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方法理论与实践讲解

合集下载

地震采集基本技术及技巧

地震采集基本技术及技巧

地震采集基本技术及技巧地震采集是地震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采集地震数据,可以帮助地震学家研究地震发生的机理以及预测地震趋势。

地震采集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包括采集设备的选择和操作、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方面。

首先,对于地震采集设备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研究需求和采集场地的特点来确定。

常见的地震采集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测震台等。

地震仪是用来记录地震波形信号的仪器,一般分为数字地震仪和模拟地震仪两种。

数字地震仪具有采样率高、信噪比好等优点,适用于高精度的地震研究。

模拟地震仪则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实地调查和初步的地震监测。

地震测震台是用来安放地震仪的基准仪器,具有稳定性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其次,对于地震采集设备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使用地震仪之前,需要进行校准和测试,确保仪器能够正常工作。

在地震仪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与外部干扰源接触,例如电线、建筑物等。

根据采集的具体场地情况,选择适当的仪器设置参数,比如采样时间、放大倍数等。

在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强光直射和强电磁干扰,以免影响数据质量。

另外,对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巧。

首先是对地震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数据的采样率、信噪比、动态范围等进行检查和分析,以判断数据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次是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滤波可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以突出地震信号。

滤波方法包括时域滤波和频域滤波等。

最后是对地震数据进行解译和分析。

这包括对地震波形的特征进行识别和提取,以及对地震波的震源和传播路径进行模拟和重建。

在地震采集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技巧。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时间段和季节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采集点位。

采集点位的选择需要考虑地质结构、地貌特征等因素,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此外,在采集过程中,需要避免距离较近的干扰源,比如交通道路、建筑物等,以免干扰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地震野外资料采集实验

地震野外资料采集实验

实验五:地震野外资料采集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地震资料采集的工作过程2、了解地震野外观测测线布置的原则3、了解地震波的激发方式和地震波的类型4、了解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类型和选择5、观察所采集的共炮点记录的特点6、编写地震资料采集实验报告二、实验内容1、完成测线和观测系统的布置2、完成检波器的埋置和仪器大线的连接3、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共炮点记录的采集4、观察所采集的共炮点记录上各种波及特点三、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简介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是一个基础性工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高速度、高质量地采集各种地震资料的原始数据,为下一步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做准备。

因此,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效果。

野外工作的次序一般是这样,先踏勘工作区,布置测线,再进行试验工作,选择最佳合适的激发和接收条件,然后就进行大规模的正常生产,完成一定的生产勘探任务。

1、地震勘探的测线布原则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依据。

因此,测线的布置与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关系很大。

一般对测线布置的基本原则是:(1)测线应尽量为直线(2)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3)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做好连井连片测线,以利于地层的对比和全区连片成图(4)测线间距随踏勘程度(阶段)的不同,应由疏到密。

2、地震波的激发激发是产生地震波的震源条件,在地震勘探中把震源条件叫做激发条件,它是指选择合适的震源类型和激发方式。

A、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1)激发的地震波要有一定的能量,以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要使激发的地震波频带较宽,使激发的波尽可能接近于8脉冲,以提高分辨率。

(3)要使激发的地震有效波能量较强,干扰波较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4)在重复激发时,要有良好的重复性。

B、地震波激发的震源类型地震勘探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我们称这种激发为人工震源。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荟萃知识]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荟萃知识]
• 1. 相遇观测法:双边(排列两端激发)的 观测方法。
• 2. 相邻两道检波器间的距离—道间距x 一般为目的层深度的1/10。很深时不按 此比例。工程地震中,常采用5-10m的 道间距。
专业精制
16
3. 最大炮检距应选为目的层深度的7-10倍 以上;为连续追踪折射界面,一般按6-12 个检波点设置一个震源点来进行设计。
24
图 3.2-4 观测系统图示
b 单边激发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c 中间激发简单连续观测
系统;d 间隔激发 单次覆专盖业精连制续观测系统
25
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第一道间隔一段距
离远离激发点接收,以避开声波和面波干 扰,见3.2-4(d)
3. 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在测线上遇到障碍物时采用的观测系统, 见图3.2-5.
专业精制
39
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
• 一、炸药震源
• 特性:1.激发的是脉冲波,频带宽, 能量强,高频成分丰富。地震脉冲波 的视周期与炸药量的关系是
T*
1
KQ3
(3.3.1)
专业精制
40
• 式中K是常数,炸药量大,激发产生 • 的视周期越大,频率越低。 • 见图3.3-1和图3.3-2所示。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应采用小药量激发, 一般为几十克到几百克;
专业精制
22
二、观测系统
• (一)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 1. 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 图3.2-4(a)是双边激发单次覆盖观测
系统,上边是综合平面图,下边是时距 平面图; •
专业精制
23
• 3.2-4(b)是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向 前移动一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简单 连续观测系统;

