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水肿?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水肿?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肿?⽔肿,是指体内⽔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眼睑、四肢、腹背甚⾄全⾝浮肿。

⽔肿是全⾝⽓化功能障碍的⼀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

依据症状表现不同⽽分为阳⽔、阴⽔两类,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肺⼼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中医经典⽂献《素问·⽔热⽳论》⽈:“故肺为喘呼,肾为⽔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之所留也。

”古代⼜称⽔、⽔⽓、⽔病。

《⾦匮要略·⽔⽓病脉证》分为风⽔、⽪⽔、正⽔、⽯⽔等数种。

亦以五脏分类,分⼼⽔、肺⽔、肝⽔、脾⽔、肾⽔等。

后世⼜分为阳⽔、阴⽔两类。

《丹溪⼼法·⽔肿》⽈:“若遍⾝肿,烦渴,⼩便⾚涩,⼤便闭,此属阳⽔,先以五⽪散或四磨饮,添磨⽣枳壳,重则疏凿饮。

若遍⾝肿,不烦渴,⼤便溏,⼩便少不涩⾚,此属阴⽔,宜实脾饮或⽊⾹流⽓饮。

”⽔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肿论治》⽈:“肺虚则⽓不化精⽽化⽔,脾虚则⼟不制⽔⽽反克,肾虚则⽔⽆所主⽽妄⾏,⽔不归经,则逆⽽上泛,故传⼈脾⽽肤⾁浮肿,传⼈肺,则⽓息喘急。

”《⾦匮要略》论⽔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者,腰以下肿,当利⼩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实证多为外邪侵袭、⽓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疏风、宣肺、利湿、逐⽔等法。

虚证多为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湿所致,治宜扶正为主,⽤温肾、健脾、益⽓、通阳等法。

【病因病机】⽔肿的病因有内外⼆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湿浸渍,⽽致肺失通调,脾⽓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成⽔肿。

1、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道不通,以致风遏⽔阻,风⽔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湿之⽓内侵,或平素饮⾷不节,多⾷⽣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湿不运⽽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道不通,⽽成⽔肿。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方法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方法
治则 治法 。肾性水 肿 是 肾脏 疾 病 最 常 见 症 状 , 举 兹
笔者 在 临床上 治疗 。 水 肿七 法 于下 : 肾 急 性 肾 炎初 始 阶段 , 证 属 风 水证 者 辨 或慢性 肾小球 病 的 患者 伴 发 呼 吸道 等 急 性 感 染 , 致
去而正 安 。
( 稿 日期 :0 91 -1 责 任 编 辑 : 茂福 ) 收 20 —00 周
祛 风能 胜 湿 。肾 性 水 肿 常 用 的 祛 风 药 有 汉 防 己 、 莶 草 、 长 卿 、 风藤 等 , 稀 徐 青 常用 组 方有 防 己黄 芪 汤( 防 己、 芪 、 汉 黄 白术 、 草 ) 防 己 地 黄 汤 ( 防 甘 、 汉
4 祛 风 法
治 水肿 , 论发 汗 、 不 利尿 、 攻逐 或 实脾 温 肾 , 均宜 配合
限盐 , 效果 始能 显著 和巩 固。 治 病必 求 于本 , 阴平 阳秘 , 神乃 治 , 肾性 水 精 在
肿 的治 疗 中 , 当利 而 不 伤 正 , 而 不 碍 邪 , 能使 邪 补 方
量增 多 。
3 行 瘀 法
化 气 , 尿 消肿 法 , 表方 剂 首 推 济 生 肾气 丸 ( 附 利 代 炮
子、 茯苓 、 泽泻 、 山药 、 山茱萸 、 黄 、 皮 、 地 丹 肉桂 、 牛 川 膝 、 前子 ) 主 治腰 膝 酸 软 , 寒 , 便 不 利 ; 车 , 畏 小 口不 渴 , 沉 , 淡 的水 肿 。若 寒 甚 而水 肿 明显 的 , 脉 舌 可先 予 真武 汤 ( 附子 、 苓 、 炮 茯 白术 、 白芍 、 姜 ) 肾 阳 生 壮 以制 阴寒 , 待寒水 渐 退 , 再予 济生 肾气 丸 。 此外 , 肾性 水 肿症 治疗 还 必 须 适 当 的抑 制 纳盐 的摄人 。因盐入 肾 , 其性 濡 润 , 可致水 湿 内生 而加 重 水 肿 , 以历 代 医 家 治 疗 水 肿都 十 分重 视 限盐 。凡 所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2、健脾化湿水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
阳虚弱者
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

