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北碑南帖论》译解
老师说:北碑南帖问题
![老师说:北碑南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37d3f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f.png)
老师说:北碑南帖问题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人期待,颇有意义。
遇见,新的人生由此出发……北碑南帖问题明以前习字范本主要是帖。
清代中期以后,金石学大发展,新发现的汉、晋、南北朝石刻极多,其中确有“神品”、“妙迹”,书法界厌弃“帖学”,崇尚“碑学”(帖学碑学的名称是后起的),成为一时风气。
北碑南帖的说法,创自阮元(嘉庆、道光时人)。
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文,轰动一时。
他认为正书行草可分南北两派:南派由钟繇、卫瓘传给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
北派由钟繇、卫瓘传给索靖、崔悦……欧阳询、褚遂良。
他又说北派书家长于碑榜,南派书家长于启牍。
阮元在当时学术界地位很高,他在上提倡,给予全国学者的影响极大。
直到清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才开始批评他的话不全面。
康有为说:“北碑中若《郑文公》之神韵,《灵庙碑阴》、《晖福寺》之高简,《石铭门》之疏逸,《刁遵》、《高湛》《法生》、《刘懿》、《敬显儁》、《龙藏寺》之虚和婉丽,何尝与南碑有异。
南碑所传绝少,然《始兴王碑》戈戟森然,出锋布势,为率更(欧阳询)所出,何尝与《张猛龙》、《杨大眼》笔法有异哉。
故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
阮文达(元)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
“我基本上同意康有为的意见,阮元将钟繇、卫瓘以后的正书行草硬分南北两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石刻以外的书法范本石刻以外可作书法范本的主要有下列几类:一、甲骨文,商代卜课用的龟甲兽骨上所刻文字。
二、金文,也叫青铜器铭文,旧称钟鼎文。
商、周两代青铜器上范铸的文字(先刻在泥范上,然后翻铸),少数也有直接刻在铜器上的。
三、历代真迹,包括竹简、木简、绢素、纸张以及少数器物上的手写文字,大多数是墨笔,偶然也有朱笔。
真迹是最上等书法范本,比任何碑帖都好。
摘录自《大师私淑坊沙孟海讲授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
阮元《北碑南帖论》译解
![阮元《北碑南帖论》译解](https://img.taocdn.com/s3/m/b80a218b6529647d27285206.png)
【原文】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译文】古代石刻旨在记录帝王的功德,或为大臣铭记德行官位,以佐证史学,所以古人书法没有不借助金石来流传的。
【原文】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译文】秦代石刻铭文记:“撰铭刻碑就是让前人功绩流传后世,后人知道前人的功绩德行的。
”按,秦代刻石《琅琊台》、《泰山》、《峄山》碑均有“金石刻因明白矣”句。
【原文】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译文】西汉、东汉时期隶书碑刻盛兴,擅写隶书的书家云集。
东汉山川(摩崖)、庙宇、墓志没有不凿刻石碑书写铭文的,这个时侯的碑刻铭文也是最符合铭刻体制规范的。
【原文】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摹习。
【译文】到了西晋、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传的汉碑(汉制以隶书体刻石碑)很多,学习的人追慕而来,相互临摹研习。
【原文】唐人修《晋书》、南、北《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
【译文】唐朝人修撰《晋书》和南北朝《史》传,涉及到品题名家书法时,或者说擅长隶书,或者说擅长隶草,或者说擅长正书(隶书)、擅长楷书,擅长行草,而都以称擅长隶书为尊贵。
【原文】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
【译文】那时候的风尚是:如果不称擅长隶书,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家的。
【解读】古人讲“物勒功名”,刊石立碑,以求流传后世。
以篆隶书体书丹,实为“善史书”之功用。
秦用篆书,乃统一后标准秦篆,应为“书同文”之样式;两汉隶书又有古隶、八分之别。
西汉碑刻少见,东汉碑刻多为八分隶书。
加之书者姓名无考,虽有士大夫书碑之制,终无法一一对应。
故后人于史书中寥寥数语,认为篆隶书碑是其定制,不知是书体演进规律和铭刻制度使然。
所以后人以为那个时候的书家如果不称其“善隶书”就不是真正的书家。
【原文】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唯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4f2882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3.png)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先秦书法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
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书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书法艺术的内涵因文字变化而显得更加丰富。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
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
