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总体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换热器总体设计
间壁式换热器在各个工业部门中应用最为广泛。

按照传热间壁的结构形状可分为管式和板式两大类,管式中又有管壳式(列管式)、套管式、蛇管式以及翅片式等多种形式;板式中又有波纹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板壳式等多种形式。

1.1 换热器的设计步骤
(1)收集原始数据。

原始数据是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应根据设计任务,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数据,并力求准确。

(1)确定物性参量。

安排管、壳程流体,确定定性温度,计算或查得换热介质物性参量:密度、粘度、比热等。

(3)初步决定换热器流型,计算平均温差。

(4)计算热负荷(热传量)。

利用热平衡计算换热器的热负荷,为估算热量损失,需要确定热损失系数或热效率。

(5)初选传热系数0K ,根据换热介质,流速及流态确定0K ,初算传热面积0A ,利用0A 选择标准型号换热器或自行设计换热器结构,确定管、壳程的主要结构尺寸。

(6)管程传热及压降计算。

选定允许压降ΔP ,假定管壁温度'w t ,根据初选结构计算管侧对流换热系数和压降。

当换热系数远大于0K ,且压降小于允许压降值时,方能进行壳程计算,否则,重选0K 或进行结构调整。

(7)壳程压降及传热计算。

根据初选结构和假设的壁温'w t 计算壳程流通截面、流速和换热系数,若不符合要求,可变动壳程结构,调整折流板尺寸、间距乃至壳体直径直至满意。

(8)核算总传热系数。

根据管、壳两侧流速和温度决定污垢热阻,最后计算传热系数j K ,当计算值与初选值满足: 1.20~1.10/K K 0j 即符合要求。

也可计算传热量j Q 或传热面积j A ,并与0Q 、0A 比
较,有(10~10)%的过余即符合要求。

(9)计算壳程压降。

管、壳程压降均应小于允许压降,否则调整结构重算直至满意。

1.1 设计任务书
表1-1 为设计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原始数据
Table 1-1 for the design of a shell heat exchanger of the original data
流量(t/h) 流动方式介质入口温度℃出口温度℃工作压力
MPa
氨气145 40 1.47 9.5 逆
水10 30 0.1 150 流
1.3 确定设计类型、结构形式及流程
(1)本设计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1)流体流径的选择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

①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②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③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④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⑤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⑥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⑦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本设计由于两流体温差大,而冷却水的换热系数大,结垢性较氨气强、工作压力高,用泵输送允许的压降较大,故使冷却水走管程较合适。

