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悲剧形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形象【摘要】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为我们所熟悉的喜剧作品,这部作品的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受欺辱的犹太人,其性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社会根源。
本文从历史和宗教、家庭、社会和作者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夏洛克这一悲剧形象。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
《威尼斯商人》作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其喜剧作品的代表,剧中人物夏洛克更是反面性人物——他贪婪、阴险、固执、冷酷且视财如命,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但在进一步的学习与查资料过程中,本人却开始不自觉地同情起这个被公认的反面人物,同情他的命运。
作为一个当时受歧视的犹太人的形象,他是当时受歧视的犹太民族悲剧命运的代表。
夏洛克悲剧性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犹太民族的屈辱和宗教的压迫、个人家庭的不幸、社会环境和作者个人因素等。
下面,我就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夏洛克的悲剧形象。
一、犹太民族的屈辱和宗教的压迫
从历史和宗教角度看,犹太教与基督教在信仰上的区别,导致了犹太人在欧洲多年来深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不断被利用,造成犹太人在欧洲国家长期受到歧视、迫害和杀戮。
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
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
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很难接纳犹太人。
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同时,这种社会心态随着岁月的推移也被世代“遗传”,并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从而在莎士比亚的手中产生了《威尼斯商人》中基督徒们对夏洛克的种种歧视和仇视。
在剧本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种痕迹:人们称呼夏洛克时,都不是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犹太人”。
如:第一幕第三场,安东尼奥愿意签下借钱的合约时说“我愿意签下这样一张约,还要对人家说这个犹太人的心肠倒不坏呢”,并骂夏洛克是异教徒,一个智者神圣的名字作证的恶人;第二幕第二场,夏洛克的仆人朗斯洛特说:“要是我从我的主人这个犹太人的家里逃走,我的良心是一定要责备我的”;第三幕第一场,萨莱尼奥说道:“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三个像他们这样的人,除非魔鬼自己也变成了犹太人”;第四幕第一场,传夏洛克上法庭时,公爵说道:“来人,传那犹太人到庭”,鲍西娅:“那犹太人为什么还不动手?”等等。
从“犹太人”的称呼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以公爵为首的基督徒们不仅蔑视夏洛克,而且蔑视犹太民族,而且这种心态也成为了基督教社会的社会心态,是基督教徒的普遍意识。
夏洛克在第三幕第一场中说,把安东尼奥的那一磅肉“拿来钓鱼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这一口气。
正是要为他自己和他的民族洗除屈辱。
二、个人家庭的不幸
从家庭角度看,夏洛克唯一能爱和唯一爱的女儿杰西卡对他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她与情人罗伦佐私奔,并卷走了夏洛克辛苦积累了一生的财富。
要知道,这些财富是夏洛克用自己的人格尊严、社会声誉为代价换回来的,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夹缝中生存而得来的。
正如夏洛克所说的,基督徒们“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集会的地方当众辱骂我,辱骂我的交易,辱骂我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
他在大街上哭喊着:“啊,我的银钱!啊,我的女儿!”,是何等的伤心。
更令他心痛的是,她妻子送他作为礼物的戒指,也被抛弃他的女儿换成了野猴。
他不但承受着社会的种种屈辱,而且自己的血肉也跟他过不去。
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心碎的老者,一个不被社会所接受、又遭亲情抛弃的老者。
他只能独自承受着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为生存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他丢失了自己的血与肉——杰西卡,丢失了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尊严,因此就必然要从对手那里讨回,这也就是他坚持不要比三千块更多的金钱,而只要那一磅肉的原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全国上下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在这个阶段,犹太教、基督教对峙,种族歧视向反种族歧视过度,人文主义兴起,而莎士比亚身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
因此,莎士比亚对夏洛克这个‘犹太人’形象的刻画,也具有了时代气息。
莎士比亚在对夏洛克的性格
刻画时,也注入了他的悲悯情怀。
在剧本中,夏洛克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申述:“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从中,我们既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压迫,也看到了当时的饱受欺压的犹太人的痛苦和无奈,更看到了莎士比亚不束缚于宗教关系的眼光,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人的眼光和悲悯情怀。
四、作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从剧作家的因素考虑,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下,莎士比亚虽然对犹太人和异教徒怀有同情,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要求,考虑观众的反应和满足感,剧本或演出就不可能对身为‘犹太人’的夏洛克这一角色有太多的同情、怜悯或喜爱,而注定要将其刻画成一个贪婪的守财奴的形象,一个背叛耶稣,为社会所唾弃的“劣等民族”形象。
同时,还要使夏洛克最终被夺走宗教信仰自由,被迫皈依基督教,因为这是在基督教徒们所公认的唯一可以拯救夏洛克的途径。
所有的这些因素,为夏洛克的悲剧命运提供好了社会环境背景,主客观因素具备,夏洛克注定要成为这个喜剧中的悲剧因素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夏洛克的报复、残忍和贪婪成性并不是没有缘由,而是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宗教、家庭和社会中被逼迫而成的。
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曾指出:夏洛克的“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以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
夏洛克这种精神由于一再受到罪不应得的激怒而变成疯狂状态,于是设法采取拼命的、合法但“没有人性”的报复行为,从而洗刷那些堆积在他和他的犹太民族身上的屈辱和恶名声。
这个人物身上承载了犹太人几千年来的耻辱和辛酸,他的悲剧实质上是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理应对夏洛克这个‘犹太人’的悲剧艺术形象投以更多的同情和悲悯。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巧英.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色彩[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10(2).
[3]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