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课件 婚姻家庭法全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家庭 家庭是由一定范围内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 家庭是一个生活单位。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收养为纽带而构成的生产单位。 家庭由一定范围内亲属所构成。 所谓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是指在法律上具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亲 属。
家庭职能
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即婚姻家庭在人类生产、生活与社 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担负的一定的社会职能。婚姻家庭的社会职 能是其本质的外部体现,亦是婚姻家庭与社会联结的环节 1、经济职能,是指家庭组织生产与消费的职能。
2、生育职能,即人口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家庭实现。
3、教育职能,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扶养职能,有助于养老育幼。
二、婚姻家庭关系的属性
婚姻家庭关系是以两性关系结合为前提,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1、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即 两性关系与血缘关系。由于婚姻关系是两性关系, 家庭关系是血缘关系,生理学和生物学的某些自然 规律必然会对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作用。如法定婚龄 和禁婚条件的规定。 总之,自然性是婚姻家庭关系形成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婚姻家庭立法沿革 (自学P39-49)
(一)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立法发展 旧中国婚姻家庭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指封建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封建婚姻家 庭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同时受 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及夫权的联合支配。
旧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基本特征
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一)封建包办强迫婚姻
(二)一夫多妻 多妾 (三)男尊女卑、夫权统治 (四)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 (五)男子有出妻特权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婚姻家庭立法
1、清末婚姻家庭立法 2、北洋军阀时期立法 3、国民党政府婚姻家庭立法
(三)建国前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
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名称惯用婚姻法,实质上是广义的婚姻 家庭法,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基于婚姻而产生的家庭关 系。 可以说我国当前逐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法通则》中的 相关规定为依据,以《婚姻法》为主干,由《收养法》、 《婚姻登记条例》等相配套,其他部门法规范和不同效力层 次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补充的我国 婚姻家庭法律规范体系。
关于婚姻法名称
名称:亲属法、婚姻家庭法、婚姻法、家 庭法。
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一是调整内容范围
的不同,造成命名的不同;二是认识上的 原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二、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1章第1条 规定:“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明确指出我国婚姻法调整的对象是婚姻关系和 家庭关系。所谓婚姻关系是指婚姻成立、婚姻 效力和婚姻终止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931年12月1日,中央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婚姻法》。该条例共7章23条。1934年4月8日重新颁布了《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共6章21条。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婚姻立法 具有时代性与灵活性。具有地区性特点。
(四)建国后婚姻家庭立法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0年5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建国 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亦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改革旧的婚姻 家庭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1950年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就是废旧立 新。1950年婚姻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走向深 入,走向成熟。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一、婚姻家庭法的编制体例 (一)诸法合体时期的古代婚姻法 诸法合体,即把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法 律统一于一个法律之中。特点:没有独立的婚姻家庭法 规;对于违反相关规范的行为,多采用刑罚方式处理。 (二)附属于民法的近代婚姻法 在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中,婚姻法依附于民法。 资产阶级把婚姻家庭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关系。 (三)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婚姻法。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大学课程课件
婚 姻 家 庭 法
第一节 婚姻家庭制度概述
婚姻家庭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经济基础 上形成用以确认与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的上层建筑。婚姻家庭 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决定了婚姻家庭制 度之演进。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 1、婚姻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缔结的, 具有公示的夫妻身份的两性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特定的 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首先,男女双性的结合才符合婚 姻的自然属性,其次,男女双方在结合的时候必须要有以 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目的,这一特征使婚姻与有配偶者与 他人同居及其他非婚同居关系区别开来。最后,婚姻还必 须具有公示性。所谓“公示性”是指男女两性以夫妻名义 共同生活为周围的群众所知晓。
2、社会属性 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家 庭关系存在和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关系,同
时受社会上层建筑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是
婚姻家庭发展的根本动因。
三、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婚姻家庭制度不是抽象的,它们只能以具体历史形态存在 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纵观人类历史上婚姻家庭制度演变,均 是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2、1980年《婚姻法》
新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补充与完善: 补充和完善了婚姻法基本原则。 对结婚条件进行两点修改。 扩大了对家庭关系法律调整。 规定了离婚法定条件。
增加了附则有关规定。
3、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
2001年4月28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1次会议决定,颁布了修正后的《婚姻法》, 共计6章51条。修改与完善体现在下列问题上: 婚姻法基本原则得到了强化与完善; 结婚制度更为完善与科学; 增加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 完善了夫妻财产制; 完善离婚制度; 增加了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