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及珍珠港事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规模的扩大。
2、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⑴通过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分析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播放日本偷袭珍珠港等重大事件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加深对战争进程及重大战役的认识,以突破本课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2.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正义的力量只有联合才能有效的战胜邪恶势力。
3、通过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使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责任感。
通过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绥靖政策的继续和顶峰,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2.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3.珍珠港事件
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美、英、中、拉丁美洲等国家对法西斯正式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教学难点: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由于“绥靖政策”是个抽象概念,学生要把历史现象上升为抽象概念需要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新课讲授】
复习提问
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2、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
导入新课
德意日先后对内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战争一触即发。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生结合课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卷入的国家有60多个,卷入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5,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是一场真正的世界性战争。
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影片
《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最长的一天》《虎!虎!虎!》《虎口脱险》《布谷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不列颠之战》《桥》《老枪》
师推荐观看《拯救大兵瑞恩》。
自主学习
时间:6分钟
任务:快速的阅读全文大小文字,划下书上的基础知识,并完成助学上的“预习笔记”部分。
若有疑难问题,请做好标注,准备课上提出共同探讨。
讲授新课
教师点拨:
接下来我们从走向战争、战争爆发、战争扩大三个方面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及进程。
教师结合材料提问: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结果德意日首先发难,挑起了战火。
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学生展示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推动作用。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为摆脱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学生展示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材料三:一些大国为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学生归纳加速战争爆发的原因。
催化剂:绥靖政策
教师提示:催化剂及“绥靖”的写法。
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绥靖政策对战争的影响。
学生一一回答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教师提问: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呢?
史料一:希特勒不顾《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事发展的规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急剧增加军费开支;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发展空军和海军,海军军舰总排水量1939年超过了法国和日本。
史料二:希特勒于1936年3月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
史料三:对德国的违约行动,英法仅在口头上提出抗议,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希特勒后来承认:“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
”
结合三则史料分析,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积极扩军备战,战争一触爆发。
教师提问:
在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
教师点拨:我们重点来看一下绥靖政策
一、慕尼黑阴谋
教师呈现预设问题:
1、时间:
2、制造者:
3、地点:
4、内容:
5、实质:
6、影响:
学生一一展示回答。
教师提问:P35 动脑筋
材料:“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们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讲话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维护本国利益
(2)惧怕战争,谈战色变
(3)祸水东引,仇视苏联
慕尼黑协定中英法等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牺牲了弱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教师提问:这能不能满足侵略者的野心呢?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军突袭波兰(1939.9)
英国首相张伯伦参加完慕尼黑会议回到伦敦后曾自鸣得意地称自己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但怎么也没料到,不足一年,《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军就在1939年9月突袭波兰,华沙陷落。
教师提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德国悍然入侵波兰,和波兰有盟约的英法此时作何反应?
学生回答:宣而不战。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资料,并引导学生归纳原因。
教师强调:
(1)全面爆发而非开始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2)闪电战的影响
二战初期,德国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天内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
(3)结合课件,学生领会“静坐战”
尽管英法对德宣战,但是,英法既不在德国西线发动攻势以减轻波兰的负担,也不进行其它任何援助措施。
他们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按兵不动数月之久,这场战争因此也被称为“静坐战争”。
波兰人民孤军奋战,在德国闪击战的打击下,仅20多天波兰就灭亡了。
波兰人民惨遭法西斯的践踏,在整个战争中,被杀害的波兰人多达600万。
教师归纳:英法继续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波兰灭亡了,按照原来的设想和希特勒的宣传,英法满心以为德国法西斯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可德国却把战火烧向北欧和西欧。
这就是英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愚蠢的马其诺防线”和法国的溃败
英法的绥靖政策没能避免战争,反而更迅速地把他们拖入战争的深渊。
1940年四五月间,又向欧洲北部和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直逼法比边境。
这里有一条被法国政府誉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简介《马其诺防线》的资料)。
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
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占色当,几十万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
1940年6月,德军沦陷巴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终自食其果
(5)英国坚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