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免疫学基础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 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称为共同抗原。可引起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机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 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 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 动物免疫血清 ➢ 异嗜性抗原 ➢ 同种异型抗原 ➢ 自身抗原 ➢ 肿瘤抗原 ➢ 超抗原
天花 (smallpox)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 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潜伏期 7~17天(平均约12天)。
天花患者的手部症状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三)近代免疫学和现代免疫学
第二节 抗 原
【学习目标】 1.解释抗原、抗原决定簇、交叉反应、异
嗜性抗原、超抗原的概念。 2.说出抗原特异性及分类。 3.分析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4.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5.简述佐剂的生物学作用。
由于Edward Jenner‘s 首次用牛痘来预防天花而引起的恐 慌
1798年英国格罗斯特郡 Edward Jenner 发明用 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获 得成功,并发表论文。 此后推广至全球,使天 花流行得以控制。
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于 1976年在索马里被治愈, 其后未再发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1979年10月26日正式 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
案例2-3 患者王某,男,37岁,因哮喘来院 就诊。自诉以前发病是打喷嚏、流鼻涕 并伴有眼部发痒、红眼,近3、4年加重, 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哮喘,每到夏季频繁 发作,使用脱敏药物可缓解。经询问其 住宅附近多有花草树木。经测试该患者 对蒿草类花粉过敏。临床诊断为花粉过 敏症
思考:
1.疫苗、花粉、异型血作为抗原具备了那 些条件?
水清 苗《 法种 的痘 描心 述法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
细胞损伤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整体设计-PPT课件精选全文
细菌遗传变异5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特性、细菌的致病性、感染 的种类与类型、正常菌群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消毒与 灭菌、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等变异现象;
(2)掌握重要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 肝炎病毒、流感病毒、HIV等)及本省常见的寄生虫的生 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诊断与防治。
细菌遗传变异10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4.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非临床专业
临床专业
-------------------------------------------------------------------
绪论
1
2
免疫学基础
16
20
细菌学
16
20
病毒学
8
10
其他病原微生物 2
2
1) 非临床专业: 选用全国医学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 (参与副主编) , 配套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学习指南》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参与副主编)
细菌遗传变异12
5.教材及相关资料的选用
2)临床专业:选用陈兴保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5版(供临床医学专 业用,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不时抛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 生的思维跟上老师的思路,从而悟出答案使抽象的 理论迎刃而解。
细菌遗传变异19
(一)教学方法设计
2.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B.学导式:讲授微生物学各论时常采用,在介绍 每个病原体之前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临床病例作 先导自然导入,并提出本次课教学目标及思考题, 然后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讲解,学生带着思 考题认真听讲,最后进行归纳并提问.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特性、细菌的致病性、感染 的种类与类型、正常菌群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消毒与 灭菌、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等变异现象;
(2)掌握重要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 肝炎病毒、流感病毒、HIV等)及本省常见的寄生虫的生 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诊断与防治。
细菌遗传变异10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4.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非临床专业
临床专业
-------------------------------------------------------------------
绪论
1
2
免疫学基础
16
20
细菌学
16
20
病毒学
8
10
其他病原微生物 2
2
1) 非临床专业: 选用全国医学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 (参与副主编) , 配套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学习指南》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参与副主编)
细菌遗传变异12
5.教材及相关资料的选用
2)临床专业:选用陈兴保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5版(供临床医学专 业用,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不时抛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 生的思维跟上老师的思路,从而悟出答案使抽象的 理论迎刃而解。
细菌遗传变异19
(一)教学方法设计
2.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B.学导式:讲授微生物学各论时常采用,在介绍 每个病原体之前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临床病例作 先导自然导入,并提出本次课教学目标及思考题, 然后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讲解,学生带着思 考题认真听讲,最后进行归纳并提问.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说课(临床专业)PPT课件
免疫应答的类型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应答是 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 为效应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0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应答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说课 (临床专业)ppt课件
• 病原生物学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 临床病例分析 •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病原生物可以分为病毒、细菌、 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每种 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 病机制。
特点
碍。
超敏反应
机体对某些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 发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功能缺陷, 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减毒疫苗、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等。
疫苗研发流程
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与鉴 定、疫苗株的筛选与培育、 疫苗制备与质量控制等。
疫苗接种
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将 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 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预 防疾病的发生。
03
04
