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测配色概述

合集下载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但是这种配色只有在染样与标样的颜色相同纺织材料相同时才能实现在实际生产中却不多第二节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第二节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3三刺激值匹配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Color measurement and computer color matching
L/O/G/O
小组成员介绍
• 组长:王 想

组员:柴琼芳、陈缘晴、陆芳、沈欢、 王成波、朱文浩
2
仅仅拥有测色仪器不能定量解决配色问题;
3
计算机配色系统准确性好、效率高且经济节约。
第一节 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Content 01 Content 02 Content 03
迅速提供合理 的配方,使染 料的成本会降 至最少,降低 配色次数,提 高打样效率。
•对变色现象进 行预测,预先得 知配方颜色的品 质。具有精确的 修色功能。提高 对色率。
主要学习内容:
1.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2.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3.计算机的配色理论 4.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
5.计算机配色的实施步骤 6.精明配色
Question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1
传统配色有很多的困惑。如首次配色时间长、次数多。 并且人眼具有局限性,会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 异;
L/O/G色号归档检索: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
值分类编号、存档,需要时输出,可以避
免实样保存中的变褪色问题,但对许多新
的色泽往往只能提供近似的配方。
第二节
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2、反射光谱匹配:决定纺织品最终颜色的是反射
光谱。因此使产品的反射光谱匹配标样的反射光
谱是最完善的配色,又称为无条件匹配。

计算机测配色全解

计算机测配色全解
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对拼色时选用的染料品种要求苛刻,数量较多 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
2.三刺激值配色法(条件配色)
原理
三刺激值相等的两个颜色,即使它们的光谱反射 率曲线不相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也是相同的,能 达到颜色匹配——同色异谱 达到等色的前提是影响三刺激值的各个因素(如 照明体、观察者和测色仪器)都相同,否则会引 起色差 最有实用意义的配色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 的配色法
于当织物中的染料为单位浓度﹝1%(owf)或
1g/L﹞时的K/S值。
对Kubelka—Munk函数的讨论:
1.含ρ0的一项可以省略,变成K/S =(1-ρ)2/2ρ条
件是:
①ρ值较小(深色);
②在比较两样品的相对表面色深度时。
2.同P应该取最大吸收波长对应的值,即ρ min。 3. 若吸收峰平坦,无明显ρ min时,λmax是一个范围,
表面色深度测试和计算的意义
牢度比较;
研究染料的染色性能。
常用测试项目:
染料上染百分率(%)
owf
(%)
表面深度
常用K/S值
(一)、库贝尔—卡 蒙克(Kubelka—Munk)函数 颜料涂布于某基质后,通过研究其表面深度与颜
料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该函数。
原函数相当复杂,常用的是简化式:
通常,不需要K、S的
物K—当体系—颜的数被料吸测涂收层无K限/S厚=具(,的体1比没-数ρ值“值有,K,/光)因S仅”值此透2计/称2算过ρ作K时/S :
S——被测物体的
散射系数
ρ ——被测 物体为无限 厚时的反射
率因数
Kubelka—Munk函数与固体试样中的有色物质
浓度之间的关系:
K/S =(1-ρ)2/2ρ -(1-ρ0)2/2ρ0 = k*c 式中:ρ0 ——不含有色物质固体试样的反射率; k —— 比例常数; c ——固体试样中有色物质浓度。其值等

电脑测色配色系统介绍

电脑测色配色系统介绍

电脑测色配色系统简答一.问:运用本系统是否需要特定的染料?答:不需要。

ORINTEX公司只提供配色软件。

所使用的染料全部是工厂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染料。

利用工厂现有的染料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二.问:如何建立数据库?答:配色所需的数据库是利用本厂的染料和工艺亲自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如下:①确定浓度梯度点:每一染料可选5-8个不同的浓度点(浓度梯度),如:0.01%, 0.03%, 0.1%, 0.3%, 1.0%, 2.0%, 3.0%, 4.0%。

②按照工厂现行的染色工艺,将选择的每一浓度点打出小样。

打出的浓度梯度样品如下图所示:0.01% 0.03% 0.1% 0.3% 1.0% 2.0% 3.0% 4.0%在打小样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操作,保证此八个浓度梯度小样染色工艺的一致性。

