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一)民族危机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1、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 3、辛亥革命
(一)民族危机加深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
概 况 民 族 危 机 的 加 深 甲午中 日战争 影 响 概 况 影 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于 1894 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 年清政 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对中国: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 深;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社会上掀 起救亡图存运动。 (2)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天 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1901 年,清政府被迫 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从时间“1912 年 9 月”看,此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 华民国,这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故 C 项正确。A、B、D 三 项表述本身错误。
10. 《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 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 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D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联军进入北京,纪律败坏,公然闯入民宅,大肆 掠夺。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戊 戌 变 法 救 亡 图 存 运 动 的 高 涨 义 和 团 运 动 概况 影响 概况 影响 准备 辛 亥 革 命 高潮 影响
续表 ①1895 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 亡的政治运动;②1898 年的百日维新是戊戌变 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 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1900 年在京津 地区形成高潮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 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的图谋 1905 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①1911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 专制统治。 ②1912 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推动了中 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背景 维 新 思 想 代表 人物 主张 影响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背景 内容 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 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 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指 导思想,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领
5.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 求民主的斗 争”之后做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C )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 世纪末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日本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 律严明。 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 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 “联军”指的是( C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民族工业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2)原因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2)原因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 步 发 展 背 景 时 间 影 响 背 景 表 现 结 局 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19 世纪末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 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 济侵略 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知识的回顾:你认为哪些因 素可能影响此阶段社会生活的变化?
规律启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 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 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4)促进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改变。
6.(2013·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 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C )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7.(2013·福建厦门高三检测)对下边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 是( B )
八国联 军侵华 战争
1.1894 年 11 月 《纽约世界报》 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 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B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并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 图存的“药方”。这位政治家是谁?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运用之后 的结果如何? (3)世界上是否有制度建设的“万灵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 马克思主义)。 (2)思想家:孙中山。药方:三民主义。 最终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可答推翻清朝 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统治等),但未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 目标。 (3)没有。启示: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任何制度都有优 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
8.(2013·广东珠海高三模拟)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 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 B ) A.保皇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解析:根据“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思想,由此分 析应选 B 项。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专制;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保皇派主张不进行改变。
解析: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1894 年”和“日本”。联系所学 知识,采用排除法解答。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分别是 1914~1918 年和 1939~1945 年,故排除 A 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1931 年,故 排除 C 项;南京大屠杀发生在 1937 年,排除 D 项。 故答案选 B 项。
9.1912 年 9 月 8 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 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C ) A.20 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续表 民 主 与 科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序幕 主张 影响 开始 传播 成为 主流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缠足运动,关键信息是“邻家有女已放足,走 向学堂去读书”,这说明不缠足运动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 辛亥革 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 D 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 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 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 所以政府的权力 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 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 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 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 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 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四、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419 .19 世纪末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 的变迁 交通事 业的进步 通讯工具 的变迁 大众传媒 的变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 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辛亥革 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 命时期 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 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清朝晚期电报、 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 步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 报刊业 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 的发展 现出繁荣景象 影视事业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的发展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维新变 法期间
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体现了“实 业救国”的思潮 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民主共和思想 3、民主与科学 4、马克思主义
三、 20 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19 .19 世纪末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短 暂 春 天
思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 拓展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响? (经济、政治、文化)
(1)促进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 促进了自 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阶级结构变化:19 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运动兴起。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 代,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一)民族危机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1、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 3、辛亥革命
(一)民族危机加深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
概 况 民 族 危 机 的 加 深 甲午中 日战争 影 响 概 况 影 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于 1894 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 年清政 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对中国: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 深;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社会上掀 起救亡图存运动。 (2)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天 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1901 年,清政府被迫 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从时间“1912 年 9 月”看,此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 华民国,这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故 C 项正确。A、B、D 三 项表述本身错误。
10. 《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 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 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D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联军进入北京,纪律败坏,公然闯入民宅,大肆 掠夺。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戊 戌 变 法 救 亡 图 存 运 动 的 高 涨 义 和 团 运 动 概况 影响 概况 影响 准备 辛 亥 革 命 高潮 影响
续表 ①1895 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 亡的政治运动;②1898 年的百日维新是戊戌变 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 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1900 年在京津 地区形成高潮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 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的图谋 1905 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①1911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 专制统治。 ②1912 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推动了中 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背景 维 新 思 想 代表 人物 主张 影响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背景 内容 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 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 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指 导思想,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领
5.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 求民主的斗 争”之后做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C )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 世纪末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日本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 律严明。 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 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 “联军”指的是( C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民族工业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2)原因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2)原因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 步 发 展 背 景 时 间 影 响 背 景 表 现 结 局 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19 世纪末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 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 济侵略 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知识的回顾:你认为哪些因 素可能影响此阶段社会生活的变化?
规律启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 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 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4)促进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改变。
6.(2013·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 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C )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7.(2013·福建厦门高三检测)对下边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 是( B )
八国联 军侵华 战争
1.1894 年 11 月 《纽约世界报》 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 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B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并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 图存的“药方”。这位政治家是谁?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运用之后 的结果如何? (3)世界上是否有制度建设的“万灵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 马克思主义)。 (2)思想家:孙中山。药方:三民主义。 最终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可答推翻清朝 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统治等),但未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 目标。 (3)没有。启示: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任何制度都有优 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
8.(2013·广东珠海高三模拟)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 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 B ) A.保皇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解析:根据“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思想,由此分 析应选 B 项。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专制;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保皇派主张不进行改变。
解析: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1894 年”和“日本”。联系所学 知识,采用排除法解答。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分别是 1914~1918 年和 1939~1945 年,故排除 A 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1931 年,故 排除 C 项;南京大屠杀发生在 1937 年,排除 D 项。 故答案选 B 项。
9.1912 年 9 月 8 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 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C ) A.20 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续表 民 主 与 科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序幕 主张 影响 开始 传播 成为 主流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缠足运动,关键信息是“邻家有女已放足,走 向学堂去读书”,这说明不缠足运动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 辛亥革 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 D 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 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 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 所以政府的权力 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 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 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 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 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 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四、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419 .19 世纪末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 的变迁 交通事 业的进步 通讯工具 的变迁 大众传媒 的变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 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辛亥革 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 命时期 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 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清朝晚期电报、 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 步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 报刊业 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 的发展 现出繁荣景象 影视事业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的发展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维新变 法期间
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体现了“实 业救国”的思潮 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民主共和思想 3、民主与科学 4、马克思主义
三、 20 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19 .19 世纪末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短 暂 春 天
思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 拓展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响? (经济、政治、文化)
(1)促进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 促进了自 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阶级结构变化:19 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运动兴起。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 代,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