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运动神经和颈上神经节的作用 C-18 位的苯甲酸酯基上的苯甲酸酯上的邻甲基丁二酸内 酰胺基对受体亲和力影响很大,若离去或开环都会使活性显 著降低,C-7、C-8 位的偕羟基对活性影响较弱。C-18 上的 酯基影响着生物碱与 Ach 能 N 受体在神经肌肉结合处突出 的亲和力,若失去则毒性及效力均大大降低。
4、抗炎作用 动物模型研究表明, 乌头碱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口服能明显 对抗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和小鼠后踝关节肿, 抑制蛋清、组 织胺等致炎剂引起的皮肤渗透性增加,减少受精鸡胚浆膜囊上 肉芽组织形成。但临床抗炎效果目前尚无法得到证实。
5、免疫抑制作用 乌头碱对免疫器官的影响和体液免疫均呈免疫抑制作用。 它能对T细胞及其亚群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B细胞功能。 且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停药后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正是由于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毒性,若想将其应用 于临床,首要问题是消除其毒性。 《中药炮制学》教材中记述的双酯型乌头碱的水解 过程是,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 碱位上的乙酸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 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 1/50 ~ 1/100;再进一步将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 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 原碱,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 ~ 1/4000。 另一个过程可能是由于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 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从而降低了毒性。
在临床上毒性反应的表现: 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 吐、流涎、腹痛、肠鸣、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唇青肢冷或大汗淋漓,心慌胸闷, 心率缓慢或节律紊乱,血压下降以致休克如不及时治疗易引 起死亡; 神经系统轻者口、舌发麻,四肢麻木,皮肤感觉先 减退后消失,伴有头晕,头痛、烦躁; 重者全身发硬,四肢 抽搐,语言及神志不清,呼吸先加快后减慢,直至麻痹。
相对于C18、C19 二萜碱型生物碱,C20 二萜碱型生 物碱骨架复杂多样,大多数都具有环外双键结构。该类生 物碱醇胺型生物碱居多,氧化程度低并且取代基较少,部 分常与苯甲酸或乙酸形成单酯型生物碱,毒性较低,且在 乌头属植物中分布较少。根据骨架差异C20 型二萜型生物 碱可分为 7 个类型:阿替生型(Atisines)、维特钦型 (Veatchines)、海替定型(Hetidines)、海替生型 (Hetisines)、光翠雀碱型(Denudatines)、纳哌啉型 (Veatchines)和阿诺特啉型(Anopterines)
01 02 03 04
C18二萜类生物碱 C19 二萜类生物碱 C20 二萜类生物碱 双二萜类生物碱
C18二萜碱型生物碱是含量最少的一类二萜类生物 碱,可以细分为高乌宁碱(lappacinitines)和冉乌宁碱 (ranaconitines)。高乌宁碱和冉乌宁碱的主要差别是 C7 位上是否有含氧基团。
谢谢
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毒性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主要有 几个方面: ①结构类型: 乌头碱型双酯碱 > 牛扁碱型酯碱 > 乌头碱型单酯碱 > C19-及 C20-醇胺型碱 > 内酯型碱。 且 双酯型生物碱的毒性与4、 8 和14 位的酯基有关,C-14OBZ是乌头碱的主要毒性基团,C-8-OAC 也发挥了重要作 用。②取代基的数目:乌头碱型酯碱中,含氧取代基多的毒性 大于含氧取代基少的,且羟基酯化后毒性有所降低,并与酯 化程度成反比。③取代基位置: C19型乌头碱中, 3 位羟基 的消除或酯化比15 位羟基的消除使毒性下降更为明显。二萜 生物碱的分子量越大、疏水性越强、氮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 的能力越强其毒性越小。