小样的染色工艺和条件的控制应尽可能和大生产一致。

③染好的样品要用烘箱烘干或自然晾干,切记勿用熨斗熨烫。

将此八个浓度点的颜色样由浅到深,通过分光光度计(测色头)读取,储存在计算机里。

计算机将浓度点和该浓度点的实际颜色样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即颜色深度随浓度增加而加深的关系曲线(K/S值与浓度C的关系曲线),有了这条关系曲线后,计算机就可以进行配色了。

三.问:电脑配色具有哪些优势?答:电脑配色与传统人工配色相比,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降低成本等。

本系统在给出配方的同时,能得到如下信息:配方与标样的色差、同色异谱值、成本、牢度等。

能够预测配方与标样在不同光源下的色差值。

另外,该软件能够与自动配液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使配色、配液一体化。

四.问:对于不同批次的原材料(基布),对配色结果有没有影响?答:有影响。

但是该软件能够自动修正由于基底的变化而带来的影响。

该软件只要求在建数据库时,保证基布的一致性即可。

染色时,由于基布的变化,使得第一次配方的颜色与标样有差异,但通过配方修正功能,自动消除基布变化带来的影响,使配方的颜色与标样一致;对于不同批次的基布在配色前,系统可将基布读入计算机中,来抵消由于基布的不同而带来的第一次配色时颜色的差异。

计算机测配色综述

计算机测配色综述

测配色技术浅析刘林云(东华大学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201600)摘要:简要介绍了测配色原理,综述了测配色技术与设备、现新发展及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展望了印染测配色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测配色原理;测配色技术与设备1 引言计算机测配色系统是降低染料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必不可少的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应用该系统,同时对测配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脑测配色仪的诸多功能已给印染等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要参与国际竞争,其颜色质量的评价与控制必须符合国际规范和准则。

本文主要简要介绍测配色技术及其原理,综述了测配色技术的设备,展望印染测配色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趋势。

2 电脑测配色原理[1]一束光投于不透明纺织品时,除少数表面反射外,大部分光线进入纤维内部,发生吸收和散射,光的吸收主要是染料所致,不同的染料选择吸收的光谱不同,使得纺织品形成各种颜色。

同时染料数量越多,吸收得越强烈,反射出来的光越少,可见在染料浓度和纺织品反射率之间必存在某种关系,1939 年库贝尔卡—曼克从完整辐射理论诱导出相对简单的理论,找出了这种关系。

电脑测配色就是依据著名的库贝尔卡—曼克理论:( 1)式( 1) 中λ为波长,R 为反射率,K 为单元厚度的吸光率( 吸收系数) ,S 为散射系数( 单元厚度的漫反射率) 。

假定所有光的吸收( K) 来自染料,而散射( S) 来自织物,因此S 与染料浓度无关,而K/S 值正比于染料的浓度,即( 2)式( 2) 中 C 为染料浓度,为染料特征常数,它代表染料单位浓度时的染色纺织品K/S 值,K 对固定的波长是个常数,而对不同的波长则是个变量。

对不透明的染色纺织品而言,有下式成立: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 K/S)λ仅与( K/S)染料λ有关。

由于染料以分子状态存在于纤维中,染料分子的大小比可见光波长小得多,其散射作用近似为零,所以可以把( K/S)λ作为单一数值来进行计算,即在不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下,拼色的K/S 总值是各个拼染染料K/S 值之和,如下式:( 3)式( 3) 中m 为拼色的样品,w为坯布,1、2、……n 为各个染料。

第2章 计算机测配色基础知识(31页)

第2章  计算机测配色基础知识(31页)

