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的年龄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婚年龄常见假设的验证和理论试探1

──以CGSS2006中1996-2005年间第一次结婚的初婚年龄进行研究

吴舒景

【摘要】本研究使用CGSS2006中1996-2005的第一次结婚的样本,研究了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中,我们对几种初婚年龄常见的命题进行研究。结果表示,性别、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教育水平不同的人们间,其初婚年龄存在差异。教育水平提高与女性的初婚年龄负相关,男性中不明显;城市和农村间的妇女其初婚年龄存在明显差异,而这关系没有在男性中体现;中国东部和城市的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不存在统计差异。在第二个主题中,我们指出在婚姻市场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会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拥有更良好的竞争地位,从而使“年轻女性”与“收入高的男性”的婚姻交换成为可能。但这个结论仍需相关研究去验证。

【关键词】初婚年龄;CGSS;婚姻市场论;婚姻交换;

导言

第一次结婚时的年龄称为初婚年龄。

本研究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经常听见的“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早婚”、“高教育水平的女性比低教育水平的女性晚婚”是真的对吗?有通过统计上的验证吗?

第二个问题是,婚姻是一场“青春跟货币”的交换吗交换吗?社会交换论、婚姻市场论和性交往策略论,都对女性婚姻作出了一定的论述。社会交换论认为婚姻的本质在于交换,而性交往策略论更明确地认为,婚姻是年龄貎美的女性和事业成功的男性的一场性交换。本研究尝试对这个备受社会舆论争议的话题进行简单的研究。

文献综述

初婚年龄,尤其是妇女的初婚年龄,与人口、经济等重大议题互相关连,所以其实证研究十分多。目前国内外研究初婚年龄的研究相当,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有应用研究色彩的,对初婚年龄的经验研究;另一是从理论出发,对初婚年龄的理论研究。

经验研究

简的来说,目前对初婚年龄的经验研究可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择偶的偏好对初婚年龄影响的研究,另一类是从纵向的初婚年龄变动分析其变动趋势的研究。

对择偶的偏好对初婚年龄影响的研究方面。风笑天(2006)对全国省会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未婚青年的期望婚龄明显高于已婚青年的实际婚龄,已婚女青年近90%的人是在22-26岁结婚,已婚男青年中超过90%的人是在22至27岁结婚,分别都比期望婚龄提前两至三岁。许多澍(2008)通过总结西方的理论和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考查改

*本论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2006年数据。该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

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执行,项目主持人为李路路教授和边燕杰教授。作者感谢上述机构及其人员提供数据协助,本论文其余内容由作者自行负责。

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择偶偏好的变迁,指出30 年来,城市人口的结婚年龄普遍提高,城市中30 岁以上的单身群体不断扩大,婚前性行为等现象在大中城市逐渐增多。离婚人口不断年轻化,离婚者再婚的比例也相应提高。陈正伟(2010)采用定量方法分析2005重庆市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得出我国当前初婚年龄模型大致为正态分布的结论。王仲(2010)通过研究联合国的初婚年龄资料,指出经济发展展程度、就业市场压力、就学时间、婚姻市场费用高昂、婚前性行为及同居不婚的现象是初婚年龄推迟的影响因素。

纵向的初婚年龄变动分析其变动趋势的研究方面。郑真真(2002)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有人以横向的共时态样本作研究,以求了解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还有刘娟等(2009)采用CGSS2005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数据显示,50年代出生的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平均初婚年龄、初婚年龄众数、倾向于晚婚等,都是比较高的。在国家政策和特殊时代背景下,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提前,在70年代后期达到高点后,在80年代开始下降。赵智伟(2008)通过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得出目前我国初婚年龄小幅度的提升,并指出女性受教育的文化程度、婚育观念、地区的经济水平等因素,是导致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变动的因素。

理论研究

针对婚姻年龄进行研究有三大的理论传统。一种是社会学偏向的,另一种经济学偏向的,还有一种进化心理学偏向的。

在社会学的偏向上,其主要的观点是社会交换论,这种观点认为,婚姻的本质在于交换。择偶行为作为一种交换行为,双方将各自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获得最大回报。例如范(C. Cindy Fan etc,1998)认为,我国90年代西部农村女性大规模向东部婚姻移居,是对东部男性地域优势和经济供给的一种交换。我国李煜和徐安琪(2004)对交换论作出研究,他们指出择偶双方所期望交换的内容有可能模糊的、预期的、内显的和可转换的,对配偶的经济资源的真接衡量已经发展成为对发展潜力考虑的变化。研究者大卫(Davis,1990)甚至认为,择偶是成功男性和作为性对象的女性的一场交换。

较有经济学色彩的理论,称之为婚姻市场论(Marriage Market)。它认为,男性女性是在市场贸易伙伴,而这种关系会因诸如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而导致供求关系不平衡。以收入因素的研究为例,在国外,西方学者伯格斯特龙等人(Ted Bergstrom, Robert F. Schoeni,1996)通过婚姻市场论的假设,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男性初婚年龄与其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在30岁之后呈负关系;第二,女性的收入与其初婚年龄不相关。中国的婚姻市场论研究是始于人们对性别比例偏高问题的兴趣而开始的(郭志刚等,1995)。我国目前的婚姻市场严重失衡,并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姜保全等,2010;李树茁等,2009),并形成一系列有关“婚姻挤压”现象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研究(陈正伟,2010)利用参数分析方法建立了男女择偶意向矩阵,得出婚姻市场中并不存在择偶困难,只要不按传统的“男大女小”婚姻习惯便可。

进化心理学的偏向上,有以进化论视角解释男女性结婚年龄的性交往策略论(Mating strategies)。这个观点在心理学学科当中已形成系统性理论,并已通过多个跨国实证研究证实2。该观点指出,现代人继承了先人成功繁衍后代的性交往策略。而男性和女性在性交往

2由于篇幅所限,不在文中赘述。请参见

[1]Buss, D. M. (1989). Sex dif f erences in human mate pref erences: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ing in 37 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 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