世俗的重要性,只有超越世俗,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追求。

庄子通过“小大之辩”展示了他对人为与自然的思考。

他认为人为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在相对中才能体现出自然的无限。

他说:“世之所以生,大也;世之所以长,小也。

”庄子认为,大即是世界的总体,小即是世界的局部。

世界的存在,是由无限的小构成的,而却也是无限的大。

他借助“大”和“小”的关系,来说明自然和人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融入自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追求。

在《逍遥游》中,庄子还通过对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反思,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和万物都是同生共长的,人在宇宙中是最微小的存在。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和其他万物是相通的。

他通过对自然和万物的感性体验,来认识和感悟生命的真谛。

他深知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因此他追求的是超越尘世、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通过“小大之辩”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为的思考。

他以逍遥游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倡导超越尘世、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生活态度。

他的“逍遥游”精神境界,代表了一种超越困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这种境界对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和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他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融入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独到的见解和哲学思考。

庄子通过对“小大之辩”的讨论,揭示了他的逍遥游精神境界。

“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开篇之处,通过描述一个小有大,大有小的故事,寓意了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庄子提出小的可以包容大的,而大的又可以化为小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对的、变化的状态。

他认为,凡是对世界事物有限定定义的观念都是相对的,只有超越局限的视角,才能领悟到那种超然自在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是《逍遥游》的核心。

在庄子看来,人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等外在的荣誉和虚名,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和自在。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无忧无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体可以超越纷扰的俗世,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安宁,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即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心灵自由。

庄子主张超越人造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束缚,追求原始纯真的自然状态。

他批评人们追求功名利禄、追逐名誉地位的世俗心态,认为这种心态只会使人陷入纷扰之中,远离真正的自在。

他通过比喻“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与为一家”的境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理念。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超越人为的界限和隔阂,以平等、和谐、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实现真正的自在。

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比喻飞鸟、游鱼等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万物变化无常的认识。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体不应去追求功名利禄,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放弃个人欲望,与自然合为一体,达到自在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微妙理解。

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应该保持本真纯洁的状态,而不被外在的社会习俗所束缚。

他通过比喻南方的大鸟,生活在自由自在的远方,没有被人类所理解和干预,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摘要】本文将探讨小大之辩的哲学内涵,介绍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

小大之辩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事物的大小、无限与有限等对立。

庄子认为万物皆大,皆小,皆同。

他主张超越对立,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一种内心的自在与解放,不被外界所羁绊。

他通过放弃功名利禄,超越世俗纷扰,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对于现代人,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现代社会压力与焦虑的方式。

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小大之辩对其产生了影响,庄子的思想为人类带来了智慧与启示。

【关键词】小大之辩、庄子、逍遥游、哲学内涵、精神境界、实践方式、现代人、启示、重要性、影响、智慧贡献。

1. 引言1.1 探讨小大之辩的意义小大之辩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宇宙间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微小的微粒还是宇宙的星辰,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微小和巨大的对应关系。

通过思考小大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探讨小大之辩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微妙运行规律,还能启发人们思考自身与宇宙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1.2 介绍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是他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其理想生活状态的表现。

逍遥游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一文,描述了庄子在太虚无间的境界中自在自由地徜徉游玩的状态。

庄子认为,逍遥游是在物我两忘、心无挂碍的状态下,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达到心灵自由、超然自在的境界。

逍遥游精神境界包括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对人生矛盾的超越,对自我的解放,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与契合。

庄子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顺其自然,不受外界干扰。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可以超越生死、喜怒哀乐等对立对等的矛盾,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是一种对人生境况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高度把握。

逍遥游代表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名利至上的境界,提倡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注重自我修养与心灵境界的提升。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由和幸福。

《逍遥游》提出了“小大之辩”的概念,强调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平衡,以及通过逍遥
游的方式实现心灵的自由和逍遥。

“小大之辩”是庄子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指把自我解放出来,融入宇宙的
整体中,超越“小我”的局限,走向更广阔、更深邃的“大我”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
人们所爱、所思、所求都已不再只是狭隘的个人情感和利益,而是拓展到了宇宙的全部,
成为“大我”的一部分。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烦恼于无聊之事,也不会被名利所困扰,而是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巨大的、完整的宇宙中。

