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补益剂—补中益气汤(方剂学课件)
伍 臣药
伍
黄芪、升麻、柴胡在本方中意在升阳举陷,黄芪补气升阳,升麻升其中 气,柴胡既能升阳举陷,又能疏达气机,使阳气上升外达,发热自除;
伍
当归养血和营,助参芪益气生血,使气有所附;陈皮芳香醒脾化湿,又 能理气和胃,补药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与 行 气 并 用 , 以 补 气 为 主 , 使 补 而 不 滞 ; 02 补 气 与 补 血 同 用 , 以 补 气 为 主 , 温 而 不 燥 ;
02 气 虚 下 陷 , 清 阳 不 升 表 现 : 脱 肛 , 子 宫 脱 垂 , 久 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03
气虚发热表现:脾虚气陷,阳气不能上升外达所致身热
自汗,渴喜热饮,伴气虚表现,其热不甚,但病程较长。
伍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百草补充益气,其中黄芪为君药, 宜生用、重用;
该患者为何证?应如何治疗?
玖
下面对本次课进行小结
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 • 体倦乏力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脉虚软无力
为辨证要点
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第八章
第一节 补中益气汤
补益剂
壹
1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中曰“气高而喘,身 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 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贰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叁
〖本方主治〗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肆
〖病机〗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肆
病证特点:
脾胃气虚表现: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晃白, 01 大 便 稀 溏 , 脉 大 而 虚 软 ;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方名: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总结:补中升阳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歌诀: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或: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善,亦治阳虚外感因),麻人赶猪,虎皮当旗。
(麻=升麻、人=人参、赶=甘草、猪=白术,虎=柴胡、皮=陈皮、当=当归、旗=黄芪)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中气下陷证。
加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方义:1.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 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 克、当归1.5~3 克、升麻 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
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
(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 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 克、当归0.6 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
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
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 1~2.5克,即使余药加至 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
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
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
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
病属内伤,故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
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主治脾胃气虚诸症1遗尿,脾肾阳虚用本方和肾气丸加味联合应用轮服。
处方一:黄芪甘草红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附子;处方二:桂附地黄丸加益智仁桑票绡。
2脱肛以及久泻不止加附子3胃下垂,加附子十克枳实三十克。
4子宫脱垂加五味子附子赤石脂车前子5气不摄血所致的各种出血症家阿胶茜草6久病气虚便秘也可以加枳壳,后用本方与麻子仁丸隔日一丸,此塞因热用,因气虚所致也。
二十三,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黄芩各等分。
主治妊娠保胎,临盆而产,产后百病。
此方养血祛湿清热而安胎。
以此方保胎治疗习惯性流产,凡血虚稍有热着,皆可用之。
遵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应少量常服方能奏效。
门纯德善用联合方组,即治疗方案。
如寒凝血滞型脉管炎(占75%)其主症是足冷青紫剧痛,然后坏死,系由于血管阻塞所造成,而阻塞的原因是寒凝血滞。
寒凝是病因,血滞是结果。
所以开始治疗时应以温里通脉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补气养血为助。
1.先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大热温经通阳,一马当先可苏止痛
2.第二方当归四逆汤兴奋末梢的阳气,在上两方的基础上活血化瘀通络
3.第三方:活络效灵丹加味。
上三方重在兴阳活血,但注意兴阳药和活血化瘀要都会消耗体内的物质储备(阴)所以
4.第四方用人参养荣汤,此方在补气得基础上养血,这样就是外发动鸿蒙,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给他补充了物质。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
不可将以上四方合在一起总,矛盾应一个一个解决,欲速则不达。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典型的中医药方,它主要针对体虚气弱、中气不足的人群,通过调整脾胃功能、补充气血来达到益气效果。
下面是该方剂的治则治法:
治则:补气益中,调和脾胃,养血生津。
1. 补气益中:补中益气汤的主要作用就是补益脾胃,增加中气,并且可以提高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功能,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因此,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是这个方剂的主要治疗目标。
2. 调和脾胃: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调和脾胃气机的作用,能够帮助修复脾胃运化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 养血生津:在调和脾胃的同时,补中益气汤中的一些药材还可以养血生津,增加体内的气血含量,从而改善虚弱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法:方剂中的主要药材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它们具有补气益中、调和脾胃的作用。
通过煎煮这些药材,可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结起来,补中益气汤的治则是通过补益脾胃、调和脾胃气机、养血生津来益气;其治法是通过煎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相应的功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导读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
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一)治疗顽固性呃逆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
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
