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三年级下册《生命、生活与安全》教案全集(17页)-(政治).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年级下册《生命生活与安全》教案个性化设计
第一单元热爱生命
1、寻找生存的家园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 1—3 页
二.教学目标:
1、懂得不同的生物要依赖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2、知道有许多生物与人类分享着共同的家园;
3、了解人与动物在营建生存环境方面有何差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规律。
难点:弄清人与动物在营建生存环境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生命小问号
谈话导入:燕子春来秋去,牛羚长途迁徙,鲑鱼逆流洄游它们究竟在寻找什么
呢?
板题:寻找生存的家园
二)探索新知
1、生命小博士
1)引导观察教材插图,说一说:各种生物分别适宜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你知道吗?在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小动物与我们共同分享着地球这个美
丽的大家园?
3)读教材 P2 页的两个小故事,结合插图理解,然后分组讨论读后的感想。
(生命的脆弱与不屈)
2、生命小智慧
人类是怎样学会营建家园的?
1)距今 200 万年 ~20 万年的远古人类:结群而居,狩猎为生,学会用火,
能制造简单的石器。(旧石器时代)
2)迁徙到地势较平坦的地区,搭建窝棚、精细磨制石器,尝试圈养动物。
(新石器时代)
3)迁徙到平原或河谷地带,刀耕火种、开荒垦地、营建家园,过上了定居
的农耕生活。(原始农耕时代)
3、动手操作:画一画你心中的美好家园。
三)全课小结。
人于动物在营建家园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
动物可以通过迁徙寻找到适宜生存的家园,人类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
创建自己理想中的美好家园。
板书设计:1、寻找生存的家园
牛羚→水草丰茂的草园蓝鲸→辽阔的海洋鸟儿→森林和湿地小鲑鱼→僻静清澈
的淡水区
动物迁徙→寻找到适宜生存的家园人类→用智慧和劳动创
建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家园
2、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教学内容:
教材 P4—7 页的全部图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预防接种的重大意义。
2、了解人类研制发明预防接种疫苗的艰辛历程。
3、教育学生积极参加预防接种、保障身体免受疾病的折磨。
教学重难点:
了解预防接种各种疫苗对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
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一定都打过很多预防针是吧?那么有谁知道:无病无痛的,
我们为什么非要去打那些预防针不可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板题)
二、探究新知:
1、牛痘的故事
1)牛和人都会被牛痘病毒感染而致病,但不会致命。
2)天花病毒与牛痘病毒相似,但更具危害性,很容易致人死亡。
3)几千年来,天花夺去了亿万人的生命。
4)有人发现,被牛痘病毒感染过的人,体内会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抵
抗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再次侵害人体。(牛痘疫苗 ~预防天花)
2、生命探索:
1)接种疫苗,预防疾病
古代中国 ~~ “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
18世纪末,发明牛痘接种,消灭了天花;
1889 年,狂犬疫苗问世,征服了狂犬病;
1921 年,“卡介苗”研制成功,预防结核病;
1928 年,“百白破”疫苗诞生;
1982 年,高效乙肝疫苗诞生。。。
2)使用抗生素,消炎杀菌。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使人类平均寿命增长了
10年。
由于个人的体质差异,有的人会对某些抗生素产生过敏反应,对此类人
群滥用抗生素有可能致其死亡。
3 )注射青霉素制剂之前,必须要先做皮试。皮试15 分钟无过敏反应方可
注射。
三、全课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查看你的预防接种证,看看从小到大,你都打过哪些种预防
针?
板书设计:2、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藏族聚居区的基本自然环境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习俗。
2、从人们衣食住行的方式了解到这不仅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更是人们长期
积累的应对环境的生存智慧。
3、从藏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角度,体会、感知藏民族敬畏自然的生命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藏民族民俗文化;三年级的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要从藏族
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和藏民族日常生活的方式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智慧有一
定的难度。尤其是如何正确理解藏族文化中的宗教情怀。
教学准备:四川藏族聚居区的风光照片、旅游画报、胶水、白纸或者纸板两
张、彩色笔。
教学课时: 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命小问号
活动一:词语集合
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围绕“四川藏族聚居区”这个核心词,说出自己
所知道的相关的词语。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几分钟讨论时间,同时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藏族民歌作为背景音乐。如果是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学
生,对本区域文化非常熟悉,教师也可以在提问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集合分
类说出相关的词语,比如:地名、食物、歌手等。
阅读课文第8 页第一部分的文字,欣赏美丽的风光。教材上的 4 张图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是九寨沟、稻城、贡嘎雪山、海螺沟。
活动二:图片全接触
提问:你曾见过这些美丽的景观吗?让同学们分享一下在四川藏族聚居
区旅游的经历和见闻。如果是藏族聚居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大家看看旅游
杂志的相关报道和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在人们眼里,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片
土地。
二、生命小秘密
向学生介绍一下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基本地理概况,让学生说了解其实这里
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动植物生长,农业产量很低,生存条件并不理想。
活动一:猜谜闯关
让学生猜谜:教师给出谜题之后,学生把答案选项写在纸上,相互监督,答对的可以闯关进入下一道题,打错的就淘汰。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参考以下题例设计与四川藏族聚居区相关的题目。
1 )第一关: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地势______ 。( A. 很矮 B. 很高)
2 )第二关:四川藏族聚居区的气候_______ 。( A 很冷 B 很热)
3 )第三关: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农田里可以种植_____ 。( A 西瓜 B 青稞)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生活在四川省的藏族人民的生活情况有个初步
的了解。
活动二:连线
给学生准备好阅读题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 页的课文,让学生把相应
的事物与其生产原料用线连接起来。
(青稞对应糌粑和青稞酒;牦牛对应奶酪、酥油灯、酥油花、毛织帐篷;
绵羊对应藏袍;石头对应房子 )。
活动三:细说藏袍
学生在阅读了解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基本状况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一幅拼图。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选定一种居住方式,帐篷或者漂亮的石头房
子。可以从旅游杂志上剪下来,贴在白纸上,也可以自己试着画在白纸上。
把白纸剩余的部分分成三份,一份种青稞,画上青稞田,或者涂成某种指定的颜色;另一份涂成蓝色,代表一个湖或者一条河;剩余的部分涂成绿色,代表草地。从杂志上找到并剪下马、牦牛和羊的图片,贴在图画中草地的位置上。也可以自己画好,涂上颜色,剪下来再粘贴。
比一比,看看谁拼的家园最漂亮。
活动五:制作玛尼堆
先阅读课文了解玛尼堆是什么,教师可补充各种玛尼堆的图片,也可以设计为任务型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玛尼堆的图片,带到课堂大家一起分享。教师评价要点:玛尼堆不仅被视为供人祈祷的神堆,更重要的事藏族人
民居住地区海拔高,地广人稀,气候变化莫测,哪里的人因为游牧或者其他原因需要迁徙,经常会走到空无他人的旷野里,而这个时候看到玛尼堆,就看到了人的痕迹,就意味着有人在此经过,旅行的人就知道自己离人居的地
方不远。玛尼堆所传达的信息给人以巨大的安慰和勉励。每个经过的人,都会添加一块石头,是这个“神堆”更高一点,免于风化与消散。让学生依次传递自己刚才制作的拼图,每个人在经过自己的一张拼图上面,贴上一个浅色的圆形,代表一块石头,在靠近河或者湖的地方,依次堆积。最后每张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