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航道整治工程(两省界~百色)环境影响报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江航道整治工程(两省界~百色)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管理局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理位置
右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西江水系的主要支流,右江正源驮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龙山,全长727km,流域面积41200km2,流经广西西林、田林,至百色澄碧河后称右江,流经田阳、田东、平果、隆安,于邕宁宋村三江口与左江汇合流入郁江,下行可沿西江航运干线抵达南宁、贵港、梧州、广州、珠海、深圳、港澳。
右江是一条山区性河流,航道弯曲狭窄。
2007年那吉航运枢纽建成后,澄碧河口至百色水利枢纽河段成为那吉枢纽库区。
1.2 工程建设方案
1.2.1 建设标准
右江航道整治工程(两省界~百色)位于百色市境内,航道起点位于广西与云南交界处,航道终点位于百色市澄碧河口,航道里程71公里,拟建设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Ⅲ级航道。
1.2.2 工程建设内容
百色水利枢纽和那吉航运枢纽建成后,右江两省界~百色河段已成为百色水利枢纽和那吉航运枢纽的库区,大部分河段已达到Ⅲ级航道标准,仅在百色枢纽库区有1处突咀、东笋电站~澄碧河口9处浅滩段达不到Ⅲ级航道标准,这些碍航浅滩即本次项目的整治对象。
右江航道整治工程(两省界~百色)整治河段约10公里(包括10处滩险整治),工程建设内容为航道疏浚工程、炸礁工程以及相应的航标、通信、航道管理维护设施等支持保障系统工程。
项目工程主要特性见表1-1。
表1-1 工程主要特性表
1.3 投资估算及工程实施计划
工程总投资17971万元,计划工期15个月。
2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2.1 生态环境现状
2.1.1 水生生态现状
⑴浮游植物
评价区有浮游植物6大门43属,其中硅藻门16属,占总种数的37.21%;绿藻门14属,占总种数的32.56%;蓝藻门8属,占总种数的18.60%;隐藻门1属,占总种数的2.33%;甲藻门2属,占总种数的4.65%;裸藻门2属,占总种数的4.65%。
评价水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590.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262mg/L,优势种群为硅藻,优势种类是针杆藻和直链藻。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东笋电站下游七星滩和鲩鱼滩采样断面水质属轻度污染,老阳圩断面为中度污染。
⑵浮游动物
评价区有浮游动物4类29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10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2种。
各采样点所检到的浮游动物的种类都很少,没有突出的优势种群。
本次调查3个采样断面中,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4.78 ind./L,平均生物量
0.5811mg/L。
3个断面中老阳圩水质属中营养型,七星滩和鲩鱼滩断面属贫营养型。
⑶底栖动物
评价江段的3个采样断面共有底栖动物12种(属),分属3门5纲。
在检出的12种(属)底栖动物中以软体动物居多有8种,其中腹足类有6种,瓣鳃类有2种;节肢动物次之有3种,其中昆虫类有2种,甲壳类有1种;环节动物最少只有1种,其中寡毛类1种。
该江段的底栖动物现存量平均数为241 ind./㎡(密度) 和63.86g/㎡(生物量),百色右江的底栖动物资源种类和丰度一般。
从各采样断面来看,百色右江上游的种类较丰富,以田螺为主的腹足类是其最大的优势种群;下游次之,但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增多;中游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
本次调查结果的特点是采样水域中的底栖动物腹足类非常的丰富,尤其是以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最具代表性;并且摇蚊幼虫的数量都比较大。
本项目整个评价江段的底栖动物中暂未检出国家级保护物种。
⑷水生维管植物
右江流域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2门14科20种(见表2.4-2)。
其中蕨类植物门3科4种,
种子植物门11科16种。
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水蓼是分布于右江库区消落带的相对优势物种,原因是水蓼是一种较适合水淹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水蓼植株节常膨大,且具须根,能形成大量的不定根,在水淹情况下有利于根有氧呼吸结构的形成,能够满足植物根系生理活动对氧气的需求,水淹不仅没有影响到水蓼植株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植株的生理活动,因此水蓼成为右江库区的相对优势种。
⑸鱼类及鱼类“三场”
①鱼类种类调查结果与组成分析
目前右江从鲩鱼滩至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江段共有108种鱼类生活或洄游通过,分别隶属于7目14科79属。
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种类最多计有3科14亚科59属79种,占总种类的73%;其次为鲈形目和鲇形目,分别有7科9属12种和6科7属,各12种,合占总种类的22%;鳗鲡目1科1属2种,占总种类的2%;鲑形目、鳉形目、合鳃鱼目各1科1属1种,合占总种类的3%。
评价区中常见的鱼类有、南方拟、飘鱼、马口鱼、尼罗罗非鱼、鲢、鳙、大眼华鳊、银鲴、横纹南鳅、东方墨头鱼、鲤、鲇、大刺鳅、黄颡鱼、斑鳠、大眼鳜、斑鳜。