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二、海上施工概况
3.常用震源为空气枪
将压缩空气瞬间 释放于水中,形 成气泡,产生强 烈振动。
空气枪
充气准备激发
激发
二、海上施工概况
单个 气枪 信号
空气枪阵列
阵列 信号
气枪间距10 米,允许范围内 减小气枪间距 每个气枪附近 有水听器,检测 压力和气枪性能
二、海上施工概况 4.常用检波器为水听器
为压力检波器
一、陆地施工概况
(b) 如下情况面波相对较强: ●地表疏松区(沙漠、黄土、淤泥) 强烈吸收有效波能量 ●在疏松层中激发或者药量过大 激发频率降低、面波强 ●爆炸井井较浅时 产生的面波强
(c)压制面波的方法 选择合理激发条件、组合参数
一、陆地施工概况
(3)浅层折射波 主要特点: ●同相轴为直线 ●能量较强 ●频率接近有效波
一、陆地施工概况 (三)生产工作 1.地震测量
把设计中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区,在地 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各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组完成)
一、陆地施工概况 3.地震波的接收
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和野外地震仪等设备 ●按测线上的桩号,摆好排列 ,插好检波器 ●排列摆好后,检查线路通畅与否 ●然后通知爆炸组放炮,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分析单炮记录,记录合格后,可转移到下一排列 继续工作 (放线组、
一、陆地施工概况
(4)侧面干扰波 在地表起伏大的地区,地震波传播到地表面形
成反射传播到检波器形成侧面干扰波。
一、陆地施工概况
(5)工业电干扰波 50hz正弦干扰波
黄土塬区
山区
一、陆地施工概况
(6)虚反射
R 地面
R 地面
S
界面
(a) 地面产生
S
潜水面 界面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
震仪等设备。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
3、地震队的组成:
队长及指导员——总体负责及协调关系 测量组——测量及标明桩号 放线班——布置排列 钻机班——打炮井 爆炸组——接受仪器组指挥激发地震波 仪器组——指挥现场作业并记录地震波 施工组——检查施工质量完成施工日志 后勤组——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及职工的餐宿 (发电组)——在野外施工时保证小队的用电
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声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工业干扰
2、随机干扰:没有一定规律,也没有一定传播方 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 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瑞雷面波:
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 在地震勘探中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 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多次反射波
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 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 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良好的反射界 面(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基岩面、不整合面、 火成岩、地面、水面,石膏层、岩盐、石灰岩 等强反射层等。
2、频率选择功能,频率滤波
3、能量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动态范围: 地震波强弱的差别引起的振幅上的变 化范围,在地震勘探中该数值能达到 120分贝,即:最大振幅是最小振幅的 106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仪的基本功能
4、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 仪器的固有振动—延续时间越短,分
辨率越高。 5、精确的计时装置 6、多道接收、数字记录、记录长度可

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是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将介绍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分析技术。

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主要依赖于地震监测设备的部署和运行。

现代地震监测网络采用了多种类型的仪器,包括地震仪、地磁仪、重力仪等。

地震仪是最主要的地震监测设备,可以测量地震波的震级、震源位置和传播速度等参数。

地磁仪可以测量地磁场的变化,重力仪则可以测量地面的重力变化。

这些仪器通过遥测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至地震监测中心,供地震学家进行分析和研究。

