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豫园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庙:
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地区重要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
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
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
2005年,上海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
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慈航殿、、、父母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
城隍庙原为金山庙(霍光行祠),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
明永乐年间(1403-1424),知县张守约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庙王祀奉秦裕伯并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
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四字镌刻山门石碑坊上。
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有扩建。
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
民国15年重建大殿。
1949年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
1966年城隍庙所有殿宇被改为他用。
1995年春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
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
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商城。
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
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桂花厅的,松云楼的,还有和,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豫园
豫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旅游区。
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首。
园林题额“豫园”两字,此是明代王樨(音稚)登题。
豫,“平安、康泰”之意,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处景区。
大假山景区主要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游廊、萃秀堂等景观。
豫园正门背面题额是“椿寿”两字,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长寿,后“椿”作为父亲代称。
“椿寿”照应“豫园”。
“三穗堂”原名“乐寿堂”(取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智者乐,仁者寿”之意,点明豫园园名寓意)。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乐寿堂”旧址建“三穗堂”。
清代,这里是官府举行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文人绅士聚会之所。
晚清“三穗堂”成为豆米业定标较斛之所,时称“较斛厅”。
后恢复“三穗堂”名。
堂高9米,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建筑,
屋顶塑像左为拿着长矛的张飞,右为手持大刀的严颜。
是豫园最高敞的厅堂。
内有回廊分隔,里间主任议事、会客、宴请,外廊仆人上茶、送巾、上菜。
厅堂正门的8扇槅(音阁)扇裙板上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
堂外回廊四周,有8幅精美的泥塑漏窗(漏景),其中东北角的一幅中间是松鹤图案,四边为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福禄寿喜”四字,寄寓对长辈的祝颂,呼应豫园园名。
堂内中堂张挂着潘允端撰文(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梁上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匾额。