②主要经济鱼类与外来鱼类
评价区的经济鱼类有鲢、鳙、青鱼、草鱼、鲤、尼罗罗非鱼、鳡、鲮、卷口鱼、岩鲮、三角鲤、、唇鱼骨、鲫、日本鳗鲡、鲇、斑鳠、黄颡鱼、粗唇鮠、斑鳜、大眼鳜、
大刺鳅等22种。
目前,尼罗罗非鱼、、南方拟、鲤、鲢、鳙、鲇、黄颡鱼、大眼鳜等为当地的主要捕捞对象。
评价区有2种为降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在内河长成成体后行降河产卵洄游。
另有引进鱼类7种:白肌银鱼Leucosoma chinensi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莫桑比克非鲫Tilapia mossambicus、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
③项目区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及濒危鱼类
本评价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种,即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无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鱼类)名录的鱼类有7种,分别是单纹似鳡Luciocypinus langsoni(濒危等级:易危)、叶结鱼Tor zonatus Lin(濒危等级:易危)、稀有白甲鱼Onychostoma rara(Lin)(濒危等级:濒危)、唇鲮Semilabeo
notabilis Peters(濒危等级:易危)、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濒危等级:易危)、乌原鲤Procypris merus(濒危等级:易危)、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 bouderius(濒危等级:易危)。
④鱼类“三场”
根据相关资料收集以及本次现状调查的结果,评价区内现有的鱼类产卵场8处、鱼类索饵场2处,没有发现鱼类越冬场。
本次航道整治区内的产卵场分布在罗村口、百康、百达、老阳圩(弄标)、华村、平圩以上至供元乐里河入汇处、七星滩江段、鲩鱼滩。
本工程建设将直接影响项目区水域的主要鱼类产卵场3个。
鱼类索饵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有阳圩河段和鲩鱼滩2处。
3.1.2 陆生生态现状
⑴评价区陆生植被、植物
评价区现有植被类型为9种植被型,35个群系。
总体上看,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调,多为次生演替的产物。
占较大比重的马尾松针叶林、荒山灌丛草坡在反复的人为干扰下,业已成为半地带性的偏途顶极,生产力低下,物种多样性低,群落更新不良。
然而,从残留于村落的小面积的常绿阔叶林不难看出其原有植被的风貌,以山毛榉科、樟科、山茶科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曾是该地区的优势植被类型。
现场调查期间,在评价区没有发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
⑵评价区陆域野生动物
评价区的两栖动物有1目4科8种,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分布。
根据对两栖类的调查访问,中华蟾蜍的数量较多;但总的来说,两栖类在淹没区内的种群数量较少。
爬行类共有3目5科9种,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分布。
乌梢蛇数量较多。
鸟类有26种,隶属于8目17科。
其中,以雀形目鸟类最多,共9种,占34.62%。
兽类共有7目7科7种,啮齿类动物是该区域内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兽类是人类重要的伴生动物。
鼠科种类,其栖居和活动的生境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区有较大的重迭性。
部分种类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源。
数量较多的有褐家鼠。
评价区内陆生脊椎动物中,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评价区内陆生野生动物数量较少,多为适生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常见两栖、爬行类、鸟类及小型兽类等动物。
受现有船舶通行干扰,湿地内的留鸟
及候鸟在评价区域内少有分布。
在评价区内未发现受国家及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
⑶农业生态
评价范围内农业用地较少,主要分布于河岸的旱地和河滩适宜区域,主要栽培物种为芭蕉、甘蔗、玉米、花生、大豆等常见种。
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与分析
沿线区域生态系统总体稳定。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天然植被分布较少,栽培植被大面积分布,人工经济林主要以速生桉为主,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速生桉树蔓延速度较快,已经对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华村、横滩、东笋沟口上游100m、澄碧河口上游300m共四个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及东笋取水口例行监测资料(监测因子包括水温、pH值、SS、DO、高锰酸盐指数、BOD
5
、
总磷、NH
3
-N、总氮、挥发酚、石油类),右江工程河段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东笋取水口水域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2.3 航道底泥环境现状