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书风的地域特色?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①春秋早期齐系文字结体疏朗平整,用笔细劲圆润,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结体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到战国中晚期,用笔趋于简率。
②春秋时期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69c102910661ed9ad51f3d7.png)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宋开罗帖学和碑学是现今书学理论中常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名词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看到有关帖学碑学问题的文章时,我时常感到困惑。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使自己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我对碑学帖学从最简单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写出,可能并不准确,也可能是错误的,特求教于方家。
一、帖学、碑学名词的由来帖学和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
帖学:“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帖学宜也。
”碑学:“阮文达亦作旧体书,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
”这是帖学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之处。
北朝之碑虽早已有之,但并未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也很少有人习写北碑。
从阮元开始,人们才认识到北碑的书法美学价值,进而有人在书法创作中进行艺术实践。
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出北碑南帖之分别,开始有了尊碑思想。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辑》中都有扬碑抑帖之意,但他们并未提出帖学和碑学这两个词,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看不出帖学到了“大坏”的程度。
他们认为北碑和南帖是来自同一源流的两个艺术流派,各有所长,只是以往人们对北碑的艺术美不够重视,所以他们才提出尊碑思想。
阮元、包世臣及以后一些人对北碑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碑学的发展以至成熟开辟了一条道路。
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碑学这个概念。
为了与碑学相对应,他把以前的书学主流派,即以南帖和“二王”为宗的书学流派称为帖学,并突出了碑帖之间的对立。
他明确提出尊碑卑帖思想,断言帖学大坏,碑学当兴。
这两个名词概念的提出,是碑学作为书学流派正式诞生的宣言书,它从理论上完成了碑学帖学这两个书学流派之间的对立统一体系的构建。
二、帖学碑学中帖与碑的含义帖字的读音有三种,每种读音的声调不同,其含义也不相同。
宋代金石学对清代碑学的影响
![宋代金石学对清代碑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b1e552b9d528ea80c779d5.png)
宋代金石学对清代碑学的影响宋代金石学之大兴,对明、清文字源流的研究,篆刻学的发展,书法史的探讨、书法创作的继承革新、碑学的兴起,书法艺术的鉴赏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在宋代时,金石学就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
朱熹曾说过:"予少好金石文字,家贫不能多致,独时取欧阳公所集录,观其序跋辩证以为乐,后又得赵氏《金石录》读之,大约亦如欧阳子书,然序次益条理,辩证益精博,予心亦益好之。
"〔18〕宋代金石学的兴盛,还带动了宋、元印学的发展。
虽然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证"设官分职废置之由"、文字和印制的演变,但在"遗文旧典"之中,文人士大夫却发现秦玺汉印的"庄雅朴厚之意",引出了欣赏的价值。
随之是摹集古印制作印谱之风盛行。
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宋徽宗的《宣和印谱》、王俅的《啸堂集古印录》、王顺伯的《复斋印谱》、颜叔夏的《古印谱》、姜夔的《集古印谱》、赵孟頫的《印史》等。
元代印学家吾丘衍也深受宋代金石学的影响。
他在《学古编·三十五举》中谈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
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
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
王俅《啸堂集古录》所藏古印,正与相合。
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
"至清代,金石学已开始影响到书法创作。
清代碑学书法的兴起并非凭空而来,它可上溯到宋、明,并与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纠葛在一起。
明末,金石篆刻之学开始复兴,明代的金石学家和篆刻家们不遗余力地搜集印章,摹刻印章,汇成三十多部印谱。
如顾从德的《集古印谱》、范汝桐的《集古印谱》、郭宗昌的《松谈阁印史》等。
而且此期的印学还形成了诸多流派,如以文彭为代表的三桥派、以何震为代表的雪渔派和以苏宣为代表的泗水派等。
[19]清代较早受金石学影响且导致隶书中兴和碑学萌芽的乾、嘉时期的隶书创作潮流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最先接受学术界影响并投入临习汉碑实践的书家,大多都与篆刻有缘。
“一代文宗”阮元:南北书派与北碑南帖,看他如何革新清代书坛