眼球外部
视网膜三层结构示意图
a-杆体细胞 b-锥体细胞 d/e/f/h-双极细胞
三、视觉器官的两重功能 1.明视觉 1.明视觉 • 明亮条件下,锥体 锥体细胞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 锥体 细节和颜色。 2.暗视觉 2.暗视觉 • 黑暗条件下,杆体 杆体细胞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 杆体 大致轮廓,但分辨不出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3.中间视觉 3.中间视觉 • 介于明视觉和暗视觉之间的视觉,此时人的视 觉功能最差。
3.饱和度(彩度/纯度) 3.饱和度(彩度/纯度):彩色的鲜艳程度或纯洁性。 饱和度 • 可见光中各种单色光的饱和度都是1。 • 光谱色的饱和度取决于白光的掺入量。 • 物体色的饱和度取决于该物体表面对反射光谱辐 射的选择性。 4.颜色三特征的关系 4.颜色三特征的关系 颜色三 • 明度取决于物体对光的反射率 光的反射率。 光的反射率 • 色调取决于物体对光吸收的选择性 光吸收的选择性。 光吸收的选择性 • 饱和度取决于物体对光反射的选择性 光反射的选择性。 光反射的选择性
• 现代色度学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简称CIE)所 规定的一套颜色测量原理、数据和计算方法。 一、CIE193l标准色度观察者 CIE193l标准色度观察者 • 在颜色匹配试验获得的平均等能光谱刺激的 颜色匹配函数 r 、 g 、 b 数据的基础上,通 过数学线形转换,推导出光谱颜色匹配函数
x 、y 、z 。
三、颜色立体 • 用三维空间的纺锤体表示颜色的三个特性。
• 颜色立体是为了便于理解颜色三特征相互关 系的理想化模型,不能反应真实的色彩关系。
颜色立体透视图
孟塞尔颜色立体
四、颜色的混合 • 在一种颜色中加入另一种颜色,以构成与原来 颜色不同的颜色。 1.色光混合: 1.色光混合:不同波长的光叠加后得到一种与原 色光混合 来色光完全不同的复色光。 • 特点:混合光越多,明度越高,饱和度越低。

计算机测配色正式稿

计算机测配色正式稿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工拼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熟悉Datacolor SF600系列软件的使用;3.了解计算机测配色数据库的建立;4.根据数据库测出标准样的配方;5.了解人工拼色与计算机测配色的差别与成本;二、实验原理1.拼色原理拼色是以“减法”混色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

实际应用中由于找不到理想的三原色,常以红、黄、蓝作为代用三原色(也称一次色)。

如果用两种不同的一次色拼混,可以得到橙、绿、紫等二次色;若以两种不同的二次色拼混,或以任意一种原色与灰色相拼,可得到三次色。

拼色结果如下所示:一次色红黄蓝红黄二次色橙绿紫橙三次色黄灰蓝灰红灰(棕) (橄榄) (咖啡)2.计算机配色仪工作原理照明光投射于不透明织物时,除少量表面反射外,大部分光线被织物吸收和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是染料所致,不同的染料选择吸收的光的波长不同,导致织物呈现各种色泽。

同时,染料越多,吸收地越多,反射出来的光线越少,可见,染料浓度和该织物反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Kubelka-Munk的K/S 函数可作为测配色中的理论依据。

(K/S)λ=(1-Rλ)2 /2 Rλ式中R为反射率,λ为波长。

因为假设散射作用全由纺织妨碍了所致,即S与染料浓度无关,则:(K/S)λ=KλC在可见光400-700nm范围内,以20nm作间隔,取16个波长点测量,可得到一下方程组:(K/S)λ,400=(K/S)λ,400 + K1,400·C1 + K2,400·C2 + … + K n,400·C n (K/S)λ,420=(K/S)λ,420 + K1,420·C1 + K2,420·C2 + … + K n,420·C n ···(K/S)λ,700=(K/S)λ,700 + K1,700·C1 + K2,700·C2 + … + K n,700·C n 根据Mc Ginnis 的研究,用三种浓度满足上式,则浓度上的自由度很小,不妨先考虑考虑在一些波长上上式两边出现微小差异,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求极小差值是的解,即产生了配方。

计算机测配色概述

计算机测配色概述

计算机测配色概述纺织品染色需要依赖配色这一环节把染料的品种,数量与产品的色深联系起来。

长期以来,均有专门的配色人员担任这一工作,即先凭经验估算染色处方,打小样,目测核样,然后逐次逼近,直到同标准样相比,目测色差按灰卡达四级以上为止。

这一过程工作量大,费时,费料,还受配色人员的心理,生理因素变化的影响,配色重现性差[1][2][3]。

随着新染料,染料助剂的不断涌现,纤维原料的变化,流行色周期的逐渐缩短,人造光源的日益丰富,再加上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使得配色问题变的更加复杂。