“三穗堂”匾之“三穗”,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
蔡茂生逢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
他未发迹时,一天梦见自己坐在大殿的梁上,看到一禾有三穗,便伸手去拿,拿到了中间的穗,梦就醒了。
第二天,郭贺给他解梦:大殿是朝廷的象征,“梁”是栋梁之材意。
古代官员以粮食为单位计俸禄,“禾”即寓意俸禄,取得“中穗”隐指“中台”之位。
不久,蔡茂果然就任中台官职。
因其为官清廉,公开反对王莽篡汉,被后人尊为楷模。
该典故表达了“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的祈盼。
“一禾三穗”又有祈求丰收的寓意。
“灵台经始”匾,典出《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有两解:一是“灵台”为周文王所筑高台,用来祭天,观天象;二是据《孟子》:“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盖用以游观。
”表示主人建造豫园,乃是上承古圣之举。
“城市山林”匾(清道光六年(1826年)兵部侍郎翰林院编修陶澍所书),表示园主建园追求“身居闹市(不出城廓)而有山林野趣”。
三穗堂中堂背面有《豫园全景图》。
出三穗堂,即是一座两层楼厅,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对景。
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
仰山堂以“仰山”名,“仰山”有两层语意:一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的佳处,这里“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是此堂昔日曾供奉孔子神位,《诗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用来表达对孔子和孔子学说的推崇,此处“仰山”是“仰慕”的意思。
卷雨楼的“卷雨”,一般认为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诗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站在仰山堂外,看卷雨楼屋顶,细数翘角竟有28(每个角下仰山堂3上卷雨楼4共7)个。
大假山为豫园镇园之作。
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深40米,由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是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传世作品。
(已故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评价大假山有三绝:石壁、飞梁、平桥。
大假山象征“寿比南山”,荷花池象征“福如东海”。
既是一幅“城市山林图”,又是一幅“福山寿海图”,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一处”的最佳意境。
大假山山顶有望江亭-第一制高点(明清时期,站此可以观看黄浦江),山麓有挹秀亭(喻登此处可挹豫园之秀),山后有萃秀堂(豫园景色最幽雅的地方),堂前有一对矾石幼狮-第三对。
堂右(西侧)一龙卧于山后,闲适假寐,蓄势待机(发),此曰卧龙-第一条即伏龙墙,隐喻蛟龙雄才大略,暂潜深壑,他日穿云而出,便是万花楼东“穿云龙”墙了。
游廊(仰山堂东侧)-第一条是进入大假山和万花楼景区的通道。
游廊口西侧墙上有“武举夺魁”砖雕和“梅妻鹤子”泥塑。
古时科举考试,如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图中武将盘马弯弓,英姿勃发,志在必得。
“梅妻鹤子”典出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终生不娶,赏梅养鹤,留下梅妻鹤子佳话。
砖雕意在激励人们博取功名,积极“入世”;而泥塑似又推崇淡泊名利,消极“出世”。
游廊口有一对铁狮-第二对,左雄右雌,铸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原来放在河南安阳县衙前,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掠走,流落东赢,日本投降后回归故土,修园时移植于此。
廊中上方有“渐入佳境”匾,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
云:‘渐入佳境。
’”廊中还有一太湖石,高约2米许,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
廊后西侧有一洞门,上有明代祝枝山(《明史•卷286》:“徐祯卿与一
说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所书“溪山清赏”门额,由此可登大假山。