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
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
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
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
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
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
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
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
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
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
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调节月经过多症状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
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
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
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
1979年8月17日求治。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是宋元一代名医大家李东垣,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
李东垣认为人的脾胃一旦受伤,则身体的元气就也跟着受伤,这样会出现许多病症:“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等。
补中益气汤方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样,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结果就泻肚子,有的人还脱肛,还有的人一体检,就检出西医说的胃下垂,女患者还有子宫下垂等等。
对于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
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了。
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
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名方方解人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然后是黄芪。
这个黄芪是味好药,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人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
如果把黄芪用蜜给炙了,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为君药,用量也最大。
在这里要格外注意的是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
炙甘草是补脾胃之气的,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
方子里还有白术,这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效方集锦——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人参6g,升麻6g,柴胡6g,橘皮6g,当归(身,酒洗)6g,白术6g,炙甘草9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时,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加减】如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炙甘草1克;如恶寒冷痛者,加肉桂0.3克或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克或0.6克;如头痛,加蔓荆子0.6克或1克;如痛甚者加川芎0.6克;如顶痛脑痛,加藥本1~1.5克;如苦痛者,加细辛0.6克;如夏月咳嗽,加五味子32枚,麦门冬0.6克或1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1克或0.6克,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中气不足,气虚发热或中气下陷所致。
治宜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故方中以黄芪为君,补气升阳;臣以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白术燥湿健脾益气,增强黄芪之力,以求脾胃元气得充则清阳可升,而无脾湿下流之虞。
佐以陈皮行气去滞,醒脾和胃,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调荣,升麻、柴胡升清举陷。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使脾胃健,中气盛,则发热、自汗、头痛、恶寒、纳呆、乏力等症自除;清阳升,气陷举,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诸证可愈。
综观“补中益气汤”立方大旨,仍不外乎补气升阳。
故张景岳曰:“补中益气一汤,允为东垣独得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芪助阳气,此意诚尽善然。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喘息性支气管炎【案例】某女,11岁。
补中益气汤类方
补中益气汤类方补中益气汤类方补中益气汤类方1、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方歌: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麻人赶猪,虎皮当旗)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2、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方)组成:黄耆、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炒曲、橘皮、白术、麦门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
方歌:东垣清暑益气汤,参芪归术加草苍;升葛泽曲麦味合,健脾祛湿此方强。
功效:清热益气,化湿生津。
主治: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大便溏泻,小尿黄赤,舌淡苔腻,脉虚弱。
附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比较:如果是素体就虚弱的患者,受暑邪兼有湿邪,用李氏清暑益气汤比较好,如果是暑邪伤人已使患者气阴两伤,则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3、顺气和中汤组成:黄耆、人参、甘草(炙)、白术、陈皮、当归、白芍、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功效:主治:气虚头痛,痛不可忍,昼夜不得眠,恶风怕冷,不喜饮食,气短懒言,六脉弦细而微。
4、升陷汤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效:益气升陷。
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
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仲,或神昏健忘,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 - 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滋阴潜阳更;丹参黄耆甘草汤,草木相伤施为真。
【方剂组成】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方剂功效】补中益气汤主要功效在于滋阴补阳、益气健脾。
适宜于气虚弱阳、脾胃虚弱及阴虚有实证的患者。
常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方剂用法用量】每日2剂,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剂主治病症】1.脘腹胀满:常见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食欲不振:补中益气汤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欲。