如果继续依赖经验,无疑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

为此,人们希望能有仪器协助配色。

随着色度学,测色仪器和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这一愿望逐步实现。

计算机测配色适应当前纺织品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最经济的染色处方,打样次数少,节省了人力,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测配色可降低染色原料的消耗,减少常用染料和助剂的种类和库存。

它使用数据存储颜色信息,具有不褪色,便于查找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印染厂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正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计算机测配色的研究方兴未艾[4]。

同时,纺织品计算机测配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时代性的学科,它涉及到颜色光学,纺织染整,数值计算,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它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与仪器测配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后来随着数学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测配色仪器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更为快捷与完善。

计算机自动测配色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普遍,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业颜色控制的质量,同时又强有力的推动了颜色科学的完善和发展[5]。

1 仪器测配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长期以来染料与颜料的应用中普遍以色彩合成与颜色混和理论为基础,采用人工配色,对配色人员的素质要求高,但既费时又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且成本高、正确性程度差。

为此,早在1940年就有人提出了用光电比色计读数法解决配色问题,即仪器配色。

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技术

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技术
匀 、稳定 。
⑤可以连接相关的功能系统。例如 :可以连接
称 量 系统 ,确 保 称 量误 差最 小 ;还 可在 印刷 品上 设
置相关的质量监控系统 ,当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时, 可 以立即停止E p  ̄ J , 机 ,以降低印刷品的废品率。
数据库 ,主要包括纸张的数据库和基础油墨的数据 库。配色时 ,若配色材料发生变化 ,数据库就要进 行相应的更新 ,为了保证配色的精度 ,配色数据库
匹配油墨色样的相关颜色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软件
经过计算、迭代修正、调配专色,筛选并输出符合标准色 样要求的油墨配方 ,计算机 自动配色得以完成。 在计算机配色系统中 ,标准色样的颜色和调配 出来
的油墨色样的颜色都用数据形式来表示 ,这样确保 了每 次配色的准确度及统一性。根据实际的配色经验 ,计算 机配色系统的使用可以帮助用户节约开支 ,减少油墨的 浪 费 ,很好地控制油墨的库存量 ,节省 了大量 的空间 ; 油墨配色时需建立数据库 ,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专色油
墨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 ,计算机专色油墨配色系统受 到越来越 多印刷企业 的关注 ,很多企业开始研制或调配 自己的专色油墨。
荧光色和一些鲜艳超色域的色彩并非能由黄、品 红、青、黑墨四色墨调配出来。每一种专色都有 其本身固有的色相 ,能保证印刷中颜色的准确复 制, 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颜色复制准确性的问
3 . 计算机 油墨配色 系统构成
计算机油 墨配 色系统分为两大 部分 :即硬件 部分和软件部分 ,硬 件
②将指定的标样色相关数据输入配色系统建立
标样 的标准 值 。标 样色 一 般是 由客 户 或 厂家提 供 ,
( 或分光密度仪 ) 、展色仪 ( 或印刷适性仪 ) 、计

计算机配色的方法

计算机配色的方法

计算机配色有三种方法,即色号归档检索、反射光谱拟合及三刺激值匹配。

(1)色号归档检索
色号归档检索就是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值分类编号,并将染料处方、工艺条件等汇编成文件后存人计算机,需要时凭借输入标样的测色结果或直接输入代码而将色差小于某值的所有处方全部输出,具有可避免实样保存时的变褪色问题和检索更全面等优点。

(2)反射光谱拟合
配得的混合颜色与某种指定的颜色有完全相同的反射光谱曲线的这种理想情况匹配.在一切光源下,任何观察者都会肯定“匹配”“等色”“同色”,因此是无条件的,称为同谱同色配色。

但是严格来讲,对于纺织品,只有染料和基质纤维都与标样相同时才能达到:对于印刷油墨.只有其中混合的颜料与指定色调的颜色配方完全一致时,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拟合,故实际生产中除去重复生产以外,此方法很少使用。

(3)三刺激值匹配
三刺激值匹配配色是计算机配色的主要形式,又称为条件等色配色或异谱同色配色。

尽管配色结果与来样的反射光谱并不相同,但是只要它们的三刺激值相等,仍然可以得到等色,即可达到一定条件下的同色异谱的目的。

测色配色实验报告

测色配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计算机测配色
二、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布样的测定,掌握计算机测色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核对测色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原理:在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观察者下测得不同布样的K/S曲线和
反射率曲线,在通过电脑程序化计算求得X、Y、Z值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
1.将四块布样分别放在不同的照明体下,观察并比较在不同光源下Lab
值的大小。