地震预测数据的分析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是震相分析法和地震波形分析法。

震相分析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路径和时间来推测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利用震相的到时差异,结合已知的速度模型,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的深度和震源特征。

地震波形分析法则是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幅度、频率和时域特征的分析,推断地震的震级和发生地点。

除了震相分析法和地震波形分析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地震预测方法。

如地震电磁学、地球物理观测和地表变形观测等。

地震电磁学利用地球上的电磁场变化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球物理观测则通过测量地面的物理参数变化,如地磁场、地电场等,来推断地震的活动情况。

地表变形观测是通过测量地表的位移和变形情况,来推测地震的可能发生。

地震预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观测和分析。

因为地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壳构造、地球内部活动和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需要长时间的观测和积累。

只有在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预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于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并给予人们足够的时间做好避险和救援准备。

《地震资料采集》课件

《地震资料采集》课件

地震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包括加速度计、速度计和位移计等
地震计:用于测量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包括机械式地震计和电子式地 震计
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信号,包括地震波接收天线和地震波接 收器
地震波处理系统:用于处理地震波信号,包括地震波滤波器、地震波放 大器和地震波记录器
地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为 地震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在地震发生后,提 供应急响应和救援支持
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关键技术
地震波信号采集技术:通过地震波信号采集设备,如地震仪、地震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地震 波信号。
数据传输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地震波信号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数据处理,以获 取地震参数和地震预警信息。
目的:地震资料采集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 生机制、预测地震、减轻地 震灾害损失。
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和流程
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包括地震波观测、地震震源观测、地震震中观测等。
地震资料采集的流程:包括地震资料采集前的准备、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的操作、地震 资料采集后的处理等。
地震资料采集的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波接收器、地震震源观测仪等。
地震资料采集的重要性:地震资料是地震科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震预测、预警 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资料采集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人工观测到现代的自动化观测,地震资料采 集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震资料采集的现状:目前,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科学研究 和防灾减灾领域,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地震资料采集的应用:包括地震预测、地震预警、地震灾害评估等。

地震数据采集实验指导书

地震数据采集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地震数据采集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

2 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

3 实验观测结果的分析。

三实验仪器设备
Suumit数字地震仪、100hz地震检波器12串、锤击震源1个、地震采集站6个,皮尺1个。

四实验步骤
1 画出合适的观测系统(单边激发,每炮12道接收,每炮12道接收,共12炮,道间距为2m),合理设置仪器参数。

2 将检波器、采集站、击发锤、炮线和仪器连接,检查仪器的相关参数。

3 用击发锤多次敲击地面,产生地震波,由检波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仪器中,进行重复叠加后记录到磁盘上,获得一张地震记录。

4 打印地震记录。

5 根据直达波时距曲线为直线、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双曲线的特点,在地震记录中识别出直达波和反射波。

6 向前移动检波器排列,并重复2、3、4和5步骤。

五实验结果
1 说明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并绘制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

(1)画出观测系统(非物探专业不用画)
(2)按照观测系统布置好检波器和震源,并用锤击的方式激发地震波。

(3)根据不同类型地震波的特点识别地震记录中的各种波。

六实验小结体会。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掌握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勘探的整个流程。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实习设备与材料1. 地震仪(包括地震检波器、放大器、记录器等)2. 野外记录表格3. 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防滑鞋等)4. 地震勘探施工图纸5. 相关地质资料三、实习任务与要求1. 熟悉地震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地震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

2. 在指导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包括仪器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地震波等。

3. 参与地震勘探施工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方法。

4. 及时整理和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1. 地点:某地震勘探施工现场2.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XXXX年XX月XX日五、实习内容与步骤1. 首日:熟悉地震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地震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

在指导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包括仪器操作、记录数据等。

2. 第二日:学习地震勘探施工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方法。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异常现象。