但为了保护大假山,洞门被隔,故只能在仰山堂或游廊“观山”,而不能“游山”了。
洞门右侧墙上有《神仙图》砖雕-观音菩萨、达摩祖师、福星、禄星、寿星及其前面7岁的项蠹、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
一说为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
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称为主管文运之神。
魁星被形象化为一赤发蓝面鬼,立于鳌头之上,翘足,捧斗,执笔的模样。
唐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
考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
),表露主人尊儒崇道信佛。
由游廊尽头石刻“峰回路转”(清嘉庆年间过庭闻所书)折而向右,步入万花楼景区。
万花楼景区主要有鱼乐榭、亦舫、两宜轩、复廊、万花楼等景观。
向右有一榭突出溪流之上,凭栏观鱼,自然领会小榭取名“鱼乐”寓意。
当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名“鱼乐”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
中国园林追求理趣,贵在含蓄,常在有限的空间采取分隔方法,以产生空间无限的艺术境界。
分隔有虚实两法。
在鱼乐榭可以欣赏到一处生动的虚隔产生无限遥想的景观。
榭前小溪,长仅数丈,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不落水面,横临溪上,小溪从拱型墙下淌去,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的遐想。
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二处”的最佳意境。
鱼乐榭南边有300多年的紫藤。
复廊-第二条,中间用墙分隔(北窄南宽),墙上饰以洞窗(框景),两边皆可行走,左顾右盼,宛见图画小品。
复廊西端有方亭,亭中有匾,所题“会心不远”,典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
晋简文帝游华林园,对侍游的大臣讲:“会心处不必在远。
”“会心”就是领会事物要旨的意思。
复廊东有小轩——“两宜轩”(观山观水两相宜)。
复廊北有状如船舫建筑,名“亦舫”-第一个船形建筑。
东出复廊,便见万花楼。
楼二层,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明代此处称花神阁。
清末楼内供奉城隍神小像,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取名“神尺堂”,建国后改称“万花楼”。
《神尺堂记》说:“取咫尺神明之意,以勉事神之勿怠,戒议事之或欺也”。
要人“以礼仪事神明”,勉励人们多做善事,修道成神,故在回廊围栏雕饰“暗八仙”。
“暗八仙”即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吕洞宾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韩湘子的宝笛、曹国舅的檀板、何仙姑的荷花、张果老的鱼鼓、蓝采和的花篮。
楼下四角还有四幅梅、兰、竹、菊图案漏窗,映衬楼名。
万花楼前庭院有古树两株,一是400多年的银杏树,一是100多年的广玉兰。
庭院小溪对岸粉墙下,花石点缀其间,山石间有兰草、迎春、黄杨、杜鹊、翠竹……以及一年四季的应时盆景,点出“万花深处”的寓意。
万花楼景区的特色是藻饰精致,曲栏迂回,布局巧妙,给人以感悟想象的空间。
从万花楼向东,过“穿云龙-第二条”墙(在“穿云龙”头的口下,塑有一只三足金蟾,龙吸金蟾吐的精气,金蟾则饮龙的唾液,龙蟾互利共生),进入点春堂景区。
点春堂景区主要有点春堂、打唱台、古井亭、快楼、和煦堂、静宜轩、听鹂亭等景观。
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为七开间大厅。
门前一对矾石幼狮-第四对。
堂名取自苏轼词《戚氏》:“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为苏淞太兵备道沈秉成所书。
堂内门窗槅窗上雕刻有戏曲人物,照应门前小戏台。
小刀会起义时,义军城北指挥部设帐于此。
中堂张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观剑图》图画——古代常以“观剑”抒发英雄抱负。
沈尹默书写的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
“胆量”,指小刀会义士们的胆气和肚量。
“空廓”,无限广大的意思。
“心源”,人心的本源、本质。
“粹精”,形容人的品质完美无缺。
对联讴歌了小刀会(小刀会义军首领陈阿林和刘丽川。
小刀会是明末清初的秘密反清组织,称“金钱会”,小刀会货币称“日月钱”。
)的义举。
堂内有三个展柜,分别陈列着当年小刀会的兵器、自铸的钱币