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4、温肾利水
适用于肾阳衰微者。

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
脉沉细无力。

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方1首——黄芪益肾健脾饮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方1首——黄芪益肾健脾饮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方1首——黄芪益肾健脾饮根据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水肿”、“肾水”、“尿浊”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内因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尤以脾肾阳虚,气虚为主,外因为风寒湿邪的侵袭。

因脾主运化水湿,若冒雨涉水,居处潮湿,脾为湿困,可致水湿内盛而发为水肿。

若脾阳不足,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减退,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

肾主气化水液,开窍于二阴,若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脾主升清,肾主藏精,人体精微物质(蛋白质)只宜封藏,不可耗泄,肾虚则失封藏,精气外泄,下注膀胱则出现大量蛋白尿;脾虚则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加之肾虚外泄,则可致机体精气更亏,故而出现低蛋白血症。

脾肾俱虚,损及肝脏,而使肝阴亦虚,肝阴虚则阳无制而上亢。

病变过程中,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重心,致阴阳气血亏损,为该病之本,水湿,湿热,瘀血为该病之标,表现为虚中夹实之复杂病理过程。

黄芪益肾健脾饮【组成】黄芪,白术,熟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生牡蛎(先煎),菟丝子,枸杞子,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功效】益肾健脾,固精利水。

【方解】脾虚下陷,肾虚不固,统摄无权,失去藏精、泄浊、排尿的本能,当藏不藏,当泄不泄,精华不藏而随尿排出,形成蛋白尿。

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补后天之本,健脾益气利水;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补先天之本,益肾固摄填精;生牡螈有收敛固涩之效。

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脾,固精利水之功。

【加减】纳差恶心,脘腹胀满者,酌加法半夏,竹茹,厚朴,鸡内金,焦三仙;大便秘结,血肌酐增高者,白术改用生白术,加肉苁蓉,生大黄,草决明;水肿明显,大便溏泻者,用炒白术,加猪苓,车前子(包煎),瞿麦。

血尿者,酌加仙鹤草,小蓟,大蓟;高血压者,酌加夏枯草,石决明(先煎),钩藤,牛膝;合并呼吸或泌尿系感染者,酌加麻黄,赤小豆,连翘,黄柏,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制剂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 肾三脏相 干之 病 。盖 水 为 至 阴 , 故其 本 在 肾 ; 化 水 于气 , 故其标 在肺 ; 惟 畏 土 , 其 制 在 脾 。今 肺 虚则 水 故
气 不化 精而 化水 , 脾虚 则土不 制水 而反 克 , 肾虚则 水无
所 主而妄行 。 ”
3 辨 证论治
水 热 穴论 》 : 肾者 至 阴也 , 阴者 盛 水 也 。肺者 云 “ 至
水、 水 、 汗 和
用越婢 加术 汤合 五皮饮 加减 : 麻黄 1 g 生 石膏 2 g 白 0, 0, 术 1 g 甘草 1 g 生 姜 6 , 0, 0, g 大枣 3枚 , 陈皮 1 g 大腹 皮 0, 3 g 桑 白皮 1 g 白茅根 2 g 牛 蒡子 1 g 0, 5, 0 , 5 。若平 素体 虚 易感 冒, 汗 出恶 风 者 可 选 用 玉 屏 风 散 加 减 , 黄 芪 伴 生 2 g 白术 1 g 防风 1 g 车前子 2 g 茯苓 2 g 0, 0, 0, 5, 0。 3 2 解毒 利水 法 常用 于风热 、 . 热毒 蕴结 引发 的水 肿 或水 肿 日久不愈 湿 邪郁 而 化 热 者 , 见 眼 睑及 下肢 浮 证 肿, 伴咽 喉肿痛 或 皮肤 破 溃 , 热 , 发 口干 , 少 色黄 , 尿 舌
的证候 、 因 、 机 及 辨 证 治 疗 已 经 有 了 一 定 深 度 。 病 病 《 匮要略 ・ 金 水气 病脉 证并 治 》 以表 里 上下 为 纲 , 根据 不 同的脉证 将 水 气 病 分 为 风 水 、 水 、 水 、 水 、 皮 正 石 黄 汗, 又从脏 腑发 病机 制及其 证候 出发 , 出五脏 水 即心 提
太 阴也 , 阴者冬 脉 也 。故 其本 在 肾 , 末 在 肺 , 少 其 皆积 水也 …… 肾者 胃之 关 也 , 门不 利 , 聚 水 而从 其 类 关 故 也 。上 下溢 于 皮 肤 , 为 肘 肿 。肘 肿 者 , 水 而 生 病 故 聚

