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十个一进课堂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十个一”进课堂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项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等十项内容(以下简称“十个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为切实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化,课程目标教材化,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将“十个一”纳入课程计划,现将具体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扎实落实“十个一”作为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措施。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体现我市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十个一”进课堂要体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提高的特点,即“十个一”进课堂的相关课程要涵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名学生,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各方面全方位培养。

二、课程设置原则

“十个一”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与区域、学校及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设置以均衡性、整体性、多元性、选择性、针对性为原则。

1、均衡性原则。以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总体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相关课程、课时。

3、多元性原则。课程设置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体现课程类型多元性,不仅使“十个一”充分渗透到国家课程教学中,还要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

4、选择性原则。根据实际,有些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有些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有些课程可以选择在学校内、课堂上,有些课程可以选择在校外、社区上;有些可以选择以理论为主,有些可以选择以实践为主。

5、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不同年龄段的课程教学差异,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课程安排

1、“一流好品德”

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高质量的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发挥学校作为品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及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利用德育教育基地等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邯郸历史文化》教材,传授邯郸历史知识,传承邯郸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网络,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评价标准:以“六爱塑魂”为引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着重培养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遵规守纪等优良品质。

中学生着重培养爱国爱党、自尊自爱、尊老爱幼、勤劳简朴、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新、遵守公德等优良品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正确成才观教育等。

相关活动记录完整、有连续性、针对性、实效性。

2、“一身好习惯”

基本目标:规范学生的基本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落实国家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关于“习惯养成”的教学内容。

各中小学校开发“养成课”校本课程,如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时间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等不同的主题。

在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开设,由学校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

课时安排:每学期2学时,利用班队会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评价标准:与班主任工作挂钩,与班主任津贴挂钩,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工作挂钩,考核方式为以下几类:

一是学校大型活动对各班级精神风貌进行评比,专门记录,学期末汇总。

二是制定符合各年龄特点的养成教育目标,并对一定比例学生进行检测。

小学低年级(一、二、三年级)目标——课堂常规要求、时间观念、听课写字、合作学习等基本学习习惯等。

小学高年级(三、四、五年级)目标——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公共意识、家庭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

初中年级目标——、运动习惯、网络与成长、生理健康、沟通合作、公民道德等。

高中年级目标——理想信念、审美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

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一定调整。

3、“一副好口才”

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朗读、演讲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当众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与人沟通、自我表达的基本技巧,做到能说、善说、会说,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课程设置:市教育局负责开发“演讲与口才”系列地方课程,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开设。

落实国家课程中语文课口语交际等章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小学每学期6学时,初中每学期4学时,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开设。语文课按课程要求开足课时。

评价标准:每学年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口语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表达,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能达到讲简短故事、背简单古诗词的目标;小学中年级要能流畅朗读美文、背诵古文;小学高年级要学会演讲基本技巧。

初中年级能进行即兴演讲和一般辩论。

高中年级能进行逻辑严密的主题辩论,能编排、主持集体活动等。

以上目标通过相关活动体现,要有记录、有总结。

4、“一手好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