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5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要点

实验25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要点实验25: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引言:

淀粉作为植物体内的主要贮存物,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测定植物组织中的淀粉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以及植物的生长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探究测定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方法与要点。

材料与试剂:

1.植物样品:可选取含有丰富淀粉的植物部位,如种子、根茎或块茎等。

2.无水乙醇

3.碘酒溶液

4.95%乙醇

5.硫酸(浓度为0.1N)

6.氢氧化钠固体

7.0.1%淀粉溶液

8.0.1N硝酸

仪器与设备:

1.电子天平

2.研钵与研杵

3.离心机

4.蒸发皿

5.煮沸水浴

6.pH计

7.高速离心机

8.分光光度计

方法:

1. 提取淀粉:将植物样品称取一定量,用去离子水冲洗去表面污染物。然后将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用研杵将样品研磨至状况良好的浆状物。将浆状物转移到离心管中,并以4000 rpm的速度离心5分钟,使淀粉沉淀于离心管底部。

2.淀粉沉淀的处理:将上述离心管中的上清液弃去,并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进行洗涤。重复上述步骤3次,以去除残余的杂质。接着,将离心管中的淀粉沉淀置于蒸发皿中,在煮沸水浴中加热蒸发至干燥,得到干燥的淀粉样品。

3.碘酒着色:将干燥的淀粉样品加入适量的碘酒溶液中,使其完全浸润。待样品中的淀粉颜色变为蓝色后,与一个含有相同浓度淀粉溶液的空白对照样品一同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在650纳米波长进行测定。

4.构建标准曲线:通过制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淀粉标准溶液,使用相同的方法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绘制淀粉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标准曲线。

5.淀粉含量的计算: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上找出相应的

淀粉含量。将其与样品的重量或体积比例进行换算,得到植物组织中的淀

粉含量。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所有试剂和设备应保持洁净,以避免污染导致实验结

果的误差。

2.在将样品置于离心机前,应确保样品密封良好,以避免样品的溢出

和污染。

3.碘酒溶液需使用新鲜制备的,以确保试剂的浓度和反应性能。

4.在制备标准曲线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浓度范围,以保证曲线

的线性关系。

5.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结论:

通过实验25,我们可以掌握测定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方法与要点。该方法可用于研究植物生长与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

植物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玉米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 玉米粉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旋光计法) 二、实验原理 淀粉具有旋光性,在一定条件下旋光度的大小与淀粉的浓度成正比。用氯化钙溶液提取淀粉,使之与其他成分分离,用氯化锡沉淀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后,测定旋光度,即可计算出淀粉含量。 四、操作方法 1.把样品研磨并通过40目以上的标准筛,称取2g 样品,置于250ml 烧杯中。 2.加水10m1,搅拌使样品湿润,加入70ml 氯化钙溶液,盖上表面皿,在5min 内加热至沸并继续加热15min 。加热时随时搅拌以防样品附在烧杯壁上。如泡沫过多可加1~2滴辛醇消泡。 3.迅速冷却后,移入l00ml 容量瓶中,用氯化钙溶液洗涤烧杯上附着的样品,洗液并入容量瓶中。 4.加5mI 氯化锡镕液,用氯化钙溶液定容到刻度,混匀,过滤,弃去初滤液,收集滤液装入旋光管中,并于旋光计中测定样品溶液旋光度。 五、计算 100m 203L 100 (%)⨯⨯⨯⨯=α淀粉 式中:α——旋光度读数,度; L ——观测管长度,dm ; M ——样品质量,g 203——淀粉的比旋光度,度 六、说明 1.氯化钙溶液可以作为淀粉的提取剂,是因为钙能与淀粉分子上的羧基形成络合物,使淀粉与水有较高的亲合力而易溶于水中。 2.淀粉溶液加热后,必须迅速冷却,以防止淀粉老化,形成高度晶化的不溶性淀粉分子微束。 3.氯化锡溶液的作用是沉淀蛋白质,因为蛋白质也具有旋光性(左旋性)。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样品,如高蛋白营养米粉,用旋光法测定时结果偏低,误差较大。 思考题: 1.样品加盐酸处理时,煮沸时间少于或多于15分钟会对测定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答:因为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有旋光,控制加热时间是为了水解完全保证测定的准确性。若煮沸时间少于15min ,淀粉可能水解不完全;如果煮沸时间多于15min ,会发生副反应,产生糊精,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2.为什么过滤时要弃取初始滤液15mL 答:一是因为本小组在用滤纸做漏斗时未用蒸馏水先弄湿滤纸,直接倒需要过滤的浑浊液,因此会有部分未通过滤纸,直接从滤纸与漏斗的缝隙处流入烧杯;二是为了在滤纸表面形成滤饼层,此样液固体含量较高,适合使用滤饼层过滤,通常,过滤开始阶段得到的是浑浊液,对实验结果会有影响,所以要舍弃前15ml 。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体之一,它们是光能的主要捕获者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在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分子,来实现自身的生长和维持。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淀粉,以储存起来。因此,淀粉在植物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可以供给植物在营养不足情况下的能量需求,还可以调控植物的产物分配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生理过程。因此,淀粉含量的测定对于研究植物的生长、代谢调节、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淀粉含量测定的原理 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聚体,可以通过碘化反应测定其含量。碘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使用碘化钾与淀粉反应后形成蓝黑色的化合物,其反应机理如下:碘分子进入淀粉的分子链中,与淀粉分子链中的亚硫酸盐基团结合形成碘化物,形成了生物质和无定型复合物,从而导致总合成化合物的颜色变化。因此,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测定淀粉含量所导致的颜色变化来进行测定。此外,由于淀粉含量测定通常需要提取和清洁样品,所以在测定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其他生物化学分析。 2. 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2.1. 淀粉含量测定前的样品处理 首先要对植物组织进行样品处理,将挖取的组织粉碎成细粉,然后通过冷醇法沉淀并清洗样品。然后,将样品在60℃的烘箱中干燥至恒定重。其中,冷醇法即使用80%酒精进行沉淀,可以将其他碳水化合物等杂质去除。 2.2. 碘化反应法测定淀粉含量 将干燥的样品称取1克,加入10毫升水,并加入1毫升1%碘化钾溶液,并震荡均匀。然后加入50毫升的蒸馏水,继续震荡均匀,静置5分钟。最后,使用吸光光度计在620nm波长下读取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淀粉含量。需要注意的是,标准曲线通常是使用淀粉标准品制作,强烈建议使用生物化学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比色法测定淀粉含量 将样品粉末称取1克,加入10毫升水,并加入1毫升1%碘化钾溶液,并震荡均匀。然后加入5毫升0.2N氢氧化钾,并加入50毫升蒸馏水,继续震荡均匀,静置5分钟后,加入10毫升1%硝酸,继续在沸水中加热1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体积为100毫升,使用比色计在630nm波长下读取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淀粉含量。 3. 结论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植物淀粉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也需要非常准确和精细。目前,比较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碘化反应法和比色法,通过

