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特征研究

王金生1杨志峰1陈家军1王志明2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2.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摘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方面,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曲线非常重要。本文在Van经验公式基础上,建立了吸湿与脱湿曲线,将最小二乘法与非线性单纯形法相结合,确定了4个待求参数的获取方法;并探索了滞留曲线在数值模拟中的使用。用现场试验资料检验了求包气带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4种土质的脱湿与吸湿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求水分滞留曲线的方法快捷、方便,对试验数据的模拟较好。

关键词:包气带;吸湿曲线;脱湿曲线;滞留;非饱和水力渗透系数

本文于1999年8月6日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72083)

为解决与包气带有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如制定节水灌溉、排水规划设计、治理土壤沙化、盐渍化和地下水水质恶化以及农药污染、防止植被衰退等),预测渗流带污染质的迁移,研究土壤的包气带水分滞留特征非常重要。作为土壤水分滞留基础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问题,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其中,较典型是Van闭合解析式(简称Van公式)[1]近年来,Van公式已成功地用于包气带水流数值[2-4]研究中。然而对土壤水分滞留特征多限于定性描述[5-7],定量描述的仅见Huyakorn[8]。本文在Van公式的基础上,建立吸湿与脱湿的滞留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与非线性单纯形法相结合,模拟水分滞留曲线中4个独立待求的特性参数,该方法明显优于Van[1]推荐的求土壤水分参数的图解法。

1 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特征

1.1 包气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曲线包气带地下水通过土壤界面入渗与蒸发的运动十分活跃,倍受学者关注。Brooks和Corey[9](1964)利用闭合解析式得到了能较准确预测非饱和水流渗透系数的模型。但该模型,当基质势处于负值时,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上存在一个不连续点,导致饱和一非饱和流的数值解不易收敛。Mualem[10](1976)在土壤水分曲线已知的前提下,得出非饱和流渗透系数的表达式。Van以Mualem为基础得出的水分特征曲线的闭合解析式为:

θ(h)=θ

r +(θ

s

r

)/[1+(α|h-ha|)n]m(m=1-1/n,0

<m<1)

(1)

式中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h为基质势(cm);θs和θr分别表示土壤的饱和与残余含水量(均无量纲);ha为进气基质势(cm);α(1/cm)、n和m为待定的特性参数。

含水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曲线:

K(θ)=S 1/2[1-(1-S 1/m )m ]2·K s (2)

式中K(θ)为非饱和渗透系数(cm/d);K s (cm/d);S 是有效饱和度(无量纲),在不考虑水分滞留作用影响时,由下式表示:

S=(θ-θr )/(θs -θr )

(3)

若用基质势表示非饱和渗透系数,采用下式:中图1 土壤吸湿与脱湿的滞留曲线

(4)

1.2 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曲线 然而,地下水在包气带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受毛管效应的影响,包气带土壤在吸湿(或称湿润)与脱湿(或称干燥)条件下,含水量与基质势之间表现为不同的关系。[5-7]的研究可知,地下水在包气带运动过程中,受蒸发与入渗的影响,在基质势作用下,土壤中出现交替的吸湿与脱湿,滞留起重要作用,该作用使得土壤从饱和状态排泄所需的

基质势比土壤再湿润过程的要高。如图1所示。

图1 地壤吸湿与脱湿的滞留曲线

尽管吸湿与脱湿两条土壤含水量曲线常出现滞留现象,但式(2)不含α值,表明土壤不同的水分特征曲线,在θr \,θs 和n 相同、α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同的渗透系数曲线。

由于滞留,θ不能用单一的关系曲线来描述,要用一族介于脱湿与吸湿曲线之间的关系曲线来表示。土壤在任一点的含水量,在非饱和流动期间不仅是基质势的函数,而且也与整个土壤的吸湿与脱湿历史过程有关。为了模拟滞留作用,采用式(1)表示θ关系形式,修正该式,使之适应不同的脱湿与吸湿曲线。对式(1)中的θ,用不同的α、n 和m 值表示,以反映吸湿与脱湿的变化。用上标ω和d 分别表示吸湿与脱湿,θ曲线描述为:

h <h α

吸湿过

程 (5)

θs

h≥ha

h <h α

脱湿过程 (6)

θs h≥ha

在式(5)和式(6)中,θω和θd 分别表示吸湿与脱湿状态下的含水量;不考虑h 和h α的负号。参数α、n 和m

分别是脱湿、吸湿两种状态下的特性参数,意义

同式(1),并有:αω≥αd,θω≤θ≤θd。为了简化计算公式,定义:θw

r

=θ

d r =θ

r

,nω=n d=n,ωω=m d=m=1-1/n,式(5)、(6)可写成:

Sω={(θω-θ

r

)/θ

s

r

)=[1+(αω|h-h

α|)

n]-m h

<h

α

吸湿过

程 (7)

1 h≥h

α

S d={(θ

d

r

)/(θ

s

r

)=[1+(αd|h-h

α|)

n]-m h<

h

α

脱湿过程 (8)

1 h≥h

α

式中Sω和S d分别表示吸湿与脱湿状态下的饱和度。

2 参数的获取

通过简化,土壤包气带滞留特征曲线中有4个独立的待定参数θ

s ,θ

r

,α(α

ω,αd可看作一个值,只是脱湿与吸湿的两种情况不同而已)和n,这些参数的获取有下面的方法。

饱和含水量(θ

s )可以通过实验测定[11]。残余含水量(θ

r

)的获取比较困难,

虽然可以通过试验测定,比如测定极干土壤的水分,但θ

r

并非常规测定的参数。

当然,在没有确定的或实验测得的θ

r

值的情况下,也可将现有含水量外推到较

低的程度来表示θ

r 。这种θ

r

的测定与外推均带一定的人为性。定义θ

r

为:梯度

(dθ/dh)等于0的含水量(除去θ接近θ

s

的区域,在此区内梯度也等于0)。若

将稳定枯竭点上的基质势(h=-15000cm)所对应的含水量作为θ

r

,可以满足实际

需要。即使如此,在细颗粒的土壤中,h继续大幅度下降,仍导致土壤水的进一步析出。对大多数土壤而言,此时的θ变化并不重要。事实上,这些变化与式(1)所确定的θ曲线的一般形状变化不一致,并有可能使残余含水量本身的概念失效。

也可用图形法[1]获取θ

r 值,但当测定值较少时,该方法非常复杂。当获得θ

s

θr值后,可以根据图形法估算α和n。但图形法操作比较烦琐。

下面推荐一种最小二乘法与非线性单纯形法相结合确定参数的方法。用该方法可以同时计算θ

r

、α和n值,并在参数计算过程中,得到整个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其做法是:

设不同基质势下的土壤含水量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分别为θ*

i

和θ

i (i=1,2,…,N),要求|θ*

i

i

|的N个误差在平方和最小的意义下,使得实测

值与计算值最佳拟合,也就是式(1)中的参数θ

r

、α和n应使下列方程达到最小值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