肾炎(水肿)中医中药治疗肾炎良方

肾炎(水肿)中医中药治疗肾炎良方

肾炎(水肿)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肾位于后腹膜脊柱两旁,左右各1个,外形像蚕豆。

成年人每个肾重量130克左右。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尿的生成,维持人体内水分、酸碱的平衡,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和进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保持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恒定。

此外,还具有一些内分泌功能。

肾炎,全称是弥漫性肾小球性肾炎。

它的病变主要在肾小球,而且是弥漫性的,即许多肾小球都被侵犯。

肾小球是由肾动脉末端毛细血管组成的球状的血管网。

肾炎的主要症状是:(1)水肿:也称浮肿。

早晨起来,眼睑及面部出现水肿,午后面部水肿可能消退,而下肢却加重。

病情较重者则全身水肿,甚至引起胸水及腹水。

(2)蛋白尿:将小便加酸加热之后,会出现云雾状混浊物质,这就是蛋白质的沉淀。

正常人24小时尿中含蛋白量少于0.2克,肾炎患者则大大超过这一数值,甚至可高达10~20克。

在门诊,常用(+)表示尿蛋白的含量。

1个(+)约为尿蛋白0.3克/升,2个(++)含尿蛋白0.6~1.0克/升,3个(+++)约含尿蛋白1.5克/升,4个(++++)尿含蛋白大于3.0克/升。

(3)血尿:尿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一个高倍视野中有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血尿。

(4)尿量减少:正常人24小时尿量为1~2升,肾炎患者每天尿量少于1升,病情越重,尿量越少。

根据病情的不同,肾炎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两种。

急性肾炎发生于青少年较多,占70%以上;慢性肾炎则大多见于成年人。

西医认为,肾炎的病因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80%以上的急性肾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患过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猩红热、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链球菌感染的疾病。

但并不是由链球菌直接侵犯肾脏引起炎症,而是由于链球菌及其产物在体内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对肾小球的损害。

中医没有肾炎的病名。

从症状看,属于中医的水肿范畴。

中医认为,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水之上源,水液只有经肺气的宣降才能到达全身并下输膀胱。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使肺气不能通调水道,风压水阻,致水液流于肌肤而成水肿;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致水湿不能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房劳不节,肾气内伤,肾虚则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积,以致泛滥横溢而成水肿。

肾病水肿最佳治疗方法

肾病水肿最佳治疗方法

肾病水肿最佳治疗方法
肾病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对于肾病水肿的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肾病水肿的最佳治疗方法,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轻度的肾病水肿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进行治疗。

患者应该限制盐分摄入,减少水肿的发生。

此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肾病水肿的重要手段。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但是在使用利尿剂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体重和血压变化,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还需要同时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在肾病水肿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从根本上减轻水肿症状。