![“一代文宗”阮元:南北书派与北碑南帖,看他如何革新清代书坛](https://img.taocdn.com/s3/m/a97d0e3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2.png)
“一代文宗”阮元:南北书派与北碑南帖,看他如何革新清代书坛金石拓片金石学的发展与兴盛为书法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碑学与帖学的对峙在清代一朝情况越加明显。
而清代碑学的发展则是经历了三个阶段:乾隆中期的前百余年,习碑者多以汉碑隶书为主;乾隆中期到道光年间,汉隶与篆书得到了同期的发展,取汉碑朴拙高古之气,篆书参以钟鼎金文;道光到宣统年间,习碑者取法的对象进一步得到扩展,这一时期主要取法北碑。
可以说北碑的兴起是在嘉庆道光以后所发生的。
但是晚清魏碑的兴盛绝非不是偶然的发生的,碑学脉络的延续,为清代书法家的创作与理论发展上起到了铺垫作用。
阮元像在碑学发展过程中,碑学理论开先河者当为阮元莫属。
阮元在书法史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关于南北书法流派的梳理及评析。
阮元是乾隆五十四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山东、浙江学政,户部、兵部、工部侍郎,浙江、湖南、江西巡抚,两广,两湖,云贵总督等等,可谓是封疆大吏,官运亨通。
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在他任官之余,收藏金石碑帖,重视经史考订之学,是当时的朴学大师。
清代碑学派理论的广为流传离不开阮元所做出来的努力。
拓片嘉庆年间,阮元写了两篇文章名为《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鲜明地提出尊碑抑帖的主张,在理论上明确宣扬了北碑的书法价值,再上阮元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一时之间这两篇文章可谓是为尊碑开了先路,所阐发的观点可谓是震聋发聩,居功至伟。
后世的包世臣与康有为在阮元的理论基础上为碑学添砖加瓦,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万毫齐力”“气满”诸说,为碑学的观念普及推波助澜,而康有为所做的《广艺舟双楫》更是碑学理论集大成者,同时也把尊碑抑帖的主张推倒了极端。
董其昌书法“南北书派论”的产生有着固有的时代背景。
清代以前书法尚未有明确的“南北分宗”一说。
大家可能想到最为贴近的是明代董其昌在绘画领域提出“南北宗”的论调,但是董其昌是“崇南抑北”,而阮元的“南北书派”则是带有明显的崇北抑南的倾向。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论中对帖学的不同态度分析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论中对帖学的不同态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122e75a45177232f60a250.png)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论中对帖学的不同态度分析作者:吴成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摘要:在碑学的问题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阮、包、康三人的书学理论常常被人认为是“一块铁板”,对于三人书学态度的不同存有盲区。
本文从其书论入手,分析三人对于帖学态度的异同。
关键词:碑学;书论;帖学;态度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73-01碑学的出现对书法史格局长生了巨大影响,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巨大的改变。
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开创了书法审美的新思路、新角度。
谈到清代碑学兴起,阮元、康有为、包世臣三者是避不开的。
三人对清代碑学兴起起到地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三者的书学思想很容易被大家同一而视,虽然同是提倡碑学阮、康、包三人的书学观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明晰他们各自书学观点及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碑学兴起的过程与原由。
其实理解其书学观点形成的原由,依据就在于对他们各自书学著作的细致分析。
“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阮元《北碑南帖论》)阮元对于评判是较为公正的。
他看到了帖的优势在于书信和长卷,可以随意挥洒,意态纵横。
而碑的优势在于法书深刻,比较正式,给人一种庄重感。
碑与帖书写意识不同,帖是一般作为书信或抒情较为放松所以出来的效果就比较随意;碑、摩崖一般是记载某位人功勋或者某些大事,墓志则是书写刻有死者生平的的石刻是写给鬼神所览,所以写碑一般都比较谨慎严肃,出来的效果也比较有一种深严的气度。
但是包世臣对于帖就是很明显的就有了很明显的褒贬。
“古碑皆直墙平底,当时工匠知书,用刀必正下以传笔法。
后世书学既湮,石工皆用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令人不复可见始艮终乾之妙。
故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包世臣《艺舟双楫》)这是说古碑的优势,在于当时工匠懂得书法刻的时候都会垂直石面下刀尽力存笔法的完整。
浅论李邕的书法
![浅论李邕的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64bf7927d3240c8447ef2b.png)
浅论李邕的书法作者:薛娟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李邕在书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历代评价甚多,褒贬不一。
众所周知,他是行书入碑的代领人物,确有不小影响,但观今日书法,他对后世的影响的确不大。
因此,他既有成就又有缺憾,应持辩证态度评之。