3. 第三日:参与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加强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加强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第四日:整理和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根据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习,深入了解了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态度与习惯:培养了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实践与创新:通过实地操作和实践探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实习报告
将输入输出两过程连接起来,点击Create Flow Command Links(如图6.3所示第三个按钮)
图6.3
此时先点击“input”拖动鼠标到“output”,可将二者连起来,即过程是由前头前到箭头后,如图6.4:
图6.4
点击GO得到抽到集
7.道均衡mean:
同第6步将“input”、“output”和“scale”到左框(project)中。前两个同第6步,双击“scale”
图8.3
图8.4
点击 得
接下来的步骤如第6步将“input”、“output”和“Ormsby”到左框(project)中。
将三个连为如图所示形式
因为有效波集中在20Hz到80Hz之间故需将“Ormsby”参数
改为
点击OK,连好后运行GO得
9. 二维滤波fk filt
前面步骤同第8步,在图8.2中点击 ,将
将三个连为如图所示形式
将“FK-Filt”的参数修改为下图所示,里面添加的文件就是你保存在桌面的文件2.
点击OK得图9.1
图9.1
即为二维滤波得到结果。
图5.1
图5.2
选中写着“[1]:08J1-g”的按钮,再点“OK”,既是建立观测系统
出现图5.3
图5.3
点“LOAD”出现图5.4
图5.4
6.做抽道集
Job Flow→open flow file + command window
在右框(vista flow command window)中分别选选“input”和“output”到左框(project)中。
点击OK
同样用图6.3所示第三个按钮将“input”、“output”和“scale”连成如图形式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我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震队进行了地震资料采集实习。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地震测线的设计、野外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分析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过程。

二、实习内容1. 测线设计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参加了测线设计的学习。

通过对地震地质任务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测线的方向、间距和覆盖范围。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利用地震地质资料进行测线设计,以确保地震数据能够有效地揭示地下结构。

2. 野外数据采集在第二周,我参与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

学习了如何使用地震仪、检波器等设备,并了解了地震波的产生和接收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我负责检波器的埋设和回收,以及地震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情况,确保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

3. 资料整理和分析在实习的第三周,我参与了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

通过学习地震资料处理软件,我掌握了地震数据的基础处理方法,包括去噪、速度分析、震相识别等。

在数据分析阶段,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地震剖面图判断地下结构,并提出了相关的地震解释意见。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震资料采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测线设计,以确保地震数据能够有效地揭示地下结构。

此外,我还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体会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地震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

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我明白了地震工作者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震资料采集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

总之,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我对地震资料采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地震勘探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讲 地震采集(2)

第二讲 地震采集(2)
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四、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
• 排列的概念: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
之间的关系(同一工区此关系应不变)。
• 排列的类型(二维):
– 纵排列
• 端点放炮排列 • 中间放炮排列
– 非纵排列 – 交叉排列
二维纵排列
四、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上: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法 左:一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
作的地区进行,其地质任务是: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 分布情况,确定含油气远景区或含油气盆地。布置测 线的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 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 元的预测范围等。布置测线的要求:在垂直区域地质 构造走向的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 线尽量为直线,也可根据地表条件测线沿道路、河流 布设。线距大小根据工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 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近百公里左右。
没有做任何滤波处理的单个检波器接收的 炮记录
使用数字组合方式进行去噪处理的观测方式如下图所示,适用于不知道干扰 波传播方向的情况。将排列布置成“T形” ,激发 点O距A点一定距离,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 时差t1和t2,在图上沿两个方向按一定比例尺标 出矢量,各自的方向指向时间增大方向,求合矢量, 其方向近似为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三、地震测线的部设
(4)构造精查细测阶段 地质任务:在含油气圈闭工作的基础上,搞清油气 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藏描述提供基础资料。测 网布设要求:此阶段通常以三维地震勘探为主,二 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几百米~1公里。
第二讲:野外采集
一、野外地震采集概述 二、野外地震采集主要工作方法 三、地震测线的布置 四、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五、采集实例
三、地震测线的部设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CDJ高灵敏度系列检波器
1.由于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很微弱,需将 信号送至前置放大器进行放大;
2.放大器对来自浅、中、深层的反射信号 自动调节放大倍数;
3.地震仪中的瞬时浮点增益放大器以二进 制增益控制方式为基础,以6分贝为阶跃台 阶,即以2的整数次幂跳变。
三、记录系统
地震数据经模数转换为数字形式,记录在 磁盘上。
4. xmin不应小于最浅目的层的深度; 5. xmin大一些可以消除声波和面波干扰。
三、最佳接收地段的选择
最佳接收地段又称“最佳窗口技术”,如 图3.6-1
四、道间距的选择
道间距又称空间采样率,它影响地震记录 的横向分辨率,用x表示,道间距小,横 向分辨率高,但勘探费用大,选择道间距 应从以下因素考虑:
高,可以消除低频噪声 2. 阻尼系数h是检波器的另一特性指标,设
检波器的固有频率为0
图3.4-1 动圈式检波结构草图
(1)h>0 称为过阻尼,使接收到的信号 减弱,甚至失真,见图3.4-3(b)
(2) h<0 称为欠阻尼,见图3.4-3(a)
(3)实际工作中选择之间,一般把h/0 =0.7称最佳阻尼,见图3.4-3(c)
薄 层 干 涉 的 分 辨 率 研 究
• 1. 指沿横向方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尺寸;
2. 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 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 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称 第一菲涅尔带,见图3.5.3;
3. 在频率较高时,第一菲涅尔带半径为下式
rv t 2 fc
• (3)组合数目n增加,通放带变窄;
• (4)有效波的视速度很大,可以落入通放带, 组合后 的输出达到最大,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 的n倍;