针灸、中药煎剂等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严重的肾病水肿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透析或肾移植等手术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维持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肾病水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法对肾病水肿患者有所帮助。

减轻肾水肿用药中药辨证治疗方介绍

减轻肾水肿用药中药辨证治疗方介绍

减轻肾水肿用药中药辨证治疗方介绍
肾性水肿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是肾功能衰竭、肾炎等肾脏疾病导致四肢、面部、眼睑等出现浮肿症状。

肾水肿的患者在治疗时主要以药物为主,在中医学中属于“水肿”的范畴,通过中药内服调理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中医认为,肺发汗利水的治疗原则,适宜水肿初起,兼有表证的患者,可选择的治疗中药为越婢加术汤,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加用香薷,怪柳,浮萍,具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效果。

②如果肾水肿患者属于皮痒受损,水湿内停,溢渍于肌肤型,在治疗时应该采用健脾温阳利水的方法,可选用的药方主要为实脾饮合参苓白术散,同时可在其中加用芡实,金樱子,黄芪等三种药物,可明显加强消肿的效果。

③如果肾水肿患者属于肾阳虚衰,阴水不化不运而致下肢水肿严重,那么治疗应该采用益肾化气利水的治疗方法,可选用的药方有真武汤合五苓散,为了加强疗效,可同时加用玉屏分散,冬虫夏草,杜仲,菟丝子等药物。

④肾水肿的患者如果湿热毒壅盛与内,浸渍肌肤于外,在治疗时应该采用分利湿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时可选择的方药为疏凿饮子合五味消毒饮,同时还可加用扁蓄,葶苈子,大黄等三种药物。

⑤如果是水肿日久,水瘀互结反复发作的肾水肿的患者,治疗应该采用行气活血祛瘀的方法,可选择的中药有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同时还可加入益母草,丹参,牛膝,泽兰等四种药物,能有效提高活血化瘀、消肿的作用。

有些患者属于顽固性肾性水肿可配合使用莪术,三棱,水蛭等药物,起到行气破血的效果。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几种辩证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了,相对来说这些药物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因为患者的肾脏代谢功能受损,因此在具体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过医生指导,千万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同时患者还要限制盐分的摄入量,可帮助身体尽快好转。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浅谈肾性水肿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方在肾性水肿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医病机,参照其西医病理改变,结合其治疗特点,将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

以五苓散为基本配方,分别加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保留灌肠,或以黄芪、白术等合鲤鱼250g共煎。

结果饮汤食鱼,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因人制宜,辨证组方,临床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肾性水肿中医药疗法病机[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50-01水肿是指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体液积聚的状态,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中医古籍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1]。

在治疗上重视辨证施治,如鉴别外感内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然后才立法、组方、选药。

作者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西医病理差异,将其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并结合临床对其治疗进行初步分析[2]。

1 守中医病机、参西医病性、分水肿类型肾炎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时,机体出现免疫性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无异常,可见尿少;加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水钠潴留形成水肿。

中医认为由风、湿、毒等外邪侵袭引起,亦可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而诱发,致使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或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为肿。

