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趣味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趣味故事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初中语文趣味故事(一)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名作家、政治活动家。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史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他还著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下面主要讲讲茅盾小时候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茅盾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尤其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杂物房里找到一部木板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已经十分破旧,有的章节字迹都已模糊成一片,无法辨识,可是,他一拿到书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未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并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父母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插图有趣的回合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文学水平有所长进。茅盾读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他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熟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的茅盾十分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讲求变化和创新。他自己用伞骨自制篆刻用的刻字刀,他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除了看小说、绘画、篆刻、唱歌,茅盾还进行农事观察。每年养蚕时节,茅盾就特别兴奋,放学后就围着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就叫儿子拿蚕具、喂桑叶,引导他细心观察蚕儿从“收蚁”到“上蔟”整个生长过程的变化情况。茅盾后来创作的小说《春蚕》中运用的养蚕知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直到晚年,茅盾还深情地说:“我童年时最有兴趣的事,现在回忆起

来宛在眼前的,就是养蚕。”

[文海拾珠]

1927年8月,沈雁冰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诸多矛盾。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此后,茅盾便成了沈雁冰的笔名。

[智慧思索]

鲁迅先生有句名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郭沫若与茅盾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都十分钦佩,曾分别说了一句十分有趣的话,表现了文学名家虚怀若谷的高尚品质,你知道他们是如何说的吗?

初中语文趣味故事(二)

著名画家齐白石在谈到自己的艺术成就时,说过一句令人惊讶和引起争论的话:“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齐白石此说也非完全虚伪矫情或作秀卖乖。他曾真诚地表示对徐渭、八大山人和吴昌硕的佩服,作诗说:“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与在画界的谦卑态度截然相反,齐白石对自己的诗词艺术天赋相当自信、自负和自豪。他小时候因家贫,只念过短时期的私塾,但依靠阅读背诵古诗,逐渐领悟了诗词写作的奥秘,年纪稍长便能跟朋友唱和。齐白石二十多岁拜乡贤胡沁园、陈少蕃为师,三十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在一次文人墨客的雅集场合,初出茅庐的齐白石即以一首七绝《咏牡丹》鹤立鸡群,令众人刮目相看----“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当时已经誉满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樊樊山在为齐白石诗集作序时,褒奖他的诗“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确是切中肯綮的精辟评价。齐白石五言诗《题棉花图》就是典型的大手笔----“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恰似他的写意画,寥寥数笔,却意味无穷。

73岁时,齐白石回乡省亲祭祖,联想起乌鸦能返哺养老而自己未能恪尽孝道,生出无限感慨:“乌鸟私情,未供一饱。哀哀父母,欲养不存。”齐白石作诗并不局限于身边琐事。目睹社会黑暗,官场腐败,诗人予以无情揭露和辛辣讽

刺,他在《不倒翁》中写道:“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碎,通身何处有心肝?!”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齐白石大义凛然,葆守气节,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宣布“画不卖予官家”、“停止卖画”,用诗抒发心头的忧愤:“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齐白石晚年在《自述》中认真分析检讨了自己“诗艺有成”的原因:“朋友的文化底蕴比我高深,但他们心存科举功名,学作的是试帖诗,虽然工稳妥帖,用典用韵讲究,但毕竟拘泥板滞,不见生气。我作诗不为功利,反对死板无生气的东西,讲究灵性,陶冶性情、歌咏自然。所以,他们不见得比我写得好。”

然而,齐白石的上述理论,并不被当时的所谓正统人士承认和接受。面对许多批评苛责,宽厚谦让的齐白石从来都是虚怀若谷,一笑置之。他曾作《棕树》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不客气地回敬那些“酷评家”----“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

[文海拾珠]

齐白石的许多诗中,常常蕴涵着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新鲜草木庄稼般沁人心脾的芬芳。比如描绘昔日贫穷而温馨的乡村生活----“满丘芋艿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再如“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等等。都令读者有置身自然、亲临其境之感。

幽默风趣也是齐白石诗词的一大特色,他善于在极平常普通的生活中捕捉妙趣盎然的镜头,他在《题小儿放学图》中描绘:“当真苦事要儿为,日日提箩阿母催。学得人间夫婿步,出如茧足返如飞。”

[智慧思索]

艺术都是相通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更能相得益彰。找出一些名人的题画诗,体会一下诗画相融的妙处吧。

初中语文趣味故事(三)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伟大巨人之一,马克思曾经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家道败落后,他曾在屠宰场做过学徒工,做过书童,当过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