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预防接种常见问题(最新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预防接种常见问题(最新详解)

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儿童)预防针对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免疫程序包括儿童常规免疫程序,儿童扩大免疫程序,成人免疫程序,特殊地区、特殊职业人群免疫程序等。

一、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

制定免疫程序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疾病控制规划,疾病负担,疫苗的特征、免疫学原理,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接种后的效益和利弊等多方面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3方面:

(一)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世界各地的疾病负担不完全相同,在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首先考虑当地的疾病负担和群众的可接受性。我国在把乙肝疫苗、BCG、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6种疫苗作为儿童常规免疫疫苗的基础上,2008年又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纳入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接种。通过接种上述疫苗,可预防乙肝、结核病、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肝、流脑、乙脑、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15种传染病。

(二)疫苗的生物特性和免疫效果

主要是指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疫苗的免疫原性、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剂次、间隔时间、接种后的反应、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反应性,人体免疫系统发育的完善程度,母体胎传抗体消失时间等因素。

(三)实施的条件

接种疫苗必须有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措施才能实施。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群众的可接受性、实施的可能性,包括疫苗生产供应能力,实施地区的交通状况、后勤保障、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及接种后的成本-效益等因素。

二、免疫程序的内容

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免疫起始月(年)龄、接种剂次和剂量、剂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几种疫苗联合免疫等问题。其中接种疫苗的起始月(年)龄、接种剂量和接种时间间隔是正确使用疫苗的3个最重要的问题。

(一)免疫起始月龄

确定免疫起始月龄要考虑婴幼儿接种疫苗来自母传抗体的干扰、个体免疫系统发育情况、传染病暴露机会3个方面的因素。在有母体被动抗体干扰的情况下,会影响减毒活疫苗免疫抗体的形成;月龄过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亦会使免疫不成功;月龄过大,则会增加暴露传染病的机会。对免疫起始月龄的一般要求是,存在发病危险而又能对疫苗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小月(年)龄,两相权衡后确定免疫起始月龄。

一般规定,接种疫苗不应早于免疫起始月龄。为控制某种传染病的发病,在免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疫苗,这1剂不作为免疫程序,应按照免疫程序再接种1剂。

(二)接种剂量

接种疫苗的最佳剂量一般是由疫苗的性质决定的。接种剂量过小,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不能产生有保护水平的特异性抗体,造成免疫失败。接种剂量过大,超过机体免疫反应能力时会产生免疫耐受,使机体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不但影响免疫效果,且会加重免疫反应的临床过程,造成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因此,只有适宜的剂量才能产生较高的特异性抗体,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

达到防病的目的。

(三)接种剂次

为使机体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疫苗必须接种足够的剂次。灭活疫苗1剂次免疫仅起到动员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但抗体水平较低,维持时间较短,常需要接种第2剂或第3剂才能使机体获得巩固的免疫保护。减毒活疫苗接种剂次数一般较灭活疫苗少,有的减毒活疫苗1剂次免疫就可以产生理想的免疫保护。但如果接种剂次过多,一方面造成疫苗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儿童的痛苦和增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四)接种间隔

近年有研究表明,增加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不降低疫苗的效果,减少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可干扰抗体反应和降低保护作用。2剂次之间的长间隔比短间隔产生的免疫应答好,特别是含有吸附剂的疫苗,长于规定的接种时间并不降低最终的抗体水平。因此,中断的免疫程序无须重新开始接种或增加接种的剂次。但间隔时间太长势必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增加暴露的危险。短于规定的最小间隔可减弱抗体应答。因此,对短于规定最小间隔时间接种的,不作为1剂有效接种。

一般规律认为,灭活疫苗通常不受循环抗体的影响。减毒活疫苗受循环抗体的影响较大,间隔少于2周的,应重复接种1剂。

(五)接种途径

接种途径与免疫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采取与自然感染相同的途径是最佳的接种途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是预防接种最常用的途径。

(六)加强免疫

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一定时期内进行1次适当的加强免疫,可刺激机体产生回忆免疫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如百白破疫苗在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后18月龄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可使相应的抗体水平维持较高的滴度和较长的时间。

(七)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

在不同疫苗同时接种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不同疫苗之间是否会干扰免疫应答,是否会增加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椐免疫活性细胞的生理特性,1个T淋巴细胞有很多针对不同抗原的受体,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不同的抗原,不存在抗原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因此,在理论上,任何疫苗都可以同时接种,没有禁忌证,但不可将疫苗吸入一副注射器内,不可在相同部位同时接种。如未能同时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则应间隔4周以上。这是为了减少和消除先注射的疫苗对后注射疫苗的干扰。2种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不同部位接种。一般认为,口服减毒活疫苗与注射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不会相互干扰,也可在注射减毒活疫苗前后任何时候接种。

但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为了便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规定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不能同时接种,两者接种间隔需要2周以上。

免疫球蛋白一般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用免疫球蛋白。

(八)疫苗的剂次效应关系

一般原则是,减毒活疫苗单剂次一般产生长期持久免疫。

灭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或多剂次),并需要定期加强,以保持机体的免疫保护状态。

注射减毒活疫苗,首次接种一般能提供保护,增加剂次可提高血清阳转率,举例来说,95%--98%的被接种者将获得单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给予第2剂以确保几乎100%的人被免疫(第2剂是保险)。活疫苗产生的免疫是长期持久的,“加强”剂次不是必需的。

灭活疫苗在推荐的年龄首次接种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在第2、第3剂次接种后才会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灭活疫苗的抗体滴度在几年后可降低到保护水平以下,这种现象破伤风和白喉最明显,对这些疫苗,定期“加强”是必需的,给予加强的免疫接种使抗体恢复到保护水平。

不是所有的疫苗在整个一生都要加强,例如由于Hib在5岁以上儿童非常罕见,Hib疫苗不需要加强,由于乙肝疫苗的免疫记忆及乙肝有较长的潜伏期,能产生一种“自动加强”,目前多数认为乙肝疫苗不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