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点春堂对面是一座条石结构的清代小戏台,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
戏台依山临水,半跨池上。
戏台的四面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打唱台正中壁上平置郭沫若1961年游览豫园时写下的诗篇。
点春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飞飞跃跃”匾,意思是“鸢飞鱼跃”;北有藏宝楼;西北有古井亭;东北有学圃;东南有湖石假山,上有双层楼阁,下层称延爽阁。
上层名快楼-第二制高点——登楼眺望豫园全景,心胸为之一快。
快楼向南,有静宜轩和听鹂亭。
和煦堂与北面的打唱台、点春堂、藏宝楼在一条线上依次排开,与错落布局的园林规则是一特例。
和煦,即阳光温和的意思,此指春天的阳光。
这样,和煦堂和点春堂正好和谐相融,点出这一景区“春”的主题。
和煦堂内的一堂家具不同凡响,全是南方的榕树根制作,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会景楼景区主要有会景楼、九狮轩、流觞亭、浣云假山和积玉水廊等景观。
步出和煦堂西面的双龙戏珠门-第三、四条龙,门口一对金刚石狮-第五对,便见一片水景,顿觉豁然开朗,此是会景楼景区。
景区的主建筑是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的会景楼(下称敦厚堂,上称会景楼)位居豫园的中央,登楼一望,全园景色会于眼底。
楼三面环水,周围栽着香樟、石榴、紫薇-230年、红枫、罗汉松等树木,环境宜人。
会景楼西北是九狮轩,为1959年修缮豫园时所建,九狮即“救世”之谐音。
特色为进深较小,卷棚顶,厅前较宽,半临池上,前置有台,登台近水。
在此观花赏鱼,心旷神怡。
轩西杉树挺拔,茂林青翠,饶有野趣。
池南有亭,名“流觞亭”。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大书法家王羲之和41位诗人墨客共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绍兴兰亭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
这次兰亭雅集,王羲之等11人各成诗两首,郗昙等15人成诗各一首,共计37首,结成《兰亭集》。
16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绍兴兰亭因而成了书法园林。
各地园林如有曲水,仿建流觞亭,自然风雅之至。
流觞亭东侧贴水建有数座石桥,有平板的,有拱形的,有石板曲桥贴于水面的,人在桥上走,如同凌波而行,踩水而过。
三曲板桥西是浣云假山。
假山以湖石堆成,背倚得月楼,面临清池,水中假山倒影与天上彩云浑然一体,如洗白云于水中,如染假山于云间,故名“浣云”。
会景楼东有积玉水廊-第三条和路一样,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可塑性和灵活性的建筑,有交通、连接、观赏作用。
豫园前有游廊、复廊,此处有水廊。
水廊北起会景楼东,南达内园门口,前半段筑于岸上,后半部架于水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
积玉水廊因廊中有听涛阁右侧一“积玉峰”石而得名。
廊内北端东侧墙上的《八仙过海》砖雕。
过三曲板桥,进“引玉”洞门,便是玉玲珑景区。
“引玉”,有引导游人走向玉玲珑意思。
玉玲珑景区-“玉”字景区主要有玉玲珑、玉华堂、得月楼、书画楼、涵碧楼和听涛阁等景观。
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音胄)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江南园林“三大名石”,是指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原织造府(现在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的瑞云峰和杭州花辅的绉云峰。
其中的绉云峰,是明未清初用巨舰从广东英德县运到杭州的一座英石峰。
这三大名石,都是园林假山中的单块湖石,即所谓“孤赏石”。
由于这三块巨石都具备了透、漏、瘦、皱的特点,故历来被我国园艺学家口评为假山中的极品)。
玉玲珑高约4米,通体成万窍灵通。
奇石瘦、皱、漏、透特点皆备,尤其以漏著称。
玉玲珑上以前镌有“玉华”二字,因天长日久,风化雨溶,字迹化没。
北宋时宋徽宗在开封城东北构筑“艮(音根)岳”,把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石运到京师,水运花石,10船为一“纲”,谓之“花石纲”,其中多有散佚,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到了明代,玉玲珑辗转到浦东三林塘储昱(音瑜)的私人花园“南园”中。
储家与潘家为亲家,储家没有儿子,玉玲珑随储家之女“嫁到”潘家。
从浦东三林渡黄
浦江时,风大浪高,玉玲珑与船一起沉入江底。
后打捞时,发现江底另有一块石头,即现在玉玲珑的底座,便一并打捞上来。
