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二讲(内容摘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之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æ 柳宗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
æ 古人:
“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
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重宇宙。”
æ 萨特: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
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 个统一的风景。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 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 的默默无闻之中。
《画山水序》
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 阳(今河南镇平)人。山水画家,山水画理论家。 主张“畅神” 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 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 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 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同于康德所说的 审美不涉利害。 “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 体味它们的灵趣。
(三)畅 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
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
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 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 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四)《兰亭集序》 《画山水序》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 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 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 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 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 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 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 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
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实用、功利的原因决定了人类在自
然美领域首先欣赏动物的美, 然后 才欣赏植物的美。
(二)比 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
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 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æ 魯迅:賈府的焦大不愛林妹妹。
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怎样做到“澄怀”? 第二,怎样做到“味象”?
自然美---人与自然的契合
中国:“雪后寻梅,霜前访菊”, “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 笑”。 西方:“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 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黑格尔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自然美的欣赏
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
两种契合 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 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 翳塞,人寂寂。”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 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附录: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所谓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 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 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 的特殊心境。 它既是人从其他活动的主体向审美主 体转化的开端,也是审美对象开始显 现自身的契机。
审美惊异的两个特点
1.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 命感。 2.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 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花中四君子
兰,幽而不病。色淡香清,多生幽僻之处,谦 谦君子的象征; 菊,丽而不娇。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傲霜斗 雪之品格的象征; 竹,轻而不佻。经冬不凋,刚直、谦逊,不亢 不卑,潇洒处世,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梅,傲而不俗。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 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第二讲 我见青山多妩媚
社会美 —人的美
现实中的美 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致用
比德
畅神
一 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自然美
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如日月星 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的 美。 自然美欣赏的三个发展阶段: 致用 比德 畅神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 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 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 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 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 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
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
有意义。”
﹡培养具有“音乐感的耳朵”。 ﹡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
不是珠宝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珠宝的 感觉。”
一、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 的精神存在特征
惊异
体验
澄明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主体:“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 修养的人。”——马克思
Biblioteka Baidu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罗丹 客体:“当审美对象不能使我们感到惊奇、使 我们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不能完全把它看成审 美对象。”——杜夫海纳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的相处中
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 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 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 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 就和活的一模一样。”——秦牧:《艺海拾贝· 虾趣》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 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 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 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 据。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