淀粉含量的测定

淀粉含量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淀粉含量测定的方法及其原理; 2、 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及训练动手能力。 二、 实验原理 经预先除去可溶性糖的淀粉质样品(米粉),用酸水解生成葡萄糖,然后用还原糖测定方法测定其含量,再折算为淀粉含量。 三、 实验器材 1、 试剂:碱性酒石酸铜甲溶液、碱性酒石酸铜乙溶液、0.1%葡萄糖标准溶液、0.2%甲基红 乙醇指示剂、80%乙醇溶液、6mol/L 盐酸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 2、 仪器:电子天平、漏斗、滤纸、250mL 磨口三角瓶、150mL 锥形瓶(非磨口)、冷凝管、 水浴锅、100mL 容量瓶、250ml 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 四、 实验步骤 1. 样品处理 称取2g 米粉(市售),用80%乙醇100mL 分数次洗涤过滤,去除可溶性糖,再用100mL 蒸馏水将残渣移入250mL 磨口三角瓶中。 2. 水解 吸取30mL 6mol/L 盐酸溶液于上述250mL 磨口三角瓶中,瓶口装回流冷凝管,置于沸水浴中水解2h 。水解完毕,取出三角烧瓶用冷水冷却。在样品中加入2滴甲基红指示剂,先用2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黄色。再用6mol/L 盐酸溶液调至刚好转红,然后用10%氢氧化钠溶液在调至红色刚好退去,使样品pH 值在7左右。将样品移入250mL 容量瓶中稀释定容,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稀释10倍待用。 3.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的标定 (Vs=11.3ml ) 移取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乙液各5mL ,置于150mL 锥形瓶内,加水10mL ,加玻璃珠数粒,从滴定管内滴加葡萄糖标准液9mL ,并在2min 内加热至沸腾,并保持30秒钟,趁热以1滴/2秒的速度低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到溶液的蓝色刚好退去为止,记录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总体积。重复操作三份,取平均值。计算10mL 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混合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 4. 样液预测定: 吸取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0mL 于150mL 锥形瓶中,加水10mL ,加玻璃珠数粒,在2min 内加热至沸腾,趁热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整个过程保持沸腾状态,待溶液颜色转浅后,以1滴/秒的速度滴定,直至蓝色刚好退去为止,记录样品消耗体积V ’。 5. 样液测定 吸取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0mL 于150mL 锥形瓶中,加水10mL ,加玻璃珠数粒,从滴定管中加比预测体积少1mL 的样品溶液,并在2min 内加热至沸腾,趁沸连续以1滴/2秒的速度滴定,直至蓝色刚好退去为止,记录样品消耗体积V 。 6. 计算 %10011000250 9.0????=V m c V S 淀粉含量

实验24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实验24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况以及农产品的品质性状,常以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作为重要指标,本实验学习几种定量测定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方法。 一、苯酚法测定可溶性糖 【原理】 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主要指能溶于水及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苯酚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原理是: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μ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仪器与用具】 分光光度计;电炉;铝锅;20ml刻度试管;刻度吸管5ml 1支,1ml 2支;记号笔;吸水纸适量。 【试剂】 1.90%苯酚溶液称取90g苯酚(AR),加蒸馏水10ml溶解,在室温下可保存数月; 2.9%苯酚溶液取3ml 90%苯酚溶液,加蒸馏水至30ml,现配现用; 3.浓硫酸(比重1.84); 4.1%蔗糖标准液将分析纯蔗糖在80℃下烘至恒重,精确称取1.000g。加少量水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0.5ml浓硫酸,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5.100μg/ml蔗糖标准液精确吸取1%蔗糖标准液1ml加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 【方法】 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20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别编号,按表24-1加入溶液和水。 表24-1 各试管加溶液和水的量 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1ml 9%苯酚溶液,摇匀,再从管液正面快速加入5ml浓硫酸,摇匀。比色液总体积为8ml,在恒温下放置30min,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参比,在485nm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 2.可溶性糖的提取 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0.30g,共3份,或干材料。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入5~10ml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提取2次),提取液过滤入25ml容量瓶中,反复冲洗试管及残渣,定容至刻度。 3.测定吸取0.5ml样品液于试管中(重复2次),加蒸馏水1.5ml,同制作标准曲线的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系列测定