3.乏力:气虚弱阳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该方剂能够补气益阳,帮助缓解乏力症状。
4.盗汗:阴虚有实证患者常见的病症,补中益气汤可以滋阴潜阳,减轻盗汗症状。
5.心悸: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时容易出现心悸症状,该方剂可用于改善心悸。
【方剂方歌】中医汤剂方歌的编写旨在帮助学习方剂记忆,以下是补中益气汤的方歌: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滋阴、潜阳更,草木相伤施为真。
愈丹参,养胃气,白术健脾功更齐;甘草调和百草力,滋阴益阳功不亏。
此方治胃脘气郁症,补中益气心自宁;脾虚失血和乏力,本方食欲必增长。
寒少气逸虚火旺,此方火气可以平;脾胃要补要和缓,如此脘腹胀特轻。
人中自守火不失,行气建脾草木之真;脾胃气虚不发胖,补中益气岂有因。
舒肝降火胃自和,阴虚实证帝王金;滋阴潜阳方胜处,盗汗心悸俱减轻。
此方治疗的病症多,补中益气也延年;学医之人莫要忘,中药方剂功效全。
【方剂总结】补中益气汤是一款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通过滋阴潜阳、补充气血,调和脾胃功能,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方源:《脾胃论》•组成:o黄芪15克(一钱)•o炙甘草5克(五分)o人参9克(三分、去芦)o当归9克(二分、焙干或晒干)o橘皮6克(三分、不去白)o升麻3克(三分)•o柴胡3克(三分)o白术9克(三分)•用法: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身热有汗,渴喜温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或饮食无味,面色桄白,脉虚软无力,舌淡苔薄白,及脱肛。
子宫脱出,胃下垂,久泻久痢。
•补中益气汤方解本方由李东垣依(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之意而制。
方中重用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益肺气固表,益气升阳,故为君药;辅以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和中,东垣说:“参、芪、甘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虚热消退;佐以白术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使以柴胡、升麻,升举清阳,配合主药提升下陷之阳气,正如《纲目》所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索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诸药配伍,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补中益气汤按语本方以身倦体软、少气懒言、阴挺脱肛、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肾下垂、重症肌无力、子宫下垂、慢性肝炎、腹股沟疝、肠套叠、肠炎、乳糜尿、小儿神经性尿频、尿失禁、肾绞痛、小儿秋季腹泻、放射性直肠炎、白细胞减少症、崩漏、带下、久泻、失眠、耳鸣、呕吐、郁证、癲痫、遗精等。
如见气虚眩晕、恶心欲吐者,加天麻、胆南星、半夏;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汗多者,加煅牡蛎、碧桃干、浮小麦;气虚泄泻者,加石榴皮、山药;气虚遗尿,加山药、乌药、益智仁;带下量多清稀,加苍术、茯苓;治崩漏,去当归,加赤石脂、补骨脂;胃纳差者,加木香、砂仁、枳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强免疫、调符肠蠕动功能、防止贫血发展、改善蛋白代谢、增强体质等多种作用。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药以甘温为主,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组成,主治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主要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等脾虚气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气虚发热证,有时两个病证同时出现,现代运用于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脱肛、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等疾病。
内热炽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补中益气汤方证
补中益气汤方证是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适用于气虚证患者。
补中益气汤主要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以及升麻、柴胡等中药组成。
方中的黄芪和人参能够大补元气,白术、甘草能够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柴胡能够升阳举陷。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能够起到补益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各种症状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同时,患者在活动后容易感到心悸气短,容易感冒,且感冒后咳嗽无力,语言低微,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经闭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煎煮中药,每天服用一剂,具体药物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可以适当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牛肉等。
总的来说,补中益气汤方证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等。
通过了解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该方剂治疗气虚证患者。
在使用该方剂时,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用量和煎煮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1. 治疗乳糜泻
患者女性,年龄34岁,主诉腹泻、腹痛等症状已经多年,并且在许多医院治疗无效。
患者瘦弱,乏力,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泪涟涟,便秘,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为乳糜泻,需要治疗。
治疗方案: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人参30g,黄芪30g,白术30g,炙甘草10g,半夏10g,生姜5g,大枣2枚,
枸杞子、山楂各15g。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5剂,腹泻、腹痛症状均有好转,乏力、面色
苍白、精神萎靡等不适明显减轻。
舌淡苔白,脉象在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
2. 治疗慢性胃炎
患者女性,年龄46岁,主诉慢性胃炎已经十年,经常胃部疼痛,胸口堵得慌,自觉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不思饮食。
患者体质较虚弱,常常感到疲惫无力,舌淡苔白,脉
沉弱。
诊断为慢性胃炎,并且需要治疗。
3. 治疗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62岁,主诉失眠已经长达3个月,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因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疲劳,眼袋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为失眠,
需要治疗。
以上三个案例说明,补中益气汤对于一些体质虚弱、失眠、乳糜泻等疾病都有一定的
治疗效果。
当然,治疗前应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方
处理。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1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黄芪15~20克、炙甘草5克、人参(去芦)10克、酒归身(将当归身用酒泡)焙干或晒干10克、橘皮(不去白)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如为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水送下。