地震采集方法理论与实践概要

地震采集方法理论与实践概要

地震资料采集试验方法与分析一、试验点、线的选择1、试验目的⑴调查工区干扰波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确定压制干扰的有效办法。

⑵调查工区激发特征,包括激发井深分布规律,激发能量和激发形式。

⑶选取工区合理的接收参数,压制影响资料品质的主要干扰波。

⑷优化全区采集参数,预测资料品质分布规律,制定针对措施。

⑸评估、削弱因资料采集对资料处理的影响。

⑹正确预测、评价地震资料采集任务完成状态。

⑺预测或提供预测技术信息,进行风险评估与经济分析。

2、试验点、线布设原则系统试验点、线应布设在工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位置或资料品质较差而需重点攻关的区域内。

考核试验点应根据工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结合表层调查资料,以及以往资料品质情况合理布设,要代表区内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条件,能控制全区激发井深,掌握不同区域的资料品质,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

总之,根据全区表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全区区域分类,综合考虑地上、地下条件合理地布设试验点。

⑴表层地震地质条件①试验点布设应充分考虑近地表岩性分布规律,试验点应布在沉积环境变化的岩性过渡带上。

在2003-2004年度的双城工区,生产前我们收集了该区第四纪地质资料,进行了近地表沉积规律和地表结构特征研究。

表层调查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表层岩性的录制和分析工作,掌握了激发岩性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该区表层岩性的分布主要受河流冲积和改道影响。

近代河流稳定的冲积作用形成了工区东部广阔的含沙黄胶泥高台区,之后的一次急剧改道形成了工区中部一个北东向的高台-平原过渡区;现代河流的冲刷及大地夷平作用使局部高台变为高岗;现代河流的冲积和频繁改道,形成了工区西、南部广阔的河套平原区。