所用光源:D65、A、F11。

目测条件:光源与织物呈45°
角,目测视线与织物垂直
2.校正datacolor测色仪,选用最大孔径
3.对于每块布样进行多次检测,取其平均值。

4.整理相关数据。

五、实验数据:
1.目测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2.实验测得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由1和2可知,在标准照明体D65和F11下,目测试样3的亮度错误,在三种标准照明体下,目测试样3的偏黄蓝出现错误,这可能是试样3和标准样之间的差别很小导致的。

3.D65标准照明体下测得各织物的各项指标值
4.各织物的反射率曲线
5.各织物的K/S曲线。

计算机配色基本原理及发展情况综述

计算机配色基本原理及发展情况综述

计算机配色基本原理及发展情况综述配色就是以几种单纯的颜色,最常用的应该是三原色油墨,按不同比例调合成样品颜色的过程。

配色的基本原理是以色彩合成与颜色混合理论为基础,以色料调和方式得到同色异谱色的效果。

油墨的颜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对印刷品而言,颜色的反映程度几乎是印刷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人工配色是印刷厂长期使用的一种传统配色法,早期是以配色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作为指导工作的依据,中、后期的配色者是以十种基本色图或印刷色谱作为目视测色的参考标准。

经验配色法常常受到配色者生理、心理因素及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

另外,依靠经验和感觉配色,只能定性,无法定量,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比较困难。

仪器配色,又称机械配色法,是近代逐渐开始流行的较先进的配色方法。

在配色各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机械、仪器作为测量工具,通过绘制曲线图表,作为配色的参考依据,使配色工作在相对精确的范围内进行。

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经验配色的某些盲目性,使配色速度及质量均有所提高。

计算机配色系统是集测色仪、计算机及配色软件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设备。

计算机配色的基本作用是将生产上配色所用油墨的颜色数据,预先储存在电脑中,应用其计算出用这些油墨配得与原稿色相同颜色的混合比例,从而达到预定配方处方的目的。

1930年代是计算机测色配色的奠基阶段。

那时CIE创立了三刺激值色度学系统,哈代设计成功了自动记录式反射率分光光度计;库贝尔卡·芒克发表了光线在不透明介质中被吸收和散射的理论。

1940年代是计算机测色配色的萌芽阶段。

1943年11月,美国的帕克和斯特恩在向美国光学学会的论文中,介绍了各种染料吸收光线的光学特性可以独立地带入由几种染料染制的结果中去,同时提出了两组求解染制时染料浓度的计算公式。

1950年代是计算机测色配色的初创时期。

1958年在美国舍温·威拉母地方安装了第一台由戴维逊和海门丁哲开发的模拟专用配色计算机。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

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的研究摘要:简单阐述了电脑测色配色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电脑测色配色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如分光仪配色系统和YP色彩应用配色系统基础资料的建立等;详细的论述了电脑测配色系统在纺织印染中测色和配色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配色系统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一个色彩数据库。

并且配色以后我们还可以检验颜色匹配是否正确。

如果颜色偏差超过△E的要求范围,我们还可以迅速修正配方,直到达到标准。

引言利用计算机配色方法来配色,将油墨颜色的数据储存在计算机里,它的针对性很强,由于每个印刷厂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针对性使得对工作的经验要求减低。

并且它还可以节约时间,减少油墨的浪费,最重要的是节约了成本。

1.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功能简介我们利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建立一个色彩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色种是我们印刷时用的基本墨,即CMYK和专色油墨。

然后我们利用仪器测量和专业软件计算,快速得到所需要的配方。

配色以后我们还可以迅速修正配方,直到达到标准。

一般我们以△E为标准来判断我们所得到颜色是否合格。

而传统的配色方法主要通过人工目测和经验来判断色相,再进行实验,然后再通过目测方法和经验对配方进行多次修正,这种方法存在了大量的人为主观因素,不稳定性很大,难以精确控制印刷所需要的颜色。

