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摘要】近10年来,糖尿病发病逐年上升,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第3大危害人民健康的终身性疾病。血糖水平是反映该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糖尿病一经确诊,便需终身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因此,患者的负面情感非常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治疗和健康指导,可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过早死亡[1]。为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现将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及糖尿病教育进展情况进行论述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护理措施预防
前言
糖尿病专家解释,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酸中毒。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足等;还有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2]。
1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内分泌代谢异常[3]。
2 糖尿病现状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4]。
因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除了心、脑、肾、眼、神经等重灾区以外,糖
尿病足病导致的截肢发生率也较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定要重视这些并发症并定期去医院检查。
临床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对于提高生活质量、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介绍部分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和一些护理措施。
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处理措施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无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及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相关[5]。
3.1 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眼病发生的关键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体内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微血管循环障碍,眼底视网膜血管是最容易受损害的,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斑、软性及硬性渗出物、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病变,血管易破裂致视网膜前和玻璃体出血,血块溶化后,纤维组织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其预防措施为如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当患者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以防意外。
3.2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硬化所致,表现为肾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出现微量蛋白尿,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功能逐渐减退,晚期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衰竭。其预防措施为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治疗糖尿病,除饮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血药物,以改善肾小球内循环。
3.3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山梨酸增多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伴麻木、针刺、灼热感,有时伴
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萎缩和瘫痪[6]。
4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急性并发症包括:(1)酮症酸中毒见于1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尿中出现酮体,酸中毒,严重者昏迷,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2)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升高,但尿中可不出现酮体,血渗透压升高,容易昏迷、死亡。(3)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并发症。轻度低血糖时可有心慌、手抖、饥饿、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预防措施有: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和周围人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起因和临床表现,患者和家属学会监测血糖和尿糖。定时定量服药及进食,情绪稳定,定期到医院复查,与医务人员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外出时必需备些饼干、糖果以便低血糖时服用,随身带病情卡(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合同医院、病历号),写明自己意识不清时,将口袋内的备用糖请他人帮助放到嘴内或立即送医院急诊室抢救。
5 糖尿病的预防
3~6个月做一次糖化检测。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糖化血红蛋白(简称“糖”)水平密切相关,它能最有效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是否达标。可以说,糖化是糖尿病的晴雨表。如果这个指标控制得好,会显著降低并发症,糖化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糖尿病相关风险会下降20%,减少1/5的死亡率,减少15%的心梗发生风险,减少30%-40%的微血管病变以及高达43%的外周血管病变。因此,定期做糖化检测很重要,建议每3~6个月测一次,小于6.5%达标,高龄老人应小于7%[7]。
初诊患者用胰岛素。什么症状也没有,但一查血糖很高的人叫初诊患者,与口服药相比,早期用胰岛素,降糖效果更明显。
远离冠心病、心梗,常做心电图。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炎症和冠心病,需定期查心电图,心电图无异常时可每半年检查一次,心电图有异常或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应严密观察。如果你大于40岁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蛋白尿等高危因素时,请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防止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