上述河流作用使整个工区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三级河流阶地地貌。

老河道残留的心滩和边滩形成了现在的沙岗子,残留河道沉积了较厚的淤泥而形成了现在的淤泥质亚粘土低洼区。

在近地表岩性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含沙黄胶泥高台区、老河道残留的心滩和边滩形成了现在的沙岗子和残留河道较厚的淤泥质亚粘土低洼区分别布设代表性试验点,分析研究各种沉积岩性下的激发特征。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讲义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讲义
多次覆盖:通过改变炮检距,对地下同一段反射界面进行多次重复观 测,重复观测多少次称覆盖次数。
多次波:某个反射界面,超过一次以上反射的地震波。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相互位置关系。描述这种关
系的图称观测系统图。 炮检距:由炮点,到检波点中心位置的距离。 道间距:相邻检波器中心位置间的距离。
(2)开展地层岩性和沉积特征研究中,利用三维成果结合钻 井资料研究岩性的平面和空间变化。研究地层尖灭、超覆非 构造圈闭的油气藏;
(3)开展储层横向预测中,应用三维成果结合地质、钻井、 测井、试油等资料,研究储层的孔隙发育带、裂缝发育带、 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开展油藏描述工作;
(4)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地震信息、综合钻井、 测井及油藏开采动态资料,预测储集层物性及其横向变化、 预测油藏分布范围和储量、帮助制定或调整油田勘探开发方 案、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监测油藏动态。
四、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1、任务确定 2、收集有关资料 3、工区调查 4、采集参数设计 5、激发因素选择 6、接收因素选择 7、仪器因素选择
1、任务确定
地质目标确定后应下达任务书, 内容包括地质任务、地理位置、勘 探面积、工作量、施工期限、资料 采集要求、资料处理要求、资料解 释综合研究任务等。
2、收集有关资料
地震勘探
采 集技术
地震勘探定义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爆炸的方法引起地壳振 动,在地面上按一定的等间距缚设若干道(甚至 上千道)精密仪器(检波器)记录下各点震动的 情况,从而得到原始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计算 机处理,就可以获得形象地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 埋藏深度的、起伏变化的地震剖面图,通过对地 震剖面的解释和综合研究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特 点。
二、地震勘探阶段及工作任务

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理论与实践

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理论与实践

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理论与实践山地、深层与碳酸盐岩层系是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的三大难点与热点领域。

研究区(如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川东北探区)同时具复杂山地、深层与碳酸盐岩层系的地质特征,油气勘探属世界级难题。

挑战南方复杂山地地震勘探难题,涉及采集、处理和综合研究三大环节。

首先必须提高地震采集精度。

选择影响采集质量的关键因素——激发和接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信噪比与分辨率两方面提高采集精度。

从野外采集遇到的问题出发,重点开展激发、接收机制理论研究与试验验证,夯实应用基础,形成相应采集方法、理论与工艺技术。

在普光大气田的发现与探明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普光大气田的发现是其典型范例。

在地震采集理论、方法技术上取得如下重大突破:一、基于岩石力学、岩石物理学和爆破理论,通过炸药激发子波的动力学特征与岩石弹性参数、爆炸药量的关系研究,结合野外试验与室内物性测定分析,提出饱和激发理论。

饱和激发理论认为:地震波振幅表征着介质的应变特征,药量表征着介质的应力特征;使介质弹性应变最大时的激发为饱和激发;饱和激发时能满足线性叠加特性;在饱和激发状态下,可保证激发高频能量,提高高频信号的信噪比。

对提高地震采集精度的意义在于:饱和激发理论可以指导激发参数优选,实现其最佳匹配组合;在饱和状态下激发,提高了激发能量和高频成分,保证了高频信号信噪比,实现了信噪比与分辨率的有机统一;同时在理论上澄清了多年来高分辨率地震采集中是采用大药量好,还是小药量激发好的争论。

二、基于饱和激发与岩石的弹性,提出在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观测中激发和观测高频地震波的新观念,实现了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在黔中隆起及周缘大面积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禁区,获得了可用于解释的地震资料,特别是获得了雪峰推覆体十分古老的板溪群变质岩下的有效反射。