所以说与传统配色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配色系统配色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油墨的浪费,还更客观地控制印刷品的颜色。

同时计算机配色系统还能把废墨当基础墨输入到数据库里,应用在下次配色中,从而大大降低了油墨成本。

2.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配色基本原理是当一束白光照射到颜色物体表面时,光一部分被吸收另外一部分被物体反射或透射出去,配色系统主要考虑的是反射光。

反射光的波长即决定了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而在计算油墨配方时,简单来讲就是计算机配色系统通过计算光的吸收值K 与光的反射值S,计算反射光谱反射率。

这种配色的结果无论何种光源照明,观察者是谁,产品的颜色总是与实际样品一样。

什么是电脑配色,电脑配色的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电脑配色,电脑配色的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电脑配色,电脑配色的原理是什么什么是电脑配色,电脑配色的原理是什么塑料配色数据库建立方式及要求在塑料配色加工过程中,因树脂原材料品种浩繁,加上各种助剂的使用及客户多样化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颜料本身成本及性能因素,故用于塑料配色的颜料品种也特别多,通常都有几十种到上百种不等。

建立一套塑料配色数据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爱色丽配色系统(便携式分光光度计)采纳的是多项常数计算引擎,能帮忙客户尽量削减建库的工作量。

软件在计算过程中能考虑各种因素对颜色的影响。

在某种因素变化时,它能计算此因素变化对颜色带来的影响,从而通过调整配方调整颜色差异,例如树脂颜色变化时,软件给出的配方也相应变化。

在建立数据库时我们通常用“相像替换”法来削减建库的工作量:1.结构、类型相像的树脂可共用,如不同牌号的ABS树脂,只需做一种常用ABS的完整数据库,其它ABS树脂做一些基本数据即可。

2.颜料色相接近时共用,如进口颜料和国产颜料替换使用,若颜料力度有差异时,软件还可输入相对力度值,这样就可直接用于配色。

3.助剂与树脂作为一整体,助剂的添加量通常都是固定的,加入时直接作为树脂的一部分。

4.小样到大货的差异,通常都是由颜料分散性引起,这时可由小样数据库通过力度转换直接生成大货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时也还需考虑产品的透光性能,依据不同产品的应用通常可采纳以下两种数据库建立方式:1.透亮颜色配色,如透亮PMMA、PC配制透亮色,这时加入颜料也具有很好的透亮性。

因产品透亮性影响,测量时会受背景色影响。

建库通常采纳透射测量方式,这时得到的是产品的透光颜色数据及透光率数据,此时需要每种颜料跟树脂做一些梯度色板。

2.半透亮至不透亮颜色配色,如ABS、PP等配色,这时还会加入散射白和黑来调整产品的透光性能。

建库时采纳反射/透射测量方式,既要测量产品的反射数据(通常说的面色),又要测量产品的透射数据(底色)。

此时需要将每种颜料跟白、黑按肯定的比例混合做梯度板(混白、混黑)。

计算机测配色

计算机测配色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班级: 08轻化3班学号: A08130328姓名:赵钰铖一、实验目的:1、掌握染料拼色染色技术拼色: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混拼色,来获得一定的光泽,这个过程为拼色或者配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减法混色的总亮度降低。

2、熟悉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和配色方法根据所给染料,配制成一定的浓度的染料溶液。

用同一种染料不同的浓度(浓度分档8档,按常用染料的一般浓度划分: 0.05%,0.15%,0.30%,0.60%,1.20%,1.80%,2.40%,3.00%)上染织物,然后测定每一种单色样。

将多种染料制成数据库。

对与给定的拼色样品,利用计算机侧配,计算出配方,按照配方进行染色,然后再进行测定,并进行计算机修色。

3、了解效应值概念直接染料染色的温度效应和盐效应一、温度效应温度对直接染料的上染速率影响不同。

结构比较简单的,易溶解,对纤维的亲和力小,扩散速率高;结构比较复杂的,难溶解,对纤维的亲和力高,扩散速率低。

扩散速率高低是染料的一种特性,扩散速率高,移染性能好,匀染性好,水洗牢度差,高温提高扩散速率,但降低平衡上染百分率,扩散速率高、亲和力低的染料,宜采用较低温度染色,获得较高上染百分率。

