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洋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学复习资料
(红字是确定要考的题,蓝字考试内容里一定会涉及)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1、海和洋的区别
(二)海与洋的区别
海
海是洋的边缘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面积较小,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离大陆近,深度较浅,一般在
2000m以内
不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
统
水文状况受大陆影响,各种环境因子变化剧烈,并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
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
洋是地球上连续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面积辽阔,远离大陆
水体深,一般在2000m以上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统水文状况不受或很少受到大陆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
沉积物多为海相沉积
2、最大的海是位于太平洋的珊瑚海(Coral Sea),曲*积为4.79X 106Km2。
3、最小的海是马尔马拉(Marmara),面税为1.1 X 104Km2 «
4、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5、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
6、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
7、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开始发育,一般把这一界限称为生物学零度。
8、海流对海洋生物的作用
①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
暖流可将鹵方喜热性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海流也有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②海流与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关系
海水的辐散或辐聚关系到海洋表层浮游植物所需营养盐类能否得到补充。
③影响气候
黑潮输送热量相当于每秒燃烧38000吨石油。
9、渤海是内陆海,黄海具有大海洋生态系统,东海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10、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
(1 )面积大于或等于20万km2的海域;
(2 )具有其本身的深度、海详学和生产力特征;
(3 )其海洋生物种群具有适宜的繁殖、生长、摄食策略以及营养依赖关系;
(4)受控于共同要素的作用,如污染、人类捕捞和海洋环境条件等。
11、海洋浮游生物的适应性策略
(1)减少超额体重的适应
①增加体内水的含量以求身体的相对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
②浮游生物的骨骼质量与成分的改变。
③身体含较水轻的物质以减少超额质景。
④产生黏液膜以减少超额体重。
(2)增大体阻的方法:
①以小的体积得到较大的相对面积以增加体阻
②放射状突出物。
桡足类的长触角、尾叉、刺毛等结构。
增大了体表面积。
③以各种不同的体型来增加体阻
(3)主动的运动
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及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肢体的运动产生微弱的“主动性运动”使生物体向前移动并可使生物保持悬浮状态。
12、海洋成栖生物的适应性策略
(1)浅海底栖生物的适应策略
浅海底带理化环境条件差异大,并有显著的盐度梯度出现以及季节的和昼夜的波动,这一地带动物生活方式多样化,波浪和潮汐的作用非常重要。
①狭窄的岩缝和岩石的底部是很多种类躲避故害和拍岸浪的地方,例如扁形动物、纽虫、环节动物等都杂居在这些地方,共同避敌。
②活动性大的种类则具有吸附用的吸肢和吸盘,生活在沿岸的岩石、海藻之上,随着深度的增大和能够供作吸附用的同体物的减少,吸盘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③生活在裸露而又受波浪冲洗的那些岸边的软体动物,往往具有结构比较坚硬的壳。
(2)深海底栖生物的适应策略
深海的底栖生物多数是栖息在泥中的一些种类,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①相当多的种类以延长的附肢来适应静止海水和最软的泥中的生活;
②海绵和水螅虫则具有突出物、刺或根状结构作为附着和支特之用。
③大多数的深海动物都缺少钙质的骨骼或骨骼非常脆薄。
例如深海中的海胆与它们浅海底的厚壳亲缘种类來比较,其骨板较脆,而且也不连续。
海洋生物的繁殖与发育
1、藻类是无胚而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2、藻类的生殖方式可分为3种:营养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配子形成合子,有四种类型: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结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即大小不同的两个动配子结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4、海带的生活史
海带的生活史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成熟时,在带片的两面产生单室的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从生呈棒状,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及多次普通分裂,产生很多单倍侧生双鞭毛的同型游动孢子.
孢子落地后立即萌发为雌,雄配子体.雄配子体是十几个至几十个细胞组成分枝的丝状体,其上的精子囊由1个细胞形成,产生1枚侧生双鞭毛的精子,构造和游动孢子相似.雌配子体是由少数较大的细胞组成,分枝也很少,在2—4个细胞时,枝端即产生单细胞的卵囊,内有1枚卵. 成熟时卵排出,附着于卵囊顶端,卵在母体外受精,形成二倍的合子.合子不离母体,儿日后即萌发为新的海带.