实验四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系列测定 一、目的 从一份植物样品中系统分离和测定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及蛋白质等多种成分,不仅对研究植物体内碳、氮代谢,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有重要意义,亦可以作为鉴定其品质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有助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二、原理 (一)分离提取原理 在80-85%的乙醇中,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蔗糖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等溶解,而淀粉及蛋白质沉淀,再用9.2 mol/L高氯酸溶解淀粉(蛋白质沉淀),最后用0.1 mol/L氢氧化钠溶解蛋白质,然后选用适当的方法测定各个提取液中相应物质的含量。 (二)测定原理 1.蒽酮比色法——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经浓硫酸处理,生成糠醛,再与蒽酮脱水缩合而生成蓝绿色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碳水化合物含量成线性关系。蒽酮反应的颜色深浅,随温度条件和加热时间而变化,葡萄糖显色高峰在100℃时,加热10 min后出现,而核糖在相同温度下,加热3 min后出现。此法灵敏度高,糖含量达30 μg即可测定。 2.茚三酮比色法——氨基酸含量测定 氨基酸的游离氨基与水合茚三酮作用后,产生二酮茚胺的取代盐等蓝紫色化合物,在570 nm下有最大光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呈正比。 3.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法——蛋白质含量测定 考马斯亮蓝在游离状态时呈红色,当与蛋白质结合后变为蓝色,后者最大光吸收在595 nm,在一定范围内(0-1000 μg /mL),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呈正比。此法快速灵敏,反应在2 min内即达到平衡,室温1h内颜色稳定,而且干扰物也少。 三、实验用品 (一)实验材料:植物样品。 (二)器皿: 1. 25 mL刻度试管?8 ,15 mL试管?20; 2. 10 mL离心管?2; 3. 容量瓶:50 mL?1 ,25 mL?1; 4. 移液管:5 mL?2,2 mL?4,1 mL?2,0.1 mL?2; 5. 恒温水浴锅; 6. 离心机; 7. 电子天平; 8. 分光光度计。 (三)试剂: 1. 样品分离提取 (1)80%乙醇; (2)9.2 mol/L 高氯酸,4.6 mol/L 高氯酸;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测定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测定(酸水解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组织中淀粉的提取步骤。 2、掌握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测定的原理和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方法。 3、熟悉722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用途、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4、巩固容量瓶、移液管等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1、淀粉提取,也称为浆渣分离或分离,是淀粉加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淀粉提取率和淀粉质量。粉碎后的物料是细小的纤维,体积大于淀粉颗粒,膨胀系数也大于淀粉颗粒,比重又轻于淀粉颗粒, 将粉碎后的物料,以水为介质,使淀粉和纤维分离开来。 2、淀粉是食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种子中重要的贮藏性多糖。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等组织中,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供给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淀粉跟稀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完全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糖。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在NaOH 和丙三醇存在条件下会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桔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NO 2 OH HOOC NO 2 +还原糖 NH 2 OH HOOC NO 2 黄色 桔红色 该物质在54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桔红色物质的吸收值成正比关系,利用比色法可测定样品中的含糖量。由于淀粉完全水解成还原糖的量是成正比的,所以,也与桔红色物质的深浅成正比关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试剂 1、仪器

3、试剂 四、实验内容 1、溶液的配制 (1)、6 mol/L NaOH 溶液:准确称取12 g NaOH固体,溶于15 mL蒸馏水中,并倒入5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分几次清洗烧杯并将清洗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2)、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准确称取0.63 g DNS,2.1 gNaOH固体充分溶解于50 mL蒸馏水,再加入18.2 g酒石酸钾钠,0.5 g苯酚,0.5 g偏重亚硫酸钠,搅拌溶解,冷却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 mL,贮于棕色瓶中备用。(注意:DNS一定要在配制结束后立即转移到小棕色瓶中,同时,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 (3)、1 mg/mL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在105 ℃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的葡萄糖0.1 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以蒸馏水定容至100 mL。 (4)、6 mol/L HCl溶液:移取25.00 mL浓HCl至50 mL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5)、I2-KI溶液:称取2.5 g碘单质,5 g碘化钾溶于50 mL蒸馏水中。 (6)、10%硫酸钠:称取5 g硫酸钠溶于50 mL蒸馏水中。 (7)、20%醋酸铅:称取10 g醋酸铅溶于50 mL蒸馏水中。

淀粉的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的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的测定实验报告 引言: 淀粉是一种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它是 植物体内的主要能量储备物质,也是人类食物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因此, 准确测定淀粉的含量对于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 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测定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实验方法: 1.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研磨成细粉,确保样品的均匀性。 2. 提取淀粉:将研磨好的样品加入适量的冷水中,搅拌均匀后过滤,收集滤液。 3. 沉淀淀粉:将滤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冷酒精,使其浓度达到70%左右,放 置数小时,观察到白色沉淀即可。 4. 过滤与洗涤:将沉淀用玻璃棒捣碎,加入适量的酒精,搅拌均匀后过滤,收 集滤液。重复此步骤2-3次,以去除杂质。 5. 干燥与称量:将收集到的淀粉沉淀放入干燥器中,用低温干燥至恒重。称取 一定质量的干燥淀粉沉淀,记录质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得到了一定质量的干燥淀粉沉淀。根据质量的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淀粉的含量。假设样品的总质量为m,称取的干燥淀粉 沉淀质量为m1,则样品中淀粉的质量为m1。根据淀粉的化学式和摩尔质量, 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淀粉的摩尔数。进一步,可以通过摩尔质量和样品总质量的 比值,计算出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1. 样品的研磨:样品的研磨程度对于提取淀粉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样品准备过程中,尽量将样品研磨成细粉,以保证样品的均匀性。 2. 沉淀淀粉:将样品中的淀粉沉淀出来是实验的关键步骤。为了确保沉淀的纯度,我们在提取淀粉的过程中,使用了适量的冷酒精,以提高淀粉的沉淀率。 3. 过滤与洗涤:过滤和洗涤是为了去除样品中的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过滤和洗涤的过程中,多次重复操作,以确保样品中的杂质被彻底去除。 4. 干燥与称量:样品的干燥程度对于称量结果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样品的干燥程度,我们在干燥的过程中,使用了低温干燥器,并且干燥至恒重,以确保样品的质量稳定。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样品中淀粉的含量。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淀粉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准确测定淀粉的含量,对于食品质量的控制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实验25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要点

