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新中国的成立;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及原则;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意义;⑤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①“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②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破坏;③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3.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发展: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影响;②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③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④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对应学生
用书P34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
⎩⎪⎨⎪
⎧①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
⎩⎪⎨⎪
⎧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
⎧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一、二、三、三”
巧记速记
实录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实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共八
大的探索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一个
全新课题。
②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③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82年宪法)。
(3)加快步伐⎩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4)形成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法律体系框架。
,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可归纳为“八个字”
史观史论
“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运动。
它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它不是任何科学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实录一
伟大的转折并不是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开始的,而是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徘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
实录二
改革开放中,经过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三个崇拜:①“个人崇拜”;②“计划经济崇拜”;③“所有制崇拜”。
对应学生
用书P36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它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新型民主政治体系的框架。
角度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提示:(1)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
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合作,是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3)多党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4)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角度2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提示:(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3)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因此,依法治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角度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
答案 C
1.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简单叙述一下1954年宪法的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1954年宪法的特点。
解析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新中国民主法制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题主要考查这一知识点,考查分析加工材料的能力。
答案(1)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角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且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角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0·北京文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点拨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是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
答案 A
2.阅读下面材料: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请回答:
(1)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依据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民族区域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体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治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各项民主制度都得到发展,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角度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方略
提示:(1)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制教育。
(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角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制建设
(2010·四川文综,37)(节选)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
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2)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点拨第(1)问选举办法变化的情况可依据材料直接概括得出,“作用”一问则是在对前一问回答的基础上推理出各项具体的作用。
“轨迹”一问则应把握其历程中的总体进步性,但也不应忽视“文革”期间被迫中断的特征。
第(2)问回答看法并进行论证时,需注意二者关系的一致性。
看法应该是赞成这一主张或指出中国政府正是这样做的。
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角度用史实简要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
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2)略。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义正严词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个人讲话?”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
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这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文革”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解析第(1)问考查“文革”给民主法制建设带来的历史教训。
第(2)问要从前提和保障两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答案(1)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宪法和各项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对应学生
用书P38
(5年7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示范1】(福州模拟)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
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材料体现了()。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全国人大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每年向人大汇报工作,体现了人大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听取和审议的方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和组织原则。
答案 A
【示范2】(原创题)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微博,政府部门开官方微博一时成为时尚,“微博议政”成为表达民意、倾听民生最为便捷的方式。
对“微博议政”认识错误的是()。
A.网友可直接接触到代表委员,在线与官员交流,表达民意
B.“微博议政”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参政议政,网络上的民主政治
C.“微博议政”都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与现实脱节
D.“微博议政”属于新生事物,是双刃剑,需要规范
解析“微博议政”是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官民交流,但也需要加强规范与监督,C项中“与现实脱节”的说法错误。
答案
C
(5年6考)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共同纲领》的地位
【示范3】(秦皇岛模拟)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
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
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该会议()。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B.①②④
C.③④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即可看出是新政协的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答案 A
【示范4】(晋江模拟)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其主要依据是()。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基
本制度,是制定其它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
B
(5年4考)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的法律地位
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示范5】当“依法治国”的彩车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缓缓驶过天安门前时,一个崭新的时代迎面而来,几千年来作为统治和控制社会工具的法,被提升到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答案 D
【示范6】(绵阳模拟)“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村民自治,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选C项。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