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鲍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清辉能 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 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 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 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 试用此道推。
❖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诗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 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 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 中慢慢消散。
❖ 他的《临川被收》诗云:“韩亡 子房奋,秦帝鲁连羞。”明白地 表示了对刘宋王朝的对抗。
❖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 谢灵运的诗歌今存100余首,其中 大部分是山水诗。
❖(1)精工富艳的风格。
❖谢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 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 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诗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 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 富艳精工的风格。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
诗风的转变
❖ 沈德潜:“诗至于宋,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 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 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 (《南齐书·文学传论》) ❖ 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 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 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 的诗歌风貌。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近处湖面上的菱蔓荷叶重重迭迭, 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 阴影,水草相互纠缠着,在微风 缓流中轻轻摆动。
❖ 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 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 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
❖ 菱蔓荷叶重迭葳蕤,碧绿的叶子抹上 了一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 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 蒲,株株稗草,在波光中摇曳动荡, 左偏右伏,互相依倚。
❖ 对于色的表现,如:“春 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
❖ 对于声的描绘,如:“鸟 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石门岩上宿》)
❖ 其它如“池塘生春草,园柳 变鸣禽”(《登池上楼》);
❖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等。
❖(3)程式化的结构。
❖ 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叙出游, 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
❖ 这种以“叙事——写景——说理” 所形成的结构模式,使谢诗呈现出 一种程式化的特点。
❖ 形成原因,与谢灵运山水审美意识 上的局限有关。
❖ 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政治权势, 当他政治失意游山玩水时,只是把 山水作为一种感观上的刺激,以此 掩饰对权位的热衷。
❖ 写景时,并不能真正做到情、景、 理三者的完善融合,形成一种完整 浑然的意境。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 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
❖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 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 切的关系。
❖ 当时的玄学家把儒家提倡的“名 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 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 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wenku.baidu.com
❖ 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 的风气。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 无疑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 不仅路线贯穿、井然有序,而且笔触 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
❖ 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 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 两对偶,工巧精美。

❖(2)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
❖ 谢诗虽就整体而言颇有雕琢繁芜之 累,但就描写刻划自然美而言,却 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

❖ 《南史·颜延之传》载:“延 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 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 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 亦雕缋满眼。’”
❖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 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 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 南朝的一代新风。
❖ 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 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 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
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
❖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 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 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 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 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385-433)
❖ 祖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出 生于会稽始宁(浙江上虞)。
❖ 祖父谢玄。 ❖ 18岁袭封康乐公。 ❖ 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
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
❖ 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 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
❖ 永初3年,作永嘉太守,开始肆 意游遨山水。
❖ 晚年作临川内史,因谋反被收。 最后在广州被杀。
❖ 诗中这种结构模式正是这种山水审 美意识的反映。
❖陶谢之比较:
❖ 沈德潜:“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 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 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 谢诗胜人正在排。”
❖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 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 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 开始追求声色。
❖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 与魏晋之后的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 切的关系。
❖ 在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 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
❖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 一种清高,同时也是一种通向仕 途的快捷方式。
❖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 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 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士族 地主阶层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 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 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而作为 生活环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 地反映在诗中。
❖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 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 “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 和“尚巧似”(锺嵘《诗品》)成为 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 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 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 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
❖ 《诗经》、《楚辞》时代,诗中 就出现了山水景物。
❖ 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 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 立的审美对象。
❖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 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 首完整的山水诗。
❖ 左思《招隐诗》和郭璞游仙诗都 写到山水之美。
❖ 这类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 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创 作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