实验25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要点实验25: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引言: 淀粉作为植物体内的主要贮存物,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测定植物组织中的淀粉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以及植物的生长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探究测定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方法与要点。 材料与试剂: 1.植物样品:可选取含有丰富淀粉的植物部位,如种子、根茎或块茎等。 2.无水乙醇 3.碘酒溶液 4.95%乙醇 5.硫酸(浓度为0.1N) 6.氢氧化钠固体 7.0.1%淀粉溶液 8.0.1N硝酸 仪器与设备: 1.电子天平 2.研钵与研杵

3.离心机 4.蒸发皿 5.煮沸水浴 6.pH计 7.高速离心机 8.分光光度计 方法: 1. 提取淀粉:将植物样品称取一定量,用去离子水冲洗去表面污染物。然后将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使用研杵将样品研磨至状况良好的浆状物。将浆状物转移到离心管中,并以4000 rpm的速度离心5分钟,使淀粉沉淀于离心管底部。 2.淀粉沉淀的处理:将上述离心管中的上清液弃去,并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进行洗涤。重复上述步骤3次,以去除残余的杂质。接着,将离心管中的淀粉沉淀置于蒸发皿中,在煮沸水浴中加热蒸发至干燥,得到干燥的淀粉样品。 3.碘酒着色:将干燥的淀粉样品加入适量的碘酒溶液中,使其完全浸润。待样品中的淀粉颜色变为蓝色后,与一个含有相同浓度淀粉溶液的空白对照样品一同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在650纳米波长进行测定。 4.构建标准曲线:通过制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淀粉标准溶液,使用相同的方法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绘制淀粉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标准曲线。

淀粉含量的测定

淀粉含量的测定 一、引言 淀粉是植物中最主要的储能物质,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测定淀粉含量对于食品工业、生物学和农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理论基础 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可以通过酶解成单糖。因此,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通常是通过酶解淀粉,然后测定产生的葡萄糖或者其他反应产物来计算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三、常用方法 1. 碘液法 碘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碘化钾与淀粉形成蓝色复合物,通过比色法来测定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操作步骤: (1)取适量样品加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碘液; (3)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 (4)加入适量水,并摇匀; (5)使用比色计在波长为620nm处读取吸光度值。

2. 酶解-比色法 酶解-比色法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然后使用葡萄糖氧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过氧化物,最终 通过比色法来测定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操作步骤: (1)取适量样品加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淀粉酶,并在恒温水浴中孵育一段时间; (3)加入适量葡萄糖氧化酶,并在恒温水浴中孵育一段时间; (4)加入适量琼脂糖和Na2CO3溶液,并摇匀; (5)使用比色计在波长为505nm处读取吸光度值。 四、注意事项 1. 样品的选取应该具有代表性,避免出现偏差;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污染和伤害; 3. 仪器的校准和标准曲线的制备也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五、总结 测定淀粉含量是一项常规实验,在食品工业、生物学和农业等领域都 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碘液法和酶解-比色法两种常用的测定方法,同时也提醒了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 方法,并保证操作规范和准确性。

实验 25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要点

实验 14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Ⅰ蒽酮硫酸法 一、原理 淀粉是由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使单糖脱水生成糠醛类化合物,利用蒽酮试剂与糠醛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即可进行比色测定。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一)实验材料 任何植物材料。 (二)试剂 ?浓硫酸(比重 1.84 )。 ? 9.2mol/L HClO 4 。 ?蒽酮试剂,同实验 24 。 (三)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容量瓶: 100 mL 4 个、 50 mL 2 个,漏斗,小试管若干支,电炉,刻度吸管 0.5mL 1 支、 2.0 mL 3 支、 5 mL 4 支,分光光度计,记号笔。 三、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制作同实验 24 恩酮法。 2. 样品提取称取 50 ~ 100 mg 粉碎过 100 目筛的烘干样品,置于 15 mL 刻度试管中,加入 6 ~ 7 mL 80 %乙醇,在 80 ℃水浴中提取 30 min ,取出离心( 3000 rpm ) 5 min ,收集上清液。重复提取两次(各 10 min )同样离心,收集三次上清液合并于烧杯,置于 85 ℃恒温水浴,使乙醇蒸发至 2 ~ 3 mL ,转移至 50 mL 容量瓶,以蒸馏水定容,供可溶性糖的测定。 向沉淀中加蒸馏水 3 mL ,搅拌均匀,放入沸水浴中糊化 15 min 。冷却后,加入 2 mL 冷的9.2 mol/L 高氯酸,不时搅拌,提取 15 min 后加蒸馏水至 10 mL ,混匀,离心 10 min ,上清液倾入 50 mL 容量瓶。再向沉淀中加入 2 mL 4.6 mol/L 高氯酸,搅拌提取 15 min 后加水至 10 mL ,混匀后离心 10 min ,收集上清于容量瓶。然后用水洗沉淀 1 ~ 2 次,离心,合并离心液于 50 mL 容量瓶用蒸馏水定容供测淀粉用。 3. 测定取待测样品提取液 1.0 mL 于试管中,再加蒽酮试剂 5 mL ,快速摇匀,然后在沸水浴中煮 10 min ,取出冷却,在 620 nm 波长下,用空白调零测定光密度,从标准曲线查出糖含量(μg )。 四、结果计算 式中: C ——从标准曲线查得葡萄糖量,μg 。 V T ——样品提取液总体积 , mL 。 V 1 ——显色时取样品液量, mL 。 W ——样品重, g 。 0.9 ——由葡萄糖换算为淀粉的系数。 Ⅱ碘 - 淀粉比色法 一、原理