2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1、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
治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治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3补中益气汤加味的应用1、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
证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
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
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2、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
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3、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怠倦、痰涎自出、心悸等症。
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义。
如前所述,方师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余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
4、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
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证。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
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
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证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症。
5、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亏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之治。
又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
余治中气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6、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7、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由脾胃气虚引起多种病症,用补中益气汤基本指征:精神疲怠、肢体困倦、面色萎黄或苍白、饮食无味、气短懒言、动则喘促、舌白质淡、脉虚无力。
其兼有内伤身热、中气下陷者,尤为适宜。
及体弱之眩晕、头痛、耳鸣、视朦、背恶风寒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带、功能性低热等。
1、治体虚所致眩晕、头痛、耳鸣耳聋。
常见于神经衰弱、过劳、贫血、病后恢复期等体弱患者。
眩晕头痛属气虚者,常挟郁挟痰,伴有失眠,动则自汗,起则呕痰,口淡不渴,四肢乏力,舌淡苔白,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6克、法半夏12克。
耳鸣耳聋属肾虚,或中气虚弱,及过劳者,其鸣音较低微,两尺脉多虚,或大而无力,舌淡苔白,不渴,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9克、益智仁9克。
2、治体虚弱之视物不清、复视等,以年老体弱者多见,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虚大,或弦缓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杞子、川芎同煎,以补气血而益肝肾。
3、治体弱之背恶风寒。
《内经》指出:“气虚者兼背疼,少气不足以息。
”是阳气虚,不能卫外,故恶风寒,症属抵抗力低下,反应性差,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医案略。
4、治慢性气管炎。
适宜脾虚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食少腹胀,舌苔白,脉濡缓。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多痰而咳,病在肺脾,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制半夏12克、生姜4片,可收到良效。
医案略。
5、治子宫脱垂。
前人经验认为次病“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9克、艾叶12克、五味子9克。
现代实践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良好效果,不论脱垂时间长短,程度轻重,均可应用。
但以病程1、2、度疗效较好。
补中益气汤可增强体质,提高全身肌肉张力、促使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起到“陷者举之”的作用。
使子宫缩回阴道,每日1剂,连服14-28次。
本方对产后体质虚寒、气血衰弱、过早操劳之子宫脱垂者,疗效更佳。
6、治脱肛。
用于单纯性气虚脱肛,多见小儿及老人、病后体质虚弱者,多为营养不良所致。
使之直肠组织软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松弛无力,引起直肠粘膜脱垂,肛管和直肠脱出。
病案略。
7、治习惯性流产。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患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温肾药,以达健脾温肾固本的目的。
病案略。
8、治崩漏。
用于子宫功能性出血。
其症以陷、虚、脱较多,热则次之,寒者又次之。
瘀滞者可攻补兼施、通塞互用者有之。
陷、虚、脱者,则中气虚而气下陷,出血多而虚脱。
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固脱,生没药祛瘀,效果较好。
9、治白带。
常见本症为中气虚弱、脾失建运,且挟湿热下注,而成带下。
故用补中益气汤,加二妙散(苍术、黄柏)治疗,可获显效。
傅青主的“完带汤”亦可选用。
10、治内伤发热。
李东垣拟补中益气汤,原来就是治内伤发热为主要目标。
所谓内伤,凡有精神、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内脏损害的症候,都属内伤。
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热。
特点是:时热时止,日重夜轻;手心热,手背不热;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饮食乏味,脉大无力。
这种发热,大概属于某些慢性感染的发热,及体质性体温过高。
亦“功能性低热”。
经常期观察及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疾患。
内伤发热,既然是与体质和元气不足有关,治疗原则就不是散而泻之,而是温而补之。
补中益气汤含有甘温补气的药物,实践和经验证明,用其消除内伤发热是有效的。
此治法称为“甘温除热法”。
病案略。
11、治某些类型的呼吸困难。
前人经验,中气虚弱之“气少不足一息”,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气虚患者,呼吸循环功能较差,往往行路较快,讲话较多,上二三层楼就感到“不够气”呼吸喘促,用补中益气汤二、三剂,就有显著疗效。
医家张锡纯所述的“胸中大气下陷”也是指呼吸困难,程度较重而已,典型症状“呼吸不利,气短不足一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多沉迟微弱,关(脉)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所谓大气下陷包括: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充血行心力衰竭之显著呼吸困难,及某些肺部疾患、一氧化碳中毒、心脏过劳等,所致呼吸困难。
补中益气汤及张氏仿补中益气汤,其中主药是黄芪、党参。
12、加减衍化:
血血重者多加当归;肺热减去党参;头重加蔓荆子9克;头痛加藁本6克;痰多加法夏、生姜各9克;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各6克;咽疼加桔梗9克;阴虚去升、柴,加熟地15克、山茱萸9克、怀山药15克;泄泻去加茯苓、苍术、益智仁各9克;精神倦怠加党参9克、五味子4·5克;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各
6克;腹痛加白芍15克、甘草6克;有寒加肉桂3克;有阴火加黄柏、知母各9克;大便闭结加制大黄9克。
13、注意事项:
补中益气汤用于升提中气为主。
凡属上焦痰呕,气高而喘,中焦湿热,伤食膈满,阴虚内热等,终非升、柴之所宜,不可用补中益气汤原方。
可在原方基础上,根据病情加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