当人把自己过多地看成“小我”,它就会被局限在某种狭隘的视角里,难以脱离自我
束缚。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成宇宙的一部分,那么他就能够超越个人利益的限制,开阔心灵,走向“大我”的自由世界。

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正是指通过一种能够使我们澄明自觉,超越自我的精神旅程,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一个人不再被所谓的名利和地位所束缚,也不再被琐事和烦恼所
烦扰。

相反,他从现实的局限中走向逍遥的自由体验,同时也将自己与宇宙联系在一起,
感知到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实在世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思想开阔,情感平和,生命
会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旨在通过超越个体利益和自我的局限,走向
与宇宙共鸣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逍遥。

这种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一切束缚,
让我们实现自我实现和探索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文化经典,属于《庄子》这部哲学著作的一篇,反映了庄子对生命、自由、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逍遥游》的一些基本认识:
1.逍遥游的主题:《逍遥游》主要探讨了人生的境遇和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

庄子以自由奔放、超然物外的逍遥态度,表达了对尘世琐事的超越,追求内心真实自由的理念。

2.超脱尘世的境界:文中通过描绘“饭疏食,饮水,替衣,与朋友交游乐”等简朴的生活,表达了一种不为物质所累,摆脱尘世俗务,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3.形而上学的思考:在逍遥游中,庄子借用了一系列富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形象,如“胡蝶之梦”、“北海之渔”等,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离散性和相对性的思考。

4.生死观:逍遥游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知识无穷的看法。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而真正的逍遥在于对生命的超越和淡定。

5.自由意志:庄子提倡的逍遥观念强调个体自由,追求真我,摆脱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羁绊,实现心灵的解放。

6.寓言化的文学手法:逍遥游以寓言的形式,通过生动的寓意和比喻,深刻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使抽象的哲学概念更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体而言,《逍遥游》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生、自由和真实境界的独到见解,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对后来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逍遥游》中人生的三重境界的现实意义

浅谈《逍遥游》中人生的三重境界的现实意义

浅谈《逍遥游》中人生的三重境界的现实意义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开头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在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当它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

这只鸟并不甘心在荒凉的北冥蛰居,它向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奋飞,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

这则寓言,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没有追求的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的嘲讽,庄子斥责曰:“之二虫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论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

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

由此可见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的肯定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的否定,可见庄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愿为理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司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

逍遥游启示和道理

逍遥游启示和道理

逍遥游启示和道理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著名文章,描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它不仅指向某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逍遥游带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

一、逍遥游的启示1. 人生无常逍遥游中描绘了人生没有定数,并且强调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体验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验生命的真正意义,去探寻人生更深层次的价值。

2. “真我”与“虚我”在逍遥游中,庄子指出了“真我”和“虚我”的存在。

真我是指人的本质,而虚我则是社会和生活环境塑造出来的人性的面具。

学会分辨这两个我,才能更好地找到自我,做真正的自己。

3. 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逍遥游中,庄子描述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让人感到真正的自由,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拓展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用这种精神状态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让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逍遥游的道理1. 得到真正的自由庄子认为,得到真正的自由并不只是某种身体或物质上的解放,更是一种对内心的解放,是对真正的自己的认可和拥护。

只有做到了真正的自我解放,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 保持平常心逍遥游中提到:忧喜忘形,落落大方,耳目不听不闻,心随自适,这是一种保持平常心的状态。

对于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不被外界干扰和干扰,才能在自己的内心平静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3.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逍遥游中提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在追求自由和快乐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两个世界的审视和掌握,不被其中的任何一方所控制,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总之,逍遥游是一篇开阔人生视野、引领人们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优秀文学之作,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去探寻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和真正的内心平静。

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的人生启迪与感悟

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的人生启迪与感悟

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的人生启迪与
感悟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描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人生启迪与感悟:
1.追求内心的自由:逍遥游提醒我们,人生不必过于拘泥于外界的期望和约束,而应该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和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