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可溶性糖与淀粉测定的依据 在高氮水平下,植物前期疯长耗费土壤中库存水,导致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减少,从而产量降低。(McDonald,1989) 在高氮水平下,前期分蘖增加,灌浆期小的分蘖竞争营养的能力较弱,导致产量降低。但是灌浆期水分胁迫可以使前期积累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增加。(Biddinger et al, 1977)高氮水平比低氮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但是干物质转移效率一般比低氮水平下高。灌浆期,干旱胁迫导致干物质积累减少,子粒产量的主要来源靠开花前积累的干物质。干物质的表观转移效率不能准确代表开花前干物质对子粒的贡献率。(van Herwaarden et al,1998) 解决的问题 2006年灌浆实验中,为什么N0处理下千粒重比N2处理下高。 2007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旱稻297在高氮下干物质转移效率比在低氮下高,但是其他两个品种在高氮下转移效率反而比在低氮下低,原因何在 2007年在W3下,高氮处理为什么比N0下产量低 对于旱稻297来说,2007年干物质转移效率比2006年增加,为什么产量还降低了只是表面现象吗 植物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测定 一、目的 通过对植物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初步掌握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的测定方法和仪器使用技术。 二、原理 可溶性糖的测定方法有很多,本实验采用蒽酮比色法。在强酸条件下,蒽酮与可溶性糖(包 括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作用生成蓝绿色糖醛衍生物,该蓝绿色颜色深浅与含糖量成正比,可在625nm下进行比色测定。 三、仪器用具和试剂 仪器用具:分光光度计、试管、移液管、离心机等。 试剂:蒽酮:100mg蒽酮溶于50ml浓H2S04(化学纯)中,当天配制当天使用。 蔗糖标准液(1mg/ml已配制好):精确称取0.1000g蔗糖(分析纯),在小烧杯中加 水溶解,定容至100ml,加2-3滴浓H2S04,该溶液可长期保存。

叶片淀粉含量测定

叶片淀粉含量测定 摘要:淀粉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储藏物质之一,也是光合作用产物的主要形式之一。测定叶片淀粉含量对于了解植物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叶片淀粉含量测定方法,包括样品处理、提取淀粉、酶解和测定等步骤。该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的叶片淀粉含量测定。 1. 引言 淀粉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储藏物质之一,它在植物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可以在植物体内储存和转化为能量。测定叶片淀粉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能量储存和利用情况,对于研究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植物的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测定方法 2.1 样品处理 首先,需要采集新鲜的叶片样品。选择健康的叶片,避免受到机械损伤或病虫害的影响。将采集的叶片样品迅速放入液氮中冷冻保存,以避免淀粉的降解。 2.2 提取淀粉 将冷冻保存的叶片样品取出,将其研磨成粉末状。将粉末样品转移到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提取缓冲液(如Tris-HCl缓冲液),充分悬浮混合。然后,将悬浮液离心,以去除粉末残渣和杂质。

2.3 酶解 将离心后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淀粉酶(如淀粉酶、α-淀粉酶等),并在适当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使淀粉完全酶解为葡萄糖。酶解反应结束后,加入热水或热酸停止酶活性。 2.4 测定 将酶解后的样品取出,加入适量的碘试剂(如碘化钾溶液),使溶液呈现蓝色。然后,用酒精或其他适当的溶剂稀释样品,直至溶液呈现淡黄色。使用分光光度计在适当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或已知浓度的淀粉溶液,计算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3. 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测定方法,可以得到叶片样品中淀粉的含量。这些结果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植物品种或不同生长条件下的淀粉积累情况。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淀粉的组成和结构,以深入了解植物的能量代谢和调控机制。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叶片淀粉含量测定方法,包括样品处理、提取淀粉、酶解和测定等步骤。该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的叶片淀粉含量测定。通过测定叶片淀粉含量,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情况,为植物生理学和农业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淀粉检测原理

淀粉检测原理 淀粉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食物、植物组织 和其他样品中的淀粉含量。下面将详细介绍淀粉检测的原理。 淀粉是一种主要储存多糖,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聚体。淀粉分为两 种形式:直链淀粉(即淀粉颗粒)和支链淀粉。淀粉在水中产生胶凝现象,也具有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性质。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淀粉与其他物质 的相互作用来确定其含量。 淀粉的检测主要使用碘液作为指示剂。碘液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 其能与淀粉形成蓝色复合物。当碘与淀粉结合时,碘分子进入淀粉颗粒中 的螺旋空隙,并与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碘与淀粉分 子间形成的复合物呈现出蓝黑色。 淀粉检测的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样品:将需要检测的样品打碎并加入适量的水溶液中,使样品 均匀悬浮。 2.提取淀粉:利用酶解法提取淀粉。将酶解剂加入样品中,加热反应,酶解淀粉使之转化为葡萄糖。然后经过离心等处理方法,获取含有葡萄糖 的溶液。 3.反应:将提取的淀粉样品溶液与碘液混合。在碘液中,淀粉与碘形 成蓝色复合物。反应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以确保充分反应。 4.测定吸光度:将反应后的溶液置于分光光度计中,以特定波长下测 定溶液的吸光度。碘与淀粉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的吸光度与淀粉的浓度成正比。

