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五大核心价值之“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五大核心价值之“义”
我们说儒学的核心价值,或者中国人讲的做人的核心价值是哪些,我想提出五点来讲,这五点,第一点是义,第二是群,群体的群,第三是和,和为贵的和,第四是礼,第五是耻,羞耻心的耻。
下面我简单把这五点分别地说一说。
“义”这一点,说得是怎么处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的生活是有两个方面的,有物质生活有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说人们的衣食住行,两性生活传宗接代,或者说是“食色性也”,这属于人的物质生活。
但人的生活不止是这些,人的生活里边还有精神的生活,那么要处理各种人伦的关系,要遵守道德的,当然现在还有法律的种种社会的规范,有人生的追求、理想等等这些。
所以人的生活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它的基础在哪里,物质生活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你要维持生命,或者人类要维持人类的延续存在,这是基础。
而这样一种生物的本能,这样一个基础,人和禽兽没有本质的差别,在这点上人和禽兽是一样的,没有这个物质生活你存在不下去。
而精神生活这一部分,那么在禽兽是没有的,这是只有人才有。
所谓禽兽是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这个关系它都有,但是它并没有人类的人伦的关系,也没有和这些人伦关系相联系的道德。
所以说人和禽兽区别在哪里,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了精神的生活,或者说有了精神的生命。
所以人的真正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生活那些,满足衣食住行各种要求,而在于他的精神生活方面,精神的生命。
所以从这点看,儒家对人的做人的理解,就是人要成为一个人必须要懂得为人之道,所以《论语》里面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第一条是志于道,不懂得这个道,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懂得人道懂得如何做人,才能够真正成为摆脱禽兽境界,所以《论语》里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话在《论语》里边也说,“君子义以为上”,要把义放在第一位,就是把精神生命的追求、精神生命的要求放在物质生命的这种欲求之前,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无论从个人来说也好,或者从人类大群的社会来说也好,义都是一个核心价值,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从个人来说,刚才提到了《论语》里边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另外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如果这个人整天自己讲我有志于要追求仁道,但是实际生活里总是和人家比吃比穿,觉得自己吃得不如人,穿得不如人,物质生活不如人,觉得自己很羞耻,这样的人“未足与议也”,不足以和他去讨论什么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做人为人之道就是要追求一种懂得要提升自己的精神的境界。
这是从个人来讲,这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
而这样一个要求,实际上它也贯穿着整个人的生活中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个在《论语》里面都讲得非常地清楚。
就是光讲一个“义以为上”比较抽象,但落实下来又非常具体,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一个最起码的第一步就是现在常常讲的叫见义勇为,这个话原话不是《论语》里说的,原话《论语》里边讲“见义不为,无勇也”。
义就代表应该做的,或者我们说道德的要求。
那么《论语》说你看到应该做的事情而没有做,不去做,“无勇也”,你没有勇气,是懦夫。
这话反过来讲,你看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做,就勇于去做,所以就叫见义勇为。
那么这个要求我的理解就是一个做人,我们讲要修养,要学做人,起步的地方,最起码的一个要求,最低层次一个要求。
当然这个话跟现在一般人对见义勇为的理解不太一样。
现在我们一般理解见义勇为说是很高,都把它提得很高,要舍己救人。
前一段时间提的更具体,要勇于和歹徒搏斗,要勇于能够跳到火海里边或江河里边去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样一些要求,舍己救人也好,和歹徒搏斗也好,这些当然是见义勇为,但是我的理解,就是《论语》里边讲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正面来讲见义勇为,它不是那么一个极高的要求,而是个极普通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见义不为这个现象是极普通的。
我们今天来说每一个人我们随时都可以在我们身边看到,不随地吐痰,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吧,是不是经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他是不做,对吧?过马路你要看红绿灯,我想多数人也是知道的,但是能做到的是少数。
至于见义不为这是个很普通的常见的现象,大量的我们看到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极严重的问题。
我们这个道德建设问题上,个人道德修养也好,社会道德建设也好,见义不为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只要你真是见义不为这个道德就完全落空了。
那么我想孔子讲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是针对这种现象,就是提出这个问题来,希望能够从最简单的地方来解决这个问题,来使得道德的要求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的生活行为中间去。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说你一事当前,你是做还是不做,你拿什么做标准。
人总是要衡量一下,这件事我做还是不做,你站在那看着路上也没车,我是往前走还是我等一等这个绿灯,每一个人都会考虑,而在考虑取舍的时候他无非是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我应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叫应该不应该。
再一个标准,这个事情对我有利还是不利,方便还是不方便,对吧?我等这个绿灯我可能等上30秒,等上一分钟,走过去不就方便嘛,抢了几秒钟嘛。
所以见义不为无勇也,实际上就是他在决定这个事情的时侯,他心里那个标准不是拿道义的标准,不是拿道德的标准,不是拿应该不应该做标准,而是拿对自己方便不方便,对自己有利没有利来决定。
所以见义勇为意思就是说从小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情,你要建立这么一个,自己给自己建立一个标准,什么事情应该做的我做,不应该做的我不做。
其实这件事情非常简单的,不是要求太高,对吧,但是它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就体现了我们前面讲的,那样一个核心的价值,就是义以为上,哪怕在很小的事情上我们都是拿精神生命的要求来放到第一位,而不是把物质生活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所以它本身这个要求并不是要求你要舍己救人,但是如果你不能在每一个具体的小事情上,能够拿应该不应该作为标准,而是把自己方便不方便,有利没利放在前面,你永远永远不可能去舍己救人。