通过超越物质欲望和社会价值观的束缚,我们可以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满足。

2.永恒变化的本质:庄子强调世界的无常和变化性,人们应该接受并顺应这种变化。

逍遥游中的主人公蓬莱仙岛即使移位千里,亦能保持无所谓的心态。

这启示我们要对待生活中的改变和挑战时保持灵活、积极的态度,学会适应变化,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平衡。

3.合乎天道与个体发展:庄子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

逍遥游中的无为而治和散发生命力的境界告诉我们,在个人的成长和追求中,应当符合自己的天性和内在需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

总之,逍遥游与庄子之乐鼓励我们从内心出发,超越世俗的追求,寻找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这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洞察人生的本质以及调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宁静。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在赏析《逍遥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主题思想:《逍遥游》主要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由、无为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寓言故事:《逍遥游》采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蜩与学鸠、朝菌不知晦朔等。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有助于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3. 文学风格:《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使得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哲学韵味。

4. 道家哲学:《逍遥游》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它强调了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和自由等思想。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影响:《逍遥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逍遥游》也对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逍遥游的人生哲理

逍遥游的人生哲理

逍遥游的人生哲理
《逍遥游》的人生哲理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庄子在文中阐述了一种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逍遥游。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表达了他对个体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其次,庄子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

他指出,无论是蜩、学鸠等小动物,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这表明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没有绝对的自由。

再次,庄子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这表明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要摆脱自我、功利和名利的束缚。

只有心中无己、无功、无名、无一切,真正达到了“无”的境界,才能自在飞翔,达到逍遥的境地。

最后,庄子通过惠子与他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这表明庄子认为,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综上所述,《逍遥游》的人生哲理主要体现在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局限性的认识、对无为思想的推崇以及对世俗束缚的超越等方面。

这些哲理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和人生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庄子逍遥游全篇解析

庄子逍遥游全篇解析

庄子逍遥游全篇解析庄子的《逍遥游》堪称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作,它深刻诠释了人生的境界、自由的追求以及心灵的解放。

本文将对《逍遥游》进行全篇解析,展现其中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首先,庄子在《逍遥游》中运用寓言的形式,通过形象的故事向读者传递思想的真理。

与传统的哲学论述不同,庄子通过借助蝴蝶梦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若能超越世俗的束缚,如蝴蝶一般自由飞舞,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逍遥。

其次,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人的内心自由和安宁的追求。

他认为,忧愁、焦虑源于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只有心境宁静,超脱了一切欲望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他以农夫独乐天下未识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必被外界评价和期望所左右,而是要发现和坚持自己真正的内心诉求。

再次,庄子以逍遥游为主题,呼唤人们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以大鹏展翅的寓言告诉我们,逍遥游并非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而是体现在心灵的解放上。

人们应该抛弃功名利禄的追逐,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现实的种种烦恼和约束,找到内心的栖息之地。

最后,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以鱼游为寓言,告诉我们人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要追求无止境的外在物质欲望。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安宁和自由。

综上,庄子的《逍遥游》承载着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它教导我们超越名与利的追逐,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寓言的形式,庄子以简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理和境界。

读懂《逍遥游》,我们将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让我们一同追随庄子的思想,走向心灵的远方。

庄子“逍遥游”释论

庄子“逍遥游”释论

庄子“逍遥游”释论庄子“逍遥游”释论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文章《庄子》中的《逍遥游》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考的篇章。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的追求自由的理想,在其中表达了一种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境界。

下面将从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内容及其哲理等方面对这篇古代经典进行解读。

首先,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是自由和逍遥。

逍遥一词具有穷尽了之的含义,意味着超脱于凡尘、舒适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庄子通过描述自然景象的美妙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逍遥生活的追求。

在《逍遥游》中,庄子以云游的方式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天地之间,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真实。

他不受世俗规范的束缚,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心灵的超越。

其次,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是对自然和人的思考。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山川、湖泊、鸟兽的描绘以及对风、雷、雨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具有自立、自主的特性,而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提出了追求心灵自由和超然世俗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放下俗务而以内心为中心。

庄子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自由的境界。

最后,庄子“逍遥游”中蕴含的哲理是人生的智慧。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权力财富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修炼和追求真理。