5、腹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
6、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挫刀状。
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7、关于贝类性变现象的原因
第一,雄性先熟。
第二,营养条件与性变。
有人发现在营养条件优良的情况下,雌体所占的百分数较高。
第三,水温与性变。
水温升高,雌性占优势;若水温降低,雄性占优势。
第P4, 代谢物质与性变。
有的认为性别与代谢有关,如果蛋白质代谢旺盛,雌体占优势,若是糖或其它碳水化合物代谢旺盛,雄性占优势。
第五,寄居豆蟹与性变。
瓣鳃纲外套腔中常有豆蟹寄居着,被寄居蟹寄居者雄体多,雌体少,这说明寄居豆蟹影响性变。
8、W类繁殖类型
(1)卵生型:极大多数瓣鳃纲W类及少数原始腹足纲W类,在繁殖季节雌雄个体将精卵排放到海水中,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发育变态形成一个个体。
(2)幼生型:某些瓣鳃类卵细胞在母体的鳃腔内受精孵化形成一个个面盘幼虫,然后在海水屮继续发育形成个体。
(3)卵胎生型:极大多数腹足纲,往往有交尾活动,母体排出卵块、卵袋,其中有的儿个、几十个受精卵,受精卵在卵袋、卵块内孵化发育,变态形成个体后再离开。
9、栉孔扇贝的繁殖
栉孔扇贝是雌雄异体,扇贝产卵时左右两壳急剧开闭,使外套腔中的海水骤然排出,大量的卵便从后而的下方随水流涌出,雄扇贝也以同样方式排精。
排出的卵在海水屮遇精子后完成受精作用。
①在18°C水温,受精后20〜30分钟排岀第一极体
②受精后21小时发育为担轮幼虫
③26小时发育为D形幼虫(面盘幼虫)并开始摄食:
④受精后6天,壳长125〜135微米,进入壳顶期;
⑤受精后13天出现眼点,成为眼点期幼虫,时而浮游,时而匍匐;
⑥受精后15天开始营附着生活。
10、紫贻W的面盘幼虫期又分为直线铰合幼虫、隆起壳顶幼虫、后期面盘幼虫三个发育期。
11、海洋贝类在繁殖与发育方面的共同特点
(1)贝类的生殖细胞在生殖腺的表皮产生,每一卵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后产生一个成熟卵子, 芄余3个极体排出,卵子直径约50〜150微米,每一精母细胞则最终产生4个成熟的精子, 精子具有鞭毛,
成熟时具有顶体。
(2)绝大多数海洋W类(除头足纲动物外)受精卵的卵裂都是螺旋型卵裂,H.都是全裂和不等分裂。
经过几次分裂,在动物极形成一群数量较多的小分裂球,在楨物极形成一群数量较少的
大分裂球,动物极生出极体,植物极端后来形成原口。
(3)在原肠作用吋,动物极的小分裂球下包,围着整个胚体形成外胚层,植物极的大细胞内卷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细胞分化形成中胚层,位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
12、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13、
图1-2藻类生活史图解(自李益健等))a.营养生殖;b.无性生殖;c.植物体为单相型的有性生殖;d.植物体为双相型的有性生殖;e.没有世代交替的无性、有性生殖混合型;
f.有世代交替的无性、有性生殖混合型
浮游植物
1、试述硅藻门细胞壁的结构。
(1)具硅质细胞壁,内层果胶质,外层硅质
(2)细胞壁:上下两壳,大上壳,小下壳。
(3)上下壳:壳面(壳套)、相连带
上壳和下壳都不是漀块的,皆由壳面和相连带两部分组成。
壳面平或略呈凹凸状,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
与壳套相连,和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亦称带面。
2、硅藻细胞的方位有三个轴:分别为纵轴,横轴和贯壳轴。
3、壳缝:羽纹硅藻纲壳面屮央或偏于一侧沿纵轴有一条裂缝。
4、大孢子:硅藻细胞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后,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 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5、甲藻细胞壁构造:
纵裂甲藻亚纲,细胞壁由左右二片组成,无纵沟和横沟。
横裂甲藻亚纲,细胞裸露或具纤维素细胞壁,细胞壁巾许多小板片组成。
板片有时具角、刺或乳头状突起,板片表面常具孔纹。
大多数种类具一条横沟和一条纵沟。
横沟traiwerse furrow 又称腰带,位于细胞中部或偏于一端,围绕整个细胞成仅围绕细胞的-半,呈环状或螺旋形。
横沟以上称上锥部epicone 或上壳(上甲)epitheca,横沟以下称下锥部hypocone或下壳(下甲)
hypotheca。
纵沟longitudinal furrow 乂称腹区,位下锥部腹面。
纵沟可上、下延伸,有的达下甲末端,有的达上甲顶端。
纵、横沟内各具一条鞭毛,即纵沟鞭毛和横沟鞭毛。
上、下甲板片的数目、形状、排列方式为分类重要依据之一。
6、甲藻上甲板片:
顶孔板apical pore plate:位于顶端,屮间有一明显的孔,以P表示。
顶板apical plate:围绕顶孔板的板片,以'或AP表示。
沟前板Precingular plate:位上锥部横沟上面的板片,以"或P表示。
前间插板anterior intercalary:顶板与沟前板之间的板片,以a表示。
甲藻下甲板片:
沟后板Postcingular plate:位下锥部,横沟下面的板片。
以"'表示。
底板antapical plate:下锥部末端的板片,以””表示。
后间插板Posterior intercalary plate:沟后板与底板之间的板厂1•,以p表示。
甲藻横沟:通常由3诀板片组成,以G表示。
甲藻纵沟(即腹区):一般由6块板片组成,以V表示。
7、海洋浮游植物重要意义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宂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宄屮有重要意义。
浮游动物(这节课我不在……)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1)原生动物的体形各异,但一般都很微小,最小的只有2〜3 pm,一般多在10〜200pm之间,除海洋屮的有孔虫个别种类可达10cm长外,一般最大的也只有2mm左右。