真是奇石经历亦奇,弥足珍贵。
玉玲珑前有一也清水,石因此而活,月夜到此,见玉石倒影,别添一番情趣。
玉玲珑后照壁上有“寰中大块”四个篆字。
“寰中”,泛指“宇内”,意为“天下大快”。
三衬玉玲珑之说:以石衬石,以水衬石,以墙衬石。
照壁南有环龙(水环玉玲珑之意)桥通向内园。
正对玉玲珑,主人特地建一书斋,以供朝夕观赏奇石,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为玉华堂。
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迹集字。
堂内家具为仿明代之物,摆设一如明时陈式。
玉华堂前有130余年的白玉兰两株,白玉兰是上海市花。
玉华堂东有积玉峰(峰以“积玉”名,意谓峰是由无数的美玉堆砌而成的。
)、积玉廊、听涛楼和涵碧楼。
补充:积玉峰,原在南园。
藏书家钱曾,号也是翁,住在南园,以渡鹤楼为藏书楼,并改南园为也是园。
1937年日军炮火炸毁也是园,积玉峰记下这段历史。
1957年积玉峰移入豫园,增添了湖光山色。
峰立积玉廊,可听芭蕉细语,流水潺潺,枕流漱石,名园生辉。
玉华堂西有书画楼(院子内有一对石狮子-第六对)和得月楼。
玉玲珑景区从“引玉”洞门入,有玉华堂、白玉兰、玉玲珑、积玉峰、积玉廊等,皆冠以“玉”字,“玉”成了此景区的精华。
越过“寰中大快”照壁(抑景)南环龙桥,就到了内园。
内园景区主要有静观厅、延清楼、还云楼、观涛楼、耸翠亭和古戏台等景观。
内园-园中/内之园。
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系上海城隍庙的花园,后修复与豫园相连,成为园中之园。
门口一对石狮-第七对。
进入内园大门通往静观厅的通道内二门口有一对石狮-第八对。
静观厅是内园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有硕大“岳飞大战金兀术”泥塑。
厅内正堂高悬两块匾额,其一曰“静观”,其二曰“灵昭渟峙”。
内园原先是城隍庙的花园,因此厅堂题额自然有道教含义、宗教色彩。
静观有两层含意:其一,“观”是道教建筑的专名,“静观”是原先城隍庙道士起居修炼之地。
其二,道教认为,只有保持人的纯真本性,才能认识自然万物的发生和变化的根本,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即此意,因此,“静观”又是指道教修炼和认识万物的基本方法。
“灵昭渟峙”,灵,神灵,此指城隍神;昭,昭明、昭示,《尚书》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里喻指阳间法纲。
“渟”,清澈的流水;峙,耸立的高山。
大意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劝人从善。
城隍庙门殿联语是对此匾的最好注释:“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厅前两侧有一对清代石狮-第九对,系整块青石雕凿而成。
更妙的是狮口内含一石珠,石珠滚动自如,可就是无法取出。
静观亭内所饰图案都与道教有关。
静观厅对面是座假山,奇石林立,正面一块大石如“寿”字,其他有的似九狮盘球,有的似孔雀展翅,有的似犀牛望月,还有如象、虎、猴、鹿、羊、龟等形象。
假山上还植有黄杨、罗汉松、白皮松、兰草等花木。
明代文徵明云:“动观流水静观山”。
环假山有耸翠亭、延清楼、还云楼和观涛楼-第三制高点,园内惟一一个三层建筑。
昔日登上三层观涛楼可观“沪城八景”的“黄浦秋涛”。
出延清楼可达船厅,因其不会游动亦称“不系舟”-第二个船形建筑。
舫前卵石铺地似海浪,寓意“乘长风破万里浪”,是“芥子纳须弥-第三处”的意境特例。
静观厅东侧有院落,其西有九龙池。
细观池壁石隙间有4条石雕小龙,倒映水中成8条龙,而池身亦似一条龙,故名九龙池。
方形小厅“可以观”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
郭子仪是唐朝大将,他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被封为汾阳郡王。
他有七子八婿,享年84岁,可谓福禄寿三全。
古代90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70岁为下寿,郭子仪因声名地位而称上寿。
内园古戏台。
此戏台原在闸北区塘沽路北钱业会馆内,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双戏台。
1974年,因市政建设搬迁,一迁嘉定汇龙潭公园,另一移至豫园内园。
戏台7米见方,全高约15米(台柱高约2米),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木雕图案,全部贴金。
戏台顶部藻井装饰华丽,呈穹窿状,有助于聚音共鸣(产生音响效果)。
戏台正壁有二门,东侧门额有“出将”二字,西侧门额有“入相”二字。
戏台两侧石柱上有俞振飞所撰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
花想容。
戏台正对面的还云楼设贵宾佳座,两边有双层看廊,共有200个观众席。
陈从周称赞整个院落谓之“曲苑”,人称“江南园林第一台”。
二、豫园旅游商城