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寄托了他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追求。

他提倡心灵的清净和超然,主张对外在环境保持淡泊、超脱的态度。

庄子的思想教导人们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学思考的文章。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的思考,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和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思想教导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超越世俗的束缚,在内心中追求真理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逍遥游》不仅让我们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实、自由和心灵的平静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刻表达了对自由和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读庄子《逍遥游》有感1《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

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

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

”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

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

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

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

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

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

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

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2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

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

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

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

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

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

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逍遥游心得体会篇1《逍遥游》是庄子所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表达了庄子的无为、无拘、自由的哲学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阅读《逍遥游》,让我对自由、无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认识到自由的重要性。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大鹏的飞翔和列子的自由飞行,表达了人的精神自由和身体自由的追求。

精神自由指的是人的内心不受世俗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身体自由则是指人能够自由行动,不受限制。

在我的理解中,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

其次,我体会到无为的价值。

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欲望和过分追求。

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过度的事,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利。

在我的理解中,无为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欲望和过分追求,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提倡无为的思想,减少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由精神。

最后,我感受到自然的亲近。

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回归自然,反对过度人工化和商业化。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提供了我们的生活所需,同时也是我们精神寄托。

在我的理解中,自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享受自然的美好。

总之,阅读《逍遥游》让我对自由、无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提倡无为的思想,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

逍遥游心得体会篇2《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我对《逍遥游》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分享。

1.个体精神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哲学主张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下,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渴望不受束缚,这是《逍遥游》给我的最大感受。

2.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庄子的逍遥游哲学还强调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为著名的部分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对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和表达,它包含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逍遥游的概念逍遥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它是庄子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表达。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逍遥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境和境界。

二、逍遥游的内涵1. 自由超越逍遥游的核心是自由超越,即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升华。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名利等世俗的追求,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只有当人们不再被外在的因素所困扰,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自然合一逍遥游还包含了自然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只有当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心境转化逍遥游也强调了心境的转化。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一切烦恼和困扰,达到心境的平和和宁静。

三、逍遥游的意义1. 追求内心的自由逍遥游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内心追求。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摆脱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呼唤人们回归自然逍遥游呼唤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追逐物质的繁华和功利。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提倡心灵的升华逍遥游强调了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各种烦恼和困扰之中,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庄子·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篇隐喻性散文。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展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纷扰的心境。

文章开头,庄子用游离于尘世的鹿比喻人的真实自我,认为人类
本来具有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而尘世的种种束缚则使人逐渐迷失
本真。

随后,庄子又以骤雨打湿的鹿鹿比喻人们被外界琐事干扰后的
心思烦乱。

在描绘了人们在追逐名利、功成名遂的过程中陷入无尽繁琐之后,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

逍遥,即追求自由自在,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真实的自我。

庄子通过比较自然界的自由无拘与人世的局限,让
人们意识到追求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追求。

逍遥游中提到了种种境遇,如鹰隼、骑鹤、驾云、乘风等等,表
达了超越凡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景象来
唤醒人们内在的自由精神,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世间的繁杂。

庄子在《逍遥游》中呼唤人们摒弃功利心态,追求精神自在。


认为,只有超越功利,超脱烦恼,心态平和,才能真正拥有自我,享
受到逍遥的境界。

总的来说,《庄子·逍遥游》呈现了庄子哲学中关于人性本善、
追求自由、超越凡俗的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富有隐喻和象征的语言,
向读者呈现了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
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对逍遥游的理解和看法

对逍遥游的理解和看法

对逍遥游的理解和看法
《逍遥游》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家庄子的一篇重要随笔。

这篇文章是庄子《逍遥游》的主题篇,主要描绘了徜徉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体现了庄子的主张,即人应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自我解放的境界。

这篇文章以天地宇宙为背景,以鲲鹏的飞翔为主线,通过对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述了庄子的逍遥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人世间的尘埃纷扰,超脱世俗之外,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就是“逍遥游”。

文章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世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境地。

庄子的这种思想有其深远的哲学意义。

他提倡的逍遥游,其实是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挫折时,寻找心灵的寄托,达到内心的平和。

