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兴义市植保植检站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及其产品在贮运过程中,常遭受生物的侵染和非生物不良因素连续不断的影响,而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反常变化,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整株死亡,这种违背人们栽培目的现象,就称为农作物病虫害。为了及时,准确和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一、认真诊断,对症下药
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很多,各种不同病虫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都不相同,为了研究和防治作物病虫害,首先就要认真的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诊断。所谓诊,就是对病虫害进行观查、调查、镜检、化验:所谓断,就是在观查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作出结论,提出防治意见。所以诊断工作是一项细致、慎重而艰巨的工作。为了便于作物病虫害的诊断,我们把农作物表现的反常变化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1、农作物病害
作物感病后,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最后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称为症状。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病状是有病作物本身表现的反常状态(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病征是病原物暴露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特征(霉状物、
1
粉状物、点状物、菌核、脓胶状物)。
引起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原和浸染性病原两大类:
1.1非浸染性病原及其所致的病害:由非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叫非侵染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1)营养失调:如果土壤中一种或多种元素不足,都会引起作物产
生失绿、变色、畸形和组织坏死等缺素症:(2)水分失调:干旱会引起作物叶片变黄、干枯、早期落花、落叶、落果、甚至全株萎蔫,水分过多会引起根系缺氧、变色、腐烂、全株雕萎;(3)温度不适宜:温度过低会造成冻害,植物体内结冰:温度过高、干旱会造成植物失水干枯;(4)植物中毒:空气或土壤中存在对植物有害的物质,如废气、废水或施药不当等。非侵性病害只表现病状而不表现病征。
1.2侵染性病原及其所致的病害:这类病原是有生命的,统称病原物,由病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侵染性病害,又称寄生性病害,病原中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再次是类菌原体、类菌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这些病原在寄主作物上生长繁殖,并借某些方式从病部传到健康部位,从病株传染到健株使病害蔓延,因此,传染性病害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的病原物并暴露在病部表面构成病征,这是与非侵染性病害区别的特征。
1.2.1作物病原真菌: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种类很
2
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常见的作物病害中有80%左右是真菌引起的,如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小麦锈病等,但有益于人类的真菌也很多,如香菇、木耳、冬虫夏草、灵芝、酵母等。但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往往在作物病部表现菌丝状,粉霉状等病征。
1.2.2作物病原细菌:细菌是最小的单细胞微生物,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目前为害作物的细菌已知的有三百多种,有些可使作物发生严重的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甘薯瘟病、棉花角斑病等。细菌引发的病害在作物病部常呈现水渍状,在潮湿情况下出现菌脓状病征。
1.2.3病毒、类菌原体和类病毒: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可寄生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上引起疾病。作物病毒的症状,作物病毒病一般是全株性的慢性病,
没有病征,有时与非侵染性病害相似。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褪绿、丛矮、畸形、叶片皱缩等,如玉米矮缩病、水稻黄矮病、马铃薯病毒病等。
1.2.4线虫:它是一种低等动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有独立生活在水中和土壤中的,也有的寄生在动植物上。寄生在植物上的类群称为作物病原线虫,线虫为害作物与一般害虫不同,除侵害损伤作物外,还会引起一系列病变,所以称为作物线虫病。
1.2.5寄生性种子植物:高等植物绝大多数是自养的,但
3
其中有少数由于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由于某些器官退化而成为寄生性的病原物,如寄生茶、菟丝子等。
2、农作物虫害: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中有许多是以植物为食的种类,成为农作物的重要害虫。有危害茎杆的稻螟虫、玉米螟、有咬食叶片的粘虫、菜青虫、有吸食作物汁液的蚜虫、飞虱、有啃食根的地老虎、蚂蚁等,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按危害作物的部位来分,主要分为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两大类。
综上所述:非侵染性病害病状不特殊,大体是变色、枯萎及生长不良等现象,病部无病征。真菌病害往往表现丝状、粉霉状等病征;细菌性病害病部常表现水渍状,潮显情况下出现菌脓状病征;病毒病害虽无病征,但有花叶、丛矮等特殊的病状。容易识别。昆虫危害会造成植物茎杆有孔洞或叶片缺刻,作物根茎叶不完整等现象。因此:农作物受危害后,首先要正确地分清是病害还是虫害,若是病害: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是真菌、细菌还是病毒等;若是虫害:是地上害虫还是地下害虫等。找准危害的主要因素,然后在寻求防治方法和对主要危害因素选择防治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才能减少防治成本,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作物病虫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4
值保方针。综合防治就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点出发,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在制宜地应用各种防治手段,取长补短,互相协调,经济有效地把病虫为害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使各种防治手段对农业生态体系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综合防治的主要特点:一是从整体出发,发挥各种措施的积极作用,相互协调,更有效地解决病虫问题,如使用农药与天敌的矛盾;二是综合防治突出了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治病虫虽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通过三条途径:第1是通过检疫的方法,防止病虫的传入和蔓延。第2是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因素和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控制它们的发生和危害,第3是采用直接杀灭的措施,将已经发生危害的病虫扑灭下去,前两条途径是预防性质的。
综合防治讲究经济、安全、高效。综合防治的目的就是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以达到农作物的稳产高产,要求在防治过程中,注意节省劳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人们往往重视病虫害发生后直接扑灭的措施,而忽略了自然因素(包括有益生物)和各种农事活动抑制病虫的巨大潜力。
总之,综合防治是建立在各种单项措施基础之上的,按
5
各项措施的性质,可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含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1、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就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及在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验。禁止或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