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8d9efb7375a417876f8f94.png)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9aedc83186bceb19e8bb7b.png)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ca292a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0.png)
第1篇: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96e48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1.png)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情感。
本节课将通过对该诗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唐代秋天的风景和诗人情感的表达,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导入】
通过几张唐代秋景画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先感受唐代秋天的美景,引起学生对秋天
的思考和体验。
【呈现】
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
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并引出本诗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秋兴八首(其一)》,营造出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分析】
解读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通过将诗歌分为不同的段落,分析每一段的意境和情感
表达。
比如第一段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第二段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慨。
【学生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每一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
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对比】
与其他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
比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两首
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
【拓展】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秋天时的感受和心情,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描述秋天的文字。
【总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一起朗读整首诗歌,再次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
人的情感。
【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心情。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ffb70e0b5f0e7cd1842536c7.png)
秋兴八首(其一)一、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送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成为“诗圣”。
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进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整体感知1、诗歌鉴赏的要领:“四抓”、“三么”(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2)抓作者“知人论世(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情感,技巧。
(4)抓注释:A、难理解的词语;B、传递诗歌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2、听朗读3、明诗意三、具体赏析(一)抓题目秋兴,即触景生情、因秋感兴,是杜甫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八首,教材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夔州的两个年头里,杜甫已经五十多岁了,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诗人,后人称其为“诗圣“。
河南巩县人。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作自我牺牲。
纵观杜甫一生的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
《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
![《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3c7b7cebe87101f69f31952e.png)
杜甫
说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二课,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起 统帅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 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说学情 与课标
(一)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借 助注释读通诗歌,初步感知文意,但此阶 段的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审美能力不 高,不能够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学法 与教法
(一)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二)教法:教授法、提问法。
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朗诵课文,概括全文 大 (。意三。)合作探究 分组探究诗中描写了 哪些意象。 (四) 课堂练习 诗中意象有怎样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概括归纳,巩固新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二)课标: 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 式,从语言、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 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说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二)掌握诗歌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三)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
说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诗歌意象,品味情景 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诗人感时伤世,忧国 忧民的爱国情怀。 。
说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高二语文下册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d114d69b89680203d8257c.png)
高二语文下册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文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课文背景:这首诗在以前的中学教材中从未选过,这样一首全新的诗歌在教学中承载起新课改的任务与要求。
《秋兴八首(其一)》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
3、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2、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思。
3、教学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朗读讨论法
(2)提问点拨法。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73948b9f3f90f76c61bd1.png)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死的松不开。
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
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
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篇二:秋兴八首教案很棒】【篇三: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型:讲读课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
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精品讲稿知识讲稿
![秋兴八首(其一)精品讲稿知识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30a1064852458fb760b560d.p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 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 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2、此句写昭君本人,一“去”一“留”,写尽了 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 3、上句的紫台和朔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然就 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异 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的生活。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题解
•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 意。 •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 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 国家之事。) •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 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 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 争也接连不断。
4、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 简单的词语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 颜呢?此句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昭君 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 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 际上就根本不认识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 外的悲剧。“环佩’”一句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 远不变。虽留青冢,然魂魄还会在月夜中归来。
再读 文本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诗歌中的秋天
蒹 葭(诗经)
蒹 葭 苍苍 ,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诗歌中的秋天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965ecdf111f18582d05a2c.png)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0410219a76e58fafab003c5.png)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萧县中学语文组:段静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写的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真挚的一组七言律诗。
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从命意上说,有领起的作用,为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蓄势。
颔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全都笼罩在一片萧森的气象之中。
第三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指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了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促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全诗就此收住,余意绵绵。
二、说学情。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望》等诗,对杜甫其人及其诗作并不陌生,因此在介绍作者时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完成。
比较阅读环节的设计也是基于温故知新的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诗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伤时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是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四、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老师的角色不应该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71e1d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d.png)
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一篇: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意象、手法、语言等角度赏析诗歌【教学难点】分别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结合三首诗歌,了解杜甫沉郁一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秋兴八首(其一)一读,读准节奏朗读指导——律诗1、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3、中间两联须对仗。
4、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二读,细读标题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读,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四读,品读鉴赏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秋兴八首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197ffea0116c175e0e4832.png)
秋兴八首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篇目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本单元的设计主要是知道学生学习唐诗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本单元通过第一篇《蜀道难》体会了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则要触摸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秋兴八首》是公园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的是第一首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二、学情高一下学期了同学们通过这前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对这一课的学习应该注意在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课情感的抒发是含蓄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押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说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通过鉴赏最终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三是教学理念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理念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这一课的教学我将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四、教学设计(一)总体设计方向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诗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三、吟诵感知(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或者说你有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2)自由朗读(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4)齐读全诗(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四、涵咏赏析提问: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呢明确:意象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㈠玉露凋伤枫树林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明确:白露(white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六、作业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之秋意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秋景波浪风云丛菊孤舟高城。
秋兴八首说课稿课件
![秋兴八首说课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bdb1f8f705cc1755270976.png)
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
何作用? 通 诗 意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 催刀尺、急暮砧
4、明手法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5、品情感
抒羁旅之愁
悲家国之事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 句?为什么?