氨气的流量较小、粘度较小、壳体强度不会产生问题,允许压降小,因而使其走壳程合适。

1.4 工艺计算
工艺计算包括初选结构、传热计算和压降计算,工艺计算所得的传热面积是下一步结构设计的前提。

1.4.1 原始数据
(1)冷却水进口温度:C 20t '2 =;
(1)冷却水出口温度:C 30t '
'2 =;
(3)冷却水工作压力:0.2MPa P 2=; (4)冷却水流量:1G 150000kg/h =;
(5)氨气进口温度:C 145t '1 =; (6)氨气出口温度:C 40t ''1 =;
(7)氨气流量:1G 9500kg/h =; (8)氨气工作压力: 1.47MPa P 1=; 1.4.1 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计算[1]
(1)水的定性温度2t ,=2t C 252
30
202t t '
'2'2 =+=+; (1)水的密度2ρ,查物性表32997kg/m ρ=; (3)水的比热2C P 查物性表2C 4.18kJ/kg C P =; (4)水的导热系数2K ,查物性表2K 0.609W/m C =; (5)水的粘度2μ,查物性表62μ893.710Pa S -=⨯; (6)水的柏朗特数1Pr ,计算或直接查得
16
P 1
11
1000C μ1000 4.18893.710Pr (
) 6.13k 0.609
-⨯⨯⨯⨯⨯=== (1-1)
(7)氨气的密度1ρ,查物性表31595kg/m ρ=; (8)氨气的比热1C P ,查物性表1C 2.863kJ/kg C P =; (9)氨气的导热系数1K ,查物性表1K 0.33W/m C =; (10)氨气的粘度1μ,查物性表51μ 1.2110Pa S -=⨯; (11)氨气的柏朗特数1r P ,
15P 1
11
1000C μ1000 2.863 1.2110Pr (
)0.1k 0.33
-⨯⨯⨯⨯⨯=== (1-1)
1.4.3 传热量及水流量
(1)换热器效率,取0.98η=; (1)设计传热量0Q ,
1'''01p 22Q G C (t t )η1000/3600
150000 4.18(3020)0.981000/36001706833.3W =-⨯=⨯⨯-⨯⨯= (1-3)
1.4.4 有效平均温差 (1)逆流平均温差m Δt
m Δt (Δt Δt )/ln(Δt /Δt )14540
[(14540)(3020)]ln()3020
40.4C =--=---÷-=大小大小 (1-4)
(1)参数R
()'''
'''1122R (t t )/(t t )(14540)/30-2010.5=--=-= (1-5) 参数P ,0.0820)20)/(145(30)t )/(t t (t P '2'
1'2''2=--=--= (1-6)
参数ϕ,查取0.89=ϕ
有效平均温差m 'Δt ,C 35.9640.40.89Δt Δt N m '
=⨯=⋅=ϕ
1.4.5 初选结构
(1)试选传热系数0K ,20K 1000W/m C =; (1)初选传热面积0A ,2000m 1706833.3
Q /K Δt 47.46m 100035.96
A ==
=⨯; (1-7)
(3)管子外径0d ,选 2.5φ25⨯无缝钢管,0.025m d 0=; (4)管子内径i d ,i 0d d 2 2.5/10000.02m =-⨯=; (5)管子长度l ,取换热管标准长度 3.0m l =; (6)总管子数,232N i =根;
(7)管程排列方式,
传热管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取单壳程,1管程结构;
(8)管束中心处一排管数c c N N 16.8===, (1-8)取17N c =;
(9)壳体内径s D ,取用0.60m D s =;
(10)折流板数B B n n (l/B)1(3/0.15)119=-=-=,块; (1-9) 1.4.6 传热系数
(1)水侧污垢热阻22r 0.0001m C/W =; (1)煤油侧污垢热阻21r 0.00008598m C/W =; (3)管壁热阻r ,忽略不计; (4)总传热热阻Σr ,
00
Σ121i 2i
2d d 11r r r h d h d 10.02510.025
0.000085980.00012119260.0222860.020.0008849m C/W
=+++=
++⨯+⨯⨯= (1-10)
(5)传热系数j K ,2j ΣK 1/r 1/0.00088491130W/m C ===; (1-11) (6)传热系数比值j 0j 0K /K K /K 1130/1000 1.13==,,合适; (1-11)
1.4.7 管程压降
(1)管程流通面积i A ,222i p πn π232
A d 0.020.036m 4N 42
=
⨯=⨯= (1-13)
(1)管程流速i u ,s i s V 150000
u 1.16m/s A 36009970.036
=
=⨯⨯ (1-14)
(3)管程雷诺数ei R ,i i ei 6
d u ρ0.02 1.16997
R 2588.1μ893.710-⨯⨯=
==⨯ (1-15)
(4)管壁粗糙度0.01m ε=,0.0520
0.1d εi ==,查图得0.028λ=; (5)管子压降∑i ΔP ,
i
1
2
t
p
ΔP (ΔP ΔP )FN =+⨯∑ (1-16)
2817.3Pa 21.169970.0230.0282ρu d l λΔP 2
21=⨯⨯⨯=⨯⨯= (1-17)
22
2ρu 997 1.16ΔP 670.8Pa 22
⨯=== (1-18)
t p F 0.4N 2==,
ΔP (2871.3670.3) 1.429766.68Pa =+⨯⨯=∑
1.4.8 壳程压降
(1)管子为正三角形排列,0.5F =
16.82321.1n 1.1n c === (1-19) (1)取折流板间距0.15m h =
1910.15
31h L N B =-=-=
(1-10) (3)壳程流通面积0A
20c 0A h (D n d )0.15(0.6170.025)0.026m =⨯-=⨯-⨯= (1-11) (4)壳程流速s s V 150000
u u 1.16m/s A 36009970.036
=
==⨯⨯,
(5)壳程雷诺数e R ,i i e 6
d u ρ0.02 1.16997
R 2588.1μ893.710-⨯⨯=
==⨯ 0.182********R f 0.228
0.228e 0=⨯==--
所以,2
'1
5950.170.50.181720263.22
P ⨯∆=⨯⨯⨯⨯=Pa (1-11) 2
2
'
0B ρu 2h 20.155950.17Δp N (3.5)19(3.5)490.2Pa D 20.62⨯⨯=-=⨯-⨯= (1-13)
(6)壳程总压降:'
'012s s ΔP (ΔΔP )F N =P +∑ (1-14)
其中,s s F 1.15N 1==,
Δp 490.2263.2753.4MPa =+=∑
(7)压降校核:]p [p 22∆<∆ 符合要求; ]p [p 22∆<∆ 符合要求;
第三章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
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热力计算所决定的初步结构数据,进一步设计全部结构尺寸,选定材料并进行强度校核。

