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的一些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指导整本书阅读”的一点思考
一、最初的想法
作为老师,我常有这样的困惑:同样是一同入学的孩子,接受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差不多,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语文学习的诸多方面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同学思路敏捷、想法深刻,能就一个问题侃侃而谈,有的却抓不住要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轻松愉快而且生趣盎然,有的却愁眉不展无从下笔。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样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这些问题同样让大家头疼。基于这样的困惑,通过不断的读书、实践、学习,一个观念在我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得话:要想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光靠补课是不行的,靠题海战术也是不行的,只有一个方法:用心地读书。而且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越得大量的读课外书。为什么要读课外书呢?因为教科书虽然是精心选编,但是篇幅短小、内容狭窄,与浩如烟海而且经过大浪淘沙的文学巨著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书本只能让学生们课内得法,但却无法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无法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文化结构。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要想让同学们精神更丰富,语文能力更突出,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奠基,就得大量的阅读。
二、点滴的酝酿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中国的四代名师》。从建国到现在,小语界的名师大至分为四代。第一代名师,是构筑在自己
教室里的思想、经验、理论,不以上课取胜,如斯霞、李吉林、丁有宽等老师。第二代名师,既有教室里的经验,也有上课的技术,如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老师。第三代名师,教室里的经验较少,上课的技术钻研偏重,如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孙双金等老师。2006年截止到现在,第四代名师已悄然登场。他们成名的原因不是其课堂教学艺术,而是创生了自己的课程。这些人取得课程成功,大约都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如常丽华的新教育实验课程、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韩兴娥的海量阅读、陈琴的素读经典等。这些名师的做法给我们普通教师开启了另一个思路:大量阅读,是让学生通向另一条语文丰收的黄金大道。学校领导特别关注我的成长,先后让我去厦门、赣州等地学习,每次学习都是收获满满。当时虽然看得挺明白,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三、小小的尝试
本学期在课堂上,我们除了学习语文书,还学习了《城南旧事》。大体是一周学习语文书的内容,一周学习《城南旧事》的内容。时间减少了一半,所以就要求我们务必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怎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呢?首先,课内语文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同学们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自学生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课堂上,重点学习易错字词,每学完一课,老师随时用边角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过关。改错后再听,这样,两轮下来,字词就基本过关了。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围绕着大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讨论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抓关键词句、创设情境、想象感悟、拓展体会、质疑深入等)。
第一步,自由读书,了解故事的大体内容。这就是狼读。不给学生施加任何负担,就是喜欢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就可以。因为没有任务,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读得津津有味。大约用了半个月全班就读完这本书了。
第二步:课前预习,做好批注,设置推进题。在我们上语文课的这一周,我就布置给同学们布置预习任务。
第三步:课上学习,交流为主,各有侧重。每周上读书交流课的时候,我们一般每节学一章或两章的内容。首先,对于本章节中涉及到的较简单的、直接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们采用抢答过关的形式,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第四步:课后写绘,促提升。同学们在课堂上说了、读了、演了、议了,还不够,因为这些都是瞬间的火花,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维、语言能力,还需要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绪。于是,我就请同学们做写绘。写什么呢?可以写读书的心得、可以对某个人物、观点发表看法、可以缩写概述故事、可以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可以写课堂随感等,目的是让孩子读书与思考,思考与写作同时进行。绘什么?就是与故事、人物相匹配的画面,或是虽自己的读书心情意想出来的画面都可以。做得好的同学,拍下照片来作为奖励,也可获得印章。
第五步:读完整本书后的提升交流。
四、收获和困惑
对于我而言,收获最大的有三点:一是喜欢读儿童书了,她带给我美好的享受,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二是处理长篇的文章有的放失了,能准确
把握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很享受;三是一种感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尝试、默默付出、一定坚持、时常反思。
对学生而言,孩子们喜欢读书了,会做读书标注了,思维变得灵活、深刻了,敢于上台表演了,语言变得丰富了。
在收获之余,一个困惑也时常困扰着我:在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以来,有的学生越来越能说、能写、会思考,有的学生却打不起精神,越来越沉默。怎样保证学生既能大量读写,又能调动所有孩子持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