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技术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基本概念 治疗技术 基本运动模式 临床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PNF技术的基本概念; 治疗原理; 基本手法与操作程序; 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
难点: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PNF技术在关节功能障碍和神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目的:
1. 治疗师有效的控制病人的运动 2. 促进施加阻力的方向控制 3. 防止治疗师疲劳
2.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 •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 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蚓状肌抓握 • 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2. 阻力(resistance) 3.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4. 牵伸(stretch) 5.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6. 时序(normal timing)
Kabat Kaiser
1947 Margaret Knott
Vallejo, CA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PNF的定义 二、 PNF的治疗原理 三、神经生理学原理
一、定 义
➢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 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
➢ 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 ➢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
➢ 正常运动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
➢ 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 • 四肢的运动与头部、躯干的运动相互影响。 总体运动模式的发展顺序: 对称→不对称→反转→单侧→对侧→斜线反转。 • 在具体治疗中,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
运动模式的种类
1. 对称
2. 不对称
1
2
3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3.阻力(resistance)
• 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 •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
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
反应增加 (Gellhorn, 1947)
阻力(resistance)
应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加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 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 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扩散
➢ 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 ➢ 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收缩的同时伴随着对抗 肌的抑制
• 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 法之一 (Gellhorn, 1949)
•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 (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
• 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 •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 功能性活动是由一些方向相反的运动组成 • 治疗中要完成方向的节律性逆转,在强化主动肌与拮 抗肌重新建立其平衡收缩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 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与质量,结合日常动作进行训练。
➢ 充分利用各种刺激来实现运动的再学习
第二节 治疗技术
一、基本手法技术 二、 特殊手法技术
一、基本手法技术
促进相应肌肉收缩。 ➢ 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
促进功能恢复。
二、神经生理学原理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连续诱导 ➢ 扩散 ➢ 后续效应 ➢ 时间总和 ➢ 空间总和
后续效应
➢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继续存在 ➢ 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
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 ➢ 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
连续诱导
➢ 拮抗肌强烈的兴奋之后, 可引起主动肌的兴奋
三、PNF的治疗原则
➢ 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 • 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 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
➢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 发展。 • 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 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
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 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张力,使之以正常 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 PNF强调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
浅感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觉评定
深感觉
一、基本手法技术
7. 体位和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8. 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 )
9. 视觉(vision )
1.体位 (body position)
治疗师面向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站立 治疗师双脚分开呈“丁”字步(或弓箭步),与运动方向保持 一致 治疗师的前脚指向运动的方向,可进行下肢灵活地屈伸动作 后脚的主要功能是当治疗师重心后移时,起到稳定身体的作用 双脚的位置或“丁”字步的指向要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转换
3. 反转
4. 单侧
5. 对侧
6. 对角线反转
4
5
6
➢ 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 化或加强。 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
➢ 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 表现为先屈肌和后伸肌占优势的相互转换 动作发育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 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协同作用”。 • 主动肌与拮抗肌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复合感觉
触觉 痛觉 温度觉 压觉
位置觉 运动觉 振动觉 又名本体感觉
皮肤定位觉 两点辨别觉 体表图形觉
实体觉 重量觉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40年 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