因此原生动物只有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原生动物分布比较广泛,凡是有水存在的地方几乎都有其存在。
(2)原生动物体内分化出具有执行各种特殊生理机能的胞器(organelle)或称类器官;如鞭毛,纤毛,伪足等用于运动,称运动胞器;用于营养的胞器有胞口,胞咽和食物胞;用以排泄废物和调节渗透压的胞器有伸缩泡等;有些种类的细胞膜P、j分布着肌丝,具有收缩机能; 有些种类体内具有构造杂的骨针。
由于这些细胞器的存在,使原生动物的有机结构相当S 杂,但仍保持着单细胞的特征。
2、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后生动物。
常有世代交替现象,即在同一种的生活史巾,有水螅型世代(无性世代)和水母型世代(有性世代)。
比较水螅型世代与水母型世代的区别。
水螅型世代(polyp)和水母型世代(medusa)的区别:(1)体型不同:前者呈圆筒形,后者呈伞形;(2)生活方式也不同:前者营附着生活,后者营浮游生活。
(3)虽它们的基本构造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水螅型的口向上,而水母型口是向下;水螅型的触手分布在口的周围, 而水母型的触手分布在外伞的边缘;(4)水螅型的消循腔是盲管状或被垂直的隔膜分成小室,而水母型的消循腔分出辐管(radial canal)、通入环管(ring canal)。
(5)水母型比较扁T,中胶层比较厚,可以减轻身体的比重。
(6)水母型神经系统在伞边缘比较集中,形成神经环、并且有感觉器官如平衡囊,这些特点与水母型的漂浮生活密切相关。
3、刚毛式:如0-0-1-3/1-1-3。
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
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
分别具1、1、3根刚毛。
4、解释: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无节幼体: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节,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即第一、二触角,大顎,身体末端有一对尾触毛,此称第一龄无节幼体,也叫六肢幼体。
到第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第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基,其上具1刺。
末端具2对尾触毛。
第四龄的第一小颚己发达。
第五龄出现第二小颚,末端的尾触毛增至3对。
第六龄已出现第一颚足及前2对胸足的原基。
六龄后的无节幼体,随体形渐次拉LC体节数也相继增加,附肢上的刚毛数增多,发育成桡足幼体。
桡足幼体:第一桡足幼体共6节,计前体部5节,后体部1节,笫三胸足的原基出现,尾叉有5对刚毛。
第二桡足幼体分7节,即前体部6节,后体部1节,胸足4对,尾叉刚毛6 对。
第三桡足幼体分8节,即后体部增至2节,游泳足5对。
第四桡足幼体分9节,后体部变为3节。
第五桡足幼体分10节,其后体部雄性4节,雌性仍保持3节。
最后蜕皮一次,即变为成体。
雄性腹部增至5节,雌性出现受精囊,此后一般不再蜕皮了。
5、简述桡足类的基本特征
(1)体纵长而分节。
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
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既前体部和后体部。
(2)第一触角发达,单肢型,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头部有一眼点和两对触角与3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叫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一般与尾柄之间有一可动的关节,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
肛门开口于腹部最后两尾叉间的背面。
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带一对卵囊。
(4)变态发育。
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海藻引种驯化、种质保存及种质鉴定
1、引种: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作物新品种,经过试验、物种鉴定,把其中表现优良的品种直接在本地区或本国推广。
2、驯化定义:是以改造生物的野生性为目的,使野生种改为家养种。
3、引种与驯化的关系
就生物的适应性而言,驯化通常是超越驯化对象所直接承受的适应范围所进行的工作,而引种则往往是在生物的适应范围内所进行的移植工作。
从遗传变异角度看,驯化成功的生物常有改变现有的某一或某些适应性和遗传特征,形成变种,而引种则是利用生物现有的适应性来扩大养殖范围和分布区域,不一定出现变种。
影响驯化速度的因素有生物本身的限制、环境条件、选择效率等。
4、在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之后,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引种后,其驯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如何;
②巾于各种原因,有些海洋生物引种成功后,试验中断,因此,应当考虑引进的栽培品种某些性状是否可以稳定下来;
③长期保存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否在遗传、性状上稳定:
④引种后,除育苗、养殖技术等因素外,连续自交是否会导致被引入种遗传上纯和度可能增加、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抗病虫害能力下降;
⑤是否需要进行种质的复壮;
⑥引入种是否会破坏当地海区海洋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