最后绘成图纸,现综述如下:
3.1 换热器流程设计
管箱是管程流体进口均匀分流和出口汇流的空间,本设计采用壳方单程,管方二程的1-1型换热器,它还起着改变流体流向的作用。

由于换热器尺寸不太大,可以用一台,未考虑采用多台组合使用。

分程隔板选用:
(1)本设计分程隔板的厚度为8mm,材料为Q135-B (GB/T 700-1988);
(1)承受脉动流体或隔板两侧压差很大时,隔板的厚度应适当增厚,或改变隔板的结构;
(3)大直径换热器隔板可设计成双层结构;
(4)必要时,分程隔板上可开设排净孔,排净孔的直径一般为6mm;
(5)厚度大于10mm的分程隔板,密封面处应削边至10mm;
3.1 换热管设计
本设计采用光管,光管是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的传统形式,它廉价,易于制造,安装,检修,清洗方便。

管径采用标准管径 2.5
φ25⨯,钢管标准为GB/T 8163-1987,外径偏差为±,厚度上偏差为+15%,下偏差为-10%。

采用标准管径在结构上和经济上均有好0.40mm
处,而且 2.5
φ25⨯属于小管径,管径小,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结构紧凑性高,金属耗量少,传热系数也高。

而且循环水不属于粘度大或污浊流体,不会造成太多的沉淀。

根据计算管长采用3m,壳径为0.6m,管长与壳径之比为,换热管材料采用10钢,标准为GB/T 699-1988。

换热管排列形式如图3-1所示。

图3-1 正三角形排列 Figure 3-1 With triangular
这样使得布管比较紧凑,传热系数较高,便于管板划线及钻孔。

换热管中心距采用常用的方式,当管径为15mm 时,换热管中心距31mm 。

换热管总数为131根,其传热面积为:51.8m
3.3 进、出口管设计
(1)管程进、出口管
按222N ρω3000<,取22
2N ρω1750=,得进、出口流通截面积为:
2222N 2N G 32400
a 0.00514m 3600ρω36001750
=
==⨯ (3-1)
进、出口管道内径:
2N D 0.081m =
== (3-1) 取用6mm φ89⨯的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10钢(GB/T 8163-1987),L=50mm 。

(1)壳程进、出口管
按121N ρω2000<取壳程进出口管处质量流速11N ρω1000=则流通截面积应为:
1121N 1N G 12000
a 0.00333m 3600ρω36001000
=
==⨯ (3-3)
进出口管内径为:
1N D 0.065m =
= (3-4) 流向
取用6mm φ76⨯的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10钢(GB/T 8163-1987),L=50mm 。

(3)接管或接口的一般要求 ①接管应与壳体内表面平齐;
②接管应尽量沿壳体的径向或轴向设置; ③接管与外部管线可采用焊接连接;
④设计温度高于或等于300C 时,必须采用整体法兰; ⑤必要时可设置温度计接口、压力表接口及液面计接口;
⑥对于不能利用接管或接口进行排气和排液的换热器,在管程和壳程的最高点设置放气口,最低点设置排液口,最小公称直径为10mm 。

