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血管瘤的MRI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血管瘤的MRI表现

作者:高永伟

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脊椎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搜集的23例病例共52个脊椎血管瘤病灶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所显示的52个病灶中,49个病灶为短T1长T2信号,3个为稍长T1长T2信号。STIR抑脂序列52个病灶信号均有减低,其中43个信号明显衰减,呈低信号,9例呈稍低信号。37个病灶冠状位及矢状位表现为典型的“栅栏状”改变,轴位表现为网眼状改变;11个病灶表现不典型,4个病灶累及椎弓根。结论脊椎血管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加之STIR序列的联合应用,对脊椎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3(b)-0175-01

脊椎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amas,VHs)是一种常见的骨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尸检占脊椎肿瘤的11%。然而,以往所报道的X线及CT检出病例远远低于该病的实际发病率,随着MR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对23例病例52个病灶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6年9月至2011年10月经临床观察、随访及病理证实的VHs病灶23例病例共52个,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9~71岁(平均42.7岁),其中以椎间盘突出相关症状就诊15例,外伤检查偶然发现6例,腰背部疼痛2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行MRI检查,采用GE 1.5Signa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层厚4mm,间隔1mm,常规行SE序列T1WI及T2WI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并加扫STIR抑脂序列。

2 结果

(1)全部23例患者受累椎体52个,其中颈椎5例,受累椎体8个;胸椎11例,受累椎体27个;腰椎5例,受累椎体13个;骶椎2例,受累椎体4个。

(2)MR表现为49个病灶为短T1长T2信号,3个为稍长T1长T2信号。STIR抑脂序列52个病灶信号均有减低,其中43个信号明显衰减,呈低信号,9例呈稍低信号。37个病灶冠位及矢状位表现为典型的“栅栏状”改变,轴位表现为网眼状改变;4个病灶累及椎弓根。

3 讨论

(1)VHs发病部位以胸椎多见,腰椎次之,颈椎及骶椎最少。本组病变位于胸椎者11例,占47.8%为最多,其次为颈椎和腰椎分别占21.7%,骶椎最少占8.7%。VHs大小不一,本组病变最大者充满整个椎体,最小者直径为3mm。

(2)临床上,较小的VHs多无症状,病灶较大或有继发改变时,可出现轴向疼痛和局部神经功能受限的症状[1]。VHs包括三部分结构:①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及扩张的血窦,血窦大小不等,其中充满红细胞,内衬单层内皮细胞;②脂肪基质;③残存的粗大骨小梁[2]。

(3)MRI表现:本组52个病灶在STIR抑脂序列上信号均有减低,是病变内存在脂肪基质所致。其中37个病灶冠状位及矢状位表现为典型的“栅栏状”改变,轴位表现为网眼状改变,产生此征象的组织学基础为病变内粗大的骨小梁交叉排列所致。

(4)鉴别诊断:VHs应与转移瘤、椎体局部脂肪沉积及椎板退变Ⅱ型鉴别。转移瘤有肿瘤病史,其瘤体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T1WI上多为稍低信号,T2WI上瘤体信号不如血管瘤高。椎体局部脂肪沉积在STIR序列上病变处信号明显均匀减低。椎板退变Ⅱ型病变主体位于椎体上下缘,向椎体内蔓延,病变的分布有助于鉴别。

参考文献

[1] Hrabálek L,Star M,Rosík S,et al. Surgery for 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s[J].RozhI Chir,2011,90(5):264~269.

[2] 张传臣,李成利.脊柱血管瘤的MR表现与组织学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6):629~631.

【收稿日期】 201-0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