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案例_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例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案例_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例谈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

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

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导入
首先创设情境。

听录音《青藏高原》。

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

(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初读这两段,我们是否觉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们并未亲耳听,而只是读小说,用眼看文字,为什么能在听觉上获得美感呢?
由于作者写作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描写演唱艺术,因而觉得很美。

下面我们来品读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

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研讨
刚才我们共同赏读了《名湖居听书》,同学们,谁还记得上学期我们曾学过的一首描写演奏技艺的诗?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

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

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

(出示投影片)
【天净沙】莫不是步播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钧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思考问题并讨论发言。

对崔莺莺听琴时感受的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以声喻声来写崔莺莺听琴时的感受。

仍是使用崔莺莺熟悉的类似的声音设喻,声音并不完全相似,却能够使崔莺莺听了琴声很动情。

可见以声喻不在于声音完全相似,而在于能够从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三)归纳一些音乐描写的方法。

A、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慢)
B、巧用比喻(设喻的角度可以是:声音、视觉、感受、嗅觉等)
C、妙语点睛(关键处直接解说或直接谈感受)
赏读和研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规律、方法,由此过渡到练写。

练写
训练想象,美在创造。

下面,我们来练写李那唱的《青藏高原)。

再次听歌。

写作要求: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巧用比喻来描写《青藏高原》的歌唱艺术。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昧。

演唱过程的四个阶段揭示:
起始高亢、婉转(嘿哎)
发展一舒缓一起伏一舒缓(无言,啊)
高潮高亢、穿插回旋、多变(高)
结束高亢中(原)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写好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这堂课的创新体现在目标单一、内容集中上,主要是突破了品味赏读,引进了演唱的练写,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附习作例文:
(一)歌声一开始,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声高亢、旷远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藏族同胞的豪迈与纯朴,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从地面起飞的直升飞机一样直冲云霄。

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混瀑流水,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奔驰,节奏平稳而明快。

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好像坐着汽车在起伏的丘陵上奔驰。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

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箭射鞍地冲到了白云深处。

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不禁舒了口气,这时唱声突然停止。

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歌声开始很高,清爽豪放,如同幽深的山谷中飞来一只雄鹰,展翅翱翔于崇山峻岭之间。

唱了两句后,声音又慢慢地趋于平缓,甜润婉转,如新燕出谷,乳燕归巢。

在潺潺流水般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深情地祈盼
接近尾声时,声音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后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虽然而止。

令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

(三)一开始,嘹亮、高亢的歌声似流星般一下子划破长空,使人荡气回肠,仿佛置身于辽阔、高远的青藏高原。

接着那歌声便渐渐舒畅起来,似山泉叮哆,似秋虫浅唱,又似清风明月私语。

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仿佛举杯邀明月,开怀畅饮那浓浓的桂花美酒。

突然一个啊字,把声音拔高,仿佛由平川一下子升到高山顶上,真有点出其不意,继而声音再度变得轻柔、舒缓,好似在中秋之夜,看那清泉之中的明月,似在伴着柔和的乐曲,跳着古朴典雅的舞蹈;又好似百灵婉转的啼鸣在那座座山川相连中回旋,把人带到了山川相连的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间。

将近尾声,喷旷的歌声再次响起,给人一种俯视群山的感觉,继而声音再度拔高,好象从高山层层旋转进而上了珠穆朗玛峰顶,歌声回环片刻,墓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