3.4 筒体设计
筒体内径为600mm D i =;材料为B —Q235(GB/T 700-1988); 筒体计算厚度:c i
t c
p D δ2[σ]φp =
- (3-5)
t 235
[σ]146.9MPa 1.6
=
= 0.85φ= 0.8mm C 1=,2mm C 2= 0.3M P
a p p 1c == 0.72mm 0.3
0.85146.92600
0.3δ=-⨯⨯⨯=
设计厚度: 2.72mm 20.72C δδ2d =+=+=
名义厚度: 4.12mm 0.620.80.72ΔC C δδ21n =+++=+++= 按GB151-1999标准,实际取8mm δn =。

(最小厚度)
3.5 封头设计
根据压力容器设计规范采用材料为16MnR (GB 6654-1996)的标准椭圆形封头。

(1)标准椭圆形封头设计计算: 封头内径为:600mm D i =。

封头计算厚度:c i
t
c
p D δ2[σ]φ0.5p =
- (3-6)
t 345
[σ]215.6MPa 1.6
=
= 0.85φ= 0mm C 1=,2mm C 2= 0.6M P a
p p 2c == 0.98mm 0.6
0.50.85215.62600
0.6δ=⨯-⨯⨯⨯=
设计厚度: 2.98mm 20.98C δδ2d =+=+=
名义厚度: 4.16mm 1.18200.98ΔC C δδ21n =+++=+++= 按GB151-1999标准,实际取8mm δn =。

(最小厚度) 曲面高度:150mm 4
600
4D h i 1===
直边高度:25mm h 2= 各尺寸如图3-1所示。

图3-1 标准椭圆形封头 Figure 3-1 Standard elliptical head
3.6 管板设计
(1)本设计管板厚度按标准选取为:b=18mm 。

材质为16MnR (GB 6654-1996)。

固定管板结构尺寸为:A 566mm B 490mm C 490mm ===;;;如图3-3所示。

(1)管板孔直径为19.40mm ,上偏差+0.10mm ,下偏差0mm 。

图3-3 固定管板结构尺寸
Figure 3-3 Fixed structure size of the board
(3)布管限定圆直径L D 为:
457mm 5)13.5(32500b)b 2(b D D 21i L =++⨯-=++-= (3-7)
3.7 法兰设计
(1)容器法兰选用按照JB 4703-1991《压力容器法兰》的规定选取:壳体法兰600-0.60; (1)接管法兰选用按照GB/T 9115.1-1000管法兰的规定选取: ①水进口接管法兰PN0.6DN80; ②水出口接管法兰PN0.60DN80; ③氨气进口接管法兰PN1.60DN65; ④氨气出口接管法兰PN1.60DN65。

3.8 折流板和支持板设计
(1)折流板和支持板的形式
常用的折流板和支持板的形式有弓形和圆盘—圆环形两种。

弓形折流板有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三种;
本次设计折流板选用单弓形水平形式。

(1)折流板材料
折流板材料为Q135-B (GB/T 700-1988)。

(3)折流板尺寸 ①弓形折流板缺口高度
弓形折流板缺口高度应使流体通过缺口时与横过管束的流速相近。

本次设计缺口弦高i h h 0.2D 0.2600120mm =⨯=⨯=,。

②折流板的厚度为:6mm 。

③折流板的管孔直径为:16mm ,管孔直径允许偏差为:+0.40mm 。

④折流板名义外直径为:16mm,外直径允许偏差为:-0.8mm。

(4)折流板的布置
折流板一般应按等间距布置,管束两端的折流板尽可能靠近壳程进、出口接管。

本次设计折流板缺口水平上下布置,在缺口朝上的折流板的最低处开通液口,在缺口朝下的折流板的最高处开通气口。

(5)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间距为:0.30m,数量为:19
n
块;
B
本次设计折流板结构尺寸如图3-4所示。

图3-4 折流板结构尺寸
Figure 3-4 Baffled structure size
3.9 拉杆、定距管设计
(1)拉杆的结构形式
本次设计拉杆的结构形式为拉杆定距管结构,如图3-5所示。

图3-5 拉杆定距管结构
Figure 3-5 Away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tension bar
(1)拉杆的直径和数量
拉杆的直径为:11mm,数量为:6根。