生物碱—乌头碱及其衍生物的 研究
乌头属植物的研究
乌头属(Aconitum L.)毛茛科多年生、二年生或一年生 草本开花植物,本属有250多个种。 乌头属植物药材的主要活性物质是生物碱,近年来已经 分离鉴定了900 多种二萜类生物碱,其中从乌头属植物中分 离得到的有 400 多种。
乌头类生物碱大都属于四环或五环二萜类衍生物, 都在C18、C19 和C20 位上与一个胺基氮原子相连,按 化合物的母核结构可以分为:
增强免疫力:能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增强白细胞和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力 作用持久,高乌头的麻醉异构体有较强的由深层至浅层 的麻醉作用,临床证明局部麻醉作用等同于可卡因;神经传 导阻滞作用是可卡因的5.25倍,是普鲁卡因的13倍;浸润麻 醉作用远远强于普鲁卡因和可卡因 降温消热,对各种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临床证实解 热作用优于氢基比林,其降温作用等于阿司匹林等西药。 高度安全性,具有高安全性,无成瘾性、致突变和致癌 作用,对免疫系统也无蓄积、刺激,变态反应以及毒性作用。 经临床应用证明,在规定的用法与用量范围内无一例中毒病 例发生。
乌头碱的衍生物
虽然乌头碱有很多的生理活性,但由于其极强的毒副作 用,并不能将其应用于临床。 研究发现,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的基本结构骨架和其药 理活性密切相关,而侧链的改变将引起活性和毒性大小的改 变。3位羟基的引入使镇痛活性增大,毒性也增大而羟基乙酰 化可降低毒性和镇痛活性,但后者的下降幅度较小而加大了治 疗指数。同时发现,8位、14位酯基的改变对活性和毒性的影 响也很大,具有8、14位双酯的乌头碱毒性最大,而水解掉一个 酯基变成单酯基化合物则毒性大大降低而镇痛活性下降不多。 同时氮原子的状态可能也会对镇痛活性有所影响。
乌头碱的毒性
乌头属的二萜生物碱的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心脏 毒性和细胞毒性。乌头碱首先兴奋 - 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 神经,其次是兴奋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而出现一系列胆碱 能神经 M 样和 N 样症状,最后则由于呼吸麻痹和中枢抑制 而导致机体死亡; 心脏的毒性是其对钠通道的激动作用,严 重的心律失常、室颤以及猝死是乌头碱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 促进膜去极化而产生异位节律的结果。但是,正因为二萜生 物碱的细胞毒性,一些二萜生物碱表现出了抗肿瘤活性。
双二萜碱型可以看作是两分子的二萜类生物碱缩合而成
trichocarpine A
trichocarpine B
乌头碱的物理性质
分子式:C34H47NO11
六方形片状结晶 熔点204℃ 旋光度[α]D+17.3° 水溶液对石蕊呈碱性反应 pK 5.88 溶于无水乙醇、乙醚和水,微溶于石油醚 乌头碱属二元酯类,容易被水解
乌头碱为双酯类生物碱,具有麻辣感(1/10000溶液即可产生 麻辣感)。
乌头碱的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的作用 乌头碱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 在小剂量(未 致心室纤颤)时, 就已产生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并有明显 的常压耐缺氧作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证实:乌头碱是一个钠 通道激动剂,它的正性肌力作用也是通过激动钠通道,增加钠 离子内流,从而通过反向 Na+ /Ca2+交换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 度增高,增强心肌收缩力,而达到强心的效果。但迄今没有把 乌头碱作为强心药物研究与应用,是由于乌头碱极易引起快速 心律失常和室颤的缘故。
2、抗肿瘤作用 乌头碱抑瘤及抗肿瘤转移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药理 研究表明,乌头有抗癌作用。用中药乌头提取精制的乌头注射 液进行动物和胃癌病人的临床研究表明, 肌注乌头注射液 2mL /d (总生物碱 0.18mg)有抑制癌瘤生长和癌细胞自发转 移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均收 到一定效果。乌头注射液对肝癌也有 一定疗效,对在体小鼠 腹水型肝癌抑制率为 47.8 %~ 57.4 %,能抑制癌细胞的有丝 分裂,临床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效果较好,可改善临床症状,增加 食欲,延长存活期。