湖心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布业商家集资在豫园“凫佚亭”旧址上建成,多角飞檐,精致玲珑,凌于荷花池上。
湖心亭位于昔日豫园中心,其东北30余亩即今日豫园,其西南四十亩,原为昔日豫园之一部分,而今为商城。
九曲桥蜿蜒于前,荷花池荡漾四周。
咸丰五年(1855年),此亭改为茶室,名“也是轩”。
沪上习称“湖心亭”。
走进“名特小商品街”,那可是以小、土、特为特点的“购物天堂”。
小,就是小商品,商场内开设了50多家专业小商品商店,经营瓶塞、纽扣、手帕、剪刀、花边、线带、筷子、手杖、晴雨伞、紫砂陶瓷、玻璃器皿、儿童用品等,花色品种多达12000余种,堪称“小商品王国”。
土,就是沪上特有的各地土特产,什么五香豆、梨膏糖,什么山珍三宝:金针、木耳、香菇,什么盒装的广昌莲心、篓装的安吉焙息,瓶装的平湖糟蛋、真空包装的腊腿、桂圆和灌装的泡菜,什么京都蜜枣、北海干贝、富顺辣酱、扬州酱菜、高邮咸蛋,就连“臭”名远扬的腐乳也有。
特,就是特殊需要的商品。
永青美发店的各式假发、万里手杖店的各种手杖……“一人需求”的“古怪”商品,这里都可以买到。
三、城隍庙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万物有灵”。
周代就有祭祀“八蜡”的仪式,其中第七蜡是指水土之神,应当是城隍的原型。
城有城神,城外有沟,有水为河,无水为隍,都有神,是为城隍。
城隍“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保佑一方平安。
对城隍的信仰,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宋,明代达至巅峰。
这是封建皇权要借助神权加强它的统治。
上海古代是海滩渔村,金山滨海有海潮冲击,民不堪苦。
据说吴越王时,内宫侍者梦吴先生托言:金山面海,海水为患,非人力可防,汉代功臣霍光有神力,可以建他的庙以镇之,金山便四处建庙祭祀。
元代在今黄浦区方浜中路建有一座金山神庙——霍光行祠。
明初,秦裕伯被封为上海城隍神。
秦裕伯,上海人,宋龙图阁学士秦少游第七世孙。
元至正四年(1344年)进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
明初官至治书侍御史。
秦裕伯治政有方,据说他捉到盗匪,首次“教育释放”,再次资助钱粮,放回家乡,第三次就不客气了,砍去手或脚。
盗匪感其恩,畏其刑,一时匿迹。
朱元璋闻其贤明,三次以礼敦请,裕伯恳辞。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亲下手谕:“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
”裕伯这才被迫入朝。
不久,又以侍母尽孝为由辞归,后逝于上海浦东。
朱元璋感叹地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
”遂封裕伯为上海城隍庙神。
上海有了自己的城隍神,但是一时没有“办公”的地方。
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知县张守约就将秦裕伯请到霍光行祠,前殿奉霍(光),后殿奉秦(裕伯),老百姓喜称“一庙二城隍”。
明末清初,上海成为东南之都会,清嘉庆年间,上海城隍庙香火鼎盛。
鸦片战争后,城隍庙诸殿成为废墟。
1927年重建后的城隍庙重新成为沪上胜景,当时有“到上海不逛城隍庙等于没到过上海”的说法。
“文革”浩劫,“城隍”扫地出门,殿堂成为老庙黄金店铺。
1994年,城隍庙归还道教,修葺一新。
坐落在方洪中路的城隍庙正门的四柱三门的重檐牌楼上有“保障海隅”四字,点明城隍职责所在。
一对石狮雄踞山门。
门檐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城隍庙”竖牌。
城隍庙有前后两殿,前殿殿檐有“城隍庙”匾额。
殿门两侧的楹联是: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前殿供霍光,塑像高5米,左侧站立善面判官“记功”,右侧站立凶面判官“录过”,告诉人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神明眼中,警示人们多做善事。
后殿供奉红面城隍秦裕伯,东侧殿供城隍父母像,西侧殿供城隍夫人像。
四、上海老街方浜中路位于上海老城区内城隍庙前,旧时曾名“庙前大街”。
一百年多前,这里曾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灯火辉煌、万商云集的地方。
现在,一道重现旧时街市风貌的风景线出现在方浜中路上,这就是“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东起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全长825米。
依据其沿街的建筑群的建筑样式分为东段和西段。
从东往西,可以看到从民国到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风情。
老街东段长500米,沿街遗存的旧城建筑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