该型水肿初期多伴外邪入侵,以肺、脾功能失常,肾气化障碍为主,重在标实;后期可有脾、肾功能虚亏,故治则应祛邪利水。

肾病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该水肿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液自血浆渗入组织间; 2)有效血容量减少,机体出现相应调节,如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等,加强远端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之我见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之我见
脂、 血尿 等 。
动 水液 下 行 于 膀 胱 。《 素问 ・ 灵 兰 秘 典 论 》: 日“ 三 焦
者, 决 渎 之官 , 水 道 出焉 ” , 三 焦 水 道不 通 , 而为水肿。 所 以水 液代 谢与 肺 、 脾、 肾三 焦 关 系 密切 , 肺、 脾、 肾功 能 失调 则易 致水 液代 谢 障碍 , 水 液停 留而 引起水 肿 。
1 概 述
之 关也 。关 门不 利 , 故 聚 水 而从 其 类 也 。上 下 溢 于 皮 肤, 故 为肘肿 ”, 说 明 肾脏 在 水 液代 谢 过 程 中一 方 面 通 过 温化 作用 , 即阳加 于 阴而 生成 水液 , 内生水液 来达 到 阴 阳平衡 ; 另一方 面 通 过 司 开 阖 , 使下焦通畅 , 清 者 泌
4 治 疗 原 则
历 代 医家对 肾性 水 肿 有 很 多具 体 的 描述 , 肾 性 水
肿 属 中医学 水气 病 范畴 , 与 病 , 如“ 水始起也 , 目窠 上 微 肿 , 如 新 卧 起 之状” 、 “ 面 肿 日风 , 足胫 肿 日水 ” 、 “ 夫 水 病 人 目下 有 卧
水 肿 是 肾脏 疾 病 的常 见 症 状 , 缠绵难 愈 , 施 冶 困 难 。临 床上 多 首发 于组 织疏 松 部位 , 如 眼 睑或颜 面部 , 然后 发 展至 足 背 、 下肢 , 严 重 时 可 出 现胸 腹 水 , 波 及 全
身, 同时伴 有其 他 肾病 的征 象 , 如蛋 白尿 、 高 血压 、 高 血
门” 、 “ 洁净府 ” 的 治则 治 法 。我 们 结 合 《 黄 帝 内经 》中
症 状及 病 因病 机 的论述 及 临床 经验 从 以下几 个 方面 辨
证 治 疗 肾性 水 肿 。

治疗肾性浮肿的中成药

治疗肾性浮肿的中成药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典名方地龙舌草丹石饮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典名方地龙舌草丹石饮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典名方地龙舌草丹石饮肾病综合征以全身浮肿,尿中泡沫为主,伴有其它身体症状,属于中医的“水肿”范畴。

《素问》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虚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则发为水肿。

中医认为尿中蛋白丢失前均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夫精者,身之本也”,长期蛋白尿从尿中流失,使精微物质进一步减少,阴损及阳,阳气更加亏虚,水湿内停,从而加重水肿程度。

地龙舌草丹石饮【组成】地龙,黄芪,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熟地黃,党参,山药,茯苓,丹参,石韦。

白花蛇舌草【用法】先将药物用清水泡过60分钟,用文火煎2煎,第1煎煎至半小时取药汁100ml,再煎半小时取汁100ml,第2煎煎50分钟取汁200ml,两煎共取汁400ml,分2次或3次饭前半小时温服。

鱼腥草【功效】健脾益肾、解毒化瘀。

水肿久治不愈,小便短少,面黄,乏力,身体虚弱,尿中蛋白久不消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主治:肾病综合征及肾病水肿益母草【方解】方中黄芪性味甘温,健脾补气,利水消肿,经动物试验能改善肾功能,修复破损的组织,消除蛋白尿为主药。

党参、熟地黃、山药健脾益肾,气阴双补,辅助黄芪发挥补益作用。

鱼腥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有明显的消炎作用,经实验提示二药可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为佐药;凝血机制的障碍对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均有重要影响。

熟地黄丹参、地龙、益母草活血化瘀,疏通肾络,能改善微循环及高凝状态,有助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病变组织的修复,亦为佐药。

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石韦苦甘利水消肿,二药增强通利之功为使药。

以上诸药相辅相成,共奏健脾益肾、解毒化瘀消肿之效。

茯苓【加减】水肿重加白术、泽泻、车前子;热毒盛,乳蛾红肿、慢性咽炎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山豆根;皮肤疮疖者加地肤子、苦参;血压高者加夏枯草;伴血尿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墨旱莲、三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制剂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引起的水肿症状。

这是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健康问题。

中医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生与肾、脾、肺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主水,司开阖,若肾气亏虚,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则可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亦可导致水肿;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也会引起水液潴留而发为水肿。

