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启示我们,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永存的,文艺是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政治的。我们 反对文艺从属于反动的专制的政治,但是,这不妨碍文艺应当与人 民的民主的健全的政治建立和保持良性的对话关系。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在当时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学者提出以“认 识论”代替“工具论”。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理论界 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问题以及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启发人 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本体问题。与这种文艺观念相呼 应,新时期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了以 “寻根文学”为主要代表的所谓 “文化小说”。“文化小说”的立足点在于对文化与人类关系的新 认识。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一)本体论文学
按照本体论的见解来界定文学,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即文学作品本身, 即自身的本体存在。作为这样的本体论存在,文学既不与作者的意图 相联系,又不与读者的阅读相联系,完全成了一种与历史、社会、现 实绝缘的神秘的形式语言符号实体。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二)评价“文艺本体论”范畴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 “文艺本体论”话语
一、“文பைடு நூலகம்本体论”的流变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根据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不同理解,可以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界,把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占统治地位的文艺观念认为,文学艺术是观念形态的 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是革命 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这种文学观念虽然承认 “形象思维”等 文艺规律的存在,但主要是在 “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口号的支配下展 开对于文艺本质规律的探讨的。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 主要是在这种文艺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 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四)符号论
“符号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 《人类理解论》(1690)中提出的,后来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创造关于 符号科学的术语,从此“符号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其实,“符号学” 的学术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奥古斯丁的神学和古希腊的哲学逻辑 学中。
恩格斯曾提出关于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 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一、从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看文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合力论”思想对于我们思考文艺作为一种整体存在 的多方面性质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作用。文艺作为一种整体存在是由多 种力量的交互作用而构成的,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科学而系 统地阐述和确证文艺这个特殊的整体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 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有机结合的方法提供了一个 最佳视角。我们认识到文艺作为整体是“美学”和“史学”的“合力” 互相交错、互相熔铸而产生的“合金”,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正存在于 这种 “美学”力量和“历史”力量的“合力”的作用和过程之中。
3
二、建构科学形态的 “文艺本体论”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 不能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 以伟大,正因为他的痛苦或幸福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 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只有渺小的诗人才会 由于自身或依赖自身而喜或忧,然而也只有他自己才去聆听自己那小 鸟一般的歌唱。”
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提供了一个最佳视角。马克思主义 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启示我们:文艺作为整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系统,文艺的任何本质属性都不是这个结构系统中的某个层面所能单独决 定的。如果离开文艺系统这个整体,孤立地考察文艺的某个层面的构成因 素,并且把这个单一层面的构成因素说成是文艺的全部本质,虽然能够深 刻揭示文艺的这些层面上的局部本质,但从整体上看,这种 “片面的深刻 的真理”,不可能达到对文艺本质的全面的深刻的正确理解。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如何客观公正地理解与评价中国当代文艺前30年所遵循的基本的原则和 观念呢? 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这样一些原则和观念放在它们赖以产生 和形成的历史语境中去加以考察,并进行唯物辩证的历史分析。另外, 不能对文艺的 “从属论”、“工具论”这些已经成为文艺历史现象的 话语加以简单的否定,因为这种简单的否定是有违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 史需要的。文艺的 “从属论”、“工具论”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 原因的。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文艺本体论”论者对“文艺本体”的界定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 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式即本体,文学作品的语言事实存在即文学 作品的本体存在;二是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生存状态即本体,而文艺 的真正本体只能是人类本体,艺术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纯粹的生命意 识,任他的生命本性自由地运动,“人类生存本体论”终于演化成了 人类学意义上的 “艺术本体论”。
二、建构科学形态的 “文艺本体论”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振兴 中华、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理想、有良知的中国作家 和艺术家理应同人民一道,与历史同步,时时关注当代生活。在富有创造 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作家、艺术家的根本任务同样在于使 自己的创作和作品有助于改变世界。文艺活动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形而 上学,文艺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践活动。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第1期上发表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一文。朱光潜 引经据典地阐释了文艺 “非上层建筑”的特性,引发了中国文艺界关于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争鸣。当时的许多文艺理论家鉴于 “文化大革命”文 学对文艺本质规律的蔑视,力求疏离文艺与政治的胶合状态,并将文艺 从政治占支配地位的权力话语中解脱出来。但是,其中的一些学者或许 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文学的要害是与反人民、反民主的 政治权力的胶合。