5.标定曲线:根据已知浓度的淀粉溶液的吸光度,建立标定曲线。通过测定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并参考标定曲线,可以确定淀粉的浓度。 淀粉检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检测淀粉与碘之间的反应,利用吸光度来定量测定淀粉的含量。通过上述的步骤,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样品中的淀粉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淀粉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步骤的具体执行根据所需检测样品的特点和实验室设备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检测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_ (2)

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的测定_ (2) 植物组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原理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游离脯氨酸便会大量积存,且积存指数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因此,脯氨酸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使用磺基水杨酸提取植物体内的游离脯氨酸,不仅大大减少了其他氨基酸的干扰,快速简便,而且不受样品状态(干或者鲜样)限制。在酸性条件下,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稳固的红色缩合物,用甲苯萃取后,此缩合物在波长520nm处有一最大汲取峰。脯氨酸浓度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消光度成正比。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1.材料 植物叶片 2.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水浴锅:漏斗:大试管(20m1);具塞刻度试管(20m1)注射器或者滴管(5~loml)。 3.试剂 (1)3%磺基水杨酸溶液 (2)甲苯; (3)2.5%酸性茚三酮显色液:冰乙酸与6mo1.l-l磷酸以3:2混合,作为溶剂进行配制,此液在4℃下2~3天有效;

‘ (4)脯氨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25mg脯氨酸,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250ml,其浓度为100ug.ml-l。再取此液10ml,用蒸馏水稀释至looml,即成10μg.ml-1的脯氨酸标准液。 1.标准曲线制作 (1)取7支具塞刻度试管按表9.2-1加入各试剂。混匀后加玻璃球塞,在沸水中加热40min。 (2)取出冷却后向各管加入5ml甲苯充分振荡,以萃取红色物质。静置待分层后吸取甲苯层以0号管匀参照在波长520nm 下比色。 (3)以消光值为纵坐标,脯氨酸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线性回归方程 表9.2.1各试管中试剂加入量试管 6脯氨酸标准溶液(m1) 0.2 0.4 0.8 1.2 1.6

旋光法测定淀粉含量实验报告(共7篇)

旋光法测定淀粉含量实验报告(共7篇)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旋光法测定样品中淀粉的含量并比较不同样品淀粉含量的差异, 加深对旋光法的了解。 实验原理:旋光法是利用旋光现象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将样品溶液通过一个旋光仪 测定,可以得到旋光度,从而计算出样品的旋光率。在此实验中,利用旋光法测定不同部 位的土豆中淀粉的含量。淀粉的分子结构呈螺旋形,有左右两种构型,故而具有旋光现象。淀粉的旋光率与其含量成正比关系,旋光率越大,则淀粉含量越高。 实验步骤: 1.取不同部位的土豆,将其洗干净后切成小块状。 2.通过研磨器将土豆块磨碎,并加入20mL的蒸馏水,与土豆一起加入研磨器并继续研磨,以获得均匀的土豆糊。 3.将土豆糊通过过滤纸过滤,将过滤液收集到三个不同的试管中。 4.依照旋光仪的使用说明,进行旋光度的测定。 5.根据旋光仪上显示的旋光度值计算出旋光率,并通过公式计算出淀粉的含量。 实验数据: 使用旋光法测定不同部位土豆中淀粉含量。 样品名称旋光度(°) 旋光率(°g/ml) 淀粉含量(g/100g) 土豆外皮 -2.3 -0.0033 9.09 土豆中间部位 3.2 0.0046 12.63 土豆心 7.1 0.0101 27.74 实验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土豆心的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中间部位,最后则是土豆外皮。这是因为土豆的淀粉主要分布在其组织核心部位,而在外皮部分,则更多地含有黏液质和 纤维素等物质,这导致了不同样品淀粉含量的差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土豆中还含有其他物质,如糖类和蛋白质等,这些物质也 会对旋光度的测定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 加入一些辅助试剂来实现此一目的。