本文梳理历代书家对李邕的评论,客观分析其书法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邕;碑版;历代评论;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77-01历代对李邕的评价甚多,新旧唐书均有李邕传,但是对其书法未作记录,现在所知最早的记载是唐代吕总的《续书评》,其次就是宋代元代名人书家对其赞赏之词,到明代以董其昌评价甚高,清代阮元在《北碑南帖论》里把李邕归为北派,持肯定态度,当代较为著名的就是朱关田先生了,在其《李邕》里对他生平有详细分析,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中《隋唐五代卷》中设有李邕专栏。
还有殷荪的《论李邕》,罗清泉的《两正补》等。
李邕的生平历史上均有记载,不做阐述,我们来探究一下李邕的学识程度。
一、李邕学识《新唐书·李邕传》中写道“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
……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邕少知名。
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
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得知,李邕的父亲李善贯注古今,对《文选》的学问极为擅长,李邕有可能受到父亲的影响,但没有明确记载他是否擅长注释,有这方面文学功底。
又从其中可知邕年少时,好学聪明且小有名气。
但是邕出身平民,对他一生有影响。
新唐书记载李嶠说过:“子且名家!”这一记载也说明了李邕博闻强记。
《旧唐书》记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文集七十卷。
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谧议》,文士推重之。
”得知,李邕能文,尤善碑颂,而且三篇中有两篇都是碑颂。
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书风考论
![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书风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a429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6.png)
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书风考论作者:***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2期[摘要]近年,宋代墓志出土渐盛,范围以浙、赣等地为主。
目前,学术界对于宋代墓志的研究主要涉及考古、阶层生活、社会评价、妇女婚姻、家族观念等方面,较少从宋代墓志书风的取法问题方面进行系统论述。
由于近年江西境内出土宋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且保存完好,故以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为例,来进一步挖掘宋代书法在墓志领域书风取法问题。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承继汉隶古拙之遗风;二是汲取北碑险峻、庄茂的金石气;三是取法以“二王”一脉为代表的帖学遗韵;四是受唐代独尊“尚法”观念的广泛影响。
[关键词]江西;宋代墓志;书风;取法[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规划项目“江西出土北宋墓志研究”(K7000176);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江西出土宋代墓志研究”(19BF079)。
[作者简介]王德宝(1985-),男,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上饶334001)。
自商、周以来于金石上刊刻文字之风代代相传,盛衰交替,以便信息的保存与傳递。
东汉时期,由于崇尚厚葬风气遂刻碑颂德日盛,甚至要为此而散尽家财,直至汉末曹操下禁碑令,以去奢靡之风。
随后的数百年碑刻数量虽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但安葬习俗很难改变,因此出现了将刊刻石碑规模缩小,同墓主一同埋人墓穴内的应对之策,以代替此前墓碑的作用,后世称之为“墓志”。
从近年江西出土宋志的规模、完整度等方面可以看出,墓志发展到宋代达到又一座高峰,其书风多样性也是值得学界深入研究的方向。
墓志白汉魏以来沿袭至明清之际,其间发展兴衰交替。
墓志发展至宋代呈现出形制各异、取法多样的局面。
刘琳、曾枣庄等编纂的《全宋文》收录传世文献中的墓志碑铭,还有《名臣碑传琬琰集》《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等文献中收录了大量江西出土宋代墓志。
从取法上来看,江西宋代墓志书风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取法汉隶浑厚朴茂、古拙静穆书风;(二)取法北碑奇逸俊美、庄茂圆静书风;(三)取法“二王”帖学一脉飘逸灵动、洒脱自如书风;(四)取法唐楷雍容典雅、庄严肃穆的“尚法”书风。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https://img.taocdn.com/s3/m/f8c158e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5.png)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清代书法1、试述清初书坛是按哪三系向前发展的?列举其代表书家。
答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余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晚明浪漫书风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铎与遗民傅山,他们以其个性张扬、充满激情的书法影响着清初书坛,代表人物除王铎外还有归庄、法若真、宋曹、许友、朱耷。
明末华亭派董其昌的延续,在康熙朝成为风气,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沉荃、查升、姜宸英、张照。
另外一批帖学家笪重光、何焯、汪士宏、陈亦喜与董氏审美意趣相一致戒与董风若即若离。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写碑铭名世的书家。