个 性 化 解 读
杜甫诗作特点:
优美的韵律 深远的意象 练达传神的语言 奇妙严谨的构思
延 伸 拓 展
一、看诗题
秋兴:因秋感兴的意思。 本诗是作者所写的一组诗 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 给全组诗歌定下感情基调: 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二、想作者--知人论世
1、生平经历。
2、创作背景。
三、通诗意
1、范读 2、点评 3、齐读 4、讨论
通 诗 意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的 每一联写了什么内容?
分四组讨论,每组重点讨 论一联,派代表发言。
作 业 设 计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下面的两首诗。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板 书 设 计
首联:玉露、枫林
尺、暮砧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抒羁旅之愁 悲家国之事
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杜 甫
段静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创 作背景、艺术风格。
2、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 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 忧思,体会诗人感伤时势、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诗 歌 鉴 赏 的 五 步 骤
一、看诗题 二、想作者 三、通诗意 四、明手法 五、品情感
对比阅读: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前出塞(其一)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说课稿 (1)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说课稿 (1)](https://img.taocdn.com/s3/m/51ba5f6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a.png)
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的《秋兴八首》,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情第三:说教学目标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阐述第四:说教法、学法第五:说教学过程第六:说板书设计第七: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本单元继学习了李白的浪漫激情之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能够结合注释了解全诗大意,八年级阶段,学生学习了杜甫的三首诗《春望》、《望岳》、《石壕吏》,有利于学生大体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诵读法把握全诗基调。
但是,在不了解全诗写作背景,人生境遇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了解到诗人蕴含于诗中的深意。
因此,课前我交代学生做的预习任务有:1、搜集诗人做诗时的生活境遇和时代背景;2、回顾之前学习的杜甫作品,总结杜甫诗歌的大体特征、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
三、说教学目标(一)基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科的三维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熟读成诵。
新课标要求该阶段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文名篇。
2.运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伤己的爱国之情。
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01d0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b.png)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几个问题探讨:〔其实每句都可以, 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死的松不开.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篇二:秋兴八首教案很棒][篇三: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型:讲读课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入##,寓居##,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经##等地到了夔州〔今##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766〕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在寓居##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X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艺术特色]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X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X.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与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三、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参考资料]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X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若谓##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清?金人瑞《杜诗解》〕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玉露降,枫林凋,秋气萧森景波浪汹涌,连接天地巫山风云,下接地阴深沉悲壮故园心气韵雄浑情忧国泪。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49b04c6bec0975f465e2e0.png)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在本单元继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教学理念针对如今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一)总体设计及理由: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知内容。
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b946b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3.png)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原文: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其中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
教学重难点进行阐述;
第二、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说教学过程;
第四、说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文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课文背景:这首诗在以前的中学教材中从未选过,
这样一首全新的诗歌在教学中承载起新课改的任务与要求。
《秋兴八首(其一)》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
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
3、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2、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思。
3、教学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朗读讨论法
(2)提问点拨法
(3)自主探究法
二、学法
(1)探究式学习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
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自主探究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的意境。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关于杜甫的动画短片(四分钟),让学生自己全面的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和此诗的创作背景。
古人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
”那肯定是不行的,这一导入的设置不但是为了激
发学生鉴赏这首诗歌的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诗意,体会感情。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诗歌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都蕴
藏着丰富的旨趣,只有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
据此,我设置了“三读”这个环节来让学生整体感知这
首诗歌,)
1、听范读,学生默读。
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
此为音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
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中间穿插学生个别诵读,齐读等,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秋兴八首(其一)》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此为情读。
三、具体赏析
1、设置问题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意象:枫树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丛菊舟(意象凄凉)特点:凋伤萧森汹涌阴沉泪孤独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
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
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
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
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些意象构成意境。
(在分析出意境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让学生分析这样的意境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忧国忧民
(3)总结:借助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赏析的内容。
(4)背诵:在完成诗歌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四、补充:我们平时在鉴赏诗歌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某联(某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类的问题要怎样回答呢?请看答题格式(幻灯片展示)
答题步骤:
(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通过描写……(景物、场景)抒发了(流露出)……的感情”
作过明确要求后,学生明白如何答题,就可以尝试答题了。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的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从借景抒情角度鉴赏诗歌的掌握。
)
试赏析第三联,做一个巩固练习。
事实证明,只要指导到位,学生可以掌握的很好。
(五)课外作业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如下:
写作练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这首诗描绘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以下四
方面进行认真的完成教学反思,以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
准备。
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落实。
2、反思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真正优良。
3、反思学生是否真正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4、反思课堂管理是否真正良好。
王晓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八年级语文《草》个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鄂教版七年
级上册)
书法教案言字旁的写法(人教版上册)
《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上册)
《中考议论文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一)
《理想》教案(三维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漫游语文世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活动专题《我也追星》精品教案教
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的鸭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童趣》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