对于现代人来说,庄子的这种逍遥思想提醒我们,在忙碌和压力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找到逍遥游的可能性,那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和休息。

总的来说,庄子的《逍遥游》让我们看到,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自由和逍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一、前言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页 1 第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一)向秀、郭象逍遥解:「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刘孝标注引向秀「逍遥义」云:「大鹏之上九万,尺鴳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

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所待,然后逍遥耳。

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通而已?页 2 第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上文在「逍遥义」现存正式注解上,此为第一解。

向秀在解释庄子逍遥的意义,应以隐意体会方式,方能理解,因此他在「庄子逍遥篇注」中说:「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恶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

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

」依向秀之意,宇宙任何物体,不论大小,只要适性,都可以逍遥。

此说在当世得到共鸣。

其后郭象推展向义,其「逍遥游」题解:「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又:「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

」「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

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由上得知,向、郭对逍遥的解释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为性分自足,一为无待。

所谓性分自足者,即万物虽小大之别,然若皆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页 3 第天池,而荣愿有余,小大虽殊,逍遥皆同。

因此推而及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而基于性分自足之理,向、郭将无待之逍遥,推至有待之逍遥,即无待固逍遥,有待亦逍遥,构成宇宙之大逍遥。

如郭象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曰:「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岂自通而已哉。

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向、郭对逍遥的解释,一方面可能是受到魏晋时代纷乱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文人生命朝不保夕,知识分子于此对生命的存在意义,不能不有深刻之反省,而向、郭所标举的「适性」成为人生的方向,心灵无奈的抒发,在局促的政治压力下,使人保有一分玄境与逍遥。

另外,向、郭逍遥义,与当时的人物才性论也有密切关系。

刘邵论性谓人才各有所宜,不在乎大小的问题,与向、郭适性说颇近。

故向、郭言「性分」,采取才性论相同立场,皆纯就被决定之材质而言,任之顺之,不及修养转化的过程,显示出个人的最高意识,各适其性,不机自张,各人既自为一独性,则不必求其转化,则不受任何格套束缚,圣人亦无以异乎凡人,同皆齐一的价值。

(二)支遁逍遥解:向、郭解庄风行近百年,学术界对庄子逍遥游的解义,不能拔理于向、郭之外,唯至支遁时,即对向、郭解释提出质疑。

页 4 第据的记载:「遁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

遁曰:「不然,夫桀跖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

」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伏。

」换言之,支遁认为郭象之「适性」说,「性」若是就材质之性,亦即万物的差别性而言,「适性」即是使万物委顺自然材质之发展,那么无论是尧舜桀纣,均能适性逍遥,如此必然导致道德价值的失落。

同时,若以「适性」为逍遥,则圣贤不肖智愚皆是命定,既不可改易,亦不可超越,逍遥遂成为取消价值的颓废之说。

另外,郭象的「适性」说,提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泯去现实上比较对待而成的差别价值观,将使现实的一切在逍遥的意义下强显为平等,此与庄子明言大知小知之不同,而实有小大之辩者的原意不合。

支遁认为:「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鴳,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失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消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

若夫有欲当其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无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 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支遁破题断言以「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说明了至人页5 第于浪形骸,放游无穷的时空中,主宰万物而不受外物的主宰,自我就不会受拘束,不为而自然,,玄冥感应,那就逍遥而无往不适。

而所谓逍遥,是精神上的事,及物物不物于物,不我得、不为,正是种境界升华的表征,以示逍遥,必以物外、忘我、无为为本。

支遁进而比较两种满足,一为短暂的、肉体上的满足;一为精神上的满足。

前者乃有待于外在条件存在与否;后者则建立在主体的随遇而安上,而不在乎外在的条件,故至足不会随着时空转移而改变,方堪称为逍遥。

盖支遁是以佛教般若学格义「即色派」,色不自色,色复异空,即心即道的理念,释逍遥游之义。

故至人之心,可以物物,也可以色色,能主宰万物,而不受外物支配,心遂能与万物感通,因应无穷。

与向、郭的「适性说」、「物自物」截然不同。

(三)吕惠卿逍遥解北宋吕氏解庄,表现以儒解庄的儒道调和倾向,其逍遥游首章「鲲鹏之化」吕注云:「通天下一气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如环之无端,万物随之以消息盈虚者,莫非是也。

