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十个一进课堂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十个一”进课堂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项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等十项内容(以下简称“十个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为切实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化,课程目标教材化,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将“十个一”纳入课程计划,现将具体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扎实落实“十个一”作为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措施。
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体现我市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十个一”进课堂要体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提高的特点,即“十个一”进课堂的相关课程要涵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名学生,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各方面全方位培养。
二、课程设置原则
“十个一”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与区域、学校及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设置以均衡性、整体性、多元性、选择性、针对性为原则。
1、均衡性原则。
以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总体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相关课程、课时。
3、多元性原则。
课程设置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体现课程类型多元性,不仅使“十个一”充分渗透到国家课程教学中,还要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
4、选择性原则。
根据实际,有些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有些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有些课程可以选择在学校内、课堂上,有些课程可以选择在校外、社区上;有些可以选择以理论为主,有些可以选择以实践为主。
5、针对性原则。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不同年龄段的课程教学差异,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课程安排
1、“一流好品德”
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高质量的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发挥学校作为品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及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利用德育教育基地等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邯郸历史文化》教材,传授邯郸历史知识,传承邯郸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网络,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评价标准:以“六爱塑魂”为引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着重培养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遵规守纪等优良品质。
中学生着重培养爱国爱党、自尊自爱、尊老爱幼、勤劳简朴、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新、遵守公德等优良品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正确成才观教育等。
相关活动记录完整、有连续性、针对性、实效性。
2、“一身好习惯”
基本目标:规范学生的基本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落实国家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关于“习惯养成”的教学内容。
各中小学校开发“养成课”校本课程,如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时间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等不同的主题。
在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开设,由学校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
课时安排:每学期2学时,利用班队会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评价标准:与班主任工作挂钩,与班主任津贴挂钩,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工作挂钩,考核方式为以下几类:
一是学校大型活动对各班级精神风貌进行评比,专门记录,学期末汇总。
二是制定符合各年龄特点的养成教育目标,并对一定比例学生进行检测。
小学低年级(一、二、三年级)目标——课堂常规要求、时间观念、听课写字、合作学习等基本学习习惯等。
小学高年级(三、四、五年级)目标——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公共意识、家庭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
初中年级目标——、运动习惯、网络与成长、生理健康、沟通合作、公民道德等。
高中年级目标——理想信念、审美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
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一定调整。
3、“一副好口才”
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朗读、演讲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当众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与人沟通、自我表达的基本技巧,做到能说、善说、会说,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课程设置:市教育局负责开发“演讲与口才”系列地方课程,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开设。
落实国家课程中语文课口语交际等章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小学每学期6学时,初中每学期4学时,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开设。
语文课按课程要求开足课时。
评价标准:每学年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口语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表达,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能达到讲简短故事、背简单古诗词的目标;小学中年级要能流畅朗读美文、背诵古文;小学高年级要学会演讲基本技巧。
初中年级能进行即兴演讲和一般辩论。
高中年级能进行逻辑严密的主题辩论,能编排、主持集体活动等。
以上目标通过相关活动体现,要有记录、有总结。
4、“一手好书法”
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掌握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硬笔字课程要让学生能熟练地书写结构匀称、比例适当、笔画规范的钢笔楷书。
毛笔字课程要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毛笔临写楷书,做到提按明显,笔画、结构具有明显的范本特征,有一定的背临能力,力争创作简单的毛笔书法作品。
课程设置:各中小学校严格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写字课课程计划。
市教育局负责开发“毛笔字”地方课程,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开设。
课时安排:小学每学期8学时,初中每学期6学时,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开设。
评价标准:每学期每生写一定数量的硬笔书法练习(一到九年级分别为50、60、70、80、90、100、120、120、120个可展览好字),四年级以上同时写一定数量的毛笔字作品(四到九年级分别为40、50、60、70、70、70个好字),留档备案。
小学以楷书为主,初中可尝试其他字体书写。
学校要定期举办学生书法作品展,长期保存优秀作品。
高中在小学、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好字率和尝试多种字体的书写练习。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随机抽查学生书写能力达标情况。
5、“一项好才艺”。
基本目标:通过好才艺的培养,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课程设置:各中小学校严格落实美术课、音乐课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
同时充分利用本学校的硬件和师资资源,更要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把各级各类人才引进校园,为学生开设课程,开展讲座。
大力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满足学生的特长需求,如乐器乐理、实用美术、摄影、体操、剪纸、绘画、科技制作、工艺制作、科学实验、航模海模车模制作、厨艺、动漫制作等。
评价标准:
小学阶段:在各类课程特别是艺术课程的学习和社团活动中,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40%以上的学生掌握至少一项才艺;
中学阶段:85%以上的学生掌握至少一项才艺。
6、“一生好体魄”
基本目标: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一生健康打下基础。
课程设置:各中小学校要高质量、高标准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中体育课教学任务,扎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
课程安排:市教育局开发“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等地方课程,在小学和初中的所有年级开设。
课时安排:每学期5学时,利用5节体育课单独设课。
评价标准:提高全体学生的健康素质,除各年级达到相应的国家健康体质标准外,小学阶段要求会打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杨式三十八式或武式三十六式太极拳),中学阶段在学会太极拳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太极推手拳式。
7、“一方好人气”。
基本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使学生融入群体、融入社会。
课程设置:各中小学校开设“合作课”校本课程。
小学围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行为、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等内容设置课程,初中围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
精神等为内容设置课程。
在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开设,由学校开发校本教材。
同时,通过各项集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每学期利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课时间设课,每学期3学时。
评价标准: 利用综合实践课、主题班队会上好合作课,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注重学生自身修养和能力的提高,课程有完整记录、有连续性、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开展学校各项活动和社区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威信和受欢迎程度。
8、“一个好成绩”。
基本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课程设置: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遵循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
9、一股好精神
基本目标:通过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怀疑,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一股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并通过创新实践的社团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到两次集体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
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学期举办创新实践活动,要有安排、有记录,对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定期展示,保留相关资料。
10、一种好能力
基本目标:在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探究精神,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使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能力、动手能力等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课时安排:利用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
小学每周两学时,
初中每周两学时。
评价标准:根据每学期创新实践活动的记录进行抽查,举办信息技术、动漫制作、厨艺、刺绣、扎花等比赛活动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
四、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
各县(市、区)教育局(文教体局)和学校要全面加强对“十个一”进课堂工作的领导。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方案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严格落实国家、地方、学校等三级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与“十个一”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开设时间和课时安排。
2010年春季开学后,市教育局将在部分学校设立试点,秋季开学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中全面实施。
“十个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利用地方课程或下午活动课的时间开设。
3、努力营造“十个一”进课堂的浓厚氛围。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口号、宣传栏、家长会、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向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广泛宣传“十个一”进课堂工作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关注学生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培养,保障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4、提升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配足配齐各学科合格教师,通过培训班、专题会议、讲座、集中学习等多种方法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十个一”进课堂的教师数量和质量。
五、评价标准
1、对学校的考核。
市教育局将对各县(市、区)和学校“十个一”进课堂的开展情况从课程开发、课时安排、教学实施、学情调查、效果跟踪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并将其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学校的基础教育考核。
学校要建立“十个一”档案,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要求,强化管理,将“十个一”进课堂工作落到实处。
2、市教育局每两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
小学二年级学生“十个一”达标率为20%,小学四年级学生“十个一”达标率为30%,小学六年级学生“十个一”达标率为40%,初中二年级学生“十个一”达标率为50%,高中二年级学生“十个一”达标率为60%。
3、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参照以上原则、要求来执行,结合高年级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十个一”进课堂工作,认真抓出实效。
市教育局将参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