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拖延与主观时间距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习拖延与主观时间距离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6-06T11:59:03.2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作者:蒋丽萍
[导读] 随机选取大学生被试43人,通过问卷调查法将被试分为学业拖延高分组和低分组,再采用实验法探讨两个组在不同客观时间条件下的主观时间距离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高拖延者在不同的客观时间条件下主观时间距离显著高于低拖延者。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武汉 430079)
摘要:随机选取大学生被试43人,通过问卷调查法将被试分为学业拖延高分组和低分组,再采用实验法探讨两个组在不同客观时间条件下的主观时间距离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高拖延者在不同的客观时间条件下主观时间距离显著高于低拖延者。
关键词:拖延学业拖延主观时间距离
1 问题提出
在国内的大学生群体中,学习上存在拖延行为的学生大约有20%,忍受着因学业拖延所带来的折磨的大学生有25%,接近43%的大学生渴望减少自己的学业拖延行为[1] 。
Silver(1975)认为拖延概念的核心是时间成分,因为他认为失去成功完成任务的最佳时机是拖延行为的典型表征[2]。因此是否能够对时间有良好的控制和正确的感知会影响到个体的拖延行为。基于经济学家George Akerlof提出的“未来折扣”理论反映了人们过分强调当前事情的重要性,而低估了未来事情的重要性的倾向。这种倾向也表现在了拖延行为中,李春凯(2009)的研究中提到过在面对事情对个体很重要,但若其结果发生距现在时距较长就会产生折扣,个体便会对此后果作出较低的权重,从而采取非理性的决策拖延完成重要事件[3]。这里所提到的时距即事件结果发生距当前有多久,通常是根据个体的主观判断来估计这个距离的时间总量,这决定着拖延行为的持续时间。因此,心理距离对拖延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时间距离是心理距离的维度之一,心理距离是从自我出发,将自己此时此地的直接经验作为参照零点,按照不同维度向外扩展形成了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以及假设性的四个维度.其中时间距离可以包含两方面,其一是过去到现在总过包含的时间,其二是现在到将来的时间总量[4]。从上文提到的时间折扣可以看出,现在到未来的时距感知对拖延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不同的心理距离会对拖延行为产生影响。主观时间距离的测量方法在前人的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数轴法,将时间看作数轴,在数轴上表示目标时间发生的时间点与现在的远近。
在先前的一些研究中也有一些对学习拖延行为和主观时间距离的间接探讨。Rrop和Liberman(2000)研究发现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人们会对事件的表征越抽象,对于抽象的事件表征个人会表现出更乐观的时间估计。在Kahneman和Tversky(1979)在解释时间低估现象时认为人们在估计预测完成一项认为时间时主要关注的是完成任务的情景获计划,而过去完成类似任务的经验和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容易被忽略,所以常常会出现低估完成任务时间的情况出现。正是由于个体倾向于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做乐观的估计或者低估完成时间所需要的时间,因此个体可能会有意或无意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拖延行为。心理距离的变化会引起客体心理表征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拖延除了会对人们的学业表现、情绪和社会成就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干预减少拖延行为十分有必要,在过往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分析了人格因素,动机等等,研究主观时间距离与学习拖延还比较少。此次研究选取在校大学生从主观时间距离这个原因切入,通过比较学业拖延高低分的主观时间距离的差异,以此来探讨主观时间距离这个变量对学习拖延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均来自在校大学生43人,男生19人,女生24人。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最终有效数据40份。
2.2 研究工具
采用由Solomom和Rothblum开发的学生版拖延评估量表,后来经过了中文修订。PASS由44个题目构成,采用利克特5点计分法。其中自我决定任务和他人决定任务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2和0.51,原因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9,分半信度为0.74。同时问卷有较好的效度。实验中采用数轴法统计数据,数轴通过电脑呈现,数据取值为小数点后两位。
2.3 实验流程
实验的步骤主要分为两步。首先问卷填写,要求被试完成学业拖延量表,根据问卷的分可分为高拖延者和低拖延者。然后进入实验阶段,主试告知被试者是一个关于时间知觉的实验。实验包含练习和正式两个阶段,其中练习阶段设计为在1种学业任务情景中3个种不同的客观时间条件。实验的具体操作采用数轴法,将时间看作一数轴,通过电脑呈现设置数轴长度为180mm,被试根据任务按照自己的主观感知滑动数轴上以此表示目标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距离现在的远近,最后主试测量标注所得的数轴长度得到主观时间距离的长度。
3 结果
3.1 描述统计
分析在完成论文,阅读以及复习任务三种的事件中,主观时间距离的平均数,标准数差以及增长率。为了比较客观时间距离和主观时间距离的相关变化,对于每一个被试都将其测量的距离转换成了时间单位,将1个月作为标准。
在完成论文这个学业事件的情景下,将计算得到在1个月完成论文的平均(M=61.04mm) 作为主观时间距离1个月的长度,根据这个基准就可以得到在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条件的主观时间距离。因此,按照这个标准就可以得到3个月的客观时间条件下其主观时间距离等于1.34个月,6个月的客观条件下主观时间距离相当于1.77个月,12个月的客观事件条件下棋主观时间距离为2.25个月。而从1个月到3个月的客观时间跨度增长了200%的条件下,主观时间距离仅增长了33.91%,从1个月到6个月的客观事件跨度增长了500%,而相应的主观距指增长了77.09%,1个月至12个月的客观时间跨度增长1100%,但主观时间距离的增长只有124.97%。
3.2 学业拖延高低分组的主观时间距离的差异
通过实验前的问卷调查法得到被试拖延分数平均分为31.59,将高于平均分的被试纳入高分组,低于平均分的被试纳入低分组,两组人数均为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