淀粉测定方法

淀粉的测定方法(1) 测定食物中淀粉的方法有酶水解法、酸水解法、可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测定方法(酶-直接法) 一、酶水解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脂肪及可溶性糖类后,其中淀粉用淀粉酶水解成双糖,再用盐酸将双糖水解成单糖,最后按还原糖测定,并折算成淀粉。 2.适用范围 GB5009.9-85,适用于所有含淀粉的食物。 3.仪器 (1)回流冷凝器 (2)水浴锅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1)乙醚 (2)0.5 % 淀粉酶溶液:称取淀粉酶(Sigma公司,g,加100 ml水溶解,加入数滴甲苯或三氯甲烷,防止长霉,贮于冰箱中。(注:配成溶液的淀粉酶破坏很快,最好邻用现配。) (3)碘溶液:称取3.6 g碘化钾溶于20 ml水中,加入1.3 g碘,溶解后加水稀释至100 ml。 (4)85 %乙醇。 (5)其余试剂同《蔗糖测定方法》 5.操作方法 5.1 样品处理 称取2~5 g样品,置于放有折叠滤纸的漏斗内,先用50 ml乙醚分5次洗除脂肪(注:如果脂肪含量少,此步骤可免),再用约100 ml 85 %乙醇洗去可溶性糖类(注:此步骤目的是去除可溶性糖),将残留物移入250 ml烧杯内,并用50 ml水洗滤纸及漏斗,洗液并入烧杯内,将烧杯置沸水浴上加热15 min,使淀粉糊化,放冷至60 ℃以下,加20 ml淀粉酶溶液,再55~60 ℃保温1 h,并时时搅拌(注:温度过高,淀粉酶的活性破坏)。然后取1滴此液加1滴碘溶液,应不现兰色,若显兰色,再加热糊化并加20 ml淀粉酶溶液,继续保温,直至加碘不显兰色为止。加热至沸,冷后移入250 ml容量瓶中,并加水至刻度,混匀,过滤。(注:此时淀粉已水解成双糖,过滤可去除残渣和纤维素)弃去初滤液,取50 ml滤液,置于250 ml锥形瓶中,加5 ml 6 mol/L盐酸,装上回流冷凝器,在沸水浴中回流1 h,冷后加2滴甲基红指示剂,用5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溶液转入100 ml容量瓶中,洗涤锥形瓶,洗液并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淀粉在沸水浴条件下糊化是淀粉水解的第一步反应,然后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短链淀粉、糊精、麦芽糖等低聚合的糖,所以在淀粉酶解后需用酸进一步水解得到葡萄糖。) 5.2 测定 按《还原糖的测定方法》操作。同时量取50 ml水及与样品处理时相同量的淀粉酶溶液,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6.计算 X1= (A1-A2)×0.9 ×100 (1) m1× V1 × V3 ×1000 V2 100 式中:X1--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A1--测定用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Mg; A2--试剂空白中还原糖的含量,mg; 0.9--还原糖(以葡萄糖计)换算成淀粉的换算系数; m1--称取样品质量,g; V1--水解用样品溶液体积,ml; V2--样品定容总体积,ml; V3--测定用样品处理液的体积,ml。 二、酸水解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脂肪及可溶性糖类后,其中淀粉用酸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单糖,然后按还原糖测定,折算成淀粉。 2.适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含淀粉的食物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精心整理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一、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仪器与用具】 分光光度计;电炉;铝锅;20ml 刻度试管;刻度吸管5ml1支,1ml2支;记号笔;吸水纸适量。 【试剂】 1.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 ,溶于50ml 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星期,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 2.浓硫酸(比重1.84)。 浓硫酸,次),提,以下步骤与标准曲线测定相同,测定样品的光密度。 4.计算可溶性糖的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mg/g)=3 10⨯⨯⨯ W n a V C 式中C -标准方程求得糖量(μg); a -吸取样品液体积(ml); V -提取液量(ml); n -稀释倍数; W -组织重量(g )。

精心整理 四、淀粉含量的测定 【仪器与用具】 电子天平;容量瓶:100ml×4,50ml×2;漏斗;小试管若干支;电炉;刻度吸管0.5ml×1,2.0ml×3,5ml×4;分光光度计;记号笔。 【试剂】 (1)浓硫酸(比重1.84); (2)9.2mol/LHClO ; 4 (3)2%蒽酮试剂:同蒽酮法(或9%苯酚,同方法一); (4)淀粉标准液:准确称取100mg纯淀粉,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60~70ml热蒸馏水,放入沸水浴中煮沸0.5h,冷却后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则每ml含淀粉1mg,吸取此液5.0ml,加蒸 1 2 15min,再加入 3 以0.9 式中 V-提取液总量(ml); a-显色时取液量(ml); W-样品重(g)。 注:淀粉水解完全度试验样品测定中可同时作1份用于淀粉水解完全度检验的样品,在酸解过 -KI溶液,显微镜下观察,滤后,将其残渣加上2ml水,搅拌均匀,吸2滴于白瓷盘上,加2滴I 2 若出现紫蓝色颗粒,证明水解不完全,其正式测试样品需再加高氯酸水解,直至不出现蓝紫色为止。

shiyan28植物组织中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植物组织中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通常是先用80-85﹪乙醇提取,在此浓度的乙醇溶液中,还原糖和非还原糖(主要是蔗糖)溶解而淀粉沉淀,然后过滤,滤液用于测定可溶性糖(包括还原糖和蔗糖),残渣用于测定淀粉。还原糖可根据其还原能力大小直接测定其含量,蔗糖和淀粉先经水解生成还原糖,测其含量,然后换算成蔗糖和淀粉含量。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Ⅰ、还原糖含量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法) 一、目的 掌握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植物组织中还原糖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共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颜色深浅成比例关系,用分光光度法可测知样品的含糖量。该方法为半微量定糖法,操作简便,快速,较少受其他杂质干扰。 三、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材料:马铃薯;水果类及其他植物。 2.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锅;试管;移液管;试管架;移液管架;研钵(或捣碎机);洗耳球等。 3.试剂及配制: 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以下称DNS试剂)配制:

A液—称取6.9g结晶的重蒸馏的酚于15.2ml 10﹪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稀释至69ml,在此溶液中加入6.9g亚硫酸氢钠。此液为A液。 B液—称取225g酒石酸钾钠,加入到300ml 10﹪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加入880ml 1﹪ 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此液为B液。 将A液与B液相混合,即得黄色的DNS试剂,贮于棕色试剂瓶中。在室温下放置7—10d以后使用。 1mg·ml-1葡萄糖标准母液配制:准确称取0.1g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溶解后定容至100ml。 85﹪乙醇。 四、实验步骤 1.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 1.1取7支25ml刻度试管,编号,按下表配制每管含量为0~1.2mg的葡萄糖标准液。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