反之,要采用较高温度染色,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上染百分率,粘胶等再生纤维素纤维,无定形区大小及取向度不同,会造成上染不匀,提高温度促进移染,降低染色不匀。

二、盐效应在水中离解成色素阴离子上染纤维素纤维。

纤维素纤维在中性或弱碱性染浴中带负电荷。

元明粉或食盐对直接染料所起的增进上染的作用称为促染。

通过盐的促染作用,可提高染料的上染速率及上染百分率。

4、了解组织结构和颜色关系织物的颜色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系,织物的表观深度随着织物组织结构的不同而不同,表面越光滑,织物的镜面反射就越多,对视觉颜色影响就比较大。

同时织物结构也会影响织物的反射率,织物的漫反射率越高,织物的表观颜色深度越大。

第十章 计算机测配色基础演示文稿

第十章 计算机测配色基础演示文稿

六、数据打印与数据管理
1、数据打印 、
山 东 丝 绸 纺 织 职 业 学 院
一般计算机打印出的结果包括标准样名称、 一般计算机打印出的结果包括标准样名称、 底材种类、染料编号、染料名称、 底材种类、染料编号、染料名称、不同配 方组合、染料浓度、成本及在不同照明条 方组合、染料浓度、 件下的色差等。 件下的色差等。 2、数据管理 、 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文件的检索, 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文件的检索, 打开、保存、选择文件的格式、 打开、保存、选择文件的格式、定期备份 数据库、恢复数据库、删除文件等。 数据库、恢复数据库、删除文件等。
四、小样试染
具体包括: 具体包括:
山 东 丝 绸 纺 织 职 业 学 院
测色配色操作人员素质高。 测色配色操作人员素质高。 染色设备先进。 染色设备先进。 染料性能稳定。 染料性能稳定。 测色配色系统操作正确。 测色配色系统操作正确。 染料及有关助剂的用量准确。 染料及有关助剂的用量准确。 染色过程操作规范。 染色过程操作规范。
本章小结
了解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组成。 了解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组成。熟悉测配色系统
山 东 丝 绸 纺 织 职 业 学 院
操作基本步骤。 操作基本步骤。 了解计算机测配色的理论基础及工作原理。 了解计算机测配色的理论基础及工作原理。 掌握数据库建立步骤。 掌握数据库建立步骤。 掌握计算机测配色基本步骤:仪器准备 建立 掌握计算机测配色基本步骤:仪器准备→建立 标准→染色配方的预测及选择 小样试染 标准 染色配方的预测及选择→小样试染 色 染色配方的预测及选择 小样试染→色 差分析→配方打印与管理。 差分析 配方打印与管理。 配方打印与管理
七、其他情况的配色
不同组织织物的计算机配色 染色织物的组织与基础色样织物组织不一样, 染色织物的组织与基础色样织物组织不一样,

计算机测配色教学方法论文【论文】

计算机测配色教学方法论文【论文】

计算机测配色教学方法论文1《计算机测配色》课程中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计算机测配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职业能力表现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行为教学为导向。

依据前述教学方法选用原则,宜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综合运用。

对于任务驱动性教学单元,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来设计;对于适合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表现的教学单元,按照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单元,按照职业技能训练法设计教学;对于实践性强且适合自学的课程单元,按照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总体来说,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课程各教学单元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综合运用,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教学。

1.1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倡导通过智能化教学环境、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在《计算机测配色》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直观教学与形象教学方法的束缚,创设信息化学习情境[11],用音频、视频、动画及智能软件等展现知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所对应的表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示例1:利用光学原理演示物体颜色与光的关系利用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随着光线变化的彩色照片,将自然色彩现象与色彩原理结合;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展现物体颜色随光线的变化,解释物体光谱特性的本质。

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自然现象,将光与色变化规律形象化。

示例2:智能化配色软件应用创设智能化教学情境。

设计配色软件实现加法混色与减法混色的演示,通过人机对话训练学生配色能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1.2技能训练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能训练法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其岗位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单一技能性较强的项目知识学习中,如自然色系统(NCS系统)、PANTONE颜色系统的学习。

示例3:NCS系统应用在NCS系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NCS颜色操作训练,学生可以熟练应用NCS系统对任意样本颜色做出描述,掌握生产实践中使用NCS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