总结词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 机制,发病机理。
总结词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 法,诊断标准。
总结词
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 则,治疗方案。
总结词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措 施,预防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总结词
掌握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研究进展。
总结词
熟悉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选择 ,治疗效果。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应答是 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 为效应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0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应答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说课 (临床专业)ppt课件
• 病原生物学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 临床病例分析 •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病原生物可以分为病毒、细菌、 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每种 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 病机制。
特点
碍。
超敏反应
机体对某些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 发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功能缺陷, 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减毒疫苗、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等。
疫苗研发流程
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与鉴 定、疫苗株的筛选与培育、 疫苗制备与质量控制等。
疫苗接种
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将 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 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预 防疾病的发生。
03
04
总结词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 机制,发病机理。
总结词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 法,诊断标准。
总结词
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 则,治疗方案。
总结词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措 施,预防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总结词
掌握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研究进展。
总结词
熟悉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选择 ,治疗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说课课件
接种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第三道防线二特异性免疫抗原抗原如流感病毒如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入侵人体被体液中相应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的抗体消灭被相应的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免疫细胞消灭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t细胞效应细胞毒t细胞淋巴干细胞一体液免疫过程一体液免疫过程由由bb淋巴细淋巴细胞介导的胞介导的结合凝结合凝集抗原集抗原中和细菌中和细菌产生的毒产生的毒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相互关系产生效应方式产生效应细胞作用对象细胞免疫项目体液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效应细胞毒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破裂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效应细胞毒t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体外细胞团或癌细胞位于细胞外抗原如病原体和毒素比较法弄清事实辨别敌我收集信息调兵遣将消灭敌人保护国土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三免疫应答过程课堂交流讨论小结1885年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1959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抗原(如流感 病毒)
入侵人体
被体液中相应 的抗体消灭
被相应的 免疫细胞消灭
体液免疫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1959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H1N1型甲型流感,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关注相 关情况,并在课堂上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知识原理对学 生进行讲解。增加同学们的信息量,并能运用到日常生 活中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1959
5.将科研论文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授课中,将在临床工作中撰写的科研论文的数据结果,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1959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抗原(如流感 病毒)
入侵人体
被体液中相应 的抗体消灭
被相应的 免疫细胞消灭
体液免疫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1959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H1N1型甲型流感,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关注相 关情况,并在课堂上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知识原理对学 生进行讲解。增加同学们的信息量,并能运用到日常生 活中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1959
5.将科研论文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授课中,将在临床工作中撰写的科研论文的数据结果,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ppt课件
2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功能 正常表现
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se)
抗感染
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控制癌变细胞
免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ppt课件
3
免疫学的概念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
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 (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 的学科。
ppt课件 4
二、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
ppt课件
5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公元17世纪我国记载接种“人
痘”,预防天花。
ppt课件
6
3天
5天
7天
天花发病过程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公元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 Jenner观察发现种牛痘预防天花, 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
ppt课件 19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ppt课件
20
第一节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 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 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ppt课件.ppt
ppt课件
14
How
问题之三: 如何潇洒? (怎么学?)
ppt课件
15
How
“一个中心”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
试大纲和免疫学考试大纲
ppt课件
16
How
“两个基本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同步练习册》
ppt课件
17
How
“三个步骤” 预习、听课、复习
ppt课件
32
白喉杆菌是引起白喉的病原菌。该 菌能致人于死地,在于能产生强烈的白 喉毒素,抑制靶细胞蛋白质合成。
ppt课件
33
如何破坏白喉毒素?
