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 : 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 ICO157 、难辨梭菌毒素 AB 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 : 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 AB 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 : 指腹泻持续 7 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 1. 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 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 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 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 ICO157 细菌培养。 5. 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 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 ICO157 感染。 7. 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 70 度冷冻储藏。 8. 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 15%-50% 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 65 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 HIV 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 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 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 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 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5. 弯曲杆菌。
6. 耶尔森菌。
(二)霍乱
霍乱为急性肠道感染。霍乱弧菌通过污染水质( 103 -106 病原体)或食物( 102 -104 )传播,生活在藻类或浮游生物和有壳的水生动物中。可分为 01 和 0139 致病群,兼性厌氧,其特点为耐碱不耐酸,常用 pH8.4 - 9.2 碱性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菌落圆形、较大、扁平。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胃酸可消灭食物中的霍乱弧菌,胃酸降低或摄入大量霍乱弧菌时,霍乱弧菌可从胃进入肠道。进入肠道的霍乱弧菌通过鞭毛运动穿过肠黏膜表面黏液层,通过菌毛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繁殖,产生由染色体介导的对热不稳定的霍乱毒素( CT )而致病。霍乱 O1 群和 O139 群具有相同致病机制和过。
1. 诊断
临床腹泻病人,应进行镜下观察及细菌培养。若出现培养阳性、血凝聚抗体急性期、恢复期≥ 4 倍增高,应可疑感染并及时按甲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同时进行严格消化道隔离。症状消失 6 天后,大便培养每日 1 次至连续 2 次阴性方可。
2. 治疗
霍乱治疗的原则为注意休息、改善饮食、对症治疗及适当抗菌药物治疗。补液为治疗的根本办法。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如多西环素 300mgpo 单次或阿奇霉素 1gpo 单次或四环素
500mgpoqid3d 或红霉素 500mgpoqid3d 。孕妇:阿奇霉素 1gpo 单次或红霉素 500mgpoqid3d 。补液使用林格液、口服补液盐( WHO 半勺盐和 6 勺糖溶于 1 升水)。
(三)副溶血弧菌感染
副溶血弧菌细菌在盐水中生长旺盛,集中生长在贝壳类的动物。非溶血性菌种无致病性。副溶血弧菌通过产生肠毒素,引起中毒性的肠炎。主要存在于海产品或盐腌渍食品,常见于蟹类、乌贼、海蜇、鱼,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1. 诊断
潜伏期为 1 小时至 4 天不等,多数为 10 小时左右。常起病急骤,可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阵发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 3 ~ 20 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 2% ~ 16% 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易误诊为菌痢。
2. 治疗
补液为主要治疗手段,轻症患者可以补液为主。重症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低血压、休克等表现,可使用抗生素为氟喹诺酮类、多西环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四)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为夏秋季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1.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 G- 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及荚膜。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很敏感,如酚液、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所有痢疾杆菌均产生内毒素, A 群痢疾志贺菌可产生外毒素 ( 志贺毒素 shigatoxins) 。
痢疾杆菌有 O 抗原和 K 抗原。按 O 抗原的不同分可为 4 群(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志贺菌)和 43 个血清型。
2.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胃、肠道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殖,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出现腹痛、腹泻和脓血便。主要致病因子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 1 )内毒素( endotoxin) :为脂多糖和脂蛋白复合物,是志贺菌重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可引起发热、毒血症和过敏反应。 DIC 和血栓形成与内毒素有关。
( 2 )志贺毒素( Shigatoxin ):外毒素,与感染中毒性腹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外毒素可能与水样泻和神经系统症状有关。
3. 病理
细菌性痢疾病变主要部位为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多数仅见黏膜充血水肿。
4.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