此外,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肾性水肿。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证型有肾阳虚衰型、脾肾阳虚型、水湿浸渍型、湿热壅盛型等。

对于肾阳虚衰型的肾性水肿患者,常表现为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短少等症状。

治疗上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方剂有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济生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入牛膝、车前子,增强了利水消肿的作用。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除了有水肿症状外,还伴有面色㿠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脘腹胀满,腰膝冷痛等表现。

治疗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常用方剂为实脾饮。

实脾饮由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作用。

水湿浸渍型的肾性水肿,患者往往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等。

治疗应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为法,五皮饮合胃苓汤是常用的方剂。

五皮饮由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组成,具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的功效;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术、泽泻、猪苓、茯苓组成,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袁建萍;许正锦【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年(卷),期】2024(16)6【摘要】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病病机繁杂,并且疾病在不同时期的病机可不相同,故肾性水肿的病机不可以用单一的病机来解释,临床上对于肾性水肿的病机存在“充盈不足”和“充盈过度”两种机制,但多数学者认为肾性水肿的主要病机还是与低蛋白血症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

现代医学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常以利尿剂为主要的治疗方案,但是利尿剂的使用却很容易产生诸多的并发症,如脂质、尿酸等的代谢异常,电解质的紊乱等。

中医在肾性水肿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中医学中并无肾性水肿之名,但其可归属中医的“水肿”范畴。

中医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病涉及五脏六腑,并且其病性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故临床治疗上不可以拘泥于一法,常需补虚与泻实同用,并非单纯补虚或泻实。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方法众多,多数学者主要从脏腑进行辨证论治。

然文章主要从治法方面进行总结论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包括宣肺发汗利水、益气利水、健脾温阳利水、益肾温阳利水、滋阴利水、活血利水、疏利三焦等方面。

现对以上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总述,并且提出在常规辨证治疗基础上运用苓桂剂类方治疗肾性水肿的思路。

【总页数】4页(P135-138)【作者】袁建萍;许正锦【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5【相关文献】1.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中医药辨证治疗进展2.中医药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研究进展3.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研究进展4.肾性水肿中医药治疗规律探究5.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用药规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维一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

郭维一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

4 小结
经,月经第 4 日,月经量、色同前,有少量血块,小腹刺痛
位 妊 娠 及 宫 腔 操 作 不 当 等 均 可 导 致 盆 腔 粘 连,使 输 卵
继续工具避孕.后定期复诊 2 个月,守方随症加减.
程度的增加,输卵管再通率逐渐降低 [4].胡小芳教授结
性,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 β 人绒毛膜促性
展[
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
6):
109

113

[
3]董培良,李慧,韩华 当归及 其 药 对 的 研 究 进 展 [
J]中 医 药 信
息,
2019,
36(
2):
127

130

[
4]周丹,陈宝瑞,王庆玖 不孕 症 患 者 盆 腔 粘 连 因 素、程 度 对 输
卵管再通的影响研究[

5g,
2g,
参1
川芎、
醋香附、
醋郁金、
炙甘草各6g.每日1剂,

0g,
有扩张血管、
保护血管内皮、抗炎等作用[2];当归、赤芍、川
芎、
丹参具有抑栓抗凝、抗炎止痛、降脂、改善组织纤维化
等作用[3].这与中医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清热散结法治疗
输卵管性不孕症理论相符合.
煎服,
早晚餐后温服,
共服2
0剂.嘱患者避孕.
合中西医理论,针对输 卵 管 性 不 孕 症 的 病 因 病 机,运 用
卵管再通率和妊娠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小娜,黄国宁,孙海翔,等 输 卵 管 性 不 孕 诊 治 的 中 国 专 家
共识[

水肿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水肿病(肾病综合征)【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储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临床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也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继发肾小球疾病。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一)阳水:1、风水泛滥:主症:眼睑浮肿,继及四肢或全身肿,来势疾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晦气。

次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肿势较甚可见脉沉。

2、水湿浸淫:主症: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全身困重。

次症:胸闷,小便短少,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3、湿热壅盛:主症: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满闷。