在华村、横滩、百惊沙滩、澄碧河口上游300m各设1个河道底泥监测点,监测因子包括pH值、Pb、Zn、Cu、Cd、Hg等。
评价水域沉积物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监测因子均未出现超标情况,说明评价水域沉积物质量现状总体较好。
2.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在百林村、东笋小学各设一个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监测因子包括SO
2、NO
2
、TSP、
日均值,监测结果表明右江两岸工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2.5 声环境现状
拟整治航道两侧除百色市区居民比较集中外,其余均为零散的村落,居民点比较分散。
右江两岸均有公路,现有噪声源主要来自于公路交通噪声。
在航道工程沿线均匀布设8个有代表性的声环境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昼夜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的4a类、2类标准要求。
3 主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3.1 生态环境
3.1.1 水生生态影响
⑴施工期影响
①浮游生物
施工期间爆破、疏浚和抛填的泥沙、碎石渗漏将使水体变混,将对浮游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影响,并有可能改变施工区附近水域的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造成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施工生产生活废水如直接排放入水体,也会使施工区下游的浮游藻类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
工程施工造成评价区河段浮游植物直接损失107.6683 t、浮游动物损失量115.0817t。
总体来看,由于浮游生物的普生性及种类的相似性,项目施工作业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只是局部的、暂时的,不会造成对整个江段的浮游生物的影响。
②底栖生物
底栖动物移动能力弱,多营定居生活,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很大的关系。
工程施工期间要进行大量局部的炸礁、土石方挖掘、泥沙填埋覆盖等施工作业,直接改变了底栖动物的栖息环境,从而使其种类、数量、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将使河床变深、水流变缓,工程施工期在施工区间生活的底栖动物大部分会死亡殆尽,对整个评价江段的底栖动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工程施工一次性造成底栖动物的损失量280.45t。
右江整治河段现存分布的底栖动物都是江河普生型的种类,不涉及重点保护类底栖动物或地方特有种,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施工区域底栖生物类群的下降或消失不会导致这些物种的消亡。
③水生维管束植物
工程评价区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断面水深达100米以上,水流平缓,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严重衰退;东笋电站大坝下的七星滩和皖鱼滩水位较浅且受水库放水影响,水位和水流波动大,且底质多为砾石和岩石,水生维管植物贫乏,以挺水植物为主,沿河岸及缓流浅水区呈零星分布,资源量极小。
整个评价江段水生维管束植物贫乏。
航道整治工程炸礁、疏浚作业河段,水浅流急,底质基本为砾石和岩石,沉水植物贫乏,因此,
施工对水生维管束植物影响很小。
本工程评价区域为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的河段,水流较缓,外来物种偶见漂浮性植物和挺水植物。
航道整治工程主要是水下爆破和疏浚,因此,本工程的实施不会造成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
⑵营运期影响
航道营运期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航道维护性疏浚、船舶废水及固体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船舶风险事故等造成水质的污染。
工程竣工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恢复,如果不出现新的致危因素,底栖生物资源将逐步恢复。
新形成的岸线经过一段时间淤积稳定后,水生维管束植物逐渐恢复生长。
工程正常运行期间,船舶航行时,螺旋桨旋转可能将沉水植物打烂,使得在航道区域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将逐步减少。
在航道区域以外水域,航道营运对水生维管束植物没有明显影响。
通过加强营运期管理及防范措施,工程营运对整个评价河段水生生物影响较轻。
3.1.2 鱼类及鱼类“三场”的影响
⑴对鱼类的影响
由于施工期河道礁石爆破、滩涂挖掘及清理,河床中淤积多年的泥沙被释放到江水中,东笋电站下游江段水质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鱼类饵料生物量的减少,改变了江河鱼类原有的生存、生长条件。
炸礁和河道挖掘破坏了鱼类栖息地,同时改变了水的流速与流向,破坏了鱼类产卵场,改变了鱼类繁衍条件。
施工期炸礁行产生的碎片及冲击波可能会对在礁石及其附近栖息的鱼类造成伤害,严重的直接导致死亡。
此外,礁石爆破、河道挖掘作业产生的噪声及震动也对鱼类有一定的驱赶作用,因此,施工影响区域内的鱼类将自然迁移到其它水域,施工区域鱼类资源量将有所降低。
施工区域内国家保护鱼类以及濒危鱼类、特有鱼类和洄游鱼类共有3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鱼类2种,易危、濒危鱼类5种,广西特有鱼类6种。