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代表人物有郑(竹甫皿,上中下组合成字),程邃、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
2、什么是前碑派?他们的书法审美取向有何特征?郑甫、金农汉碑认识的突破对清代碑学有何影响?答前碑派,就是清代碑派的前身。
他们以擅长写隶书、篆书为主。
其中大多数人对传统帖学下过功夫,创作中揉合二者或以碑破帖的特征。
以邓石如、阮元划界,在他们以前的经碑破帖一派,称为前碑派。
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碑派。
前碑派和碑派在对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差别,但实际上体现出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前碑派书法,在突破旧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鲜活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成熟期的书法,少程式、多创造,反而更充满了创造性。
前碑派的代表人物有:郑甫、程邃、金农等,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已出现了以碑破帖的激进思想,他们的实践为碑学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金农的书法实践,强调艺术实践中强化用笔中的金石气,其师碑思想后来为碑派书家广为接受,金农样式的出现,为清代师碑的书家立下了一个比郑甫更有说服力的典型。
3、为什么说前碑派和碑派是清代书法一条发展线索上的两个阶段,指出这两个阶段对传统帖学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异同。
答前碑派和碑派在对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差别,但实际上体现了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碑派书法在突破旧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鲜活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成熟期的书法,少各式,多创造,反而充满了创造性.前碑派的发生发展跨越清代前、中期,以清代前期的郑甫为先驱,郑甫开创师碑这风的先河。
谭延闿书学思想探析
![谭延闿书学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b6f7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f.png)
120谭延闿书学思想探析◆廖思静(长沙 )摘要:谭延闿的书学理念主要见于日记、手札与诗稿中,言论不多。
取法观上与其学书路径相契合,趋于崇古一路,强调取法乎上,师法古人,属于典型的颜真卿书法派系,且对迟速、肥瘦、中锋行笔等书法美学范畴的理解与古代书论相一致;创作观上十分注重书法创作状态上的自足自适,追求自然适意的心灵状态,这与宋人尚意的书学观念不谋而合;书史观上,他在当时崇碑派的浪潮中对南北书风的激烈之争保持着较为中立的理性态度,认为南北书风互为相师,更为青睐帖学。
关键词:谭延闿 书学思想 取法观 创作观 书史观谭延闿论书言论不多,主要见于日记、手札与诗稿中,内容既有对古代经典书论的继承发挥,又有对时代书法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论述大多深入浅出,显示出一种务实的术作风。
取法观——“学古真如镜取影”崇古思想是谭延闿书学理念的一条主线,他有诗云:“齐梁浮华晋清静,学古真如镜取影。
襟期直与昔贤齐,古意今情一时并。
后生濡染百不知,貌合终是形神离。
亦如还珠空买椟,史胥传奉行文移。
”谭延闿在此诗中强调的不仅是明镜取影的精准,更是赞赏形神皆似的学古境界,虽然“齐梁浮华晋清静”是对古代诗文的阐述,并不特指书法。
事实上,谭延闿常以学诗与学书并举,认为二者多有相通之处:作诗与写字同,宁涩毋滑,宁拙毋俗,宁苦毋易。
《诗话》有云:“唐人用字用韵,皆极平淡,一经点梁,遂成绝唱。
犹之园蔬囿彘,经良庖烹治,即成异味,初不必山珍海错。
宋以后凿险缒幽,转为多事云云。
”大意如此,其言亦未为无理。
孙过庭论书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能平正,乃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窃以为诗亦宜然。
从上述两则言论来看,谭延闿认为作诗与习书一样,要循序渐进地由简入繁,避免刻意做作,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诠释作诗与习书的相同点。
以谭氏日记和手札而言,此类诗书并举的言论并不少见,印证出谭延闿的书学理念与诗学观念颇为接近,这一发现为谭延闿书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行楷、行草的特点
![行楷、行草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0f9a80f8c75fbfc77db287.png)
行楷、行草的特点行书富有伸缩性,也即是弹性。
行书可分为“行楷”(或日“真行”、“行真”、“楷行”)、“行草”(或日“草行”、“半草行书”)两种。
张怀璀《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
带草者,谓之行草。
”这里“真行”指“行楷”。
而对于王献之首创行草的特点,张怀璀总结得最为详细:“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
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
这里对两种书体进行比较,尤其赞赏行草为“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说明行草的杂糅性,具有审美的多元性;同时对二王父子的书艺成就作了比较,指出了两人各自的长处,对六朝以来父子“孰优孰劣”问题进行了澄清,从此后书评中再无异议。
姜夔是南宋书论中著名的“风神论”倡导者,他认为,行书应“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裱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
