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精神: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 幕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 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 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 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 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
品味语言
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 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长远的目光 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人物特点
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对 比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总结课文
(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 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 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 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争论气氛 热烈和谐,与智叟的争论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 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 困难。愚公——①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②有长期艰 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有发展变化的眼界(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3 愚公移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顺畅翻译课文,
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 言文自读能力。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 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 会勇往直前。
品味语言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 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没有。原因: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 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 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 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的结尾烘托 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 深。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 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 望。③这种神话的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 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 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重 对比色调。如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 的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 移山。智叟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 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作者反 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 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 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愚公面对困难的解决办法:
没有地方放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不惧路途遥远
劳动力缺乏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跳往助之”
——团结一切力量
智叟的嘲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移山的信念会永远传承下去
移山的结果: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移山之因:塞、迂
山高
愚
困难(自然) 路遥
决心之大
公 移
移山过程:
工具简单
山
其妻献疑 冲突(人为)
坚忍不拔
智叟笑而止之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wk.baidu.com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 改造自然的精神。
6.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向着。 2.聚室而谋 使动用法,使……聚。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整体感知
梳理全文的脉络。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 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 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对于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
其妻: 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 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 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 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 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这样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 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
以神话结尾的目的: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 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 其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 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深层探究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 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深层探究
3.“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 谁?表明了什么?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之;③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深层探究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 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 了什么呢?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 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集合全家来商量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简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全书共 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 人以启迪与智慧。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 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 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 暮四、歧路亡羊等。
相关介绍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 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 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好的寓言, 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从文中找出愚公移山原因和目的的句子。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第一段介绍了两座山的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介绍了山的名称、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衬托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的品质。这是故事 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山岗阻隔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 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 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 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 没有山冈阻隔了。
老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你也太不聪明了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指草木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 阻止愚公说:“你也太 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 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 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 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 呢?”
长叹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将近 况且
疑问代词,哪里。 加强语气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
1.年且九十
(古义: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
2.指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 )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肩负、扛; 今义:莲花)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指草木; 今义:毛发)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土石?”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 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 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 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 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 呢?”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幼儿,小孩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不如,比不上
即使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穷尽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没有话来回答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 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 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 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这两句话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 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 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形象的高大。文章 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深层探究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 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之妻“献疑”: 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 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 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重点积累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2.汝之不惠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二、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告之于帝
的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这件事。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面山而居 何苦而不平 而山不加增
字词积累
万仞( rèn ) 荷担( hè ) 孀妻(shuāng) 智叟( sǒu ) 一厝( cuò )
冀州( jì ) 箕畚(jī běn ) 始龀( chèn ) 穷匮( kuì ) 雍南( yōng )
字词积累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谋,商量。 【穷匮】穷尽。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寒暑易节】更替。
纷纷表示赞同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 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 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 远。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 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 纷表示赞同。
提出疑问
课文写了愚公移山的哪些内容?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倒土的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具体的行动: “遂率子孙……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困难:
➢ 两座山面积大、高; ➢ 愚公年老力衰; ➢ 移山劳动力缺乏、工具简陋; ➢ 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路途远; ➢ 妻子的怀疑、外人的讥讽。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三个能挑担的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凿石头,挖泥土
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 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 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 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 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 季,才往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