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豫园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庙:
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地区重要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慈航殿、、、父母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庙原为金山庙(霍光行祠),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明永乐年间(1403-1424),知县张守约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庙王祀奉秦裕伯并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四字镌刻山门石碑坊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有扩建。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民国15年重建大殿。
1949年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1966年城隍庙所有殿宇被改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
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
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桂花厅的,松云楼的,还有和,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豫园
豫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旅游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园林题额“豫园”两字,此是明代王樨(音稚)登题。豫,“平安、康泰”之意,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处景区。大假山景区主要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游廊、萃秀堂等景观。豫园正门背面题额是“椿寿”两字,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长寿,后“椿”作为父亲代称。“椿寿”照应“豫园”。“三穗堂”原名“乐寿堂”(取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智者乐,仁者寿”之意,点明豫园园名寓意)。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乐寿堂”旧址建“三穗堂”。清代,这里是官府举行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文人绅士聚会之所。晚清“三穗堂”成为豆米业定标较斛之所,时称“较斛厅”。后恢复“三穗堂”名。堂高9米,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建筑,
屋顶塑像左为拿着长矛的张飞,右为手持大刀的严颜。是豫园最高敞的厅堂。内有回廊分隔,里间主任议事、会客、宴请,外廊仆人上茶、送巾、上菜。厅堂正门的8扇槅(音阁)扇裙板上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堂外回廊四周,有8幅精美的泥塑漏窗(漏景),其中东北角的一幅中间是松鹤图案,四边为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福禄寿喜”四字,寄寓对长辈的祝颂,呼应豫园园名。堂内中堂张挂着潘允端撰文(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梁上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匾额。“三穗堂”匾之“三穗”,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蔡茂生逢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他未发迹时,一天梦见自己坐在大殿的梁上,看到一禾有三穗,便伸手去拿,拿到了中间的穗,梦就醒了。第二天,郭贺给他解梦:大殿是朝廷的象征,“梁”是栋梁之材意。古代官员以粮食为单位计俸禄,“禾”即寓意俸禄,取得“中穗”隐指“中台”之位。不久,蔡茂果然就任中台官职。因其为官清廉,公开反对王莽篡汉,被后人尊为楷模。该典故表达了“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的祈盼。“一禾三穗”又有祈求丰收的寓意。“灵台经始”匾,典出《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有两解:一是“灵台”为周文王所筑高台,用来祭天,观天象;二是据《孟子》:“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盖用以游观。”表示主人建造豫园,乃是上承古圣之举。“城市山林”匾(清道光六年(1826年)兵部侍郎翰林院编修陶澍所书),表示园主建园追求“身居闹市(不出城廓)而有山林野趣”。三穗堂中堂背面有《豫园全景图》。
出三穗堂,即是一座两层楼厅,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对景。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仰山堂以“仰山”名,“仰山”有两层语意:一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的佳处,这里“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是此堂昔日曾供奉孔子神位,《诗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用来表达对孔子和孔子学说的推崇,此处“仰山”是“仰慕”的意思。卷雨楼的“卷雨”,一般认为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诗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站在仰山堂外,看卷雨楼屋顶,细数翘角竟有28(每个角下仰山堂3上卷雨楼4共7)个。大假山为豫园镇园之作。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深40米,由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是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传世作品。(已故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评价大假山有三绝:石壁、飞梁、平桥。大假山象征“寿比南山”,荷花池象征“福如东海”。既是一幅“城市山林图”,又是一幅“福山寿海图”,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一处”的最佳意境。大假山山顶有望江亭-第一制高点(明清时期,站此可以观看黄浦江),山麓有挹秀亭(喻登此处可挹豫园之秀),山后有萃秀堂(豫园景色最幽雅的地方),堂前有一对矾石幼狮-第三对。堂右(西侧)一龙卧于山后,闲适假寐,蓄势待机(发),此曰卧龙-第一条即伏龙墙,隐喻蛟龙雄才大略,暂潜深壑,他日穿云而出,便是万花楼东“穿云龙”墙了。
游廊(仰山堂东侧)-第一条是进入大假山和万花楼景区的通道。游廊口西侧墙上有“武举夺魁”砖雕和“梅妻鹤子”泥塑。古时科举考试,如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图中武将盘马弯弓,英姿勃发,志在必得。“梅妻鹤子”典出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终生不娶,赏梅养鹤,留下梅妻鹤子佳话。砖雕意在激励人们博取功名,积极“入世”;而泥塑似又推崇淡泊名利,消极“出世”。游廊口有一对铁狮-第二对,左雄右雌,铸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原来放在河南安阳县衙前,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掠走,流落东赢,日本投降后回归故土,修园时移植于此。廊中上方有“渐入佳境”匾,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廊中还有一太湖石,高约2米许,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廊后西侧有一洞门,上有明代祝枝山(《明史•卷286》:“徐祯卿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