次症: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二)阴水1、脾阳虚衰:主症: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

次症:纳减便溏,面色不华,怯寒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2、肾阳衰微: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凸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

次症: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3、脾肾两虚: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乏力,腰酸重,脘腹胀满,心悸。

次症:纳呆,尿少,尿中泡沫多,畏寒,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瘀水互结证主症:水肿拖延不愈,按之凸起不起,腰痛牢固或呈刺痛;皮肤瘀斑,或伴随血尿,面色黧黑或昏暗,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摘要:水肿一症可见于各个系统疾病中,最多见于肾脏疾病,是肾脏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自内经起就对水肿有一定的认识,后世医家也都纷纷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水肿时虽然可能明显显效所需的时间较利尿剂来说缓慢的多,但中医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制止了水肿的发生,所以研究中医在肾系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肾系水肿的效果,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中医经典;肾系水肿随着现代医学中利尿剂的使用,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之逐渐成为人们治疗水肿的首选,更多临床医生倾向于应用利尿剂利尿来治疗水肿。

但很快,利尿剂无效及停药后水肿病情反复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应用利尿剂治疗水肿仅仅通过对症利小便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并未从根本解决水肿的问题。

中医治疗水肿时虽然可能明显显效所需的时间较利尿剂来说缓慢的多,但中医治疗水肿不仅是为了消除水肿,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制止了水肿的发生,所以研究中医在肾系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肾系水肿的效果,十分有意义。

一、《黄帝内经》中的水肿论治《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籍,内容精辟,记载有丰富的中医理论。

内经中关于水肿虽谈不上大篇幅的论述,但其阐述的水肿理论谓之经典,为后世医家治疗水肿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水肿在内经称之为“水”,亦有用“水肿”、“水胀”来表达水肿的含义。

后世医书中对于水肿的称呼有沿用“水”的,有全部改为“水肿”的,也有称为“水气”的,虽称呼各不相同,但所论及的均是水液滁留体内或是泛滥肌肤之病。

关于水病的临床表现,《灵枢·水胀》描述为:“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炎。

”从中可看出这与现代医学描述的水肿表现非常相似,可见眼睑、头面部、四肢、腰背的浮肿,男性还可见阴囊的水肿,病情较重者可出现胸水、心包积液,引起咳喘、胸闷等不适,出现腹水使腹胀大如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性水肿的中医治疗与优势
丁伟伟费德升李玉卿张雪峰张忠贤王彩萍
平湖市中医院肾内科
摘要:肾性水肿是由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隶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传统辨证论治以及不少特色疗法尽现中医中药作用及优势。

关键词:肾性水肿中药治疗中医优势
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例如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其当属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中医药的历史传统而灿烂,依据中医理论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也颇具特色。

Ⅰ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

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

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减少,致使肾排钠减少引起水肿[1]。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一般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以及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改变。

药物主要依赖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因为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功不全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尿酸增高,利尿剂使用会加重这一病情,从而加快肾功进展。

利尿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红蛋白异常,胰腺炎, 间质性肾炎并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重者甚至出现耳聋[2]等。

长期使用更容易导致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

因此时疗效甚差[3]。

Ⅱ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及治疗优势
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

从病因来说外因多为外邪,邪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不利,饮食及过劳乃发病诱因。

从病机而言,肾性水肿多系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肾为关键。

主要导致气、血、水三者代谢,运输环节异常而成。

气、血、水三者相辅相成,在病理状态下肺不布津,脾不运水,肾失开阖,水液代谢异常可致气滞,血瘀;气机失常也可致血瘀水停;气机阻滞,水道不畅可致气滞水肿。

张介宾云:“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
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喻嘉言则谓:“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曰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合,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强调辩证施治,“开鬼门,洁净府”是总的治肿大法。

概而言之,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消肿之法:①宣肺发汗利水,多用于水肿初起,且兼有表证者,代表方有越婢加术汤,加用香薷,怪柳,浮萍可收到利水消肿的满意效果[4]。