将白喉杆菌注入豚鼠体内,接着再注 射各种各样有毒的药品,希望以“毒”攻 “毒”,消除白喉毒素的毒性作用。
ppt课件
34
死亡
这些可怜的豚鼠不是在白喉毒素的中 毒下死亡,就是被注射的毒物夺去生命。
ppt课件
45
1941年,青霉素正式用于临床,细 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从此进入了抗生素 时代。
弗莱明和弗劳里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 理学奖。
ppt课件
46
5、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我国首创用人痘预防天花。 18世纪末,Jenner通过研究“挤奶 女工得牛痘后不再患天花”现象,发现 接种牛痘病毒可 预防天花, 开创疫苗接 种的历史。
1901年,贝林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 生理学奖。
ppt课件
38
怎样杀死侵入人体的病原菌?
ppt课件
39
欧立希(Ehrlich)提出“神奇的子弹” 的构想,即杀死侵入体内的病原菌而不伤 害人体组织。
ppt课件
40
1935年,杜马克发明磺胺类药物, 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医学节肢动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
03
病原生物与医学节肢动物互作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在病原生物与医学节肢动物互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病原生物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的生存、繁殖和传播机制,以及医学节
肢动物对病原生物的免疫防御机制等。
新技术、新方法在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探讨
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用于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有 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03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及其病 原生物
蚊类及蚊传播疾病
蚊类概述
包括生活习性、分类、地理分布 等。
蚊传播疾病
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乙型 脑炎等。
蚊类防治
包括环境整治、化学防治、生物 防治等方法。
蝇类及蝇传播疾病
蝇类概述
01
包括生活习性、分类、地理分布等。
蝇传播疾病
02
如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跨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如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学科 的交叉融合,以更全面地揭示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学和行为学特性。
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研究
未来将进一步开展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揭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 群落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的互作关系。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用于挖掘高通量测序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如基因功能注释、代谢通路分 析、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等,有助于揭示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生物学奥秘。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研究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细胞结构、功能以及分子互 作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致病和传播机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 绪论课件
02
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的分 类
细菌
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 等。
真菌
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病毒
包括DNA病毒、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寄生虫
包括原虫、蠕虫等。
病原生物的致病性
侵袭力
病原生物突破机体防御屏障的 能力。
毒力
病原生物对机体的损害程度。
数量
病原生物在机体内繁殖的数量, 影响发病程度。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反 应
病原生物感染引发免疫反应
当病原生物侵入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产生针对该病原 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的分类
根据免疫应答的特点,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前者包括 天然屏障、吞噬作用等,后者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学在病原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免疫学检测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
01
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检测反应产物来判断
抗原是否存在的方法。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02
通过检测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杀伤活性等功能来判断免疫
状态的方法。
免疫分子检测
03
通过检测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的含量来判断免
疫状态的方法。
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
学科研究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原生物的 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以及免疫 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
该学科还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与 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作用,有助 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诊断、 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分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件
1 2Leabharlann 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 疫学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培养创新人才。
促进跨学科合作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 交叉知识,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
3
推动医学领域发展
通过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将不断推动 医学领域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免疫应答的诱导
病原生物成分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 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病理损伤
某些病原生物可引起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病,导 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包括屏障结构、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等,阻止病原生物的入侵和 扩散。
特异性免疫应答
通过抗原识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途径,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和 病原生物。
毒素作用
某些病原生物能产生毒素, 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 如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 毒素。
免疫损伤
某些病原生物能引起强烈 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 伤,如风湿热和某些类型 的肾炎。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通过 飞沫或气溶胶传播。
接触传播
如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通过 直接接触传播。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免疫疗法在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疫预防