三、基于饱和激发理论,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地实现了信噪比与分辨率的有机统一,新、老地震资料相比,主频由30Hz 提高到50Hz,结合高精度成像,在2500ms(大于6000m)地震资料主频达到70Hz。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 地震波的激发
(3)可控震源的缺点 1)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弱、分辨率低; 2)地表复杂区不能使用。
二、地震波的接收
(一)对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二)常用检波器 (三)检波器埋置要求 (四)道间距的选择
二、 地震波的接收 (一)对接收地震波的基本要求
1.检波器具有强大的信号放大功能:地震波引起地 面位移只有微米量级,检波器是把地面的机械振 动转变成电信号; 2.记录仪器具有频率选择作用:为了突出有效波, 压制干扰波,以便让有效波的频率成分全部通 过,干扰波的频率成分被滤掉; 3.足够大的动态范围:地震波的振幅变化范围大;
3.可控震源
一、 地震波的激发
(1)可控震源工作原理
一、 地震波的激发
(1)可控震源工作原理
一、 地震波的激发
实 际 可 控 震 源 记 录
扫描信号(6-60Hz) 没有相关的可控震源记录
相关后的记录
一、 地震波的激发
(3)可控震源的优点 1)可控震源不产生地层不传播的振动频率,从而节 约能量; 2)可控震源不破坏岩石,不消耗能量破碎岩石,从 而节约能量; 3)可控震源抗干扰能力强; 4)适于在城区、人口稠密区施工。
第3节
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一、地震波的激发 二、地震波的接收
主讲教师:刘洋
一、地震波的激发
(一)对激发的要求 (二)炸药震源 (三)非炸药震源
一、 地震波的激发
(一)对激发的要求
1.使地震波具有足够强的能量 2.使有效波具有较强的能量、显著的频谱特征和较高 的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率
⎧炸药震源 震源 ⎨ ⎩非炸药震源
二、 地震波的接收
4.地震记录信息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

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

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1 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地震物理模拟是一种将自然界的地震波在硬件系统上进行模拟的方法。

它重现了实际地震场景,基于它,可以进行岩石层结构的实验研究,并获取相应的数据结果,有助于钻井的解释与结构解读。

2 数据采集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中包括一系列操作步骤:首先,安装、调试地震物理实验设备;其次,将模拟的地震波发射到实验区域,在实验区域内发射、接收、传输信号;最后,收集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存储与分析。

3 发射端自然界的地震波是无处不在的,但把这些波进行有效采集和模拟实验需要某种发射端,即触发装置。

常用的触发装置有高压气体、高能电子束、激光和高能实验装置。

4 接收端接收端是用来接收发射产生的波在实验区域內传播、反射和衰减的数据。

一般使用结合精密地震器和计算机的传感技术,对实验中发射的波进行传输和定位,以获取关于测量的详细信息。

5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将实验中接收到的波形数据从实验现场传输到实验室的一个关键步骤。

过去,由于监测的波形参数多,最常使用的传输方式就是有线连接,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使用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进行实时传输,节约了时间。

6 数据存储实验室中将信号与存储介质相结合,就可以将实验中接收到的波形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7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模拟实验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对模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震性质,定位波源方向,还可以得出地震衰减系数,从而揭示所在区域的岩性成分等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解释钻井结果。

综上所述,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安装、调试地震物理实验设备,将模拟的地震波发射到实验区域,收集数据信息,以及最后的数据存储与分析步骤。

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可以加深我们对自然界地震波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钻井的解释与结构解读。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通过对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从而确定油气的分布情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地下岩石的地震响应信息。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震仪器的使用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的设置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野外采集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实习过程(1)测量工作测量工作是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基础,其任务是确定测线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我们学会了使用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掌握了测线测量、爆炸点测量和接收点测量的方法。

(2)钻井工作钻井工作的任务是准备好可下入炸药的浅井。

我们学会了使用钻机进行钻井,掌握了井深、井径的测量方法。

(3)埋药工作埋药工作的任务是将炸药放入井中,以在爆炸后产生地震波。

我们学会了炸药的选用、装药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4)埋检波器工作埋检波器工作的任务是将检波器埋入地下,以接收地震波。

我们学会了检波器的选用、安装方法和调试技巧。

(5)布置电缆线工作布置电缆线工作的任务是将检波器与记录仪器连接。

我们学会了电缆线的连接、架设和维护方法。

(6)爆炸工作爆炸工作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爆炸,产生地震波。

我们学会了爆炸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7)数据记录工作数据记录工作的任务是将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记录下来。

我们学会了地震记录仪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全过程有了深入了解,从测量、钻井、埋药、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爆炸到数据记录,每一个环节都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部分。

野外采集工作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更需要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