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戚敏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9期

【摘要】本文概述了铜仁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现阶段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加快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改革;加快小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优化区域基础设施结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有效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本和科技的支持;构建资源与环境支持体系。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

一、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两带两圈”区域经济增长极初现雏形

铜仁地区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省级重点开发区域,集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进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和重要矿产资源的集聚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需要保护的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严格加以保护。近年来加快形成铜仁城市经济圈,构建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推进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培育发展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两带两圈”区域经济增长极初现雏形。

2、城乡统筹,“城镇经济”促进“六个新跨越”

铜仁地区大力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城镇人口120.5万人,较2005年增加20.5万人;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86.91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23.7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9%,比2005年提高4.4%。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城镇数量发展到74座(含5个办事处),城镇密度为0.41座/百平方公里,以县城为重点的34个中心镇发展速度加快,城镇职能不断丰富,形成了一批特色城镇和专业化城镇[1],城镇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3、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51.74亿元,是2005年的1.91倍。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3.7∶22.7∶33.6变为2010年的32.28∶23.3∶41.42,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亿元,比2005年净增153.86亿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5亿元,比2005年净增22.4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1000元和

3222元[2]。经济的发展,使政府拥有了更大能量,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居民收入增加。

4、龙头企业带动经济较快发展,居民分享产业化成果

目前,铜仁地区有省级龙头企业23家,地级龙头企业51家,实现利润8879万元,上缴税金3538万元,为35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3]。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年可产3000吨茶籽油和1万吨珠茶,其承包收购的茶场可吸纳1800余人就业[4]。全区已建成各类种植基地98万亩,各类畜禽水产养殖基地规模661万(尾、羽)只,区内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2个,入组织农户数量达32082户。

5、面临区域发展的诸多机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贵州省内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都有利于铜仁地区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发展新格局。铜仁地区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不断改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得到提升,周边交通线的建设缓解了铜仁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

二、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面临制度性障碍

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足。一是户籍制度附加的福利差距较大,制约城乡二元制结构的改变。二是土地制度不健全。建立在土地资源分散的基础上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从长远看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社会保障在全区城乡覆盖不广。四是教育、就业制度不协调。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障碍较多,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五是是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

2、城市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力较弱

至2009年底止,铜仁地区城镇化率为29%,比全省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7.6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辐射能力弱。铜仁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目前城市人口约23万,仅占全区总人口的5.7%,中心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对全区经济要素的聚集力、带动力、辐射力不强。各县城规模也不大,一般在2~8.5万人[1],城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力较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不足。

3、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支撑不强,经济发展缓慢

在各地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类型重复、职能雷同的现象,集中在茶叶、果蔬、中药材、畜牧业、煤炭、旅游等行业。这种产业类型、重点和发展趋势的趋同,缺乏整合调控,可能会造成恶性竞争与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基础低、规模小,整体产业发展较滞后,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发展较慢,支撑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经济发展较缓慢。

4、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整合度不高,功能不完善

近年来,铜仁地区对城乡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因地方财力有限,建设资金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城市的居住、求学、就业、医疗、交通、休闲等功能不足,城区的绿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新能源使用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城市(镇)的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未形成一个整体,各种交通资源的综合利用缺乏有效衔接,整合度不高。工程性缺水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滞后。

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一是基础建设投入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2009年,全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6.73亿元,其中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达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3.3亿元[1]。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医疗卫生水平不平衡,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四是科技文化不平衡,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要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变动不稳定,不利于差距的缩小。

6、区域性经济组织需要完善

有效的经济组织是区域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关键。不存在协调行政区域的组织机构和利益共同体,就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区域整体化的发展停留在由市场调节的企业层面上,一些公共领域协调较困难,利益协调的渠道并不畅通。

三、铜仁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铜仁地区社会经济的现实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快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讲,城乡经济的分离和对立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造成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实现必须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建立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消除由于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城乡待遇差异,使农民、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平等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