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如mRNA疫苗,为预防传染病提供了 更有效的方法。
免疫监测
免疫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早期发现免疫系统异常,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 绪论课件
病原生物通过血液传播时,可经输血、注 射等途径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 炎病毒等。
02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免疫器官
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 、脾等,是免疫细胞定居 、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 场所。
免疫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 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等,是执行免疫应答和免 疫效应的细胞。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 子等,是参与免疫应答和 调节免疫应答的分子。
免疫应答的过程
抗原识别
抗原进入机体后,被抗原提呈细 胞摄取并加工处理,暴露出抗原 表位,再被T细胞受体或B细胞受
体特异性识别。
淋巴细胞活化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一系列 信号转导,导致淋巴细胞活化、增 殖和分化。
免疫效应
活化的淋巴细胞根据抗原类型产生 不同的免疫效应,包括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
免疫抑制
某些病原生物能通过产生免疫抑 制因子,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使感染持续存在。
免疫细胞凋亡
病原生物可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从而破坏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
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防御
皮肤、黏膜等屏障结构阻止病原 生物侵入,先天免疫细胞快速识 别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
特异性防御
后天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异性抗 体和细胞免疫应答,精确地针对 特定病原生物进行防御。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病原生物通过空气传播时,可长时间悬浮 在空气中,被易感人群吸入后引起感染, 如流感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
病原生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如手-眼、口-手等途径,如肠道病毒、皮肤 癣菌等。
消化道传播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7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8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一.微生物定义(P6)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 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9
二.微生物的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 种类多、繁殖快 3. 易变异、分布广
37
郭霍
(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 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 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 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 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菌提供实验手段。
38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九章 细菌概述
3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10)
10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测量
11
结构简单:
•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 生命物质所构成
12
种类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以上, 按其分化程度、化学组成与结构分为 三大型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
繁殖快: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一、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 微米(μm) (二) 基本形态
1.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 3. 螺形菌
40
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41
链球菌
42
葡萄球菌
43
球菌 ----四联球菌
44
球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8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一.微生物定义(P6)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 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9
二.微生物的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 种类多、繁殖快 3. 易变异、分布广
37
郭霍
(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 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 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 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 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菌提供实验手段。
38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九章 细菌概述
3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10)
10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测量
11
结构简单:
•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 生命物质所构成
12
种类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以上, 按其分化程度、化学组成与结构分为 三大型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
繁殖快: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一、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 微米(μm) (二) 基本形态
1.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 3. 螺形菌
40
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41
链球菌
42
葡萄球菌
43
球菌 ----四联球菌
44
球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三、人类MHC产物--HLA分子分布
经典HLA I类和II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
15号染色体
(一)HLA分子的基本结构
I和II类分子均由一条 和一条b 链组成。 链均为跨膜蛋白, I类分 子的 b 链是可溶性的 b2m,II类分子的 b 链为跨膜蛋白。从功能上可以将 HLA分子分为抗原肽结合区,Ig样区、跨膜区和胞浆区。
功能
结合抗原肽
维持构型、 与CD8/CD4 分子结合
固定 不详
“I类分子一条腿,II类分子两条腿”
(二)HLA分子的分布
经典的HLA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的分布差别很大:
ü I类分子分布广泛,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ü II类分子只表达于某些特定的细胞表面,如专职抗原
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胸腺 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等; ü 少量HLA分子以游离的形式存在(sHLA)。
5. 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
ü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HLA TCR
抗 原
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肽 T淋巴细胞
APC 提呈Ag HLA
HLA II CD4+T细胞
T细胞 识别
HLA I
应答
CD8+T细胞
诱导T细胞的分化成熟