一、 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三)结构主义文学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有五个核心概念, 即顺序、进速、频率、语式和语态。 “顺序”指故事的发生时间与叙述时间的关系,如有的作家在叙述故事时, 经常采取倒叙、闪回、交错等叙事技巧。“进速”指在叙述过程中,作者 如何扩展、删节和概述事件。“频率”指故事实际发生的次数与作者讲述 次数的关系,两者相同视为 “同频式”,两者不同视为 “异频式”。 “语式”指叙述的“距离”和“视点”。“距离”指叙述者与叙 述内容 的审美距离,如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等。而 “视点”指叙述者与文学人 物的关系。
一、 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四)符号论
“符号学”观念在当代西方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当代西方的语义 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心理学、伦理学及宗教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 《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 《语言与神 话》及 《符号形式的哲学》中提出了系统的符号学理论,奠定了他的符 号学哲学基础。
(一)起源: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本体论
特里·伊格尔顿在 《文学原理引论》“作者序”中认为,20世纪文 学理论发生重大转折从1917年始。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以往的文艺研究只是运用过了时的美学、心理 学、历史学公理,而忽视了文艺研究的主要任务,从而使文艺研究本 身丧失了科学形态性。
一、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一、从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看文艺方法论
在对包括“文艺本体论”在内的诸多文艺学现象研究中,我们必须坚持 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的论述,主要是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观察具体的文艺现象,并形成了特殊 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精髓表现为“美学观点”、“史学观点”的统 一,即“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有机融合的文艺学方法论。
一、 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三)结构主义文学
“结构”一词原指总体中各部分、各要素、各单元之间的本质联系。列维 斯特劳斯认为,一种结构作为结构必须符合以下几项特定的要求: 1.由若干成分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相关因素 的变化; 2.有可能排列出同一类型和同一种模式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3.能够预测当其中的一种或数种成分发生变化时整个结构系统将出现怎样 的反应; 4.组成这种结构系统时,应做到使一切被观察的事实都可以成为直接被理 解的对象。
二、建构科学形态的 “文艺本体论”
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必须时刻关注并介入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 等诸多方面的现实生活,积极投身到人民创造历史的洪流中去,从人民创 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能够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 实践活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神产品。不再提倡 “文艺从属于政治”这 样的口号,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可以脱离社会,包括脱离社会的政治,从 而走向主张文艺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提供所谓 “纯粹的审美关怀”。这种 所谓“纯粹的审美关怀”本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的、经济的、 政治的、文化的动物,对人的关怀本身包括对人的社会关怀、经济关怀、 政治关怀和文化关怀,而躲避、疏离、掏空和排斥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 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所谓的 “文艺本体”观显然是虚妄的。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三版)
第一章 本体论文艺思潮
目录
第一节 西方文艺学范畴的“文艺本体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文艺本体论”话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第一节 西方文艺学范畴的“文艺本体论”
一、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二)评价“文艺本体论”范畴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图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倾向于关注作品与外部宇宙世 界的关系;带有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主体论文艺批评方法则倾向于 关注作品与创作主体——作家的关系;接受美学则倾向于关注作品与作品 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文艺本体论”则倾向于关注作品文本。艾布拉姆斯 认为:“尽管任何一种较为恰当的理论都考虑到这四种成分,但正如我们 将看到的,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清楚地显示出朝向一种成分的方面。”“批 评家倾向于从其中一种成分中不仅引出他用来判断作品价值的一些主要标 准,而且引出他用来解释、区别和分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
一、 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三)结构主义文学
弗莱的 “原型派”结构主义叙事理论颇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天人同构说”。他在 《批评的解剖》一书中认为,自然界的季节是 往复循环的,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是如此,为了摒弃文学批评中的主 观随意性,应当像遵循自然规律那样去发现文学规律。 弗莱认为,对应于自然界四季的春、夏、秋、冬,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文 学作品:对应于春天,是喜剧;对应于夏天,是罗曼司;对应于秋天, 是悲剧;对应于冬季,是讽刺性作品。
(二)英美新批判派
“本体论”一词最早进入文艺学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文 学批评家约翰·克罗·兰色姆在 《新批评》一书中使用了 “本体论”这 一概念。如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兰色姆也认为传统的社会学、心理 学和思想文化学的批评等文艺学批评方法不是从作品存在的现实文本出发, 而是从批评家们强烈的主观印记出发来阐释作品的意义,因而这些文艺批 评方法具有极大的伪科学性和非科学性。
一、 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四)符号论
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借助数理逻辑对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和符号美学 进行了系统地发挥。她的著作《哲学新解》,特别是《情感与形式》正式 确立了符号美学的地位。 在卡西尔—朗格的符号美学看来,文学艺术绝不是对现实存在的复写,而 是作家、艺术家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正像科学家发现各种事实或自然法 则一样,作家、艺术家是各种符号的发现者,而对事物的纯粹形式的发现 绝不是一种天然的才能。
一、西方 “文艺本体论”扫描
(二)英美新批判派
新批评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排除心理学批评方法的干扰。新批评派的另外 两位代表人物——W.K.威姆塞特和 M.C.比尔兹利在合写的 《意 图说的谬误》与《传情说的谬误》两篇文章里充分阐明了 “本体论”批评 应尽力排除心理学批评方法干扰的观念。“意图说”指那些带有实证主义 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批评,以作者的创作构思或意图为尺度判断文艺作 品的价值。威姆塞特和比尔兹利都认为这样的文学批评是不足取的,因为 诗人的创作构思或意图并非诗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