但你如果能够从每一件小事情上养成这个习惯,形成自己一个很自然的一个原则,一事当前我先考虑应该不应该,应该的我就做,不应该的我不做,到关键时刻你就可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有时关键时刻是不容你很多去考虑的,这个就要长期的去形成习惯。
所以我说这个是一个最低层次的,第一步的要求,这个要求我们可以对所有人提出来,也可以对哪怕是幼儿园的小孩我们都可以提这个要求。
那么再进一步,这个我们就比较熟悉了,我们常常说的,叫“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
这就涉及到比较成年,你直接现实生活里涉及到自己怎么处理自己物质生活,谋生,怎么处理利和义的关系的问题,这个上面一个原则,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求富贵并不错,富与贵人之所欲也,想要摆脱贫贱也不错,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是人之常情。
前面我们说了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不行,但是问题在,“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你这个财富来路不明,不以其道,你贪污、诈骗等等这个是按照儒家的原则不能要的。
摆脱贫贱你如果不走正道,人家让你帮他运一下毒给你多少多少钱,人家让你干一个犯法的事给你很多钱,或者甚至有一些前一阵子我
们也常常看一些贫困地区到城市读大学的一些学生,他一进城以后反差太大了,城里学生他的生活和自己农村出来差别太大,总是要想摆脱这个贫困状态,有的甚至于就堕落成为盗窃犯。
就是说你摆脱贫困并不错,很多时候摆脱贫困的要求是促进人们去努力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呢,有一条“不以其道不去也”,那么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当然也是提(出)把这个义的要求放在第一位,用义的要求来指导,来约束、节制对物质生命,对富贵的追求欲望,这是第二个层次。
那么第三个层次,那就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叫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是孟子说的,《论语》里面说“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个处理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这里讲“杀身成仁”,这个“身”指人的物质生命,个体的物质生命。
“舍生取义”,这个“义”取的什么呢?取的人的精神的生命。
宁可要保存自己精神的生命,自己这样的理想追求,自己的这样一种原则,不能够因为物质生命的危险而放弃动摇自己的追求。
所以在这里就是说,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真正你做一个人你所追求的最高的追求,有高于生命的,这是物质生命。
“所恶”,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有甚于死者”,有比死更不能接受的。
这个比生命更重要的,或者说比死更不能接受的,就指的你对自己精神生命,自己理想追求的动摇、放弃。
这个意思在儒学传统里讲得很多,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指的什么?你的理想追求,追求仁义,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放弃,你这样才是一个大丈夫,这当然是个最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我们可以看,从见义勇为,从最简单的事情应该做的我就做,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到成年以后你处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问题上,不取不义之财,到生死关头也能够生死抉择唯义所在,以义的标准来决定你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这个要求是不同的,不同层次一个比一个的要求要高,但它体现的是一个精神。
就是我们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他是把精神生命看得重于物质生命,而不是只看个人物质生命如何如何。
那么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在汶川抗震中间有很鲜明的表现。
一个是大量的一批或者说主流的大量的那些老师,他是把保护学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把这个看得重于生命。
在自己有机会逃命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学生,把学生救出来,当然其中不免有些自己没有逃出来,牺牲了,他用他的行为体现了舍生取义。
也许他并没有很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实际行为中间他所体现的是中国
传统的这样一种价值,价值观。
当然中间也有那么一位,当时那一位给我们很大的教育,就是叫范什么来着?他就是一到地震以后,把学生撇开,自己先第一个跑掉,然后他有理由,他说生命是最宝贵的。
那么在遇到危难的时候逃命这是第一位的,这是很鲜明的,你究竟把这个生命,你是把个人物质的生命放到第一位,还是把一个精神的生命,自己做人的这些理想、追求、原则放在第一位。
那么讲做人来讲“义以为上”这是一个核心的价值。
不仅是个人如此,从社会群体来讲也是这样。
这里我想可以说一个,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孟子》里的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就说你不远千里跑到我这来,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吗?孟子给他说了半天以后最后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告诉梁惠王你不要净说利的问题,也就只讲仁义就可以了。
这个话过去有很多争论,说儒家是不是就只讲仁义不讲利呀,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否定利益,过去也有好多讨论,讲孟子讲的不是个人私利是公利,其实这个问题不在个人私利还是公利的问题,实际上我的理解这里孟子给梁惠王讲的就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问题。
整个社会运行拿什么作为最高的大家公认的一个价值标准,你是拿利做标准,“上下交争利”,所有人处理所有事都拿利做标准,这就危险了,这个地方讲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问题。
其实我觉得很有道理,包括他讲反对战争,当然大家都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从什么角度去讲,比如说反对战争以后你就可以得利。
如果你这样讲可能战争也不打了,但是引导人们就说所有事情都按照有利没有利做标准去看,那对社会影响多大。
所以孟子谈这个问题,到处好几处讲的,实际上讲的都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问题。
所以这点我想说,义利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生和社会的核心价值问题,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那样,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你怎么赚钱怎么花钱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生命的意义,涉及到社会的核心价值。
这是第一点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