这些鱼类多为中下层活动的种类,多喜急流,底质为砾石或岩礁,水质良好,水体清澈的水域环境。
工程施工所致水体污染、底质环境破坏以及底栖生物数量直接衰减,都对施工区原有鱼类产生不利影响,并在客观上驱使这些鱼类向其他水域迁移。
从行为学上来看,鱼类具有主动逃逸不利环境的本能反应,施工期间,这些鱼类向其他水域迁移这一主动避害行为,基本上能消除工程施工对它们的不利影响,但其分布范围因河道施工将有所改变。
⑵对鱼类“三场”的影响
本工程对鱼类“三场”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营运期的不利影响较小。
施工期表现为疏浚、炸礁工程改变了区域的地形、水文条件,使得鱼类“三场”的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营运期主要表现为对鱼类的活动产生干扰,由于施工期影响上的延续而使鱼类“三场”水域的鱼类数量暂时性地减少。
由于受项目整治工程施工影响的鱼类“三场”不是濒危鱼类和洄游鱼类的集中分布区,受影响的种类都是常见鱼类,而且同类型的“三场”在右江水域还有分布,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但可能会造成在一定时期内鱼类资源量的减少,应采取避开鱼类繁殖期施工、施工前驱鱼、增殖放流等措施减少对鱼类资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本工程对鱼类资源影响的程度为轻度影响。
即虽然工程施工毁坏了施工江段鱼类原有栖息地、干扰鱼类的活动,致使鱼类资源量减少。
但这只是种群数量下降,而不是鱼类种类数量的减少。
同时,现有右江鱼类种类由于电站的影响,已向静水型、小型化、低值化转变,衰减的鱼类资源可通过增殖放流补充。
3.1.3 陆生生态影响
⑴航道整治前后河流水位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对两侧陆生植被没有直接不利影响。
工程建设中对岸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航道站建设对土地的占用及护岸工程对原地表植被的破坏,并引发一定水土流失。
这些工程建设中所涉及植被以农林作物、草本植被和灌丛为主,不涉及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或地方特有物种,不会导致影响植物在区域内消失或濒危,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稳定性没有影响。
营运期没有直接不利影响。
⑵由于航道整治主要作业区为水下,项目建设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为陆域占地破坏其生境导致其被迫迁徒。
受影响物种完全可以在附近找到替代生境,工程占地对野生动物影响很小。
⑶爆破、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人员往来,会在一定时间使施工作业区附近野生动物因迁徙躲避而减少分布。
炸礁爆破引起的噪声对繁殖期的野生动物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⑷本项目施工将产生一定弃渣,设计对弃渣中炸礁弃渣用于丁坝填充、河岸防护及抛弃深潭,疏浚弃渣放于坝田和深潭。
经分析,项目拟定的水域抛投区满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J312-2003)的技术规范要求,从环保角度考虑也是合理的。
3.2 水环境
3.2.1 施工期
⑴根据《百色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百色市人民政府,2010.4),
右江航道整治工程(两省界~百色)有2处整治浅滩位于右江东笋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6处整治浅滩位于右江东笋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主要工程内容为疏浚、水下炸礁。
疏浚和炸礁作业产生的悬浮物将增加水体的悬浮物浓度,悬浮物将顺流漂移,右江水流扩散作用较小,悬浮物以沉降作用为主,其影响是短时的。
根据对东笋取水口上游最近的疏浚施工点——百惊沙滩挖粘土工程(位于右江东笋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位于取水口上游206米)进行的悬浮物扩散预测,疏浚作业产生的悬浮物影响持续时间为90分钟,最大影响距离约200米(按《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中的三级标准30毫克/升控制)。
根据对东笋取水口上游最近的炸礁施工点——百林滩水下炸礁工程(位于右江东笋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位于取水口上游3000米)进行的悬浮物扩散预测,水下炸礁作业产生的悬浮物影响持续时间为100分钟,最大影响距离约100米。
根据以上分析,右江航道整治工程(两省界~百色)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滩点疏浚和炸礁工程不属于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产生持续性影响的建设项目,工程产生的影响将在疏浚作业实施90分钟,炸礁作业实施100分钟后消除。
疏浚及炸礁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是暂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所消除,也不会造成其他水域的水质污染。
⑵施工场地内生产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洒水抑尘,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租用附近民房作为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定期清运用作农肥,对江段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污染影响。