②健脾温阳利水,多用于脾阳受损,水湿内停,溢渍于肌肤者,代表方有实脾饮合参苓白术散,加用芡实,金樱子,黄芪可加强消肿的效果。

③益肾化气利水,多用于肾阳虚衰,阴水不化不运而致腰以下尤甚的水肿,代表方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用玉屏分散,杜仲,冬虫夏草,菟丝子常可加强疗效。

④分利湿热解毒,多用于湿热毒壅盛与内,浸渍肌肤于外的患者,代表方有疏凿饮子合五味消毒饮,加用葶苈子,扁蓄,大黄常可增加疗效。

⑤行气活血祛瘀,多用于水肿日久,反复发作的水瘀互结患者,叶传蕙等著名医家主张将此法当贯穿肾性水肿治疗始终[5],此法符合祖国医学“久病入络”的观点,代表方有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用丹参,益母草,牛膝,泽兰可提高活血化瘀之力以消肿。

对于部分顽固性肾性水肿可大胆使用三棱,莪术,水蛭行气破血。

除此之外,中医尚有不少特色疗法,可予以大黄30g,蒲公英30g,丹参30g,红花15g,龙骨30g,牡蛎30g灌肠治疗,可有通腑、泄浊、利水之效,适用于CRF的水肿患者;可以予以中药膳食治疗,芡实30g,金樱子30g,黄芪30g,白术15g,地龙30g,僵蚕30g,与乌鱼250g共煮,加少许生姜,吃鱼肉,喝鱼汤,适用于大量蛋白尿的NS患者。

中药(毛冬青20g、赤芍15g、红花6g、桃仁15g、桂枝15g)沐足按摩,配合中药内服可有效治疗肾性水肿[6]。

除此之外,中医药的历史悠久,精粹聚集,也是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①早在《伤寒论》就有五苓散,猪苓汤等利水消肿,《金匮要略》更是明确提出了发汗和利尿的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伤寒论》,提出了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九大方法:宣肺利水,解表利水,攻逐利水,通阳利水,清热养阴利水,温阳解表利水,温阳散寒利水,健脾温阳利水,益肾温阳利水[5]。

历代医家也不断补充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使其辩证论治的中医轮廓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可以说中医药丰富的药物和历代名家的治疗心得及完善的辩证论治体系是中医治疗肾性水肿,并取得良好疗效第一个优势,也是最大的优势。

②同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除了有肯定的疗效之外,罕有电解质紊乱,嘌呤代谢紊乱的报道。

因此更适合长期应用,尤其是某些顽固性水肿患者,长期使用不影响电解质平衡,无肾小管结晶形成以及梗阻性肾病,安全性相对较高,适合长期治疗。

③当患者因各种因素,不宜使用利尿剂时,中医药同样可以治疗肾性水肿,并取得一定疗效。

具备简单,廉价,广
泛应用等优点。

Ⅲ总结:
依据中医理论对肾性水肿进行辩证施治是临床疗效确切的治法,中医药对肾性水肿治疗的的优势也是它被广泛应用于肾科的重要原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但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也同样存在无法静脉给药,起效相对较慢,作用相对温和,以及严重电解质紊乱时使用风险较高等不足之处,故肾性水肿当以尽量不选择肾损害药物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加用中药治疗,以取得最大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24~25
2 Robert W Schrier 编著胡维诚主译, Renal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 肾病与电解质紊乱第6 版,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2004, 10:76~77
3 郑法雷, 章有康等主编肾脏病临床与进展,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1:263
4 芦颖, 中药治疗肾性水肿、蛋白尿、血尿几点体会,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 27(4):28~29
5 郭立中, 关明智, 毛炜, 叶传蕙教授治疗肾病用药特色, 新中医, 1997, 29(12):10~11
6 邓丽丽, 张洁婷, 中药沐足按摩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肾性水肿,四川中医, 2006, 24(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