必须博学,可以兼通。
”这里将行书比喻为一位成熟稳健的人,姿态多样而体现出洒落的风神,在乎博学兼通。
当然,宋人受理学家“积学为功”思想的影响,对“天姿神纵”的天才论虽然不反对,但更强调后天的学习,读书明理,格物明理,贵在“尽其性而知其天”。
明代项穆云:“不真不草,行书出焉。
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
”与张怀璀所言意同而说法易让人误解。
刘熙载认为:“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东坡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岂可同诸立与走乎?”他又明确提出:“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
知真、草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
”可见,行楷是楷书的简捷和流动形态,行草则是草书的周详和安静形态。
只要学好楷、草,适当加以变化则能得行书之要领。
“开元以来无比者”——徐浩书法在清代的批评与接受
![“开元以来无比者”——徐浩书法在清代的批评与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ed4e21d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9.png)
弁言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在河洛地区留有众多书法碑刻。
清代以前,其书法接受总体上表现为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作为盛唐时期的一流书家,徐浩书法不仅在皇家享有“传位诰册,皆浩为之,参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1]的待遇,更被同时代书家李邕视为“开元以来无比者”[2],所以“当时的书坛是在徐浩引领和笼罩之下的”[3]。
从宋代以人论书的书法品评观兴起开始,由于徐浩在正史上留下的三件丑闻(嗜财贪佞,贿赂权相;典选营私;惑于女色)[4],其书学地位不断降低,逐渐湮没于书史之中。
“宋四家”中的苏、黄、米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责难过徐书,其中米芾最为激烈,怒斥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5]。
虽然此时徐书也不乏褒扬之声,但已远远不复唐时盛誉了。
直至明清鼎革之际,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碑学大盛,唐碑迎来了品评热潮,关于徐浩书法的品评也大量出现于书论之中。
虽然徐浩的书学地位在后世未及颜真卿、李邕等人,但其书法仍影响整个清代书坛,确立了他在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一、王家正统:清初帖学视角下的徐浩书法清代前期,帖学传统书风正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深受赵、董书风影响。
董其昌在明末时为书坛领袖,改元至清,崇董之风仍方兴未艾,不仅学其书者甚众,其书学思想亦被清初书家奉为圭臬。
[6]董其昌十分推崇徐浩书法,曾在徐浩唯一传世墨迹《朱巨川告身卷》(图1)上题跋,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唐开元大历之际,善书者有颜、李之流,高出群表,独徐浩震名其间。
”如果说此语是仿照了李邕“开元以来无比者”,没有太多新意,那么接下来的话便是肺腑之言了:“唐人于欧、褚、钟、薛辈,皆有遗议,独于徐季海无间言。
”[7]认为徐浩书法超越了“初唐四家”并未有非议。
而董其昌本人也身体力行,其现存墨迹《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卷》《临徐浩书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就是取法徐书的最好证明。
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先秦汉)
![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先秦汉)](https://img.taocdn.com/s3/m/a7cb2cf1bb68a98270fefa36.png)
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先秦汉)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试卷一一、填空1、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的()和()。
它们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
2、目前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和(),距今约()年至()年。
其中()是()年出土于()小屯村。
3、我国时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
其中“”笔画纤细,委婉俊秀。
4、流传于美国的著名墨迹《》;()年四川省《》出土震惊中外,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是战国古隶的重要资料;()年发掘出土于()。
5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向()的转化,西汉书法蔚为大观,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选择题1、秦代隶书墨迹的标本,首推()A青川木椟B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C云梦睡虎地秦简D泰山刻石2、下面不是东汉篆书的碑刻的是()A开母石阙铭B少室石阙铭C袁安碑D石门颂3、下面不是麽崖时刻的隶书是()A乙瑛碑B西峡颂C石门颂D陠閣颂4、张怀瓘尊谁为“草圣”的是()A张芝B蔡邕C史游D刘德升5、《熹平石经》的作者是()A蔡文姬B蔡邕C师宜官D梁晧三、判断题1、汉代碑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碑刻隶书,包括《礼器碑》《华山庙碑》《朝侯小子残碑》《封龙山颂》《校官碑》等等。