(3)拉杆的尺寸
拉杆的尺寸按GB151-1999表45和图3-10确定。

拉杆的长度L 按需要确定。

本次设计a b c L 15mm L 60mm L 5746mm ===,, (4)拉杆的布置
拉杆应尽量均匀布置在管束的外边缘。

本次设计拉杆的布置方位按固定管板零件图(10-1603-01)。

图3-6拉杆 Figure 3-6 Drawbars
3.10支座设计
本次设计采用鞍式支座;鞍式支座如图3-11所示。

鞍式支座在换热器上的布置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①当L≤3000mm 时,取L B =(0.4~0.6)L ; ②当L> 3000 mm 时,取L B =(0.5~0.7)L ; ③尽量使C L 和C L '相近。

本次设计1500mm L =
表3-1设计值汇总
Table 3-1 Aggregate value of design
名称尺寸/mm 材料
筒体壁厚8 Q135-A
短节厚8 Q135-A
封头厚8 16MnR
分程隔板厚8 Q135-A
拉杆11 Q135-A
定距管15 10
法兰1000 16MnR
折流板 6 Q135-A
管程接管φ76⨯6 10
壳程接管φ89⨯6 10
固定管板厚18 16MnR
封头厚8 16MnR
折流板厚 6 Q135-A
支持板厚10 16MnR
表3-1设备结构参数
Table 3-1 Equipment structural parameters
形式固定管板式壳程数 1
壳体内径/mm 600 台数 1
管径/mm φ15⨯1.5 管心距/mm 31
管长/mm 3000 换热管排列方式正三角形管数目/根131 折流板数/块19
传热面积/m151.8 折流板间距/mm 300
管程数 1 材质碳钢
结论
换热器是重要的化工设备,其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使用广泛、技术成熟,产品的设计标准完善,同系列产品图形结构相同,尺寸变化跨度较大。

开发换热器辅助制造系统,对配合换热器的技术改造,普及CAM技术,缩短产品加工和技术改造周期,提高投标反应速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和近期的研究状况;对换热器在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换热器的分类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1.对换热器进行总体设计,确定设计类型、结构形式及流程,然后进行工艺计算。

壳体形式为:单程壳体;工艺计算,包括初选结构、传热计算和压降计算,热工计算所得的传热面积是下一步结构设计的前提。

3.对换热器进行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工艺计算所决定的初步结构数据,进一步设计全部结构尺寸,选定材料并进行强度校核,最后绘成图纸。

4.根据GB151-1999第6章和GB150-1998第10章的有关规定,对换热器进行制造、检验与验收。

参考文献:
[1] 秦叔经,叶文邦.化工设备设计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4:1-14
[1] 朱聘冠.换热器原理及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50-3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制管壳式换热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36-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管壳式换热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000:15-35
[5]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等.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5:107-18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45-49
[7] 王睿,张小宁.Mastercam实用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001:175-167
[8] 魏崇光,郑晓梅.化学工业部属五院校合编,化工工程制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3-73
[9]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4:1-111
[10] 黄振仁,魏新利.过程装备成套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4:38-155
[11] 钱颂文.换热器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1:136-190
[11] 潘继红, 田茂诚.管壳式换热器分析与计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9-56
[13] 杨筑宁,鲍吉鹏.换热器设计几个问题的分析[J].北京:现代化学工业,1006(8):11-15
[14] Muralikrshna K,Shenoy U V. Heat exchanger design targets for minimum area and cost[J].Trans, 1998(5):1-4
[15] 周志安.化学化工物性参数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4:11-35
[16] 易华杰.化工容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001:6-13
[17] 刘光奇.化工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78-85
[18] 马连翔.化工设备[M].北京: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1001:135-141
[19] 方子风.化工设备设计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78-95
[10] 柴成敬.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003:137-143
[11] Tubular Exchang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Standards, New York, 1988:16-36
[11] Centry C C, Young R K. and Small W M. The 1985 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J].Power Technology, 1985(1):5-8.
[13] 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 Section Ⅷ, DIV.Drum granulation of NPK[J].New York, 1005(3):3-6.
[14]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 Section Ⅷ, DIV. Rules for the Design of Tube
Sheets[J].Power Technology, 1000(6):7-11.
[15] 刘传宝.换热器管板胀接变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代机械[J].北京:现代化学工业,1004(5):11-16
[16]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问答[J].武汉:《氮肥设计》编辑部,1006(8):1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