北冥之鲲化为南冥鹏,由阴而入阳也。

阴阳之极皆冥于天而已。

三千九万皆数之奇,六月则子与巳、午与亥之相距也。

言鹏之数奇,而去以六月息,则鲲之数耦而去,以六月消可知也。

」页 6 第吕注以阴阳生化、天干地支象数派之易变规律来解庄,其与逍遥本义不相调和。

然当时人陈详道、赵以夫解庄亦用阴阳家说,可见当时流行用阴阳之说入庄。

(四)王雱逍遥解王雱是王安石之子,其「逍遥解」曰:「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唯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

」「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飞则徙于南,上以九万,息以六月,蜩鷽则飞不过榆枋,而不至则控于地,此皆有方有物也。

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岂得谓之逍遥乎?郭象谓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任,逍遥一也,是知物之外守,而未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

」王雱言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以自然解逍遥颇切逍遥旨意。

然而王雱解庄子仍不脱阴阳之说,如注言:「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

」又「鹏虽大也,飞不出乎九万,息必以乎六月,拘于阴阳之数,而非所以为逍遥也。

」王雱与吕惠卿同为儒道合流,故除引阴阳说外,又提到尽性之言,「尽性则人道毕而未至命,故曰有未树。

」「此明物虽一,而用适其材则各有所当,而免疑累,此穷理尽性之意也。

」王雱以尽性观念注庄,此乃宋代发展心性之学下的趋势,王雱页 7 第亦无不受其影响。

(五)叶海烟逍遥解叶海烟于其的第九章中,归纳出逍遥三义:1.无待而逍遥:无待是逍遥的必要条件,逍遥是从有待向无待的全副生命的奋斗历程。

2.不齐而逍遥:「各安其性」乃安于有待之不齐,而「天机自张」乃生命精神开展向无待齐一之境,因无待而自齐,亦因自齐而无待。

不齐而自齐,原是生命回复本真的历程。

3.自然而逍遥:道法自然,「自然」不是预设的前提,也不是一后得的结论,乃是道自身。

庄子沈浸于自然之中,故其逍遥不假外力,其逍遥的天地中,遍处是生命纯然自然的流动,此一生命流动的真相实乃生命逍遥的实施。

叶先生对逍遥的解释,综合了前人「适性」与「体道」的争论。

一方面以不齐而自齐,说明藉适性而进入无待之境;同时,视逍遥为生命乃循道变化之历程,破除「适性」说中消极任命之困。

(六)庄子逍遥解庄子一书中,其实亦有对「逍遥」作注解:天道篇:「逍遥,无为也。

」达生篇:「逍遥乎无事之业。

」让王篇:「逍遥乎天地之间。

」逍遥是生命的大事业,而此大事业其实无事无业,因生命以页 8 第「无为」为一贯之精神,无为之精神化解了事业的造作性,此造作性即种种足以牵引「大有」的不利因素。

无为乃生命回归,生命之回归依生命之道,生命之道始于道,终于道,如此,无为之道尽除生命道上的种种障碍。

因此,我们可以将「逍」「遥」「游」分开来解释,王船山认为「逍」就是人生取向往「消」路上走,对于人的有限性,我们要去消解,要「消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

」一旦我们的苦、累、有限性消掉以后,就可以远见无为理,「遥」即为远的意思。

故王船山说「消」是「向于消」,「遥」是「引而远」,向是人生的方向,即我们往消解的路上走,便是「逍遥」。

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

「游」就是自在,不论我在那里都可以自在,没有忧愁、痛苦、烦恼、压力、苦闷。

王邦雄先生说:「人拥有无限开阔的空间,人间到处可以去,到处可游这就叫逍遥游。

」逍遥游一文所揭示者,基本上乃是一种无所罣累的心境,而此心境乃是透过种种精领域之扩展而抵达,即在追求生命之透脱,即于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是内在的,心灵层面的;不是外在,非暂存的,而是永恒。

以下即从逍遥游一本看庄子逍遥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