C19 二萜碱型生物碱是从乌头属植物中得到最多的一类 二萜类生物碱。按照C7 上有无含氧基团和骨架的差异可以分 为:乌头碱型(Aconitines),牛扁碱型(Lycoctonines), 7,17-次裂型(7,17-Seco-type),内酯型(Lactone-type), 热解型(Pyro-type)和重排型(Rearrag)
药理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中枢镇痛作用。它主要是通过 阻滞电压依从性的钠离子通道,抑制神经传导,抑制突触前膜 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使突触间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从 而抑制传入纤维物质的释放,而发挥镇痛效应。 抗炎消热,对多种炎症模型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及渗出,肿胀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 作用。同时,可以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耳廓、足趾、 关节、下肢肿胀、抑制球内芽肿形成。
3、局部麻醉的构效关系 研究认为,在 C-14 位连芳酯基最具局部麻醉作用,而 C-4 位连接芳酯基活性相对较弱。 此外,乌头型生物碱的局 部麻醉活性的 ED50 与分子量、核-核之间的排斥能量、空间 的能量等具有显著地联系,其中分子量是最重要的结构参数, 与其正相关,其次是芳香环上 C-5及 C-2的反应活性指数, 与其负相关。
6、局麻作用 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末稍,先兴奋产 生瘙痒与灼热之感,继以麻醉、丧失知觉。乌头碱对神经肌 肉接头活动和神经干复合电位首先是阻遏兴奋神经末稍的传 导,高浓度下也可使神经干完全丧失兴奋和传导冲动的能力。
7、镇痛作用 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 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 醉和镇痛作用。
3、抗癫痫作用 乌头碱如拉普乌头碱,6一苯基异叶碱、1一苯基欧乌头碱 和美沙乌头碱都能抑制实验性诱导的癫痫症,拉普乌头碱已 经显示能抑制癫痫发作时随后的组峰,这显示了其毒理学活 性,而保留它的第一个突触后波峰这表现了其正常的神经活 性.美沙乌头碱在单一浓度状态下能减弱激发型和自发型癫 痫症.并可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幅度.
2 、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 乌头在中医上长期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等,其抗炎机制可 能与抑制炎证介质组胺、5-HT 等有关。有实验表明,乌头 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煎煮后的水解产物苯甲酰乌头碱、 苯甲酰中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水 解产物的抗炎活性强于原型乌头碱,且具有抗炎活性的滇乌 碱结构中 C-8 位也含有乙酰氧基。因此,对于 C19-型二萜 生物碱来说,其抗炎活性可能与 C-8 位乙酰氧基有密切的 关系。且与乌头碱相比,C-8 位有长链酯基取代的衍生物毒 性也会降低。
构效关系
1、镇痛活性的构效关系 二萜生物碱的镇痛活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膜的Na+通道有关,具有 镇痛活性的主要是C18及C19型二萜生物碱,且双酯型的镇痛活性最强, 单酯型其次,胺醇型最弱,8位、14位酯基对活性的影响很大。有研究通 过对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和草乌甲素的镇痛活性比较发现,3位羟基的 引入使镇痛活性增大,同时也使毒性增大,而此羟基乙酰化后又可降低 其毒性,即3位羟基乙酰化可提高此类生物碱的镇痛指数。C-14 位连接 芳酰基或芳酯基的镇痛活性强于 C-4 位连接芳酯基的活性,且芳香环的 C-5 位的反应活性系数对于镇痛活性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因子。C18和 C19型二萜生物碱的镇痛作用的必需基团为: A 环的三价N; C-8 位的乙酰 氧基或乙氧基取代; C-14 位的芳基取代; D 环处于饱和状态,且3α-羟基 或5 位羟基能增强化合物的镇痛活性。