未成熟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其TCR能与胸腺基质 细胞表面的HLAⅠ/Ⅱ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 时才能继续发育,其中与HLAⅠ类分子结合的细胞分化为 CD8+T细胞;与HLAⅡ类分子结合的细胞分化为CD4+T细 胞;而不能与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细胞则发生 凋亡遭克隆清除。
IDDM
胰岛β细胞
乳糜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肠道上皮细胞 胆管上皮细胞
医学原虫(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由迟发型子孢子在体内的发育所致/只有间日疟原虫与卵
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这二种疟原虫有迟发型子孢子。
红 内 期 虫 数
时间
红 内 期 虫 数
再燃
发热阈值
复发
发热阈值
(四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周围血中检测疟原虫——确诊 1、方法:最常用的为_——薄血膜涂片法或厚血膜
涂片法。 2、检查对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各阶段,恶性疟原
流行虫种:我国主要流行间日疟原虫,其次 是恶性疟。
2. 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疟原虫配子体的带虫者和病 人,在自然的情况下为疟疾的传染源。输血时,血液 中有红内期疟原虫(除了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昆虫蚊传播,在我国有中 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此外还有 输血传播和胎盘传播。
原因: (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导致红细胞 的破裂,使红细胞数量下降。 (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 (3)免疫病理学原因使红细胞被破坏。 (4)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4. 脾肿大
5. 凶险型疟疾 多见于恶性疟,高度地方性流行区
的儿童、少年及疫区无免疫力的其它人群,因未能及时治 疗所致。其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昏迷、惊厥 等。死亡率高。常见的有脑型(昏迷型/最常见/最危险)、 超高热型、厥冷型和胃肠型等。
胃内配 子生殖
胃壁孢 子生殖
•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主要依据其寄生在红细 胞内期虫体的形态特征、及被寄生的红细 胞的变化。
1.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3.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
4. 配子体(雌、雄)
人
体 环状体
四
种
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这二种疟原虫有迟发型子孢子。
红 内 期 虫 数
时间
红 内 期 虫 数
再燃
发热阈值
复发
发热阈值
(四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周围血中检测疟原虫——确诊 1、方法:最常用的为_——薄血膜涂片法或厚血膜
涂片法。 2、检查对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各阶段,恶性疟原
流行虫种:我国主要流行间日疟原虫,其次 是恶性疟。
2. 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疟原虫配子体的带虫者和病 人,在自然的情况下为疟疾的传染源。输血时,血液 中有红内期疟原虫(除了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昆虫蚊传播,在我国有中 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此外还有 输血传播和胎盘传播。
原因: (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导致红细胞 的破裂,使红细胞数量下降。 (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 (3)免疫病理学原因使红细胞被破坏。 (4)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4. 脾肿大
5. 凶险型疟疾 多见于恶性疟,高度地方性流行区
的儿童、少年及疫区无免疫力的其它人群,因未能及时治 疗所致。其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昏迷、惊厥 等。死亡率高。常见的有脑型(昏迷型/最常见/最危险)、 超高热型、厥冷型和胃肠型等。
胃内配 子生殖
胃壁孢 子生殖
•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主要依据其寄生在红细 胞内期虫体的形态特征、及被寄生的红细 胞的变化。
1.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3.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
4. 配子体(雌、雄)
人
体 环状体
四
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100ml饮用水中,不得检17出大肠菌群
17
四、防治原则
1、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2、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尿路感染 3、保证饮食卫生安全 4、药物治疗选用敏感抗菌药 5、预防人类ETEC感染的人用疫苗正在研究中
18
18
小结
❖ 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 2.大肠埃希菌致病性 ❖ 3.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埃希菌在血琼脂平 板上的菌落
9
大肠埃希菌在麦康琼脂 平板上的菌落
9
一、生物学特性
10 IMViC试验(+、+、-、-) (即为吲哚、甲基红、VP和枸橼酸盐试验)
10
一、生物学特性
3、抗原结构 具有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 和鞭毛(H)抗原三种,是血清学分型的依据。
4、抵抗力 一般
11
11
5
四、防治原则
5
学习目标
❖1. 掌握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2 .熟悉 大肠埃希菌的卫生学意义;消化道感染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3 .了解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6
6
◆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 以大肠埃希氏菌最为重要 ◆ 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 ◆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的主要正常菌群,偶而也引 起条件致病,但也有致病性大肠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黏附素
内毒素
外毒素
❖ 不耐热肠毒素(LT) ❖ 耐热肠毒素(ST)
致病物质
12
其他
K K抗原
1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所致疾病 1. 肠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的机会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 道感染最为常见。
13
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 肠内感染
14
1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相似的形态染色 中等大小,G-杆菌,无芽胞,多
数有动力
2、简单的培养条件
3、活泼的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
肠道致病菌
不发酵乳糖(菌落无色)
肠道非致病菌
发酵乳糖(菌落有色)
4、抗原构造复杂
5、抵抗力不强
4
6、易变异
4
第一节 埃希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
19
(一)临床标本检查 1、标本采集
肠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 肠 内感染采取粪便,或者可疑的水和食物。
15
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标本的检查
直接镜检
16 分离培养与鉴定
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 标
大肠菌群指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四章 消化道感染细菌
2
❖ 一群经粪-口途径进入机体的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疾 病或全身性疾病的细菌
❖ 主要包括:肠杆菌科、弧菌属和螺杆菌属等 ❖ 其中,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细菌种类最多,包括
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克 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等
3
3
肠道杆菌的生物学共性
7
7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 为G-短小杆菌,多数有周身鞭毛、普通菌 毛和性菌毛光镜下- 大肠埃希(电镜彩
革兰染色)
色照片)
8
一、生物学特性
2、培养与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普通 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即可形成菌落。因能发酵乳 糖,故在SS等鉴别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菌落等。能 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