()2、汉金文保存到今天的资料十分丰富,鼎、钟、壶、权、范、镜、符、洗、钩、戈等器物的铭文。
()3、江淮汉简指我国长江、淮水流域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和帛书墨迹。
()4、1899年瑞典人斯文贺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晋木简120枚。
()5、书论从汉代产生,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九势》《笔论》等()四、名词解释1、金文2、隶变3、石鼓文4、西北汉简5、玉箸篆五、简答题1、由篆至隶的书体演进的原因?2、为什么汉代书法能蓬勃发展?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湖笔(2)端砚2.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唐代许多书法家具有博大的襟怀和豪放的激情,成为浪漫书风的杰出代表,其中()最为突出。
启功《论书绝句》中的碑帖观
![启功《论书绝句》中的碑帖观](https://img.taocdn.com/s3/m/d354c7f790c69ec3d4bb75de.png)
启功《论书绝句》中的碑帖观〔摘要〕启功先生(1912-2005)学术成就卓著,对中国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尤精碑帖之学。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以百首古体诗,总结了其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对历代书家和书法理论做了精妙的解读,成为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读本。
启功用其中十余首诗,将碑帖书法自清中期以来的纷议釆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述、评点,再加上自注相辅,把深刻的见解阐释得形象精辟,使后人在书法实践中博观约取、大受裨益。
〔关键词〕启功;《论书绝句》;碑帖观自清中期(乾、嘉朝)开始,“朴学”既兴,随着各地金石出土日多,摹拓流传益广,出现了一批注重从金石碑刻中汲取营养的书法家。
丁文隽《书法精论》云:“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
”“而代表阮元贬帖尊碑观点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则是一个划时代的论著,它将以往关于书法价值和审美观念颠倒过来,标志着碑学理论的确立。
”至清后期(道光朝),“碑学书法一举取代了盛行近千年的帖学书法,从而一统天下,达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鼎盛时期。
”此后众书家对碑帖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尊碑卑帖,或尊帖卑碑,都提出各自的看法和理由,纷议延续至今,从而形成了当代书法诸多流派,“我多次著文分析当代书法现状,提出了取材的四大来源与创作倾向的四大结构。
即:一、作为碑学书风继续和发展的汉魏北朝碑版金石书派;二、作为帖学书风继续和发展的晋唐经典书派;三、引进甲骨简牍等现代考古学资料的破体书派;四、受西方现代抽象绘画影响的现代书法派。
”启功以独到的《论书绝句》古体诗,对书界纷议已久的碑帖观点作了精深剖析和绝妙阐释。
一、论碑帖差异与纷议《论书绝句》第八十一首:“黄庭画赞惟糟粕,面目全非点画讹。
希哲雅宜归匍匐,宛然七子学铙歌。
”启功自注云:“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等小楷帖,先不论其是否为王羲之书,即其摹刻之余,点画形态,久已非复毛锥所奏之功。
北碑南帖
![北碑南帖](https://img.taocdn.com/s3/m/62c2abf65901020207409cd3.png)
北碑南帖在本书中阮元将书法风格分为碑、帖两大类,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将书法明确分为两大流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的南北书派观,可视为地域书风理论创立的标志,阮元的南北分派显然也是为推出北碑鸣锣开道,他在《南北书派论》中阐述他的南北分派观点后终于道出他的目的:?“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标签:阮元书法南北书派论一、背景本书的大背景是清代乾嘉之际,帖学大行,而学书者所法的各种法帖,一翻再翻反复摹刻,早已失去本来面目。
加以馆阁体盛行,书风单调一律,无多生趣,且习行草者多于篆隶,去古愈远,学者只能模影子度行,且行草能工,真楷难以立卓,所谓“帖学”已呈衰微之象。
而另一方面,金石文字日益受到重视,两汉、六朝碑版往往出土或被发现,金石之学日益兴旺,与帖学相对的碑学也悄然而起,但是还没有人打起碑学的旗号来阐释书法史和打破帖学一统的局面。
这时候,以研究金石碑版考证之学的阮元,以其学术的敏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撰写了《南北书派论》鲜明地揭示了书法史上的这一现象,对清代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称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方法本文的主要创作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首先他根据大量的碑版资料和史书的记载,指出自南北朝以来,书法上一直存在着南北两派不同的书风。
阮元认为,南北两派都始于三国和西晋的钟繇和卫瓘。
东晋永嘉南渡之后,王羲之一门取钟、卫,推广风行于南朝,“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即用于奏章书翰,偏于日用。
北派则由索靖及崔、卢大族恪守,钟、卫,盛行于北朝,“北朝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偏于典重,于是进一步指出: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