实验十三、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 淀粉含量的测定 ——硫酸蒽酮法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可溶性糖和淀粉是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中C素营养的主要营养物质。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植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因此通过测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植物各组织器官中的营养状况。 测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方法有苯酚法、蒽酮法;测定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方法有酮法、双波长法、农业部法和国标法。 二、实验方法原理(硫酸蒽酮法) 淀粉是由葡萄糖残基组成,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使单糖脱水生成糠醛类化合物,利用蒽酮试剂与糠醛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即可进行比色测定。 1 实验方案 高氯酸(2次提取)蒽酮试剂 样品中淀粉葡萄糖 80%乙醇蒽酮试剂 样品可溶性糖浸提液 2 显色原理 可溶性糖类遇浓硫酸,就会脱水形成羟甲基糠醛,羟甲基糠醛与蒽酮再脱水,形成蓝绿色的糠醛衍生物,其颜色深浅与含糖量高低成正相关。该蓝绿色在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值,故可进行比色测定。 己糖羟甲基糠醛糠醛衍生物(蓝绿色) 蒽酮 (本法适于测定己糖、蔗糖和可溶性淀粉) 3 仪器药品 (1)仪器: 分光光度计;天平(万分之一);离心管(4000转/分);恒温水浴;容量瓶;试管(25*200mm);移液管(5、1、0.5ml);量筒;水浴锅;电炉;漏斗;滤纸。

(2)药品: 80%乙醇;标准葡萄糖(100ug.l-1);准确称取100mg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使用时再稀释10倍;蒽酮试剂:称取200mg蒽酮,溶于100ml浓硫酸(比重1.84)中,冷却至室温,贮存在棕色瓶内,当天配制当天使用;9.2mol.l-1和4.6mol.l-1高氯酸。 4 测定方法 (1)样品中可溶性糖提取 对于淀粉含量高的样品,要用80%的乙醇提取。称取0.1g粉碎过100目筛的烘干样品,置于10ml离心管中,加入6-7ml 80%乙醇,在80℃水浴中提取30分钟,取出离心(3000转/分)5分钟,收集上清夜。重复提取以上两次(各10分钟)同样离心,收集三次上清液合并于25ml容量瓶,以80%乙醇定容,供可溶性糖的测定。 (2)样品中淀粉提取 向沉淀中加水2ml,搅拌均匀,置于80℃水浴中使残留的乙醇蒸发,再放入沸水浴中糊化15分钟。冷却后,将离心管放在冰水浴中,加入2ml冷的9.2mol.L-1高氯酸,不时搅拌,提取15分钟后加水4ml,混匀离心10分钟,上清夜倾入50ml容量瓶。再向沉淀中加入2ml 4.6mol.L-1 高氯酸,搅拌提取15分钟后加入水6ml,混匀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夜于容量瓶。然后用水洗沉淀1-2次,离心,合并离心液于50ml容量瓶用蒸馏水定容供测淀粉用。(3)绘制标准曲线 取6支大试管,分别按下表加入各试剂: 给各试管加蒽酮试剂时要求在10秒钟内加完,快速摇动2-3秒钟,混匀后置于试管架上室温(18-30℃)下显色10-15分钟冷却后,在62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含糖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

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 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 导语:淀粉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包括谷物、蔬菜和水果中。测定淀粉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 其在人体中的作用。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淀粉含量的 方法。 一、碘液法 碘液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它基于碘与淀粉之间的反 应产生蓝色或紫色复合物的原理。以下是使用碘液法测定淀粉含量的 步骤: 1. 准备样品:将需要测定淀粉含量的食物样品研磨成细粉。 2. 提取淀粉:将细粉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加热至沸腾,煮沸 5分钟。 3. 过滤提取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提取液,以去除非淀粉物质。

4. 添加碘液:将过滤后的提取液滴加入含有碘液(一般为碘化钾溶液)的烧杯中。 5. 观察颜色变化:如果淀粉含量较高,溶液会呈现出蓝色或紫色;如 果淀粉含量较低,则溶液呈现黄色或无色。 通过比较样品的颜色变化与对照样品的颜色,我们可以推断淀粉在样 品中的含量。 二、酶解法 酶解法是另一种测定淀粉含量的常用方法。它利用淀粉酶(如α-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检测葡萄糖浓度来间接测定淀 粉含量。以下是使用酶解法测定淀粉含量的步骤: 1. 准备样品:将食物样品研磨成细粉。 2. 提取淀粉:将细粉加入适量的酶解缓冲液中,搅拌均匀后加热至一 定温度,加入淀粉酶。 3. 反应一段时间:将混合物在适当的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以确保淀 粉完全被酶解成葡萄糖。

4. 检测葡萄糖浓度:使用葡萄糖测定仪器或试剂盒,测定反应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5. 计算淀粉含量:根据葡萄糖浓度,计算出样品中的淀粉含量。 酶解法相较于碘液法更加准确和精确,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淀粉含量的测定。 三、pH滴定法 pH滴定法是通过测定淀粉溶液的酸碱度来间接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淀粉溶液的pH值与其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以下是使用pH滴定法测定淀粉含量的步骤: 1. 准备样品:将食物样品研磨成细粉。 2. 提取淀粉:将细粉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加热至沸腾,煮沸5分钟。 3. 过滤提取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提取液,以去除非淀粉物质。 4. 调整pH值:将过滤后的提取液滴入酸碱指示剂(如酚酞),搅拌均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