⑶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由海事部门制定船舶污染物接收船接收上岸后送至指定地点处理后达标排放,对水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影响。
3.2.2 营运期
营运期海事部门应加强对航道内船舶污水的管理,只要管理到位,船舶污水基本不会对航道内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3.3 声环境
3.3.1 施工期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固定、连续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流动式的交通运输噪声,短时、定时的爆破噪声。
⑴航道整治多为单机施工机械噪声中,船舶运行噪声昼间最大在距声源10m以外可
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材料运输昼间最大在距声源40m 以外可符合4a类标准限值,80m以外可符合2类标准限值;挖泥机械作业昼间最大在距声源20m以外可符合2类标准限值。
航道整治工程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保护目标较为分散,各敏感点与施工地点(主航道范围内)距离均在50m以外,因此航道整治作业不会造成各敏感点出现施工噪声超标现象;施工汽车运输引起的噪声会对运输路线两侧居民的生活、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⑵水下炸礁由于水的阻力作用,距炸礁点50m以外的区域可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昼间限值,对周围声环境保护目标影响不大。
3.3.2 营运期
营运期航道的噪声来源主要有:来往船舶汽笛鸣号声响,船舶发动机的机械性噪声。
通过加强船舶航运管理,可有效的减轻或消除噪声的影响。
3.4 环境空气
3.4.1 施工期
⑴施工过程中陆上炸石、建筑材料运输、装卸、堆放等环节,在风力的作用下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产生TSP污染;施工运输车辆行驶将产生道路二次扬尘污染。
⑵施工船舶主机、运输车辆及其它施工机械产生的燃油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很小,在距离作业点50m外即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要求。
3.4.2 营运期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来自通航船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由于航道船舶是非连续性的,且通航区域开阔,空气扩散条件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3.5 爆破震动
⑴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炸礁作业时,位于炸礁整治工程附近的建筑物均满足《爆破安全规程》(GB6722-1986)中规定的安全震动速度要求,炸礁不会对评价范围内的建筑物安全造成影响。
⑵对跨河桥梁的影响
施工对航道沿线桥梁等构筑物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水下炸礁产生的冲击震动。
整治河段内的桥梁均距炸礁工点较远,经计算,炸礁瞬间各跨河桥处的震动速度均低于桥梁安
全震动速度标准值。
炸礁整治工程的实施,对附近跨河桥梁影响不大。
3.6 固体废物
施工基地内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生活垃圾集中堆存,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施工结束后及时清场,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回填或统一收集送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营运期船舶垃圾由海事部门认可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船接收上岸处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很小。
3.7 社会环境
⑴项目的建设有助于促进航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促进百色市经济发展及库区移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⑵工程占地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特产地或高产地,不会对沿线各城镇土地资源利用造成明显影响。
项目实施前应做好征地工作,依法足额支付补偿费,切实降低征地带来的社会环境影响问题。
⑶工程建设避开了河段内现有的取水口设施,不会对取水口造成破坏或其它影响。
⑷项目各项炸礁、疏浚、筑坝、清碴等整治施工均将对目前的通航有所影响。
工程建设前应与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提前发布施工和航行通告,做好施工船舶和通航船舶的避让工作,以保证通航安全和施工作业顺利进行。
3.8 环境风险
该项目的事故风险主要发生于施工中爆破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航船碰撞事故导致危险品泄漏,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经统计,评价航段最大可信风险事故为船舶碰撞事故,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0.009%。
一旦发生事故,将对右江水质及东笋水厂取水水质造成污染。
为了减小事故发生后对水生生物及右江水质的影响,应制定相应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后启动事故应急预案,减小溢油事故对右江生态环境、水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